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1
一处人间天堂,一份平凡而不完美的爱情,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成就了一曲经典。没有海枯石烂,没有轰轰烈烈,只是平平淡淡。或许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造成这份不完美的爱情,或许是男女双方都太腼腆害羞,都不敢对彼此表明心意。对于这份情,我没有资格去评论什么。但我有一个问题:若当初翠翠敢大胆一点,向傩送表明心意,傩送是否就不会远走他乡?故事是否会有一个happy ending?
21世纪的我们,抛弃了封建社会,婚姻再也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若你真的`喜欢上某一个人的话,应要想他(她)表明心意,即使他(她)最后是拒绝你。因为如果你说的话你还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若你埋在心里的话,你连百分之一的机会都没有。就好像柯腾和沈佳宜一样,明明互相喜欢,却不敢承认,不敢向对方说,导致最后沈佳宜的新郎不是他。
或许有人会认为,爱一个人,只要在他(她)的背后默默地为他(她)付出,因他(她)高兴而高兴,因他(她)伤心而难过。但你是否想过,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正等着你和他(她)一起迈进婚礼的殿堂?
新的社会,愿翠翠般的恋人越来越少,有情人能终成眷属。
那个人一定会来,他明天就会来。
读后感2
我仰慕高尔基的《童年》很久了,今天终于有机会读它,真是很高兴。将全书读完,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是一本伟大的书,既充满黑暗,又能看见光明,在冷酷无情中又看到人性的光芒。
此书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到十岁的生活片断。
一直读下去,我进入了一个黑暗但又光明的世界。读到他的外祖父如何贪婪、残暴,有一次竟将高尔基打得失去知觉,结果大病一场;还曾疯狂地殴打外祖母的脑袋,致使发针都扎进了她的头皮里;他的舅舅为了争夺财产,把高尔基的爸爸推进冰窖里,还残无人性的折磨自己的老婆,害死徒工小茨冈。他们冷血得连禽兽都不如。
我认为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一个阶段,可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快乐的童年。我不禁感到我比高尔基幸福多了。他的童年充满黑暗,而我童年时,外祖父和舅舅可疼我了,常常和我一起玩游戏,还带我到郊外游玩,快乐极了。我为他感到心疼和同情。
正当高尔基处在困境时,终于出现了缕缕阳光——他的外祖母,她经常讲正义和光明的故事给他听,像个天使般引导他走向光明。正如文中写道的:“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她给予高尔基知识和战胜黑暗的力量,给予他迎接光明、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使他成为一个坚强、善良的人。
读完这本小说,我受益匪浅。我现在才知道我的童年有多幸福,父母的疼爱、良师益友、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的童年充满快乐,使我健康成长。于是我明白:我要一边享受童年快乐,一边认真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和智慧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满更幸福的生活。
读后感3
20xx年7月的《诗刊》上半月刊以杨牧先生的《松》(这是他一系列书写草木的短诗中的一首)开篇,除了有对这位在今年春天去世的诗人的纪念意味,也像是一个隐喻,指向这个时代所倾慕的一种气质:“它是自负而带着倨傲神采的/因为它是风雪正派凛凛古典”。
“视点”栏目刊发了雷平阳的一组诗,依然体现了诗人的典型特色,即从外部事物(例如自然景观)的显现之中探究世界的隐秘,如一头虚幻般的大象“仿佛蒙垢多年的铜佛来到了暴雨之中”(《雨夜》),如从“隐秘的寂静空间”化为“神的影子”的植物(《桉树,致陈流》),或是短诗《悬念》之中“梦见/自己还活着”的死者。这种写作不是对人们所见事物的简单模仿,按诗人自己在创作谈中所述,它带着“发明”的使命。
在接下来的“新时代”栏目中,主要是对祖国及其当下状貌的赞颂,龙小龙以“钉子精神”写祖国的工业,王二冬描述了现代通讯和物流,远洋称赞深圳工业区和打工妹,远村和凌翼试图把握现代乡村生活及扶贫带来的改变,阿成则直接处理“祖国”的当代形象……
臧棣等重要诗人的出现给“方阵”栏目带来了足够的分量。在过往的写作中,臧棣已经写过一系列以“协会”、“丛书”、“入门”为标题的作品,如今他带来的则是数首“简史”——这些可被视为系列写作的诗歌需要更大篇幅的专论才能深入把握,但在此,至少可以概括性地判断,臧棣的诗歌有着从细微处入手抵达语言及经验边界的重要意义,在“小大之辩”中基于读者瞬间的惊异。如《银杏的左边简史》中最后“我又是谁呢”所展开的对自我、客体及表意关系的思考,如《山楂花简史》中不断在否定中褪去世俗经验(“既不映衬现实的晦暗,/也不隆重生活的艰辛”)后绽放自身(“更像是一次显灵”)的山楂花的形象,如“既是玩物,也是圣物”的琥珀(《琥珀简史》)……世界以新的姿态萌发出来,直到“你拒绝了/永恒的诱惑,在美丽人生中/如同回放一般,感到了永恒的快乐。”(《萌芽简史》)
随后是诗人大解的作品,书写了被包围在自然之中的生活,将“天空”“轻风”“云彩”放置进悠长的生命记忆中;池凌云写中国西北的空阔壮美,以强烈的抒情话语感受“无言的世界”,听一只鹰说“飞行才是你的全部生命”(《刚察草原上空的鹰》);黄梵从生活的瞬间生发出诗句,一只猫,一双脚上的鞋子都可以引起深思,父亲离去的时刻则让人铭记:“最后时刻是失控的车子/他冲入黑暗的一瞬,我来不及帮他系上安全带”(《最后时刻》)。
在上半月刊中,还有许多需要关注的诗人及其作品,难以一一详述。“气象”栏目里的詹澈、孙晓杰、刘福君、杨宗鸿等诗人的作品通过个人的经验写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每月诗星”栏目的陈亮集中书写象征乡村记忆的“桃花园”,“母亲说,我是她在桃花园里干活时/在树杈上的一只鸟巢里发现的”(《孵化》)——就像是一个农村孩子关于身份认知的起源神话。
在“诗学广场”所发的.张清华教授等作者的三篇文章探讨了当代诗歌的几个重要问题。《狂欢·平权·地理·碎片》一文中既探讨了当代诗歌的前史,对“极端写作”的终结做出阐释,提出对“一元化的过去”的警醒,也针对当下的“文学地理的细化”和诗歌写作“碎片化”等特征进行具体探究,其中对欧阳江河的“大诗”讨论与此前敬文东等学者的批评文章相关,是近一两年诗歌研究的重要话题。两位年轻学者李娜的《在“异”与“同”之间》和伯竑桥的《90后诗歌:改良主义的共同体》所面对的是更为具体的某些诗人的创作(后者或许可以再多提及一些具体的诗人及其文本),读者显然不该略过它们所占有的篇幅,因为正是这些年轻的诗人和研究者影响着当下诗歌的未来可能性,他们是正在发声,并仍将发声的人。
《诗刊》的下半月刊似乎就更多地聚焦于那些相对年轻的诗人。在“发现”栏目中推出的90后诗人郭月洲比较善于把握生活中的细小经验,并将其放置在一种略带懒散的、非对抗性的语言装置中,“像给现代建筑加上个古典主义的/帽子那样的”(《画饼充饥》),有时则在众多的经验之中做减法,寻找主体的位置,如《山竹核》所写“劝告无非是:/咬一咬丰饶的苹果/含一含没味儿的山竹核”而“我们什么都不要/不要苹果也不要山竹核”。这些作品或许没有面对多么深刻的主题,不过“不完美的圆”也可以在“幻想”中满足一些“新口味”(《画饼充饥》)。
接下来的“文成诗歌小辑”聚焦于中国的一个有“盛美的青山与绿水”(三色堇《仰望百丈漈》)地方,诗人试图将其描述为“一首最经典的中国山水诗”(白鹤林《观百丈漈》),这是一系列有着共同主题的作品,可和上半月刊“新时代”栏目对读。
“双子星座”栏目刊发了两位诗人赵晓梦和魏维伟的作品,前者的长诗所述之意即其最后一句“如果你到伦敦,请给敦煌经卷/留点时间”(《敦煌经卷(节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得这首诗能够获得更大的容量;后者的作品有对生活、写作、阅读、记忆等母题的处理,语言表达对普通读者来说较为友好,在“用文字作筏”(《为什么写诗》)的写作姿态下也有对自我主体的质询,如“我还是失败者/像西西弗斯,又一次推动巨石”(《20xx,我功亏一篑》)及“陌生人啊,你又一次回头看我/我到底像谁?”(《我像谁》)
对诗歌刊物的阅读可以让人见到各种不同旨趣、不同风格的展现。在下半月刊的“银河”中,舒丹丹写下“父亲的骨灰盒上”的白鹤青松(《松鹤之忆》),让自己在生活中“像沙子一样,足够坚硬,足够渺小”(《生活碎片》);张翔武描绘一位补网的老人消逝于记忆中,最终“成了一条逃脱的鱼,/藏身于苍茫的大水”(《补网》);庄凌想知道“雨落在树上与落在我身上/有什么不同”(《一场记忆里的雨》),并感到“有一天我也会化为尘土/或是一棵无言的植物/静静地和树木站在一起”(《朝阳》);严彬似乎熟习了卡瓦菲对历史和生活经验的发掘方式,指出艺术家的能力就是“从现成的事物中轻轻摘那一小片”(《论艺术》);洪光越感知到夏日的暴雨“从黑云下到大地黑暗中/我们无法看见的地方”(《暴雨》)……
在这期刊物的“校园”栏目中,甚至有新世纪出生的诗人,展示着各自的可能性。
说到底,文学刊物必然要展示不同的声音,尽管它们可能在艺术的水准上有所不同,但最关键的,还是作者对声音本身的诚实。有时,某些外部的事物会侵吞并代替个体,使一些作者耽于模仿,甚至成为一场群体表演中假装开口的那一个。
读后感4
再见杰克!
躁动、疯癫、荒诞的氛围贯穿了小说的自始至终,画面感极强的美国风光和迷惘浪荡的混沌生活形成了锋利对比。
三次东西横穿美国和一次南下直入墨西哥,纽约、丹佛、旧金山像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也是一次次梦想的破灭。现实的残酷不断趋势着这群年轻人向着心中的应许之地追逐和漂泊。
字里行间的BebopJazz与mambo音乐,Hudson、Cadillac、Ford汽车,酒精、大麻、姑娘,构成了那个时代一个个鲜明的标致。
贫困、流浪、搭车和豪无意义的厮混描写了一整个群体的青春。作为半个世纪后成长在东方国家的人,虽能感受,但仍然无法真正理解这样的精神状态。只是也在幻想,在已经逝去的青春中,如若也曾勇敢的'抛开一切教条去追寻内心深处的自己,会否将有不一样的收获。
阅读《在路上》的期间,手边一直对着美国地图,随着每一次旅途进行对照,不得不说这也是了解美国地理的一个意外捷径。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也可以有机会踏上美帝的国土,对那无数耳熟能详的风景人文来次深入体验。
这本书即是特定年代特定人群生活状态的重要诠释,其永远“在路上”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人不断向前。这其实也正是我们的生活,幸福或痛苦,欢笑与泪水,说声再见,还需上路。
读后感5
《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取材于感受至深的老家生活经历,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如今重读《家》这本书,才明白在这荡气回肠的故事之后,作者巴金想让我们知道的,绝不仅仅是一部催人泪下的悲剧,他更想让我们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
《家》这本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
高老太爷的死是颇具有象征意义的,作者描写了他在极度失望时的幻觉:“他隐隐约约地看见他的儿子们怎样的饮酒作乐,说些嘲笑他和抱怨他的话。他又看到他的儿孙们骄傲地走在一条新的路上······他自己衰老无力地躺在这里。”暗示出封建大家庭灭亡的两大原因:纨绔子弟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从内部蛀空了这个封建大家庭,新一代的叛逆者又从外部动摇了这个制度的根基。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在慢慢咀嚼那些如泣如诉的.语言中,在静静地感受那些细腻悠长的笔调时,眼产前时时会出现几个鲜活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
觉新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
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觉慧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与大哥觉新形成鲜明对比。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梅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而如今看完《家》这本书,我就像和巴金说话,和书中的人物说话,一同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
读后感6
在这个愉快的寒假里,我读完了几本对我们身心发展有益的世界名著,例如:《木头娃娃的旅行》、《童年》、《居里夫人的故事》、《纳尼亚传奇 狮子女巫和魔法衣橱》……然而令我情有独衷的是《童年》这本书。它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作者用回忆的形式写出了自己悲惨的童年生活。
上学期我就对这本书有着无比的期待,寒假里我终于有时间拜读整篇文章。他是描述高尔基从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真实的反映了俄国民众生活。读到《我的谋生之道》这里,我的心头热浪涌起,眼泪不停的在眼眶里打转。当时,在这个镇上,偷窃已经成风,它是饥寒交迫的人们唯一的`生存手段。大人们偷那些货船,在休息的时候,他们到处炫耀自己的收获,孩子们在旁边,一边听一边学。阿列克塞虽然和外婆相依为命,但不去偷东西,而是走街串港去捡牛骨头、破布、烂纸和碎片,平时放了学也去捡,到星期天卖给旧货商。而和他同龄的一些孩子们,喜欢到奥卡河对面或是彼斯基岛去偷木板,他们都喜欢在大风大雪天去偷,只要阿列克塞看到他们去偷木板时,便会严厉的警告他们下次不能再偷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他看到别的小孩去偷醉汉的东西时,他会追上去警告他们,有时还会揍他们。阿列克塞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以热情面对生活。对穷人有同情心,不许任何人去欺负一个无辜的人。他让人们明白了,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辛勤劳作,不能养成不劳而获、偷窃的恶习。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有这样的恶习。我兴趣班里就有一个这样的人。有一次,我买了一只好看的笔,他看见了不禁喜欢上了,下课时我忘了放进铅笔盒里,摆放在桌上。可是回来时却不见了,而某某同学手中正拿着我的笔欣喜地写着字。我下课去向他要回来,可他并不给,还找尽理由说是他家长买的。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这部作品让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邪恶中看到了善良,在冷酷无形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芒。看到了高尔基的坎坷经历,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里,我们更要学会感恩,用爱心去包容每一个人,更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更要热爱祖国。在阿列克塞的身上,我明白了一定要做一个坚定、正直、善良的人。
这是一部令人心酸的作品,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我不仅从书中读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看到了高尔基不屈不挠善良,真诚的高尚品质。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真不愧是世界名著,这碗既美味又营养的心灵鸡汤,大家都快来喝一喝吧!
读后感7
当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迎春花就开了。
远远望去,迎春花藤就像一位漂亮的小姑娘在梳着细长的头发。我走近一看,迎春花的小花芽是红中带一点黄的,像一颗颗小小的枸杞子。迎春花的.花苞是嫩黄色的,像一个个黄色的小米粒。盛开的迎春花像一个个金黄的大喇叭,好像在对小草说“春天到了,快探出你的小脑袋吧!”我原本不知道迎春花是有香味的,可我凑近一闻,迎春花发出一丝淡淡的清香。
迎春花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姑娘给我们的一份见面礼,当迎春花绽开灿烂的笑脸,春天也就随之来临。
读后感8
在校讯通奖励我的书里面,有一本名字叫《毛毛》的书,开始我很好奇,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这么让人难理解?我带着好奇心打开了这本书,没想到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原来毛毛是一个小女孩的名字。
《毛毛》是德国优秀幻想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作品。这本书的'大致意思是:从前有个叫毛毛的小姑娘,她没有父母,她和她那地方的小孩子们住在一起,快快乐乐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无数个灰先生诞生了,这种人很不一般,他们是一种很特别的人,是靠夺取人们时间和抽雪茄烟而生存下来的一种人,这些人的目的是把全世界的时间都夺过来,所以毛毛要阻止这些灰先生的邪恶计划。这时,住在无处楼里面掌管着全世界时间的候拉师傅,他派出了一只会说话的名叫卡西欧佩亚的乌龟来帮助毛毛,成功地阻止了那些灰先生的邪恶计划,而且还把灰先生们全消灭了,同时,毛毛的好朋友们也被解救了出来。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时间很宝贵,时间就是生命,不管你物质上多么富有,但是,你却无法用金钱买来时间,我们要好好珍惜每分每秒,抓紧时间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还有,我们应该有梦想,然后按照梦想去奋斗。一定要努力去面对困难,不管它有多难,只要你有信心,就一定会有成功的时候,这是真的!就像毛毛一样,最终胜利了!
读后感9
我们的童年,无忧无虑、衣食无忧。可以说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可我们还不知满足,渴求更多。
直到看到高尔基写的《童年》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童年是那么的幸福、快乐!
主人公阿廖沙痛失爱父,随着母亲来到外祖父家 。他提前遭受了这个年纪不该遭受的苦难:父亲死亡、弟弟夭折、外祖父毒打、表哥捉弄、舅舅冷落……成天提心吊胆,连口大气都不敢出。
阿廖沙就在这个残酷暴虐、冷酷无情的家庭中长大。过早地感受到了人间的险恶与痛苦。外祖母曾安慰他:“这怨恨就像冰块,等天气暖和了,她自然就消融了。”
阿廖沙又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孩子,并没有因为他人的.影响而沉沦。反之,阿廖沙因为苦难,学会了忍耐和面对;因为家庭条件被迫辍学,他变得勤奋好学;因为外祖母勇敢的冲进火场救火从而影响到他,他变得镇定自若……
苦难,是他智慧的路标;苦难,是他通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苦难,是他向上的动力;苦难,是人生为他描绘的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面对苦难,请选择坚强!
读后感10
简爱每一次成长,都饱尝生活的艰辛,她的人生的每一步充满了辛酸的血泪史,她就象一只笼中的小鸟努力地想张开翅膀,妄图寻找快乐和自由的天空,却一次又一次地被碰得头破血流,差点折断了翅膀,在险象环生的人生路上,她举步维艰,她不仅要与险恶的环境作斗争而且要忍受各种人为的灾难,从精神的歧视到肉体的折磨,从苦难的童年到坎坷的求学生涯,从戴着良母面具的里德太太到道貌岸然的伍德学校的校董。
她可怜的自尊被残忍地层层剥离,值得欣慰的是,在黑暗中她看见了些许光明,正是因为这光明她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从而也唤醒了她内心最柔软的情怀,海伦和坦普尔小姐的出现使她感受到明媚的春光,她凄凉的心得到了温暖和慰藉,她们象黑暗中的航灯,照亮她人生前进的方向,坦普尔象是一株洁白高雅的.白玉兰。
而海伦就象是一枝开在荒凉之地的寒梅,她的命运比简爱还悲惨,她所受到的无端的折磨令人心酸,她脆弱的生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荷,而她却能笑对人生,在她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忧怨和仇恨,她似乎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是来自上界的天使,她是善良和爱的化身,象耶稣一样为了拯救这个世界,承受人类所有的苦难,她的慈善高尚博爱即使是魔鬼也会被她感化,铁石心肠也会为她流泪。
尽管她的生命是如此短暂,在花季之年,饱受磨难后象落叶一样凋零,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她寂寞地死去,她至死都不曾抱怨命运的不公,好象她所受到的一切痛苦和不幸都是理所当然的,好象她的存在只是忍受无休止的折磨,但她短暂的生命是多么璀璨,象流星一样划过天际,她的聪明慈祥博爱的秉性永远光照千古,她象一种无形的力量鼓舞着简爱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地跋涉和自我完善,可以说她的灵魂一刻也不曾离开过简爱。
读后感11
数九寒天,雪花纷飞的冬日本该是冷酷的,但我却并未感到寒冷,因为那篇暖人的文章让我如沐春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文章中的母亲为了孩子忍受皮肉之苦,深沉的爱意令我为之动容。我含着泪,望着窗外想平复心情,泪眼朦胧间恰好见到这样一幕。一只“鸟妈妈”正饥肠辘辘的奔波于树枝之间,把寻觅的食物叼回到树上,嘴对嘴的把一条条虫子喂给了小鸟。有人可能会说,这只“鸟妈妈”实在是太伟大了,是呀,不过是什么力量让它如此坚持呢?是母爱的力量,“鸟妈妈”即使饿着肚子也拥有前去寻找食物的力量,动物尚且有舔犊之情何况人类的母亲呢?母亲对我们的爱,那是无私的,是最真诚的爱。母爱充次在人间的每个角落里,也充次在我的生活中。
记得有一次,我误把一个小铁球吞到了肚子里,母亲发现后,急忙背起我快速的来到楼下。那一刻,母亲仿佛化身为一个“超人”,用她柔弱的身躯背着我一路前行。看着母亲额头上那豆大的汗珠,从她的脸颊上滑落下来时,我的心里无比的内疚、自责。母亲急忙拦住了一辆出租车,快速的把我送到了医院。母亲脚步艰难的到急诊处给我挂号,然后又把我背到了主治医生的办公室,听到大夫说我没事儿,只要多吃些润肠的食物就会把铁球自行排出时,母亲疲惫的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
回到家里,母亲顾不上休息,急忙摘菜、淘米给我做饭。灯光下,看着母亲憔悴忙碌的背影,我的心里掠过一丝丝酸楚,晶莹的泪珠在眼眶里噼里啪啦的落了下来,我是多么的恨自己,自己的无知不知给母亲制造了多少麻烦,可母亲从没怨过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爱护我、牵挂我。
母亲,您是多么伟大呀!母亲,假如我是小溪,您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假如我是小草,您就是滋润我的土地。母亲,您是我的守护神,是我迷失方向时的引导者。母亲,您是我犯错时的指明灯,指引着我正确的人生方向。母亲,我爱您,我要用我一生的精力去回报您!
读后感12
《应聘》这篇文章多了很多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触,带给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文章讲述了一位母亲带儿子应聘的故事。儿子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工作,母亲十分焦虑,便拉着儿子去应聘。人才市场上,母亲帮儿子领表,替儿子填表,给儿子交表,可谓是事事亲为。在最终的面试环节,母亲更是尽心尽力,不仅跟着儿子进入房间,还大包大揽替儿子完美解答了主考官的所有问题,把一塌糊涂的儿子包装成只是有些“紧张”的优秀人才。结果不出意料,儿子并没有被录用,反而是母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
合上书,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儿子不思进取固然有错,但是,难道这位母亲便值得同情吗?强拽着儿子应聘,结果自己接到了录用通知,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啊,对孩子的溺爱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古人云,父母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真正的爱是从长远考虑,放手让孩子自己历练。雏鹰不经过一番磨难,他日如何搏击苍穹。
想到这里,那些成长中的记忆如同散落一地的珠子,又一颗颗串联起来,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一年级起,妈妈便让我自己独立,我时常摸着眼泪儿整理玩具,即便如此,还被妈妈批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印象最深的一次,我正在屋里玩儿,妈妈突然推门进来,扔给我一块儿抹布,命令道:“把你的狗窝收拾一下!”这句现在听来玩笑似的话,在当时在我弱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伤疤,我根本无法理解,却只能照做。直至今日,妈妈还会给我很多我自觉力不能及的事,可最终的结果却是,每一件我都完成了,即便不能赢得百分之百的满意,但却让我树立起追求百分之百的信念。
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去尝试,或许,它就是适合你的那一种。
读后感13
记得,我第一次读《飘》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在书店里无意中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于是就买了下来。在我看来,《飘》和其他的有些名著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一翻开它,你就想要一口气把它读完,并且,在读完过后,你还是舍不得去合上它。那个时候年纪有些小,主要是被男女主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所吸引。
后来,我又去看了根据这本书所翻拍电影《乱世佳人》,电影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斯嘉丽在生产的时候,弗雷德在外面焦急地等待的时候的场景,他觉得荒唐的是为什么他不可以进去看他的孩子,他一点儿都没有嫌弃是个女孩儿,并且他还觉得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孩子,谁也及不上。我觉得他是爱屋及乌,正是因为他热爱着斯嘉丽,所以他才会那么地激动,那么地喜欢那个孩子。
就在不久前的这个暑假,我又在家里重温一遍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看完后我对这本书又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
女主斯嘉丽自私、虚荣、傲慢、自私自利,她乐于炫耀自己的美貌,就像一只花蝴蝶一样穿梭在异性之间,喜欢被众星捧月地对待,以此来满足自己那膨胀的虚荣心。她是不会爱的,男主竭尽所能想要把自己所拥有的,女主所想要的全部都给她,想要像宠一个孩子一样地去宠她,想要把自己最好的、更好的,全部都给她。可是,女主却没有在乎过,她跟男主在一起只是因为男主的富有,只是因为她想要过上安稳的生活,只是因为她穷怕了,她 想要变成人上人。所以,她就一次次的践踏男主的真心。
同时,女主又是可怜的,因为没有人来教她应该如何去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经历了亲人的离世、战乱、饥饿、寒冷,战争的残酷,让她看透了人性的险恶,同时也看淡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过渡,她直接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变成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只想要自己不会再饿肚子,除了自己,她不再去相信任何人。她变得不择手段,她又一次出卖了自己的婚姻就是为了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她变得无比刻薄,为了降低成本而去雇佣那些劳改犯,压榨他们的劳力。同时她又有着一腔孤勇,在被人劫持的时候,她并没有太过惊慌失措,而是拼了命去与他搏斗。但是,没有人去教会她成长,没有人教会她爱。
男主弗雷德对于女主是爱的,哪怕是最后离开了她,但是毫无疑问,他还在爱着她。只是他爱得太累了,他是最了解她的人,能够看清她的每一个想法,自私自利的、愚蠢的、不情愿地想法。他甚至知道她从来就没有爱过他这个人,之所以会跟他结婚,只是因为她爱极了他的外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富有。
但是,弗雷德以为总有一天,总会有那么一天,自己会得到她的那颗高傲地心,她也会像爱上阿希礼一样,爱上自己。可是,真的太难等了,太累了,她永远都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一样,永远都对他的付出选择视而不见,永远都爱着她的阿希礼。而他,就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一样,在她的面前放下了自己全部的骄傲和尊严,却也换不来她丝毫的怜惜,她只是冷冷地看着,心里甚至还止不住地冷笑。也许是他太过于高估自己的,哪怕是在虔诚的教徒,也都有停止信仰的一那天。
丧子之痛使他几乎痛得快要死掉,那是他一心一意去爱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正属于他的人,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最珍贵的宝贝。谁也不知道对于他来说,这个孩子的重要性,这是他对斯嘉丽爱的延续。
最后的最后,他离开了,带着满身的伤痕,他需要去到一个温暖的地方,一个没有她的地方,也许是为了疗伤,也许只是为了不让自己更加难过,他真的是痛到怕了。
《飘》是一本世界名著,里面有许多的经典名言,但是,我最最喜欢的还是在最后男主对女主所说的那一段话,他说“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地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也不愿把它修补好,然后终身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男主一直想要的都是女主完整的爱,她却始终都不愿意给。这是他最后的自尊与骄傲,他不愿再爱她了。
最后,我还是想引用斯嘉丽最后所说的那句话,“Tomorrow is an other day”,希望无论发生了什么,大家都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
读后感14
先说说这本书的作者吧。
陈鲁豫。如果不是在这本书上,在六个核桃的包装盒上见到过这个名字,如雷贯耳的《鲁豫有约》还让我以为她姓鲁呢!
为此,我特地问了身边的朋友:“你对鲁豫有什么印象?陈鲁豫。”
她想了想,感觉很陌生。
我觉得不可思议,继续提示:“《鲁豫有约》!六个核桃!!”。
“哦~她呀!没什么印象,就是太瘦了。”
我大致猜测大部分没看过她的节目,不太了解她的人,也就知道她太瘦了吧。那就谈谈胖瘦这个问题。
鲁豫书里自称鲁小胖,我蛮喜欢这个名字的,脑子里浮现出可爱的圆嘟嘟的模样,可能也是作者本人喜欢的.样子。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她对自己太瘦这一事实的太过在意,从文中一次聚会上她怒怼一人因问她:你那么瘦,是不是有厌食症啊?也看出她还未释怀。
其实太胖和太瘦都要面临来自外界的舆论和打压,但相比之下,太瘦总好过太胖。和朋友在路上看到一个特别瘦的人,我俩看着人家的大腿,再看看自己的胳膊,默默地收起了吃得正开心的蛋糕鸡腿虾条(虽然早晚要吃掉)。我们评价一个瘦子皮包骨头,衣服架子时也是带着一点羡慕的眼光,如果碰巧她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就可以竞选当模特了。而胖子只能由于体积大底盘稳充当鼓励人时的反面教材,站到试衣镜前叹口气说:“还是多点读书吧。”
这本书其实蛮让我吃惊的,文字犀利,一针见血。先入为主,我对鲁豫最初的印象不太好,是看到网上对她的负面评价,说什么她不会做主持不会说话啦,问问题没水平啦,涉及人隐私啦等等。
但书里的回话还是很有水平的,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身材瘦小内心强大的短发美女。为此我特地搜了她的节目《鲁豫有约》。与张靓颖那期和张安乐的那期没看下去就看了个开头,与李开复聊人工智能那期看完了,看看深深被小型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吸引,被李开复的人格魅力和口才所折服,对鲁豫还保持之前的看法没怎么变。可能她更擅长写文章、电台回信之类的自己跟自己的对话,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毕竟《鲁豫有约》自开播以来,已有十六七年了,家喻户晓,还是有她的资本的。
就这本书而言,我很欣赏。作为一个情感电台节目,听众发来自己情感中的困惑疑虑,她回答。这种情感电台节目很多很多,大部分都是心灵鸡汤,无关痛痒的套话。但这个不一样。
她以自己或者朋友的故事开头,真实有的不乏幽默,再分析听众的故事,解答疑虑,我说过,犀利,一针见血!就喜欢她这种真性情!(我喜欢的话在书里都有下划线)
听众带着疑惑来信,但她很少给听众一个明确的结果,任何人的建议都只是建议,真正做决定的还是她们自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即使我们深知其中的道理,真的轮到我们时,还是陷在里面不容易爬出来。
她跟我们讲了那么多别人的情感故事,关于自己却只字未提。看来每个人心里都有树洞,有人选择深埋心底,有人愿意昭告天下。当他们愿意说出来的那一刻,其实已经放下了一点,做出了选择。
读后感15
早已为人父很多年,前些日子翻看给女儿买的《精品文学作品选集》,里面也收录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其中就有这两篇,再次读来,更是感触颇深。自从有孩子后,父母一直和我们同住,帮我们带孩子,毫无怨言地默默为我们付出着。父母很是溺爱孙女,时常拿各种零食哄女儿开心。寒暑假时女儿回到大坝,父母总是时常打电话问孙女:“想爷爷奶奶了吗?”“最近吃得好吗?”“过得开心吗?”……女儿会高兴地回答:“想了,我想爷爷奶奶了!”我想,此时父母一定非常开心吧。岁月似流水般地流过,不经意间,白发早已逐渐爬满了父母的两鬓。记得一次陪着父母外出逛街,牵着女儿的手走在父母的身后,看着他们的背影,不由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心中涌上一丝酸楚,有种想哭的感觉。父母老了!
对于父母的背影,我并不陌生,可这次看着他们的背影,却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文中那种情感。这种情感,在我的心头萦绕着,纠结着。酸楚的感觉让人难过,可更有一种恐惧令我不敢多想下去,深刻地体会到了那不可言说的痛。父母老了,青丝成花白,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岁月无情,却是谁都无法抗拒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周而复始。岁月催人老,为生活,为了一个家,为了儿女,他们付出了所有的艰辛,这就是父母亲的大爱与无私。想当年初为人父,才知道做父母的不易。女儿的.一举一动时刻牵动着我的心,才深深体会到以前每次出门时,父母为何会那样不厌其烦地叮咛和嘱咐。女儿9岁多了,我想,她长大后也会有我这样的感受吧。忙碌的生活,为家付出的操劳,父母亲的艰辛,让我百感交集。它好似一条无法解开的锁链,深深牵动着我的心。这些感触,在生活的点滴里我将慢慢体会。
望着父母的背影,我好想对他们说:“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永远爱你们。”
【读后感】相关文章:
童年读后感 读后感童年的读后感01-03
论语读后感_读后感05-15
经读后感 读后感悟05-29
称不上是读后感的读后感精选10-05
论语读后感-读后感09-30
雷雨读后感-读后感09-30
哈姆雷特读后感-读后感09-30
《童年》读后感-读后感10-01
生命生命读后感_读后感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