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精选21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1
《苏菲的世界》虽然是关乎哲学的发展历程,却不艰深难懂,它神秘而明畅,它清新而自然,这是人间的哲学,接地气的哲学。他以苏菲这个对世界抱有浓厚的好奇心及对周围事物有敏锐观察的少女为中心,以那一封封不知来历的信件为线索,让我们与苏菲一起将世界这团混沌清明化,一起解开自然万物变化的谜底,一起思考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我对这本书的目录是印象深刻的。他的目录不是像《时间简史》中“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等纯粹学术性的标题,而是“伊甸园”、“魔术师的礼帽”、“少校的小木屋”、“花园宴会”这类趣味盎然的字眼儿。
这些生动的字眼儿仿佛也将我带到了公元前,带到了雅典,带到了“苏菲的世界”中:我会在“伊甸园”中无所适从,我似乎也成了那待在兔毛深处溺于安乐而不愿再返回细毛顶端的人,我是否也是那些整日因“今天我的饭卡还剩多少钱?”“淘宝有什么优惠?”、“周末去不去市区?”而忧思难忘的人之一。
苏菲说她从未如此努力的思考过,我岂非也是如此?以前,从小孩子的好奇心出发,看着身边走过的每一个行人,我也会冥想半日:我是谁?这世上怎么会有人?我们为什么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最终这些都只是以无答案的问号湮没在小孩子的心里罢了。但是十四岁的苏菲“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即将进入社会的我自然也不能在以小孩子的心里对待问题,却还是要保留孩子那份天真好奇的.童心、佛教有一句话:“要有初学者的心态”,也正是此理。
先时,身边便有位好知乐知的朋友推荐了这本书,只是当时一直在备战高考,无心于此,对这书的印象也仅限于“一部介绍哲学的小说”、“一封封神秘的信”、“困惑于迷茫”,诸如此类。
直至今日开始读了《苏菲的世界》后,这种神秘感、困惑感仍旧萦绕着我。
譬如“席德是谁?”“艾伯特是何来历?”“苏菲真的看到了古代雅典城吗?”这些神秘的人物、场景贯穿了全文,让我们以一种探案式的阅读方式来品读此书。而更令人警惕的是哲学家们的主张与理论让我意识到当时课本中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苏菲的世界》虽说相较于正经八百的哲学史而言更显生动有趣,但若以一种绝对轻松的心态来阅读,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苏菲的世界》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哲学家们多思多想的思考、探究方式,这绝非胡思乱想,而是理性思考。
正如帕梅尼德斯、苏格拉底、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们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正如我也应该让自己知道:我虽然不至于一无所有,但我确实所知甚少。
但即使有这样的觉悟了,我也并非读书读得很专注的人。反之,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开学至今,读了村上春树的小说,读了蒋勋的演讲录,读了贾平凹的散文集,读了《牡丹亭与红楼梦》。但此时想来,似乎没有一本被我完全读透读懂,自己仿佛一直徘徊在似懂非懂的边缘,退不得也进不来。直至这本《苏菲的世界》,更不消说,进度与身边同道者相比,更是慢的可以。
这像是一个迷局,也像是一个困局,我身在其中,脑子一团浆糊,思路不甚明晰,浑身像被蚕丝缠绕,脱身不得。时常又觉得舌苔上像是永远粘着酸苦的不明物,时常想就此将它们搁置一旁就罢了,可我偏偏又离不得它们。
这些书不是电视剧。感兴趣的电视剧我可以看了开头直接跳转结局,于是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可是书呢,我知道了苏菲的困惑,我跟着她的心走,我想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我更想知晓那些自己无法立即得知的答案。我想知道的东西是那么多,我怎能不读下去?正因有了他们这些在旁人看来无聊的探讨与发问,我们今日才能生存在一个“可知”的世界里。
我曾试想过,若非读书沙龙这个活动,也许会与此书无缘也未可知。我是如此庆幸,自己拿起了这本书。
从此,我将在“雅典城”里行走,将在一个可知的世界里行走。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2
假期,班主任工作室发了一本哲学书——《苏菲的世界》。我随手丢到了一个角落。在我看来是个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一次非常偶尔的机会。《苏菲的世界》这几个大字不停地在我眼前晃悠着,好吧!损手拿起就翻了起来。一次截然不同的感觉让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下去。她割了我截然不同的感觉。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两个问题过于疯狂,因为他们会告诉你,“我就是我啊”或者“世界本来就存在的”。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对吗?事实上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也是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哲学是不切实际的呢?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学性的问题呢?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他们生活的世界习以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说到这让我想到作者一个用的很好的比喻: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当然这只兔子极其庞大。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大家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个完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顺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享乐。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当大人们的心灵逐渐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规则,当他们不再有想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奇,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那么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当他们过惯了喧嚣吵闹、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便不再去追求那与他们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学,便不愿离开温暖舒适的兔毛深处,不愿像哲学家一样尽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就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们都不会再去思考像“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了。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脑海中就闪现出许多关于书中所说的人和事。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不过,当我发现苏菲和艾伯特只是席德读到的一个故事,而席德和她父亲只是我们读到的一个故事时,我甚至天马行空的想:会不会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种我们看不到的“人”,它们可以像席德读苏菲一样读着我们呢?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对了哲学有了新的认识与顿悟,但也有许多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就像艾伯特说的:“哲学便是教会人们思考,教会人们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生活的更好。”我想很多问题虽然不能得到答案我们还可以思考,很多事情虽然不能达到目的我们还有过程。
哲学教授傅佩荣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不是万灵丹,但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德,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之封闭与终结。这或许是这本书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的原因吧!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是的,哲学会使我们醒悟。而这本书使我们走进哲学,使我们从困惑走向觉悟。所以我建议大家来看《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3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作者乔斯坦.贾德用故事化的语言,以主人公苏菲的“哲学之旅”为主线,为像我这样的哲学初探者循序渐进地掀开了高深哲学的神秘面纱。
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和他们的研究方向、内容,部分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等。它的价值不是我三言两语能概括准确的,对我个人而言,它是无价的智慧读本,其中的哲学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内涵在其中的人生道理,更使我受益匪浅。
1.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
我们做个假设,假如书中的主人公换做我们自己,故事的过程和结局会是怎样?其实,就是拿我们自己和苏菲作个比较,也许换做同龄时候的我们,情节会相似,但如今的我们恐怕是要让作者失望的。我们的习惯已经逐渐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把我们无形地捆起来,难以迈出创造性的步伐。
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或她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而我们正逐渐丧失这种能力,逐渐麻木。当我们不断长大,成熟,我们儿时的那种对世界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弱化,盲目地存活着,未曾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
我们要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它会让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习以为常,理所当然。我们不否认一些良好习惯存在的必要性,但这里我们所说的习惯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安于现状的懒惰和麻木。我们该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和生活多提几个设问,问下自己:“我是谁?”,“我们的世界是怎么样的?”等,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已经足够难倒我们。
2.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诸多哲学家当中,苏格拉底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苏格拉底被视为谜一样的人物,他的哲学造诣毋庸置疑,在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正因为他神秘难解、模棱两可,才使得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可以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
人类面临许多难解的问题,对于这些未解之谜。我们不是太过笃定,就是漠不关心。苏格拉底既不笃定也不漠然,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智者”,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样的自我认识并不让他消极,反倒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永不放弃。在这点上,和中国圣贤的古典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伟人在浩瀚的宇宙和无穷的知识面前尚且如此实在和谦虚,我们更该自我反观,不骄傲自满,不恃才傲物,不以自己的小小成绩沾沾自喜,多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
3.人生需要自身的理性创造。
哲学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浑然天成,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哲人用自己的生命和思想浇灌了它。他们专注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不断进取超越。
人没有天生就固定下来的本质,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人生。
我们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在人生的旅途中,自我逐渐健全完整,我们要有准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是可怕的,找寻目标需要过程,我们要学会为自己量体裁衣,不断适时调整,找准自己的位置;往前走,无论起点在哪,总是要向前的,难走的路就走慢点,遇到困难不退缩,哪怕是向前一小步也是进步,好走的路走稳点;慢走多思,步子跨得大要么容易走错,要么容易摔倒,不能盲目,需要理性思考。
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会陷于心灵封闭与终结。《苏菲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盏从困惑到觉悟的灯。它既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提示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创造,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4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经常出现在推荐给初中生阅读书单里的一本哲学入门书,说来惭愧,最近我才全本细细读完。终于下次推荐书单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推荐这本书了。
这本书概括起来其实相当简单,就是一个老师给一个小女孩讲哲学史的一个故事。老实说,故事真不怎么出彩,要是想说这样的故事能冲淡哲学思考带来的头疼,那真的是夸张了。但是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苏格拉底式问答法的推进,还是让很多晦涩的概念清晰了不少。这是一本必须全部读完才完整的书,必将它是一本哲学史,而哲学的很多问题其实是贴合时代思考的。因此,看到最后才感觉会最接近现在我们思考的很多问题。
一直好奇对于孩子而言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初中时代的阅读体验,现在回想起来最值得羡慕的还是有两点,一个是无比充裕的时间,一个是读各类“闲书”的政治正确,这两点无疑都非常适合阅读哲学需要的心情。
而作为一个可悲的社畜,读哲学也许是要偷偷读的。毕竟它不是《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也不是《刻意练习》,它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日常兴趣,甚至不值得在朋友圈分享。
它不单无法帮你或者你的.老板赚到一百万,同时还会让你有点怀疑人生,比如说下面这段是当时看完之后写下的第一感想:
“感慨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之下,不断想的是——真实究竟是什么?向外看世界会有多大,向内看内心能有多深?这些问题都在极大的展开,不断的展开再展开,我在中间,感受一种来自崇高的美感。此时此刻里面有多少个瞬间在一刹那过去,上一刹那和这一刹那的我有多少的不同,我只能确定我在思考。
而这一切对于最后的那个我自己去决定的意义又意味着什么?是一瞬间的灵光?还是潜意识里面飘落的一颗尘埃?一段精彩的又或者枯燥的旅途?存在先于本质吗?生存还是毁灭,又为了什么生存?也许最后会觉得,那个意义就是不断思考本身吧,思考关于美也好,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也好。所以这是算是献给每一个爱智慧的人的一份礼物吗?至少这一刻,我享受这份礼物。”
现在仔细一看,大概没有什么书像哲学类的书籍,不单不一定能帮你解决些什么问题,还留下一大堆问题。就像《钟鼓楼》里面那句经典的歌词“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但其实哲学又是一道比人生里面所有的其他题加起来都有意义的一道题,高于文科探寻的美,也高于理科探寻的这个世界的真相,在所有题目的尽头。
就像一场考试,前面的题你辛辛苦苦的完成了,发现最后一道题如果你答错了有可能整张卷子直接得零分一样。因此有三种面对这一道题的态度。
第一种就是忽视它,先把前面的题做好就是了,最后再面对这道题;第二种就是先做这道题结果被这道题绕进去了,结果前面的题做的一塌糊涂;第三种是有点像面对语文考试作文的态度,我先看了题,然后我一边做前面的题一边思考这道题,也许前面的题的某些点还能帮助我解开这道题。
日常花点时间去看点哲学,这可以说就是我对第三种答案的一个选择吧。
其实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面,意义往往是越简单越好的,比如说,当所有的意义都是物质,经济的效率就会很高,又比如说赋予一个崇高的价值,那政治效率就会给很高。看得多,想得多,问题太多,有时还真未必是一件绝对的好事呢。
这本书的读后感实在不好写,探讨的都是很本质的问题,但结论想来还是可以有几个的——
1.不断思考是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是支撑做很多事情的意义,另外一个就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吧。
2.“所有的事情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意义是自己去赋予的”,现在看来是最贴合这个时代的,自己最认同的。
3.即使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我们也要善待自己,毕竟我们就是世界本身。
至于这本书更多的阅读感悟,至少在读的时候是零零散散圈划了不少,最后能记得多少还真说不准,只能说一路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是美好的。归纳为四个点好了——苏菲是个好学生,艾伯特是个好老师,哲学很有趣,这是本好书。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5
花了一个星期将《苏菲的世界》看完了,其实这也是属于一本我在之前的日子里没有将它读完的书。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去仔细了解过它,只是曾闻过其名,感觉口碑还不错,就刚好凑了个单。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它发觉它是一本哲学启蒙书的时候,我就有点不是特别想看了。这次选择很认真的继续阅读这本书,我想是因为有在适当的要求自己吧。《苏菲的世界》并不是一本特别容易理解的书,但是它也并不属于特别难理解的那种。虽然在第一遍看完之后,我的很多思想还是停在比较表面的程度上,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再多读几遍的著作。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这是怎么比较的.呢?如果哲学家的意思是,那些明白自己并不知道太阳底下每一件事的人,比那些知道不多,却自认懂得很多的人要聪明,她还比较可以同意。苏菲过去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但她愈想愈明白:知道自己无知,也是一种知识。她所见过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对某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自信满满的人。
在最开始看《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觉得它是很纯粹的一本哲学启蒙书,因为从某一天苏菲开始就收到一些很奇怪的信,而给她写信的正是一位哲学老师,于是她就这样很被动的上起了这门哲学课,好在哲学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勾起了苏菲深深的学习兴趣。
其实在阅读的时候,我一直都感觉自己就是苏菲,而作者就是那位哲学老师,他虽然隔我如此遥远,但是我觉得很真实地就是在上他的函授课程,这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我不知道大多数人对于哲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我从来都没有研究过哲学,并且了解甚少,脑子里仅有的一些知识也都是在学校老师提及过的那些,显然我并没有认真听过政治课,因为我现在并记不太起来我在学校里了解到的有关哲学知识到底是有多少。
也许我们真的很少会去讨论哲学,毕竟显得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去研究世界从哪里来,我们又是谁,我们终究去向何方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有时候我又觉得哲学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思维感觉无不被哲学所影响,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罢了。可是习以为常是不是很危险的一种态度呢?我们已经慢慢地开始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这算不算一件坏事呢?
正如苏菲的母亲一样,我们开始太过熟悉这个社会,所以对于很多事情见怪不怪,不会再想着去深究。
在《苏菲的世界》前半部分内容中,作者一直都有设置悬念,我觉得这是这本书很奇特的地方。最开始可能觉得一切还比较正常,但是慢慢地,就好像你在阅读一本小说,你知道小说的背景就是这个现实社会中的某处地方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可是突然文中出现了魔鬼,你要注意,这不是做梦,也不是想象,就是在文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魔鬼,而你又十分肯定这就是一本现实题材的小说,你能懂这种感觉吗?
我并不明白,我觉得我很需要作者一个十分合理的解释,我一直都相信,小说中所有出现的内容都不会是无意的,它是会为下文做铺垫的。可是,你说,这是不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呢?
浪漫主义的反讽,你听说过吗?
直到席德出现,我才开始明白,原来我之前阅读的所有有关苏菲的故事就是一本小说,没错,我是在看《苏菲的世界》,我也知道《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小说,可是我没有想到它只是一本小说中的小说而已,也正因为此,所有的不合理都变成了合理,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情有可原。
我觉得到末尾,所有的一切又开始变得神秘化,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跑出来的吗,他们可以自己反抗吗,他们能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吗,他们的生命难道不都是由作者所控制的吗?
别忘了,你只是在看一本小说而已。这本小说的神奇我觉得不在于它给读者灌输那么多人物的哲学思想,而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将哲学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
我现在依然不是很了解哲学究竟是什么,但是我已近开始觉得哲学的神奇之处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这确实是一本不应该错过的哲学启蒙书。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6
现在流行的书籍大多不是哲学书籍,哲学小说更是少之又少。而这本书——《苏菲的世界》——不仅是哲学书籍,更是一本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哲学小说。在这点,就可以说这是本伟大的书。我有幸读了它,心灵有了许些的触动,感觉像是触摸到那些遥不可以及的人的灵魂。这本书写得不仅仅是小说,一个故事,它包容了几代人的思想,可谓承前启后,是精神的圣殿,这是智慧的语言。
小说的主人公苏菲刚开始是并不很懂得哲学,她跟平常学生一样对哲学的认识很浅。然而,有一天,一封无名的来信打乱了平常的生活,一场思想的风暴就此到来。从此,她不断地收到一些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运用她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于是,一个哲学的世界就这样层层展开,把哲学的问题抛出来,接着引出各个流派的代表人来解释这些问题。由古而今,串联起这一座哲学的大厦,引领读者层层接近哲学的世界。
从前,我总以为哲学是很枯燥的,是难懂的,无关生活的。我想这很可能是受了以前教科书的害,教科书里往往都只是枯燥的知识点,都只是浅谈甚至是不谈。没有争论,甚至都只是一家之言,看不清全部。字是有灵性的,它可以传达跳动的思想,可以描述细微的感情,但教科书里的字是死的,毫无生气,没有哲学的辩证,没有论证,只是铺天盖地的要点,硬生生的`要我们接受,实在令人生厌。可现在,我懂得,哲学不仅跟我们紧密联系,而且是富有趣味的,这正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所受的启示。我想任何一件事,如果你没有真正的想要去了解,你就不能得其精髓,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它最精彩的地方。这本书以其故事性清晰的条理,让我们很容易进入哲学的世界,我觉得我已开始我哲学的旅程。
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思想进步的产物。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正在于我们有思想,而且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我们人类思想的进程跟社会的进程紧密相连,我们可以看见每一次社会的转型必将有一场大的思想革命,这其间哲学就是这思想的载体。在西方,从奴隶社会到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这其间有过早期雅典文明与希腊文化时的智者先声,有过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的大变革,后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催人奋进。在中国,也有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从而有了多种多样的社会体系。而现在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更是含有浓厚的哲学味。哲学,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串通起人类的整个变化历程,使后人惊叹于历史的厚重和思想的深度。
哲学,从神话开始,由自然而后渐渐地回归到人自身。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不可忽略的人物,他可算是西方哲学鼻祖。这并不是说他最早有哲学的意识,而是他让哲学真正的成为一门学问,经由他学生和后人的发展才逐渐壮大起来。柏拉图是他得意的门生,也是哲学史上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他不仅记录了苏格拉底的智慧,而且敢于创新,使其更有深度。雅典文化代表西方早期思想文化的结晶,在人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后来,一批批不同流派的哲学家的出现是哲学真正意义上与人类的文明进程联系在一起。笛卡尔、洛克、休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们将哲学发展成为影响社会的工具,不仅有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更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有了辩证的认识。
我不知道我现在称不称得上懂得哲学,但我觉得我已经入门了。《苏菲的世界》其实就是哲学的世界。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是一个高中的哲学教师,他或许懂得我们学生于哲学的需要是教科书所不能给予的,所以写了这一步大写的书教我们来认识哲学以此来认识生活,认识我们人类的思想盛宴,认识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认识曲折的道路是经由几代人地开采而来,从而认识生命的本质,认识我们人自己。
愿我懂得,从此认真的感受生活的点滴。我想哲学不是一时的兴起的趣味,而是应该用一生去追寻,质问人生,质问生活,然后找到所需要的正确的道路。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7
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作家总是要尽力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却没有刻意如此,他只是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了许多谜一般的事情,随着哲学家艾伯特的出现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作品的中途作者又突然提示,这无数谜一样的原因不是苏菲,而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更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席德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还是一位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着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我却认为它真正的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影射。人类本是平凡如苏菲一样的生活着,并没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虚无。然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到惊惶地发现竟毫无办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他们不甘心仅仅只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实的存在。从泰勒斯到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于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地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坚实而又可以确定的。
《苏菲的世界》中,我却也能读到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使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却逃出了小说的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他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8
前不久,看过一部经典的电影,名字叫做《达芬奇密码》,它讲的是个奇异的探索耶稣后人的故事,里面耶稣的后人就叫做苏菲。一个美丽漂亮的公主,拥有对所有认知东西的敏感程度,她的敏锐的知觉让我欣赏,她的处事不惊让我敬佩,她的美丽善良又让我喜欢。所致当老师布置这个作业之时,我毫无疑问的选择了阅读《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因为时间太短暂,我花了几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内容太多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9
之前应课程要求,浏览过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及黑格尔的《美学》等高大上的哲学书,坦白说,光是哲学这个词就已经够我烧脑筋了,对涉及这两个字的东西总是抱着崇敬的态度敬而远之的,刚好在《理想国》,《美学》和《判断力批判》之后坐实了我的这种敬畏感,读完之后,除了怀疑自己的智商,就没有更深刻的感受了。
可是《苏菲的世界》很不一样。
我想说,我喜欢《苏菲的世界》,尽管它也会有让我怀疑自我智商的时刻,这种时刻,尤其是和苏菲比较时,会问怎么连一个不满15岁的初中生都不如?大概是因为我喜欢小说,《苏菲的世界》就算是做为单纯的小说,我也会觉得很好看,从一开始,当故事的进行展现着苏菲的好奇心时,也成功的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和苏菲一样会好奇这个哲学导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选中苏菲而不是乔安或者其他孩子?刚开始是收到信,后来又收到转寄席德的明信片,我突然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因为我想到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我想这可能也是个发生在时空交错间的故事,曾经有过一刻的失望,好像看破别人的小把戏“也不过如此”的感觉,可是很快,跟着苏菲发现原来还真有人,这在否定我之前的推测的同时,又一次引起了我更强的好奇心,我迫切的想快点知道,这是我第一次这样热忱于一本涉及哲学的书。
说来什么条件都有好有坏,《苏菲的世界》一方面用它小说的形式和构思引起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但同时也是因为他这样引人入胜的形式构思,让我更多的关注故事的发展而忽略了他的内容,这对于小说是成功的,但对一本哲学书籍来说又是失败的吧。
除此之外,这本书引人思考是毋庸置疑的,不论思考的深浅。也许我不会过多纠结世界是否存在?或者各个哲学派别对错,但我会跟着苏菲一起怀疑,一起联想自己的常识,满怀探险的惊喜而又充满知识,这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当苏菲开始意识到或者是怀疑自是被虚构出来的故事中人物时,我突然又想起了刚刚更新完的美剧《西部世界》,少校是苏菲和艾伯特的上帝之手,而在我们眼里少校和席德也不过是作者这只上帝之手的杰作罢了,那么作者又是那只上帝之手的杰作呢?我们之外难道就不会存在上帝之手吗?是的,就这样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存在问题,突然会有一种很轻的感觉。
整本书下来,我不禁又想到了《盗梦空间》,《苏菲的世界》里也存在着几层世界,苏菲和艾伯特的一层,席德和少校的一层,作者这一层的,作为读者又是一层,而那一层才是真正真实的,我们真的确定吗?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一些对比,苏菲与艾伯特师生间和席德与少校父女之间,以及艾伯特和苏菲母亲,苏菲和同龄的席德与乔安,还有一个我在想,作者选择苏菲和席德的年龄的.用意,14未满15的初中少女。
想想自己差不多15岁时,初中二三年级的时候,刚好是憧憬自己长大而又总是不太喜欢成人为人处世的时候,对于比自己小的又总是容易扮成小大人的样子,就是出于这样一个极力标榜自己,将自己独立于成人和小孩子之外的时候,我不知道这和作者这样选择苏菲与席德的年龄是否有关,但在我看来是有的,这是一个有成见的年龄,但又不失孩子气,我这里所谓的孩子气是觉得这个年龄依然可爱和充满好奇心,最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极力渴望独立,所以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更像是天性,它不同于太小时的无意识或者被动的求知,也不同于完全长大后的功利性求知,那可能是最好的求知状态,我认为正是这样的年龄成就了这样的苏菲和席德。
最后,当我将它作为一本小说一口气看完之后,我想它值得我们重新打开作为一本西方哲学史再来一遍。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10
Sophie,在希腊语中象征上帝女性的一面,意为“智慧”。而《苏菲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引领我们走向智慧圣殿的一本书。关于哲学史的书籍,大多是纯粹的理性叙述和相对拘谨的文字表达,然后毫无悬念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苏菲的世界》不同,线索的穿插和故事情节的安排,都流畅而饱满——有人说,哲学是智慧的科学;事实上,哲学应当是思想在生命之上的一种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哲学家艾伯特与苏菲对问题的探讨中,不仅做了条理分明的叙述、幽默适当的引证,也将自己对哲学的思考渗透在文字之中。例如宗教,虽然乔斯坦-贾德的观点并没有得到评论家、尤其是一些虔诚的基督教信奉者的支持,但在我看来,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例如,这本书更注重科学为哲学发展所做的贡献,而对于宗教却有贬低之嫌。批评家对他把耶稣殉道与苏格拉底之死相提并论所表示出的不满情绪,在Phillip D. Jensen的书评《是谁的哲学史?》中写得非常清楚:“尽管这本书给了基督教相当的篇幅,然而它对基督教观点的呈现是相当失职的。基督教三位一体的信仰神观,不是一个简单的上帝存不存在的哲学问题,就能涵盖的。把耶稣对真理的执着和他的殉道,类比于苏格拉底,实在是对耶稣教训极大的误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基督教对于哲学影响力远远无法和科学相比,至少在近几个世纪来,哲学的科学性正在被挖掘出来,以便更好地贡献给人类。神的启示显然只存在于宗教信徒的心中,而哲学的思想却可以渗透更大面积的人群。
这大概也正是本书选择一个十四岁的少女为主人公的原因。她在哲学课之前并没有接受到什么正规的哲学思想,身上更没有什么宗教极端分子的倾向。只是如她的名字一样,苏菲具有一种促使她去理性地思考的智慧,于是她对于哲学,对与这个世界有比同龄人更为深刻的见解——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在时间与空间上都趋向于无限的广大天地。尽管一条条错综复杂的线索都在暗示她世界的产生来自于意外,但逐渐深入的思考却让她走向了探询世间万物之意义的道路。这个似乎矛盾的问题在书中始终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坚信人类文明的创造来自于神的教诲——包括自称自然主义者的艾伯特在内。
作为一本主要叙述西方哲学史的小说,《苏菲的世界》对于东方哲学发展所用笔墨不多,仅提到了一些佛教的理论。而我认为佛教的生成与西方宗教之间的联系也是颇值得探讨的。佛教对于万物产生的观点,和基督教有着较大的区别;与西方人相比,东方文化对命运与轮回的解释则更为完善。令人不得不叹息的是,东方,尤其是较早进入文明时代的中国。虽然也在相当早地形成的一些哲学流派,但却在很大程度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并逐渐演化成封建统治者的.武器。西方的哲学思想尽管在产生的时间上没有多大的优势,却因改革运动而具有了时代性和科学性,从而走向新的繁荣。这一点弦外之音,大多读者也能体会得到。
我认为作品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正确与否,而更重要的,是它引发的我们多少理性的思考,或者说,是这种思考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它对于一个定义的诠释,无非是引发思考的手段罢了。如此看来,《苏菲的世界》是成功的:它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诠释者,更是千万读者哲学启蒙的导师。
“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这是笛卡尔的一句名言,也许,这也是乔斯坦-贾德在《苏菲的世界》中所要告诉我们的。即便一只白兔引发的思考,也能让我们有勇气去探询这个世界的未知领域,寻找我们存在的价值。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11
一种事物之所以受人喜爱,肯定是有他独特的魅力所在;一本书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肯定是有令人发省的智慧。《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这是一本无可争议的世界名著,她在世界上所引起的反应是强烈的,被译成很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并长期居畅销书行列。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14岁的女孩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上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引发了苏菲对哲学的兴趣与探索。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在书中,苏菲在这位神秘导师的带领下,不停的探索思考着先前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影片中还充满着各种奇幻的场景,苏菲可以像穿越时空一样,穿越到达古希腊苏格拉里被审判的时期,到达文艺复兴的文化繁荣时期,到达那些充满哲学智慧的思考时期。苏菲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当时的场景,包括很多人向往的文艺复兴的繁荣场面。但当她回到现实生活中时,所有的画面都会消失,她多能感受到的只有精神上对哲学智慧的理解与思考。
物质的东西不会是永恒的,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会在历史的长廊中被消磨殆尽,最幸运的结局就是留下了残骸被后人视为珍宝保护起来,然后再想尽一切办法去申请个世界文化遗产,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风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爱尔兰英国国教的大主教乔治伯克利敲着桌子说这桌子不是真实的。虽然桌子确实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摸得到它,但它最终会被历史所侵蚀,假如人们不用心记住它的话,它就会像从没出现过一样。相比来说,精神的东西却是可以摆脱历史的冲洗,历久弥新的。这就像我们现在不可能再次看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鼎盛繁荣的场景,但是,我们并不用感到遗憾可惜,因为,我们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可贵的精神思想与智慧,这些都是可以长存历史之中不受磨损的宝贵财富,就像苏菲虽然回到现实中看不到先前哲学家们睿智的面孔,却是可以继续思考他们的人生问题,继续探索关于哲学的智慧一样。
《苏菲的世界》中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带领苏菲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书中多次提到“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是有关哲学终极命题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每个人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说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是郎咸平”“我是白岩松”“我是张三李四”……你真的知道你是谁吗?我们平时所谓的自我介绍所说的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就像书中的主人公苏菲在对着镜子问自己是谁,她突然想到她爸爸在给她取名字的时候,原本是想取作莉莉的,假如她爸爸当时真的将苏菲取名为莉莉,那现在的苏菲还是她吗?
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障碍,我们在思考“我是谁”的时候,总是在名字这个层面上就戛然而止了,我们似乎确信,这个名字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像苏菲那样思考一下,假如当初我们的父母没有为我们取现在这个名字,而是另一个,难道我们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吗?或者说,我们把名字等等表象的符号扔掉忘掉,我们又是谁?这样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对“我是谁”感到迷茫。
如果我们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最初就抛掉一切外在的表象:名字,性别,长相等等,我们只看我们自己这个人,直接从本质上来考虑。弗洛伊德提到一个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现;而超我,则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这样来想,人就变的更加的三位一体了。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12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现在想想“苏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着精神世界。一向对于哲学是不感兴趣的,以至于这本书我还未真正的看完,是对知识的挑剔或是对一些理论的无法接受还是我真的理解不透,我选择的只是适合我的东西。在选择的过程中看到了自我的转变。
人们总是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灵与物质相结合的同时不禁问自己,“物质世界是真实的吗”。人是有“灵”的吗,我们的感官认知乃是自天主而来吗?我不是一个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如果这一切不是源于天主那又是源于何处呢?心灵世界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吗?那我们从小所学的唯物主义不就是与之相背,我困惑了,就似在沼泽中挣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却越陷越深。为了不被淹没,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脑袋里翻滚的岩浆似乎也平静下来。一轮明月升上了夜空,对于一个等待救赎的人来说,那圣洁的光辉就是最好的洗礼。瞬间,我转头发现“灵”与“物”只不过是两个隔街争吵的妇人,她们所站的立场与所坚持的观点不一样而已。探索理论的本源,你可以发现,从它所基于的那个方面来看,派生出来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那是因为它的基础。正如“好”与“坏”,只有在区分何为“好”何为“坏”才能判断是“好”是“坏”。
有些怀疑苏菲对她所学的东西真的都理解了吗?也许她只是作者著书的一个引线,穿连起了整个哲学史,但我更愿意她同我一样是个带有探知欲望的孩子,至少她在书中是这样的。突然想起达利所常用的抽屉,孩子眼里所向往的抽屉与她最终打开的是否一样呢?看到结果是否会非常失望,只有打开抽屉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应该就有一个理想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生禀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有一种担忧,近似乎于儿童天真的担忧,我的灵魂有一天是不是会离开我去选择别人,也许在我们所生存的'空间里到处都飘荡着需要寄宿的灵魂,他们在等待一个合适的身体出现。回头想想,我的灵魂经历过什么以后才选择了我呢?她是不是选择一个人重复着同样的轮回呢?可能我有些误解了,但我无法走出这样的一个怪圈,可能是我还想趴在窗台与外面的“灵魂先生”说声“嗨,你好”。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总是局限的,就似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样,只看到了墙上的影子。
我还是对哲学不感兴趣,可我已经开始思考,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本意。意识存在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在他面前,还有什么奇迹是不可能的呢。但奇迹的主角还是我们自己。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13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拿起小说,不由自主地代入到主人公之中去,从一开始的仅仅是好奇“来信到底出自谁的笔下“、”席德是谁“这些问题,渐渐过渡到对书中的每一个哲学问题的认真思考以及提出疑问,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心灵逐渐成长,更趋于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区别于植物、动物的高等生物——人,而当中的区别就是人具有理性。
读过《苏菲的世界》,不难发现从古到今,哲学家们从没忽略过对理性的思考。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何为理性?斯多葛学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唯理性论把理性看做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尺度,建立一个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把理性和知性相对,作为认识的一个阶段。柏拉图认为,理性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是宇宙共通的。也就是说,理性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考行为、方式,而是人对所有事物客观、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世间万物本来就有其既定的概念、形式,不会因为人类的不同理解而改变,理性就是对这个概念、形式的正确认识。理性不会“因人而异”,所以说,“男人和女人具有不一样的理性”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指的'就是我们的理性。我们要知道,智慧不同于知识,它是人类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需要人自身的领悟而来,同时,理性还是人获得知识的基础,不经理性思考而麻木接受的知识,只能算是大脑里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
符号以及图像,你不知其从何而来、有何作用,甚至不能判断其是否正确,这时,知识不仅不能使你明智,还会使你困惑。同样,我们的感官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很多时候都是不准确的,过渡依赖感官,而放弃理性思考,这会导致我们活在一个模糊、不精确的世界里,走不出那片误解造成的“迷雾”,更无法窥视真理的一角。
苏格拉底有一句让笔者十分在意的话:知善者必能行善。何为知善者?大部分人的自小必定接受了不少道德品格上的教育,一套当今社会的善恶是非观也因此成形。我们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也知道行窃是有违道德且违法的,但为什么每天还有那么多人做出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来?在下认为,所谓“知善”,并非只是知道何者是对的,而是通过理性,分析出一种行为之所以是对是错的原因,及自己采取相应行动会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得出自己应该如何做的结论。以自己的思想为出发点采取正确的做法,而不是只为了迎合社会,这是关键。在这里,笔者想分享下自认为很有趣的一个经历,有时候,我会在做了某件事后问一下自己:”我这样做了好事,上帝应该会认同我是个好人吧。“但转念一想,这样只为了得到上帝认同而行善的话怎么能算得上是好人?这样一来我岂不是成了心机重的小人了吗?可是,如果这样做了好事的我算不上是好人还是坚持这样做了的话,就算是个不计回报的善良的人了不是吗?......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斟酌与一番煎熬之后,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辨别是非的能力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而非社会。以他人的肯定与认同为动机所采取的行动未必是对的,我们都应该遵循自己的本心和理性,做好事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良知以及理性所驱使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快乐。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14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读这本书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虽然我迫不及待的想读完它,可是我每天又不能读太多,因为我怕我读太多会不懂,会吸收不了。不好意思,我又暴露了自己才疏学浅的文化素质。这是一本有关哲学的启蒙书。这也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哲学。也是第一次如此冒昧的打开哲学的大门。原来哲学这么奇妙。它无处不在,它的思想可以很大,比如世界是从哪里而来?它的思想也可以很小,比如我们如可看待我们个体的存在。它的范围可以很广,比如我们如何认识整个宇宙。它的范围也可以很窄,比如我们怎样对待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小说是已一个14岁的小女孩苏菲的视角和悟性来慢慢的了解哲学的知识和历史。读完了这本书,我也蜻蜓点水的了解一些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巴特农神殿、乌托邦、亚理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启蒙运动、浪漫主义、——“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的美德”、黑格尔、马克思、共产主义、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唯物主议、宇宙、光年、未来、现在。这些都是我在这本书里摘录的名词。如果让我具体的去解释一下它们,对不起,我做不到。不单单是因为我对它们只是一点点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哲学需要严谨的态度,这是我从这本书里刚学到的。
哲学这个名字或者说是文化,是不是先从西方兴起的呢?因为它某些领域或是某段研究时期很像我们东方的佛学。都探讨过世界从何而来,人又是从何而来,我们自己如何看待个体的存在,又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生就是死,死又是一种新生。嗯,哲学这门功课,有待我学习的知识太多太多,但是我应该不会特意去买一些有关哲学的书了,因为我知道了世间各处角落都会存在着哲学。我需要在哲学的门口在徘徊一下,等我对哲学上升到一定的境界后我想我会去寻找一本走向哲学殿堂的书。当然,我无法确定此生我是否会进入哲学的殿堂,或许我一生都在哲学的门口游荡,一切随缘吧!
书里有一种比喻我记忆犹新,它把历史比喻成一条长河,虽然我以前也听到这种比喻,但是都没有这本书解释的这么深刻。下游水式的变化取决于上游的地理环境,每一段河流都是经过前几段不同的河道慢慢的流淌着,它们可以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受到风雨的作用,这种影响与作用当然有好的,也有坏的。总之每一段河流与之前流经的地点和时间是分不开的。这就像我们的.历史,每一段的成果都包含了前人的学问,虽然有时我们与古人的眼光存在矛盾,但是我们不能用错去形容。因为那些眼光是古人结合了当时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的前人所留下的经验而总结下来的学问(书里指的是哲学观点)。比如说苏格拉底提出了新的哲学思想,虽然受到过排斥,但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却继承了他的思想,以他自己的方式慢慢的传承下去。再比如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共愤,但是却大大增大了人类与神的距离。就像登月不是我们这个世纪的成果,它是整个历史的辉煌一样。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前人不段的总结前人的经验而达到的新文化。说到这,我想起了哲学和佛学都用过的思想——“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大到可以是文化,可以是历史,可是生活环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小到我们个体的人类做事所产生的后果。哲学就是这么大,又这么小。话说回来,说到我们自己。我们可以不了解哲学,我们可以不了解历史,但是我们必须了解我们自己,为我们所有的一切行动负全责。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15
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是在大四上学期。当时很多人开始准备找工作,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对于刚要从学校走进社会大熔炉的我来说,这个时候读到这本书,是一种幸运。记得当时从学校图书馆的借这本书的时候,图书馆的管理员阿姨还对我半开玩笑的说道:“怎么,改学哲学了?”“我看这本书比较新。”我当时这样回答她。就这样,《苏菲的世界》成为了我读过的第一本哲学书。
本书的开篇,15岁的主人公苏菲就收到了一封信,而信中却只有一个问题——“你是谁?”。现在想想,这三个字的简单的问题,想要回答,也着实需要一番思考。是的,我是谁?我是杨喜名。可是这个简单的陈述句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很显然,没有。因为叫这个名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三个字的代号是表明不了什么的。那么换成另外一种回答:我是在北京飘着的一个Java程序员,我的名字叫杨喜名。这样似乎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也仅仅是似乎而已,谁知道宇宙中有没有另外一个星球上也有一个叫北京的城市,Java又是什么东东呢!况且仅仅确定了身份就回答了苏菲一样的问题吗?并没有。
人类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一个类似于唯一性标示ID的字段型的代号可以囊括的。
书中笛卡尔说过一句话: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上看,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会思考。人这个会思考的灵长类动物加上自己的行动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有句话:“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里所谓的江湖就是世界。用我们现在处于的大数据环境来解释这句话,那就是一个人有自己的真实身份,真实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同时也在各种网站上留下了不同的虚拟身份和虚拟的关系,不同身份和关系的存在就组成了整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思考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同时也时时加快着世界前进的脚步。可是,放眼当下的社会,科技虽然发达,人们却越来越缺乏哲学性的思考的主动性。读书笔记。就像如今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网络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信息阅读的方便的同时却也造成了知识创新的匮乏,因为既然网上的东西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为什么还要去探究思考,总是不如CTRL+C和CTRL+V来的方便。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的就是思维的懒惰,哲学的悲哀。
说道这里,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又是为什么呢?查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类应该知道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在此基础上去扩展发散自己的思维。
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人生如星尘。在整个宇宙中,人就是一个类似星尘形式的存在。渺小的微乎其微。而苏菲的哲学导师艾伯特把宇宙比作处在魔术师变戏法时从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的身上的毛的一部分,大多数人人活着活着就钻进了兔毛的最深处而不再为戏法感到惊奇,而哲学家们则是爬出兔毛直接与魔术师对视,寻求这个戏法即我们的世界的种种答案,如果我们积极思考人生的意义,就如同坐在了白兔毛的最顶端。那样才会看到世界的精彩纷呈。
图书馆里那本《苏菲的世界》之所以历久弥新,我想也正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哲学是遥不可及的。因为他们没有去翻开这本书。《苏菲的世界》,从一个小女孩的经历作为入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我们通常认知上的那种高不可攀、晦涩难懂哲学原理,而是以故事情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哲学的别样魅力。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16
刚开始读《苏菲的世界》时有点吃力,可是越到后面越爱不释手。我认为它是一本很好的书,所以写点心得和朋友们分享。
读完了《苏菲的世界》,该书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我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但它却让我钝了的大脑开始活跃。可是哲学问题多么深奥。你岂能解答? 你的思维依然受你浅薄的知识的制约!你所有的思考都停留在表层。你所说的收获是不是自己自欺欺人的把戏?我不知道?!
至少它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好奇心"这三个字让我想到了我一岁半的侄子。我总是喜欢带他出去走走,因为他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哪怕是他看到的一只小动物、一块广告牌、 一扇铁门、一把锁、一株小草、一棵树……他都会兴奋不已。我也总会被他的欣喜感染,我因为他快乐而感到快乐。可是作为成年人的我,怎么可能对一块广告牌或是一棵小草感兴趣。真的没有成年人会关注广告牌吗?如果他是广告牌设计者呢?突然我想起,我曾经为看到的一株野草拍过照,写过诗。其实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只是被岁月的打磨让我们渐退棱角。读《苏菲的世界》,我好奇作者乔斯坦·贾德,他是怎样一个人,能把高深的哲学知识,写得如此生动,满是悬疑,引人致胜。我好奇他出身的国度挪威。我好奇苏格拉底、耶稣、哥白尼之死。我好奇弗洛伊德写的《梦的解析》。于是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下了一些书,还做了许多读书笔记,也写了一些心得。工作量比较多,但我乐此不疲。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是学校教育能这样,我们的学生该有多幸福。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会独立思考,了解自己的兴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教育者要如何才能开启学生这方面的'智慧呢?记得小时候,老师跟我说要幸福,要有理想,要有计划。可当时的我,完全没有理解。理想和幸福在我的脑海里就是一个符号。那怎样才能让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优良品质变得有血有肉呢?当代的教育者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可现实中有多少老师试图全面了解学生,挖掘他们的内需,又有多少老师在业余思考教育教学问题,读有关教育学著作。大多数的人,都在围着柴米油盐转,关注股市,爆款……这些问题是否值得我们思考呢?我们会思考吗?思考过吗?
《让思维真正产生》著名特级教师赵震曾为我们做了这个讲座。他说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乘宽乘高。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思考这个问题。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学生可以理解的的剖析方式上了这一课。毋庸置疑赵老师是一位有思想的老师,我相信在他的引导下定能带出一批有思想的学生。但事后,我也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这样评价,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前人的论证的定理,完全可以拿来就用,为什么非要溯源、解剖,大费周章?当时,我也觉得女老师的话似乎有道理。可是读完《苏菲的世界》后,我在想如果所有人都拿来就用,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这之中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谁推动了人类历史前进的车轮?是那些不安于呆在兔皮深处过安逸生活的人,他们奋力的顺着兔毛向上爬,爬到兔毛顶端,试图看清这个世界。他们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巨人,让后来人踩着他们的肩膀一步步前进。
可能爬到金字塔顶端的人毕竟是少数。像我们这些普通的大众又该如何改变世界?也许我们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但我们依然有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不管我们在什么岗位,我们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持思考,不再沉沦!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17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让人们发觉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不只是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责任。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作者带领读者跟随一个可爱聪颖的小女孩从远古罗马畅游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那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讨论的题目以及这些哲学家们的经历和遭遇,都详细的收录书中,生动自然的将整部世界哲学史演义出来。内容广泛却不紊乱,作者细心的将书中内容分成多章节,每节都有题目点出章节的中心内容,或深藏或巧露,每一节都阐述蕴含了它的真理,诠释了看似高深难懂的哲学问题。这样的分节让读者读来轻松,也就自然容易接受书中的观点,理解作者的用意。
感受最深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能够在谈话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点,使其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99年,他却由于过于直言,被他曾指责过的上层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苏格拉底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即使到了生命的结束也要坚持真理。他重视良心与真理,敢于为了真理而战,为了真理而牺牲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苏菲的所到之处,处处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弥散着哲学的气息。在这样一本小说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极具魅力。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生涩难懂,但其实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学。这本小说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越来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给很多哲学著作敲了钟,或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不能普及和推广,但《苏菲的世界》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哲学史,本身也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随着探求进程的步步深入,使我了解到更多的哲学原理。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在欣赏一部人类文明通史的真实演义!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18
当我拿到这本《苏菲的世界》的时候,一看这个书名,我以为是一本少年成长类的书籍。然而我翻开书本,开始阅读的时候,仿若我就是一个无知懵懂的小孩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面的一切都让我惊讶不已!这是一本哲学书!一本我以前从未想要了解的世界,哲学的世界!
在看此书之前,哲学的世界至于我来说犹如那遥远的外太空,遥不可及,也丝毫无兴趣触及,但是这本书却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14岁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康德、从祈克果到费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跟随着苏菲的脚步 ,我认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学家。记忆中最熟悉又趣的一句话就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在我理解中就是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笛卡尔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想法呢?笛卡尔是当时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他质疑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他唯一肯定的事情就是他一直在质疑。正因为他一直在质疑,说明他一定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而他的不断思考,就说明他一定是一个思考的存在者。这句熟悉的话语却一直让我很疑惑,人为什么一定要思考才能存在呢?难道我不思考我就不存在了吗?我又不断地反问自己,难道我停止思考了,我就会消失了吗?但是真的有人是一直不思考的吗?像植物人,虽活着,却也死了。如果我运用哲学的思维,那么就能解答此问题了。人活着,就该思考,生活才更有意义,世界才会有思考的生存者;否则像行尸走肉一般,生与死又有什么区别?
同时,我又不禁在想,难道我们一直在思考,生活就一定有意义了吗?答案又似乎是否定的。现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人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人神经出现了问题,做出一些自残或伤害他人的事;有些人患上了抑郁症,甚至要自杀。或许他们没有领悟到世界的意义,或许他们厌烦了这个世界。
我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一家三口吃完了早餐,妈妈便转身去收拾碗筷了,就在这时,爸爸突然飞了起来,悬在了空中,仅有2岁的孩子看见了什么表情也没有,但是当妈妈转过身来的时候却吓的晕倒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呢?我思考了一下,那是因为妈妈知道人是不可能飞起来的,因为地球有万有引力。这是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社会规则固化了我们的思维,只要超出了理解的范畴,就接受不了。而孩子却是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他还没有受到思维的固化,只有一颗好奇探索的心灵。那就意味着人越是成长,思想受到固化,就不爱思考了,自然就对一切失去兴趣,一旦失去兴趣,就容易厌倦,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而当我们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思考时,我们自然会明白得越来越多,而这个世界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其实哲学也可以那么地接地气,那么地平易近人,那么地贴近生活!只有哲学才可以打开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世界,只有哲学才可以解释我们心中的那些“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19
这个假期,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了哲学的世界,让人通过思考“你是谁”、“你从哪儿来”这类哲学问题,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书中哲学家艾伯特和他的学生苏菲在研究学习哲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经历了很多超自然的现象。其中,一个名叫艾勃特的少校不停地给苏菲寄生日贺卡,让苏菲帮忙将贺卡转交给少校的女儿席德,苏菲惊奇地发现自己和席德的生日竟然是同一天。有一天在逛书店时,他们发现了一本叫《苏菲的世界》的书,在读这本书时,他们再次惊奇的发现,书中描绘的内容和他们现在的生活一模一样,而且他们还发现,他们现实中的生活竟然完全按着书中的内容在进行和发展着。
因此,他们推断自己只是艾勃特少校创造出来的书中的人物,他们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最后成功地从书中逃了出来,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中,他们能够看得见那里的人,但那里的人看不见他们。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找到了席德和他的.父亲艾勃特少校,而这时席德正好读到了《苏菲的世界》最后一页,这页的内容描写的正是苏菲找到了席德和艾勃特少校。
书中还有一个神话故事让我陷入了思考,一群人住在地下洞穴中,他们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脚都被捆着,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堵高墙,墙后面有一些人形生物走过,手里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墙与洞穴之间还有一只火炬,这些人偶则会在洞穴后壁上投下了明明灭灭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这种“皮影戏”,他们自出生以来就这样坐着,因此他们认为世界唯一存在的只有这些影子了。
有一个穴居人设法挣脱了锁链,他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洞穴上的这些影子从何而来?当他转身看到墙头上的人偶时,他终于明白原来过去一直看到的都只是影子,他爬过高墙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还有蓝天、白云、鲜花、阳光,于是他再次返回洞穴告诉同伴,外面世界是那样的美好,可以一起出去享受,可他的同伴却认为他是个疯子,最后把他给杀了。
书中的故事引起我的深思,我们是不是书中的人物?如果是的话,我们身处其中的这本书,究竟什么时候会被写完,而书的结局是什么……
《苏菲的世界》还描写了很多哲学史和哲学家的故事。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我们看到马就会认出来,而马并不是都长得一样,可多少不一样的马,我们都称之为马。柏拉图认为,这是因为在我们出生时心中对所有事物都有一个模子,我们参照心中的模子马,认出来面前的就是马。而他最出色的徒弟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是因为先有的马,人们看到马后,才会在心中映射出来马的模子。
而哲学家是怎么产生的呢?举个例子,魔术师变魔术,他可以从一个空空如也的帽子中拉出一只兔子,我们不会奇怪,因为魔术师做了手脚,所以会造成我们眼中的这种非自然现象。如果我们把人类比作魔术师拉出的兔子身上的细菌,我们出生时站在兔子毛的顶端,对所有事物都好奇,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好奇心渐渐被打消,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慢慢地就在兔子皮上安家乐业了。
而哲学家却永远保持好奇,放弃了舒适,不断向兔子毛的顶端进发,就是想要看清魔术师的面目。
所以,保持好奇心,追求真理才是最重要的。《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让我受益颇深,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哲学这门学科,还让我学会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我们向兔子毛顶端进军吧!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20
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人对于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自然而然就提出了一些哲学性的问题。所以,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有好奇心。
——题记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诸如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想过吗?或许,你想过给自己换一个名字,然后对着镜子做自我介绍,却觉得这像是别人在做自我介绍;或许,你想过宇宙是如何产生的,但最终,在从无到有的这个问题上,你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此种种,到最后,你不耐烦了,告诉自己,了解自己的小世界就好了,何必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想一些根本也想不出来的问题呢?于是,你不再好奇了,开始专心研究自己的功课,久而久之,你习惯了身边的所有事物,这些问题也开始变得无人问津了。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啊!为何人们都只对诸如“你考试考多少分哪?”“你数学作业的最后一题怎么写的呀?”这样的问题感兴趣,而不对有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问题感兴趣呢?难道你不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却不问问有关这个这个世界的.问题,这样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很不恭敬吗?
确实,我们的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礼帽中拉出来的一只白兔。只是这个白兔的体积极为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能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非常惊奇。然而,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毛皮,并且呆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顶端。可是,深入兔子的毛皮,又会有什么好处吗?不论我们研究什么事物,都需要有好奇心啊,世界很大,我们远远还没有了解完全,为何这么快,就要滑向兔毛深处呢?且不说庞大的宇宙,暂且就说地球吧,抑或是你生活的那一小块地方,你真的能拍拍胸脯说,是的,这块地方,我全部都能完完全全了解吗?如果你觉得你不能做到的话,那么很遗憾,你已经开始逐渐深入兔子的毛皮,你不是一个孩子了,但你也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哲学家。你需要一个哲学家真正的来拯救你,把你拉到兔子的顶端细毛上。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被一个哲学家拯救了。一天她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奇异的信件。当然啦,这封奇异的信件,就是那位哲学家写的。里面的内容,便是我们开篇的那两个问题。就这样,在一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一些哲学家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由一名叫做席德的女孩的父亲所写的给席德的生日贺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和她的老师艾伯特运用他们的哲学知识,发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一件极其哲学性的事件在发生。他们是书里的人物,有一个人在外界操纵或是监视他们的所有行动。他们运用他们的哲学头脑逃离了监视范围,来给这个人(也就是席德的父亲)一个教训。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啊,你想过其实你自己其实可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是书中人物吗?这不是很有可能,但也许是一个事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美好的故事,都是宇宙漫天繁星中的一粒星尘。
人生如星尘。曾经有人说过一句话: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更加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诚然如此。
所以,保持你的好奇心吧!做一个真正好奇世界、了解世界的哲学家吧!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 篇21
如果遗产是物质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但如果遗产是精神的话,那么它不但不会同时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发扬光大。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我在寻觅,寻觅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能令人毫无倦怠之感地穿梭于哲学的长廊之中。我想一部书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记录哲学、见证历史的文献题材作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味同嚼蜡的。但是,有困难才有奇迹,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劳作与发展中,常常释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令人难以置信,在几乎没有任何哲学底蕴的冰天雪地,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作家。当然还有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
如果你是一位书迷,那么至此你肯定猜到了。是乔斯坦?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而正当我们略显疲惫之时,本书的副线却又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
读者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苏菲的世界》有感05-05
《苏菲的世界》心得01-30
《苏菲的世界》有感集合05-30
苏菲的世界阅读心得12-21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优秀作文高二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02-13
《苏菲的世界》心得体会04-28
《苏菲世界》心得体会05-16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8-08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