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

时间:2024-11-12 11:31:27 晓凤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精选9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精选9篇)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 1

  《家庭作业的迷思》书中指出:“家庭作业可能是熄灭好奇火焰的灭火器。”静心思考,我们所布置的家庭作业,抑或是课堂作业,平心而论,我们作为教师,有多少人针对自己的实践能够理直气壮地对这个论断说“不”?我们所布置的作业,对于学生而言,除了为了应付考试,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好处了。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在作业布置上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在数学学科上,现在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明天要检查默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写或者不写,只要能通过第二天的默写。对于每一课的课后练习,我们摒弃了机械、反复的练习题,而设计了一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的练习。这些练习还被分为必做题、提高题和培优题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做。

  这样的作业大大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把以前被动完成作业转变成主动完成作业,提高了学习效率。最重要的是学生不再埋头于作业中,而是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去阅读,去实践,去游玩,去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学生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这不正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目的吗?

  感谢《家庭作业的迷思》。它除了使我重新认识家庭作业,还使我重新认识自我,教我朝着“生本”的方向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 2

  阅读了这本《家庭作业的迷思》,对“家庭作业”的目的和实效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书中作者看到这些年美国政府因要提升其学生国际竞争力,提出的改革方法包括定期的学习成就评量与增加家庭作业。后者的争议不多,几乎大家都认为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练习才得完美。可是,增加作业会增加父母负担、孩子压力、家庭冲突等。这些损失并没有以学业成就来加以平衡。书中作者提出了研究证据说明这一点,也借用了不少老师的经验,阐明不是不要作业而是要问怎么做才有效益。而问作业的效益时,问的不只是是否提高学业成绩,还有更核心的,孩子有没有兴趣,是否能增广、加深学习,亲子间的关系与互动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等。

  我小时候读书,好像并没有很多的家庭作业,因为老师把该布置的都布置了。就拿语文来说,一篇课文要背默十几个词语解释,而且老师规定,不能相差一个字。要背默课文的中心思想,每段段意。要背写作手法,还要做许多的练习。这样一来,家长也就不给我留什么家庭作业了。现在想来,当时也没觉得苦,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比较强,不觉得很费劲。预备班那一年,我的数学老师经常病假,一星期难得来一次,也没老师代课,数学作业自然基本没了,考试60分。

  很多年后,我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布置批改作业,作业已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相仿设法让孩子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题目,以便在考试时感觉游刃有余。可是,近些年来,号召让孩子减负,肩负归根结底还是得减作业不是吗?所以,能少则少,能精则精。这样一来,学生的.负担确实轻了许多,可是有一大部分学生他们没有得到该有的训练量。

  对于作业,我觉得,量变产生质变,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练习的量的积累,才算对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有了这个量奠定的基础,他才有能力去选择,去拓展,否则好比空中楼阁,虚无飘渺。另外,我们不是一直崇尚“黄金分割”嘛,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度,作业也一样,太多太少都会适得其反。总之,我们应该把作业作为孩子牢固掌握知识的途径,而不是取得高分的工具,把握好作业与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关系,让家庭作业变得有趣有效。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 3

  不知在什么时候,作业变成了一把大锁,锁住了那条能通往快乐的街。

  不知在什么时候,作业变成了一道天险,成为求知路上难以逾越的界限。

  我做学生时就是这样,或 许我的 老师做学生时也是这样。现在,我做了老师,我会努力告诉我的孩子,

  作业应该是一把尺,在一天的训练之后,看看现在的自己能跳得多高。

  作业应该是一块表,在一天的训练之后,看看现在的自己能跑得多快。

  每一个儿童,不管你是中国小孩还是外国小孩,自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便不得不在8小时之外面对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家庭作业。对于家庭作业,它与考试一样,尽管存在诸多争议,却永远无法消除。只要教育存在一天,家庭作业便会存在一天。至少到目前为止,家庭作业的生命力还是很旺盛的.。中国孩子家庭作业多是举世闻名的,它也因此为人所诟病。那么,在被誉为“儿童天堂”的美国,家庭作业存在的现状是怎样的?美国人对家庭作业有什么样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家庭作业的迷思》带我们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国教育现状,颠覆许多人对美国“儿童天堂”的惯性思维。

  一、美国孩子也一样要面对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庭作业二、作者的主要观点:家庭作业对于学习的改善毫无益处,应予取缔

  三、家庭作业的出路在何方

  作者给出的药方是:最好是没有家庭作业。但我在开头说过,家庭作业和考试一样,只要教育存在一天,它就会继续存在下去,不会因为某些人的不同意见就会消失。因此,我们无须在取消家庭作业上下功夫,而是应该思考,如何使家庭作业更有用、更有趣,并尽量减少必须让家长协助的部分。

  很多地方教育局严格限制家庭作业的时间。如一二年级不许有书面作业,中年级作业总量不得超过一个小时,高年级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等等。这些措施在书面汇报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却远非如此。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作业越来越多是不争的事实。

  在若干年前,取消家庭作业是比较现实的。因为学校科目少。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完全掌握所学知识。今天则完全不可以。比如说语文,现在小学五年级连作文、写字、课文、经典诵读算在内,每周只有六节课。按照课时计划,无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完全在课堂上让学生连最基本的生字默写之类也完全记住是不现实的。因此,家庭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是必须的。

  布置家庭作业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或者巩固所学知识。因此,作业的布置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说,语文作业以前常布置的作业是把某一课的生字词写5遍。现在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明天要检查默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写或者不写,如果写,写几遍,以记住了为准。只要能通过第二天的默写,他们写了几遍或者不写,又有什么关系呢?其他学科的方向,我想,也应该大致是如此。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 4

  家庭作业的设计是每个老师每天必做的功课。说实话,这项工作每天都要牵扯我们很多时间,既要设计,又要批阅更要纠错。可面临越来越多家长对家庭孩子作业的抱怨,作为我们老师真的感到无奈。当学校向我们推荐《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一页页读下去,各种以往不曾接触的观点扑面而来,就像书名中用词“迷思”一样,使我受到很大触动,对关于家庭作业迷一样的问题进行思考着。

  书中的主要观点是家庭作业对于学习的改善毫无益处,应予取缔。虽然社会上很多家长、老师支持家庭作业,但作者用大量例证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即家庭作业会增加父母的负担、孩子的压力、家庭的冲突,并导致孩子有较少的学习兴趣和较少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虽然这些观点与我以前观念有很大的不同,但却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事实——如今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被家庭作业占据。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想一想,我们每天工作8小时晚上回到家,需要休息,但我们的孩子呢,他们也一样,白天在校学习,每天晚上就不该休息吗?这几天晚上吃完饭后出去散步,有留意观察,饭后散步的都是中老年人,孩子和年轻的家长呢,他们在做什么?——孩子在埋头做作业,年轻的家长们在自己孩子的身边监督指导。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作业,但还有一大批孩子在无奈中挣扎,面对力不能及的作业,面对声色俱历的家长!唉,……

  再看看现在我们课堂中的孩子,吊儿郎当,一付心不在焉的样子,从小学就厌恶学习,我们的家庭作业在这中间起了什么作用?想想多可怕呀。现实中没有作业就行得通吗?真的就可以让学生恢复对学习的兴趣,获得快乐成长的时间和机会吗?作为一位孩子的母亲和教师,我期待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享受一个愉快的童年。

  我期待着……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 5

  作者科恩用了一本书的篇幅带领我们一起客观地探究家庭作业到底好不好,一起论证家庭作业为什么不好。他对于“家庭作业有好处”的普世立论,不是简单的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循循善诱的让我有勇气正视百年来塑造的“家庭作业有好处”的泰迪真相。从觉察家庭作业相关的私人逻辑,到探究这些逻辑带来的行为背后的恐惧,再到决定当下的实际行动,愈加清晰自己对于家庭作业的理解和抉择。

  觉察,从私人逻辑开始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为孩子制定长期目标——希望他们未来拥有哪些人格特质,诸如快乐、诚实、有爱心、善良等等,但是,直白地说,家庭作业完全起不到引导孩子获得这些品质的作用。那么,到底是什么令我们坚持家庭作业有好处呢?

  反思促使我觉察,对于家庭作业我有哪些固化的私人逻辑,诸如必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熟练的逻辑、或者大量的作业练习有助于量到质的蜕变的逻辑、亦或者家庭作业能巩固知识的逻辑等等。继续觉察,这些私人逻辑是如何获得的,它们可能源自于普世的价值观、可能来自于原生家庭,也可能是出自于生活的各种经历等等。更重要的是,觉察这些逻辑是如何影响着我与孩子的联结、如何驱动我的言行,比如最典型的陪学时亲子关系的断裂等等。

  练习常常带来习惯——从定义来看,习惯是一种不需要动脑筋的反复行为——而不会带来理解。当缺乏理解时,使用和应用技巧的能力就非常有限。(P67)

  书上有一个挥拍的例子,与我们“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逻辑异曲同工。这些需要通过练习来提升娴熟度的技能都属于行为反应,即与肌肉记忆相关的学习,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更高的目标。然而书上探讨的学习不只是吸收新资讯,或对刺激物产生习惯性的反应。不禁想到,现在的孩子为了幼小衔接,很多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握笔写汉字,到了小学,我们时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握笔姿势不对,坐姿不对。然而大多人都不知道,单就握笔这一个姿势,需要用到24组肌肉,而这些肌肉的锻炼,正是孩子们在幼儿时期的运动和玩耍中进行的。试想一下,本该通过运动和玩耍来帮助这24组肌肉进行有效锻炼的时间,却用来写字,而写字本身对肌肉锻炼并没有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24组肌肉不能协调运作,于是出现了普遍的问题:握笔姿势不正确。由于他们的肌肉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准确地完成这些动作,握笔姿势不正确,进而影响书写力度的掌握,字写的不工整也就不奇怪了。而坐姿不对也是同样的道理。

  再来想一想,对于握笔姿势不正确,作为父母的我们是怎么操作的?高音喇叭反复打断孩子做作业来提醒,买各种握笔器来幻想矫正,成效不佳之后精疲力竭又无法彻底放下,只好祥林嫂附体,走过路过就要挑刺。对于书写不工整,我们普遍的内心戏又是如何的?勤能补拙,字写不好就练,老话说的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个字写上十遍八遍的,多花点时间练字就能一定会有效果的。于是,我们布置了练字这样的家庭作业来企图获得写一手好字的效果,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因为家庭作业的束缚,无法欣赏汉字的美,还越来越惧怕写字,甚至这类简单粗暴的练习反而强化了错误的姿势,形成了错误的肌肉记忆,更难于更正。虽然时间是一个必要的学习条件,但不是一个充分的学习条件。就写字这一件事而言,不了解孩子身体发育的情况,即使较多的时间也不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坐姿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了足够的腰背肌肉的支撑,才能长时间的保持一个良好的坐姿。不谈孩子,只谈我们自己,那么多年我们被耽误了的肌肉群,本该由肌肉包裹骨骼,靠肌肉发力来站坐行的我们,却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锻炼,而导致骨骼外露于肌肉,骨骼承担了很多本不该承受的压力,以至于我们需要频繁更换站坐行的姿势,来调整舒适度。这样“多动”的我们,又凭什么去苛责被剥夺了运动时间的孩子呢!

  可见,私人逻辑让我们陷入盲目,不去探究孩子的身体发展和内心感受,也从没有针对家庭作业的“内容和要旨”进行思考,只是一味期待家庭作业能带来神奇的效果。尽管孩子是作业的实施者,但是我们从来不曾主动询问过:“这份作业有没有帮助你了解这个题目?”或“你对正在处理的问题有什么想法?”这使得写作业这件事变了味儿,为写而写的作业,偏离了学习本身,只剩下为了某个执念而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事实就如作者通篇要告诉我们的,没有任何一项研究可以证明“家庭作业是有效”的这样的逻辑是合理的,为了家庭作业我们虚度了很多光阴。

  通过这些觉察,意识到自己多年形成的逻辑往往带有很强的欺骗性,打破它们需要很大的勇气,幸而有这样一本书,来提醒我,孩子是意义的创造者,我们应该为她提供挑战,帮助她发展越来越精细的理论,从内而外彻底地了解想法与概念;要更多地关注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让她保持学习的热情。在决定教导什么和如何教导之前,仔细确认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会对孩子学习的乐趣、喜爱阅读的'热情、思考和探索的欲望造成什么影响?“

  挖掘,行为背后的内在恐惧

  作者写道:如果我们假设家庭作业是教育的必要部分,那或许是因为我们几乎不知道孩子是如何学习的。(P76)而去年,读书会还曾讨论过《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回想当时自以为get到了其中的奥义,然而,看到这句掩面泪奔,感觉一夜回到解放前。那些被孩子视为洪水猛兽的家庭作业,曾经是我学习逻辑的一部分。

  我问自己,这些不成逻辑的逻辑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内在恐惧。而这其中有一些恐惧是大大部分人都存在的,例如,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乏类似于被父母或师长灌输“只有好学历,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获得高薪,才能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才算成功的人生”这个逻辑的经历。而这个逻辑更多的来自于对于匮乏的恐惧,基于这样的恐惧,我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无暇顾及过程中的点滴收获,转而更看中和追求结果。于是,想当然地把家庭作业和学习挂钩,并做出一个结论——假如不上课外班,不做大量的家庭作业,则无法通过量的练习产生质的改变,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丧失了竞争力,无法获取好的成绩,进而无法进入名牌大学、无法找到高薪工作,也就无法过上我们向往的“好日子”——我们似乎把做家庭作业这件事儿幻化成了蝴蝶效应的起点,仿佛做家庭作业这个举动足以改变孩子未来的人生。恐惧令我们对这个结论深信不疑,我们不但苦口婆心地分享着属于“过来人”的经验,而且要求甚至命令孩子必须按照我们的规划来过他们的人生。大量无效的家庭作业正是诸如此类的恐惧带来的产物之一。

  然而,我们忽略了,或者说我们刻意忘记了,孩子的人生并不是用来满足我们的期望或者弥补我们的遗憾的。焦虑和过度补偿往往源于我们对当下生活的不满和对自己本身的不接纳。我们恐惧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有时候真实的自己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看起来仿佛就是大写的”失败“二字。而更糟糕的在于,我们不但无法发现和感知当下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而且不断找出各种理由来掩盖自己缺乏迈出舒适区的行动力的真相。相对于自己做出改变来说,控制孩子似乎更容易也更让我们有优越感。于是我们豪不犹豫地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强迫他们为了实现我们”没有过上的好日子”而奋斗。不仅无视孩子的感受,而且当他们在学习中表现的差强人意时,我们变得异常的苛刻,指责他们不够努力、不够独立、不够自律,却忘记照照镜子,审视我们自己,到底够不够努力、够不够独立、够不够自律。

  人类是主动的意义创造者,不是被动的容器,可以把知识、技能或性情气质任意倾倒其中。为了帮助孩子学习责任感、独立自主或其他特质,我们需要和孩子合作,而不是要求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例如家庭作业),我们需要去留意孩子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以及他们看待事情的方式。(P37)

  看书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回想,自己作为孩子的时候,激发我学习热情的,从来都不是家庭作业,而是对知识本身的渴求,课上认真听讲更有助于知识点的吸收,让课后合理的作业变得尤为轻松,所以并不需要更多的家庭作业。对于语文科目内驱的学习力,促使当年的我把借阅的每一本书上的每一个令我感受到文字之美的字、词、句、段,都迫不及待地摘抄下来,不仅如此,对于其他科目,我也会主动地选择额外的家庭作业来弥补短板或扩大强项。我自己尚且如此,又凭什么要求我的孩子不是基于自己对学习的热情,而去顺从地机械地做大量无用的家庭作业呢!同时,我也意识到,相对于现在的教学难度,那些年的教材还是比较符合年龄发展的。现在的教学难度已经是三年级学习过去五年的课程,五年级学习初中的课程,以此类推高中已经在学习大学的部分课程,所以,我的三年级与孩子的三年级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孩子更需要的是理解、尊重和赋权,而不是用我的恐惧去制造她的梦魇,把精力集中到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上来更为行之有效。

  行动,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当下

  我们应该去问:是否每一份家庭作业都会帮助孩子深刻地思考重要的问题?在每一份作业背后的教学哲学是什么?学习理论是什么?这种哲学和理论是假设孩子是意义的创造者,还是空的容器?学习被视为一个积极还是被动的过程?学习是深入思考,还是遵从指示?(P117)

  虽然作者向我们表达了家庭作业并不等于学习本身、既不会影响到未来、也无法塑造人格的同时也表明了社会现状的残酷,但是,他仍在字里行间为与大趋势抗争的凡尘俗子留了一座灯塔——设定“没有家庭作业”为内定值,只有当作业真的重要而值得时、或在特殊情况下才给予家庭作业,让孩子和家庭作业之间建立链接、投入学习过程,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

  着眼于当下,我给自己的行动清单是——

  1. 恐惧来临的时候,积极暂停,及时觉察和内观;

  2. 用游戏力让合理的家庭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3. 和孩子探讨她对作业的感受与理解,赋予她选择的权力;

  4.

  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一门学科的学习状态进行区别对待,了解孩子对不同学科学习的感受,相信孩子对于自己学习真是状况的判断,让孩子参与到个性化作业的制定中;

  5. 做好救生员和港湾的角色,当孩子的决定与老师有冲突的时候,坚定的站在孩子的背后,真诚地与老师沟通,为孩子获得更多的权力。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 6

  《家庭作业的迷思》是由美国著名的“进步教育运动”领军人物艾尔菲.科恩参考了300多种文献写成的书。科恩说,家庭作业不仅是孩子的负担,也是家长的负担,而我们应该寻找更好的方式去教育我们深爱的孩子。我的理解就是“过多的、重复的、杂乱无章的作业太多,导致学生厌烦,我们应该智慧地布置家庭作业。”

  以下是我亲身经历或看到的:

  一天,我检查学生交作业的情况,发现有十几个同学有一科作业没有完成,听说老师发了很大的火,我进教室找学生了解情况,学生给我这个班主任吐了一肚子的苦水。“老师,你知道每天就他这一科布置多少作业吗?我每天都要写到好晚。”“如果不做完,他在课上就发好大的脾气,还要罚抄,我都抄了几回了......”“唉,做了他的作业,还要做别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否则,别的老师说我不重视她的科目,她也要罚抄了......”

  有一个同学在贴吧上说:“放假三天,各学科共发了15张试卷,还要写作文,还要背书,说到上课的那天就考试,老师们,可以不放假吗,放了假,作业怎么比平时还多些啊”

  有同学说:“早上很早走在路上的,除了清洁工、除了卖早餐的,就是我们学生了,背着沉重的书包,装着很多的作业,一步一步地向学校走去,不会做的还得快点去教室抄,否则一被老师抓,作业抄袭,二被老师罚,作业没做完......我这痛苦的学习生活何时是个头啊”

  看到这些,我深感沉重,我想起我读书的十几年时光,真的'全是快乐的,但我跟学生讲述时,他们认为那在今天是不可能的,我认为我那时的读书才是素质教育。因为他们每天就是学校--家里,家里--学校。一不看新闻,二不看报纸,三不关注社会,四不喜欢体育,因为他们没时间。我们那时的各种兴趣小组,他们这时候根本就没有;我们没有的补课和二课堂,他们倒是一样都少不了;我们那时哪有这么多的作业啊,他们是做都做不完;有家长告诉我说:“老师,我小家伙每天做作业都做到十一、二点,哪还有精神读书、背书嘛,这还只初中,高中怎么办呢?”

  一个朋友从美国回来,说小学生可好玩了,每天读了书,还做了很多事。我说他们的作业怎么布置的?他说:“作业布置的很有意思,今天学习的生词抄写一遍,我看谁用的颜色最多?我那小家伙吧水彩笔都拿出来了,只有十个生词,他用了十几种他喜欢的颜色,抄得可欢了......也不觉得累。”

  开学听孔教授作报告时说,有所农村学校搞基建,教室里是土地,土比较松软,老师就让学生用工具把教室的地压实,学生都没劲,干一会累得不得了,也就不好好干了,第二天,老师说让学生在教室里玩“冰棒化流”的游戏,同学们追得满头大汗,兴致那个高啊,追个一上午。老师说:“谢谢同学们,你们可以回家了,我们的任务完成

  地很好。”学生一个个莫名其妙,老师说:“看,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地已经踩结实了。”同学们高兴地笑了。这就说明这个老师布置作业很有智慧。

  我自己的小家伙读二年级时,有一次,作业做到了十二点还没有做完,我就火了,小家伙泪水涟涟,生怕我发火。我一看,那作业就是不停地抄抄抄,我就说,从明天开始,抓紧时间做你该做的作业,合理安排时间,有些不必要的作业就不做了,每天在我下班之前作业做完,书包不带回去了,回家除了玩,就是看一下课外书和要复习的

  内容,这也几年了,我看蛮好的,最主要让他养成学习时要专心的习惯,学习时短时高效的习惯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当然,我也不能说这样就正确,大家见仁见智。

  想想,中国教育喊“素质教育”喊了好多年,喊“减负”喊了好多年,喊“整顿二课堂”也喊了好多年。但真正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应试教育,依然是不停地补课、补课、还是补课,依然是“奥数”,依然是作业多多,美其名曰,只有多上课,多做作业,才能考出好的成绩,才能考上名校。学生就在这种“关爱”之下,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当然,如今的时代,老师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必须配合考试制度所强加的、难度越来越高的课程,必须考出排名好的成绩,而且要给校方和家长一个认真负责的印象。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布置很多的作业,产生很多的作业垃圾,我们要学会智慧地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喜欢做你的作业,又能提高学习能力,拓展了知识面,又不用很多的时间。

  在《家庭作业的迷思》中,科恩也借用了不少老师的经验,阐明了不是不要做作业,而是要怎么做才有效益。而问作业的效益时,问的不只是能否提高学业成绩,还有更核心的,孩子有没有兴趣,能否提升能力、加深学习,亲子间的关系与互动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等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校教育将会进行一些变革,要想走出家庭作业的迷思,我个人认为:

  1、教育制度要改,既然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

  人才,就要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能够有时间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团活动,能够有时间从事实践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2、教育考核机制要改,既然是素质教育,可好多地方依然是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以成绩的好坏评定学生的能力;好多地方依然是按照考生的成绩排名来考核老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成绩不好就是老师教得不好,如果这种考核机制不变,相信依然会有很多的作业包围着学生。

  3、老师布置作业的观念要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的家庭作业,不以布置作业为目的,不盲目追求大量的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或者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可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就像

  艾菲尔·科恩在该书最后指出:“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政策。”让我们继续努力,调动孩子们对学习的“高度兴趣和动机”,让家庭作业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让学生爱上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 7

  《家庭作业的迷思》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总是把不完成作业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了学生的头上,而对于我们所布置的作业却没有或者很少进行如下反思:“如果学生对家庭作业发牢骚,或试着逃避家庭作业,一般是因为他们得到太多的家庭作业,或因为老师草率而继续不断地指派家庭作业,或纯粹是因为他们对家庭作业无法发表意见。如果学生没有参与规划,那么即使是高质量的作业,其帮助也有限。在学生眼中,这类作业比较无趣,也比较不合理。”

  的确,就我所了解,数学每天的作业是做练习。英语就是写单词,背句子。机械、枯燥、形式单一的作业就是那些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也会厌倦,就别说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了。语文方面,虽然是“自主作业”,但是可能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规划。有时,我对个别学生的作业情况表示不满,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兴趣等因素的影响。

  书中指出:“家庭作业可能是熄灭好奇火焰的灭火器。”静心思考,我们所布置的家庭作业,抑或是课堂作业,平心而论,我们作为教师,有多少人针对自己的实践能够理直气壮地对这个论断说“不”?我们所布置的作业,对于学生而言,除了为了应付考试,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好处了。教师往往仅凭自己手中的权利就想当然地利用禁止一些学生参与集体的玩耍来惩戒他们,当然导致他们更加讨厌和惧怕家庭作业,学业更加停滞不前。

  感谢《家庭作业的迷思》。它除了使我重新认识家庭作业,还使我重新认识自我,教我朝着“生本”的方向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 8

  过年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每年过年,远在杭州的弟弟一家三口都会回家来。弟弟家的小孩是一个调皮的小女孩,戏称是放养长大的。记得去年从大年三十晚开始,一大家人就团聚在一起,刚开始,小女孩还有点生分,似乎很腼腆,连续几天在一起之后,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一起坐车外出游玩是绝对不能让她坐前排的,不然一不小心在等红灯的时候她就会帮你把档位换了,车上所有的所有她都要好奇的摸摸,探究探究,看个究竟。逛商店时,很难找得到她,不是在这个柜台下面,就是在那排衣服里面,钻来钻去象河里的泥鳅,游刃有余的玩耍在各个柜台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控制住她的。只要她醒着,就没有消停的时候。好在每年只在一起那么十来天,大家都觉得她可爱,血缘使然。

  今年春节,同样是团聚,亲人们可兴奋了,又可以见到差不多一年不见的孙家小美女了,想象中,孩子长大了一岁,读书了,不知还是不是象那个泥鳅般难以控制的假小子。唉,见面后,刮目相看!孩子文静了,不再无忧无虑肆无忌惮的玩耍了,不时拿出小本子央求爷爷奶奶伯伯伯妈写感想。问清怎么回事后才知:孩子学校布置了作业,要帮家人做家务事,譬如:端茶给大人、分发食品给大家、帮大人拿东西、收拾房间、清理垃圾—————等到帮助的人要写下被帮助后的感受,孩子的妈妈还不是举着相机拍照以作证据!由此问及孩子学校的情况,得知孩子的学校是杭州有名的小学。继而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每天忙于应付各种作业,不仅孩子忙,连全职妈妈也跟着一起忙的不可开交,不时抱怨:快开学了,有开学恐惧症!我觉得很奇怪,孩子忙,连妈妈都恐惧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啊。妈妈说:孩子学校布置的作业,几乎没有哪一样是孩子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譬如:要被帮助的人写感想,上网完成有关消防知识作业,每天200道速算,还有各种主题作业————小小年纪,成天在各种作业之间转,不转就有可能落后,跟不上班—————妈妈说。迷惑了!

  恰巧,学校推荐给大家的读书目录里有艾尔菲·科恩[美]着《家庭作业的迷思》,于是坐下来断断续续的读了读。

  家庭作业,无疑是每个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相信所有的家长也在纠结于家庭作业。细想来,家庭作业其实已经成了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

  无疑,杭州的弟媳,作为全职照顾孩子的母亲,非常想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于是非常配合学校,把孩子学校所有的事情当成了圣旨,不折不扣的协助孩子去完成,一个学期下来,孩子没有休息,母亲不敢松劲,连午睡前20分钟还在听妈妈读范文。再加上父母要求孩子学的钢琴和芭蕾,周末和课余的时间全被占满了。

  就是这样,父母充满着焦虑与无奈。孩子被动的被父母安排着忙着忙那。原有的天真活泼不见了,原有的主动探究消失了,代替的是被动的被作业!

  作为老师的我,看到孩子的这种变化是心痛的`。

  其实,老师也每天为了检查学生的作业而耗尽心思,尤其面对那些不做作业的学生更是各种“招数”使遍。这些作业有用吗?那些家庭作业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

  家庭作业的现实意义何在?似乎没有多少人探究这个问题,即使偶尔内心深处也有疑问,但依然听从了大多数人的声音,就是:如果不做家庭作业,怎么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怎么能锻炼能力!如果学校布置了,家长不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其他家庭的孩子完成了,咱家孩子落后了怎么办!

  家庭作业无疑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是明显的。被动的作业,成为外在的压力,失去了学科的美丽,淡化了学习的兴趣。当孩子觉得一项活动是单调沉闷的苦差事时,学习的质量就容易受损。那么多孩子把家庭作业视为一件要尽快完成的事情,甚至把它视为紧张压力的主要来源,这就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几乎没有证据证明,家庭作业能够在学业上提供任何益处,即使对那些乖乖坐下来完成指定作业的孩子来说。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学生外在的行为,更应该关注行为之后的态度、目标、情感、品质、感受。

  当然,家庭作业也有它的积极意义。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上学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被训练了。对于那些举止适宜的人,学校给予实质的和象征的奖赏,对于那些举止不当的人,学校施以惩处。作为学生,被训练的纹丝不动,听老师的话,记录老师的字,很快的,学生变得不太可能去问被教导的事物是否真的合理,我们只想知道它是否会出现在测试题中。所以,咱孙家的孩子才上学一个学期,就变成了应付于各种作业和各种训练之中,不再主动去探究了!

  “有股强大的势力把家庭作业塞进孩子的背包里,但是我们以前曾经挑战过这股势力。我们曾经揭露其他看法毫无事实根据,并呼吁人们为自己的兴趣和利益辩护,以及改变内定政策。如果家庭作业本身的存在是一个迷思,那么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政策。”在作者这样的言语中,有一种力量,基于对真理的追寻,基于对教育的审思,基于对儿童的关注。敢于对传统的东西生出自己的思考,并不断探寻更适宜的举措,这样的品质作为一个教育者尤为珍贵。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的书,它不仅在讲道理,更在呈现一种思维的方式。新学期,我们能否对家庭作业作出自己的判断?能否对其他的一些看似“理所应当”的教育行为生出自己的思考?

  关于家庭作业,真要占据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去完成吗?怎么样的家庭作业是合适的呢?如果高考制度不改革,我们该怎样去设计学生的家庭作业呢?那些“笨鸟先飞”、“温故而知新”是不是通过做家庭作业而达到了呢?请大家一起来解决我的迷思!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 9

  家庭作业是我们现在关注的重点之一。教育局规定一、二年级学生回家作业不能超过半小时,且不能布置书面作业。这对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要求又提高了,也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样的作业能既精炼又有效。很多人对家庭作业的认识有误区,认为只有纸上作业才是回家作业,其实并不是这样。

  纸上的作业多是写字和练习题,做得太多对学生反而是一种负担,既枯燥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所以我认为学生只要能掌握要求会写的字,做适量的练习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能主动学习。现在孩子的书面作业我都让他们在学校完成,回家只需要预习和朗读。我很赞成学生多看书,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最佳途径。我鼓励他们在看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和句子,看完后有感想的可以动笔写一写。孩子回家后时间本来就不多了,上了一天的课其实也很辛苦,我觉得孩子能每天回家看半个小时的书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认真看的话,还会在看的过程中告诉运转大脑,记忆词语句子,这其实也是一件消耗脑力的事。

  曾经有人说过,孩子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的。谁能说不呢?对三年级小朋友来说,玩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只要玩的项目是健康的,我都赞成。他们能从玩中挖掘潜力和技巧,能在和伙伴的游戏中培养合作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书本上、课堂上学习不到的宝贵的经验。所以,我个人觉得,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家庭作业只要布置最基本就可以了。只要孩子认认真真完成这些作业,他的学习就会是有效的。

【《家庭作业的迷思》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作文03-23

家庭作业调查报告10-13

家庭作业调查报告09-11

家庭作业调查报告10-14

家庭作业调查报告10-25

家庭作业调查报告04-15

今天没有家庭作业作文02-06

家庭作业调查报告(优选)01-25

家庭作业调查报告【热】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