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沙田山居》读后感
我知道余光中这个人是从初三思想品德书上看到的《乡愁》开始,后来听罗大佑唱了他的一首诗《乡愁四韵》,觉着他这人就是特别爱愁。
《沙田山居》写的是余光中“退隐江湖”18个月来的所见所感。我百度了一下这文章是写在97之前的,当时的香港人对97是希冀与担忧并存,罗大佑《皇后大道东》可谓是当时的时代曲,“照买照卖楼花处处有单位,但是旺角可能要换换名字”把那种感情唱的淋漓尽致。余光中这篇文章其实也表达了他的爱国思乡的情感,虽然他不是香港人,这篇文章的主旨却和香港人寻根的感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中多处提到山,海,风,海的尽头是日出,是东方,也寓意着中国大陆,不管是港澳还是台湾,不管亲日还是英制,他们的根始终都在山那边的海,海对面的中国大陆,风把山这边的火车上咳呛咳呛放出的尘烟带回大陆,把千万游子的祖国情结带到他的故乡,他那临死不见亲儿的母亲的坟墓上,他那可能已经改嫁的妻子的长发间。
余光中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对周围的环境非常熟悉,毕竟18个月了嘛。他先提到的“重九中秋”,都是传统社会里家人团圆的日子,可此刻他身在香港,他孤身一人,香港也没有团圆,可真是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儿了。他描写的海景山极美,让我不禁联想到现在马路上电视上随处可见的房地产非常诱人的广告,但前者更加真实。香港在回归前的风景想必如政治气氛那样和谐却又迷惘,余光中提到渡轮,来往车辆,香港的风景现代感与自然的纯朴可以说规划的很好,看上去舒服。余光中也在这和谐的天与地,山与海中度过无数日月,街灯明灭百合开落,一如香港百年的风雨飘摇气候变幻。
整篇文章的风格很现代化,因为内容很现代化,对于现代的我来说也更真实。如果说大陆电影商业化,台湾电影小清新,那么香港电影就是快节奏,不仅仅是人风景也是。《沙田山居》讲的就是这样的风景,海永远浪潮翻涌,风永远夹带着汽车尾气,只有山是沉静的,然而许多山渐渐被开发成别墅区,半山别墅在香港人看来是富贵的象征,也是难得的空气清新之地。余光中住的山那时大概还很原始,他从早到晚看的风景就像一锅浑浊的汤水,像许多文艺片里悠长的慢镜头缓缓扫过余光中望到的每一处。他说“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山面对着不清澈的海不干净的风,显得愈发玄乎。山能让人静,让人忘记,又让人想的更多,因为只有丢掉凡俗的包袱才能细心品尝香港,这个海岛独特的风景。什么是丢掉凡俗?说穿了就是你挣够了钱而且不用养爹娘也不用养妻儿,独自一人,也不是独自,还得带上钱,那你就想干嘛干嘛,山居也行海葬也行飞到伦敦去广场边喂一下午的鸽子也行。这个点上看《沙田山居》太过理想化,目前对于我只能够瞻仰。
我每次去香港都是去旺角,但自问我不是扫货狂人也不是那种旅游等于摆pose照个相的人。我在旺角人挤人的街道上走的时候更多的是看香港都市的建筑,新的老的,说不定还能经过红灯区。旺角的广告牌特别突兀把你抬头所能看到三分之一的天空霸占了,成龙要是在这里拍上蹿下跳的美国大片一定很方便。但我看人人都很满足,虽然说是有无形的手拖着你向前,但人向前总比向后好。香港对于我很陌生,不论是打民主招牌的建制还是电影里刺激的罪恶都市。但我想住在中环那些金融大鳄或者高档白领若读《沙田山居》,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虽然他们没能像余光中这么悠闲能山居十八月“参禅”,但他们内心深处一定梦想着有一天他们能够不再“分分钟几百万上下”,然后好好看看工业里的夕阳,快节奏里的慢镜头。
【《沙田山居》读后感】相关文章:
山居笔记读后感03-16
山居岁月读后感02-14
《山居岁月》读后感02-17
《山居笔记》读后感05-10
《山居笔记》的读后感范文04-14
《山居岁月》的读后感作文10-13
《山居岁月》读后感作文10-10
《山居岁月》读后感(15篇)03-29
《山居岁月》读后感15篇03-19
《山居岁月》读后感9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