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论语》随笔系列,走心奉献。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恕”。《论语》的原文是子贡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讲:“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自己对他人做什么事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这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对他人做这件事。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是“恕”。这是一条黄金法则,世界上各民族都有类似的格言。将心比心,你所不愿遭遇到的,千万别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虽简单朴素,却是一个使人类社会得以生存、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准则。作为道德命题,它要求人们不要以自己的不义行为去造成他人的痛苦,不要使自己成为他人痛苦的原因。
在这方面,孔子做的非常好,不愧为至圣先师。首先,他要求他的弟子们不要老是攻击别人的不足。“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念,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要消除自己内心中的恶,就记住一句话:“改其恶无攻人之恶。”就是你要批判自己内心的恶,而不要老是盯着别人心中的恶。别人确实有恶,但我们不要攻,这就是“恕”。做到这一点,就能“修慝”——消除内心的恶。孔子认为人心中的恶,就是不宽恕、不宽容。总爱盯着别人的缺点而不检点自己,那么自己心中的恶也就不能驱除。还有一次,子贡讥刺别人。孔子说:“赐呀,你就那么好吗?我可没有闲功夫指责别人。”(《宪问》: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要老是苛刻地对待别人,否则就“失贤”了,孔子常对弟子们讲:“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要作君子“求诸已”,不要做“小人求诸人”(《卫灵公》)“求诸已”就是磨砺自己,“求诸人”就是算计别人,孔子在此用“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加以区别,使“恕”的思想变得“违道不远”,上升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我们从《论语》中举例加以说明。《子罕》篇中孔子有一句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在卫国,卫灵公对他还不错,孔子在卫国呆的时间最长,可是卫灵公有个坏毛病:好色。有一天,卫灵公邀孔子逛街,却安排自己的宠夫人南子和一个太监坐在第一辆车上招摇过市,而孔子只能坐在随后的第二辆车上,这实在是一种人格侮辱。但是,我们看到,孔子只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虽然眼前的卫灵公好德不如好色,明显德行不足,但孔子并没有指名道姓说明卫灵公贪色污德,而是由内而发,说自己还没有看到过爱好德性甚于爱好美色的人。这就使孔子的这句话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即是说所有的人,至少是孔子所看到的这些人,都有这样的共同弱点,所以这个弱点就是自然本性的缺点,而不是具体某一个人道德上的弱点。这就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最好印证,却表达得更哲学化,更深刻化,更一般化。孔子虽然希望我们不断提升道德,但他从“恕”出发,不从道德角度来对别人做判断,这实在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另一个事例来自《述而》篇,孔子在陈国的时候,陈国的司寇问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鲁昭公懂不懂周礼啊?因为按照周礼的规定,同姓是不能够通婚的,鲁国和吴国同属周王室姬姓后代,鲁昭公却娶了一个吴国女子做自己的夫人,显然是不懂周礼的。如果孔子要讲很原则的话,那他一定要说鲁昭公不知礼,实际上他仍回答:“知礼”,这是孔子心中的另一种更高的原则——宽容的原则在起作用,所以当巫马期转告孔子陈国司寇认为他不讲原则试图掩盖真相时,孔子二话不说来了个大包大揽:“丘也幸,苟也过,人必知之”,等于说我有错必改,其它的是非曲直不予评说。这正是孔子一直所坚持的“恭宽敏信惠”五者并行仁的具体表现。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为尊者违,也是恕。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理论上说,不难,但是真正做起来,尤其是要一以贯之却很难。但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毕竟是把对方和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其中包含了利他主义的积极因素,也包含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同时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待人原则。如果我们每个人在采取行动之前能为他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更温暖、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亲密、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02-0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15篇)03-1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15篇02-0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通用49篇)03-0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通用34篇)03-0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集合15篇)03-3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集锦15篇)04-2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06-0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演讲稿(精选16篇)12-19
童年读后感 读后感童年的读后感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