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带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密切联系,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市场要求和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信息技术发展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目标、实施的方案以及途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工商管理专业 培养模式 途径
1、引言
多年来信息技术在我国普及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上致力于实现信息化。
同时随着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的迅速发展,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 因此也积累了许多的培养经验。
科学的工商管理教育是工商管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
经过近几年来的在这方面的改革,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高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人才需求的层次要求不断细化,信息技术在工商管理的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 因此工商管理本人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基于社会就业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 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其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马云阔,2007)。
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 必须找出传统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现在对信息技术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具体要求,结合系统优化理论探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和途径。
2、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自2000年我国教育部正式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点后,它就成为了我国各高校讨论专业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成为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顾博士论文库的检索结果看,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论文逐年上升,如2000年l篇、2001年10篇、2002年43篇、2003年49篇、2004年163篇,2008年已经入网的论文有251篇。
从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来看,本专业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特点,信息技术对其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不仅反映在教学内容上,更是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甚至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图2.1为2005-2009年根据对100左右家大中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能力需求表:
从图2.1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普遍重视的是员工的道德品质,企业对员工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逐年增加,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反而逐年减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企业看到了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
3、我国现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向世界开放的发展态势。
目前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经验与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现行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
许多高校现行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现出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 甚至是完全不符合的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归结于我国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根据分析问题主要以下面几个方面为主:
3.1 专业定位模糊
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着定位模糊, 办学方针不明确, 培养模式缺乏信息化特色,与社会就业要求不相符。
这些现行的政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方针相背离。
教育观念陈旧,教育信息化理念不够深入;教学单一化思想严重,忽略信息技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作用,缺少本专业的信息化培养。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方位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广泛存在重知识的继承性人才观,未能树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观。
3.2 注重理论理论,缺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实践
目前大多数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过多的注重于工商管理本专业知识的传授, 而且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考核的方式也过分依赖于本专业,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
缺乏培养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前提下,实践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的环节。
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暑期社会实践、企业实践、毕业实习等等实践环节,但也暴露了这些实践时间短、资源少、实践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培养,这就难免流于形式, 结果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导致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 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合作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社交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008年中国万华教育机构对我国200多所大中型高校进行调研,分析得出下面教育实践分配图:
图2.2 2011年我国高校教学实践分配图
从图2.2中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我国高校大部分的时候都用于理论的教学,反应在毕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上就体现出了各种缺陷,这种现状值得我们深思。
3.3 教学内容陈旧,无法与信息化时代相接轨
教学内容陈旧已经成为阻碍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绊脚石。
尽管我国高校已经借鉴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 丰富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 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 民营企业、科技企业, 市场中介组织、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 工商管理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更新,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是专业课教材长时间不变, 内容陈旧, 缺乏实用性。
在案例教学中, 科学、翔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 大部分专业教材及管理案例来自国外, 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 难以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
4、优化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对传统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势必要通过分析总结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和社会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体现信息技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要性
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计划、生产、技术、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管理与分析工作,这些工作于信息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必须高度重视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 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和日臻完善, 要求现代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会经营管理, 而且要懂信息技术。
其中以信息技术为前提不断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
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注重其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需要在大学期间就应该熟练掌握各种较为普及的信息技术,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更有利于发挥沟通、交往、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的实际管理能力。
4.2 体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除了要遵循国家的核心教育政策方针之外,同时需要与社会经济和科技信息发展相适应。
要实现对工商管理专业才人培养模式优化改革,首先要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为基础,强调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工商管理教育应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结合当前迅速发展的信息科技技术,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走进社会、走进实际,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管理人才; 其次, 要以素质教育质量观为基础,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 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第三,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消除课程体系壁垒,融入各类信息技术课程,增强学生对相关产业管理知识的了解和信息技术的掌握, 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环境中体现出更大的就业优势。
4.3 分析国外成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总结经验
相比而言,国外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的历程比我国开展此类人才培养较早,所以国外在此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通过分析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适合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美国的诸多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一般都是以适应社会需要, 接受较多的基础教育为主,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目标,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日本商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为外贸企业、制造业及企业的财务部门服务部门、金融保险部门、会计事务所、海外贸易会社等培养和输送从事商务活动的经营管理人才。
5、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要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就必须统筹工商管理专业传统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作者结合具体实践,从信息技术角度出发,针对当今经济市场对工商管理工作的要求,综合考虑各高校专业培养的目标,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优化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大家讨论。
5.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出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应针对社会工商管理部门的需求为导向,在全面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培养适应于社会的综合技能包括:交际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培养出能够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解决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等实际问题,适应于未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
5.2 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课程体系应该以学生的管理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方面进行优化。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最根本特征就是其对职业实践突出的适应性,注重学生时间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针对各类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
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 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重点突出实践课程,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 在课程设置上增强各类课程的相互渗透,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
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 精选教学内容, 吐故纳新, 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
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 充分发挥现有实习、设计环节的教学作用, 加强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计算机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训练。
5.3 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倡导教学方法创新
由于我国的市场逐步对工商管理人才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工商管理的教学方法上创新应以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其与工商管理工作的需求相结合为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在工作岗位需求上的实用性, 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亲自体验的教与学的方法,加强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实践课程, 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以案例教学为基础。
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分析其现实管理过程中的所存在的问题,运用专业理论对复杂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以现实案例为基础,获得在未来工作中所要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
此举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激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意识到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
在老师与企业合作从事相关项目的研发过程中, 尝试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项目的一些较为基础的研究工作, 让学生体验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利用相关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铺垫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卢安文,胡明哲.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 ] . 人力资源管理,2010 (11) .
[2] 韩洁平;樊文艳;丛日杰.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 . 工业技术经济,2010 (1) .
[3] 杨静,张庆亮.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 ] . 现代企业,2006 (10) .
[4] 史润玲.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 ] .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2) .
[5] 马云阔.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 .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 .
[6] 王坤,蒋国平.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满意度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01)
[7] 姚正海. 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探索[J]. 高等农业教育,2010,(05)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
[摘要] 以就业为目标,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岗位,提出以培养适应岗位能力为中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并从培养目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方面探讨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构建的思路。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岗位定位;职业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定位一直是该专业争议的焦点。
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四种类型: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市场营销类岗位、人力资源管理类岗位以及物流管理类岗位。
这与行政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重合,造成了与之“抢工作”的现象。
而与其他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相比,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深度方面还欠缺竞争力。
因此,本文以现实企业管理职能为中心,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明晰自身就业定位,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独特职业能力。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岗位定位
一般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包括战略规划中心、人力资源中心、财务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研究与开发中心、生产管理中心和营销管理中心等部门。
按照学校学科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研发、营销管理都对应各自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能够进入的部门为战略规划中心和生产管理中心。
其中,战略规划中心负责对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协调,属于综合能力的应用,对学生的个人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较高,可以设定为就业若干年后的职业定向。
生产管理中心主要包括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和采购管理等岗位,相对而言侧重于操作层面的技能要求。
因此,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科性质和各个职能单位的工作内容,我们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做出了取舍,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职能如表1所示。
二、基于就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体系分析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定位,通过对社会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分析,结合高校本科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应用型管理人才可以从塑造学生专业的核心能力、业务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层次构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如图1)。
(一)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能力,即与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的联系而与完成专业任务密切相关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一种从事该专业相关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诊断与优化,持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能力。
图1 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体系
(二)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是指从事具体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即学生就业后从事具体工作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
根据岗位职能模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生产组织与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物资采购与管理等业务能力。
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能够根据相关技术数据与要求合理制定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ABC法、产能平衡),采购计划(订货点、订货周期),保证企业生产有序、协调,充分利用人力与设备。
经营计划与管理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的各种资源,合理制定企业的长中短期经营计划,协调与平衡各部门的部门计划,并对经营绩效进行统计与分析。
物资采购与管理能力:能够根据生产需求编制采购计划,平衡生产,进行采购业务的统计与协调,并且能够进行供应商的开发、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是指学生无法毕业立即可以从事,但在一定工作管理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今后可以选择发展的方向。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积累,可以培养自己的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力,以及价值链管理能力。
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能够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及其变化进行企业战略定位和实施战略计划,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
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力: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机构和制度,能够采用和推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预防和减少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价值链管理能力:能够发现企业各个环节中价值低效和高效的工作,改善企业作业管理的方式,整合企业各项资源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环节。
三、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围绕职业定位和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界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基本的管理素养和较强的管理优化职业能力,能够在各类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组织与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项目管理等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要注意突出未来职业定向与能力要求。
(二)根据特定专业能力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内容的安排上也关注全面,而忽视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毕业时产生“什么都知道,但什么又不会”的感觉。
笔者建议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严格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围绕就业岗位和相关职能要求设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除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外,应从生产组织、计划管理、物流采购、质量控制、战略规划以及价值链分析等能力要求来配备相应的专业核心课。
实践课程则围绕各项业务能力展开,与理论课程相呼应,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论实践课程群。
内容和课时分配上应向实践教学倾斜,坚持理论够用、侧重实践的原则。
另外,注意业务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区别,突出业务能力的培养,兼顾发展能力。
(三)以实际应用配套特色实践教学 基于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统一,并且围绕职业能力重构的实践教学体系,剔除之前相对务虚、内容不明确的实践环节,增加对职业能力关联性强、贡献度大的实践课程。
在所有的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依据,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有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
首先,打破传统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附属环节的形式,以培养相应职业能力为目标,系统地设置实践教学课程。
按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结合开设的理论课程,在大二到大四每个学期各设计一门实践教学课,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其次,实践课程的开设依托企业管理软件,通过各种管理软件平台,帮助学生模拟训练,使他们在模拟中体会并学习企业运营管理知识,提前了解企业运营环节,熟悉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实际的业务操作训练。
做到不去企业就可以熟悉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并且熟练操作软件,培养企业管理软件操作能力。
最后,通过职场训练提高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
开展职场训练教学,如学校设立职场训练室,模拟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严格制定上下班制度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在课程中引入项目课题,通过日常工作来熟悉职场环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培养在团队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职场训练课中,要求学生以“组建一个公司”或者“完成一个工程”为项目主题,从总体的规划设计、环境调研、分析、项目定位、组织等方面让学生提出方案,分工完成,最后用多媒体展示。
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整门课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更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结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如何定位该专业的特色,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思考的问题。
笔者通过定位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以适应岗位职能为培养目标,从核心能力、业务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层面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并从培养目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建议。
参考文献:
[1] 卢安文,胡明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2] 王小青.基于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7).
[3] 王小青,杨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综合模拟实践教学的构想[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4).
[4] 王岩,李逊.三本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科创新导刊,2012(1).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文章: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10-05
探讨工商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10-08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09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09-30
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10
对比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08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