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一、引言
社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由数量和规模逐渐向质量和内涵转变。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社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作为高校最为普遍的一门专业,目前正面临着专业人才就业难和企业招不到满意人才的现象并存,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脱节较大。那么,如何提高人才质量来满足市场需求就成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致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以常州本科院校为例,从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双向角度进行调查,探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基于供需双向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查
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供给方调查:基于江苏常州的部分高校
(1)问卷设计问卷的调查空间范围为常州本科院校,包括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和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江苏理工学院未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调查对象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三(四)学生。鉴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构成,所以问卷主要依据这几个方面进行设计调查,了解专业学生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看法及培养意见。同时,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就业要求,在问卷中又增加了专业学生对就业所需能力和就业期望的调查。问卷发放形式有直接发放和电子邮件两种。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其中常州大学100份,常州工学院和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各5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问卷回收率为92%。
(2)常州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第一,培养目标现状调查结果。主要考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培养层次、培养技能和就业去向三方面展开调查。从培养层次调查看,52.2%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的是高层管理者,然而现实是企业对基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需求量较大,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对培养技能定位来看,69.6%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培养的是以实务为主的应用型人才,还有近1/3的学生认为培养的是以理论为主的高级人才或理论研究工作者,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现有培养目标是认可的。对就业去向的调查,43.5%的学生更倾向于去企事业单位及相关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倾向高达26.7%,但是还有近一半学生还对自己工作去向不够清楚。第二,课程设置调查情况。对应增加和减少的课程的调查显示,学校对课程比例的安排与学生的意愿存在偏差。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超出学生预期,分别有45.7%和39.1%的学生认为这两种课需要减少。65.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专业课安排太少,特别是实践类课程,导致毕业后难以胜任专业化分工。在对课程关联性的调查上,只有21.7%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的关联性很大,说明专业课程设置明显存在关联性不足特点。对于课程类型的调查,54.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课程,实践型课程安排较少;23.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布局不是很合理,有时会出现课程先修后修顺序颠倒问题;13%的学生认为课程存在重复设置问题。第三,教学方法调查情况。目前,高校一直都在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如进企实习)、项目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同时还开发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调查结果显示,92.3%的学生认为教师更注重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说明近年来常州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实践类型的教学,这也是符合现在国内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然而,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合培养的效果来看,只有32.6%的学生认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效果较好,出现这一结果原因可能在于:一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二是一些社会因素阻碍学生进行管理实践。第四,教师能力情况调查。主要考察教师整体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师实践能力水平。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教师比例中具有企业经验、实习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比例越高,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越好。从教师整体业务水平来看,26.1%的学生对教师的综合水平评价一般,还有17.4%的学生教师教学、知识能力水平的评价不太好或很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代教师业务水平需要提升,这可能跟现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有很大关系。而对教师实践能力调查来看,只有8.7%的学生觉得教师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或实践经验,而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侧面反映高校应进一步推进和保障教师进企实践,走校企合作路线,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第五,毕业生能力和就业期望调查。在需要加强的各种能力上,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经营与决策能力需要加强,23.9%的学生认为组织协调能力也需要加强,表明学生认识到这些能力培养对就业有着重要影响。从专业学生就业期望来看,通过学校学习和锻炼,过半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41.3%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期望一般,当然也有6.5%的学生持悲观态度。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能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缺乏信心;三是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人生规划,对未来迷茫,导致就业方向不清晰。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方调查:基于江苏苏南城市的部分企业
(1)问卷设计企业需求方的调查主要向常州、南京、无锡、苏州等地企业发放问卷,包括能源性企业、制造业、服务业、纺织业等。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份200,回收问卷162份,回收率为81%。问卷从人才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进行设计。问卷需要企业对各个指标重要程度给出选择,分5个等级,分值分别为1-5分,通过均值对问卷进行统计描述。对于得分均值超过3分的指标即可认为这个指标重要程度较高;反之,小于3分者表示这个指标重要程度较低。(2)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调查结果分析第一,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方面的需求调查。营销类知识、统计知识和财务类知识的重要程度平均值分别为3.420、3.130和3.123。其中,营销类知识重要程度最高,说明企业对营销人才需求比较迫切,因为营销理念对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和收益都有着重要影响;当然,财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以反映企业整体运营情况,因此企业一向对于财务和营销人才比较重视。第二,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调查情况。主要调查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算机英语能力、捕捉商机能力等六种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计算机英语能力的重要程度平均值分别为4.068、3.994、3.809和3.235,可以看出企业比较重要的这些能力。第三,就业职业素养方面的调查现状。员工职业素养主要指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本文从人际关系和敬业精神两个方面考察。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是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分值为3.142;其次,要求员工要有较高的敬业精神(3.062),这两项也是现代职业素养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两项指标。
三、基于调查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现阶段常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第一,校企缺乏沟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事实上,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雷同、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趋于同质,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无法区分。可以说,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是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调查中半数以上(52.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职位定位是高层次管理人才了。第二,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有待完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范围广、职业选择多、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第三,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水平不高。通过调查发现,在常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学分大约占了80%,实践类课程仅占20%,其中实践类课程还包括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加之很多实践类课程还是属于软件类课程,可想而知实践课程的比例远比20%还要低。除此之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更少,部分实践类课程还是由没有经验的教师来承担;专业实验室或实践中心几乎是面子工程,且实验设备老旧,未起到建设目的用;校外实习基地大都扮演参观角色,形同虚设,外聘教师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也没有相应的校内课程与之匹配;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措施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在常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水平。第四,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职业素养训练明显缺乏。调查发现,学生和企业都非常重视综合能力培养,这是就职的基本条件。然而,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所传达的是专业更侧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课程少之又少。
四、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1.专业认证视角下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所谓专业认证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为社会输送从业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截至2014年底,常州大学已有三个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召开了文科专业认证推进会。因此,在专业认证工作推进下,工商管理专业要重新审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一是创新培养理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专业认证标准,2014年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秉承常州大学商学院“专业化、行业化、地方化、国际化”战略办学路径,以服务行业和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为专业特点,打造坚实理论基础、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具有跟踪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脉搏、拥有战略前瞻和国际视野的卓越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现代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二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并完善现有培养方案体系。近两年,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与地方企业、行业专家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习基地、职业能力等方面多次深入交流,对培养方案进行多次修改:扩大经济管理基础类选修课范畴;增加双语课程比例;增加综合实践课程比例,如企业经营模拟、供应链与物流综合模拟、生产管理模拟等体现不同专业相关课程整合的专业综合实验;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增加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实践项目,如创业模拟、实习仿真等实训项目;强化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毕业选题应用研究。
2.提高企业参与度,推进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工作
产学研合作对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常州大学位于常州科教城,该科教城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集约发展、资源共享而闻名的高等教育园区,并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单位、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和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培养应用性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同时,常州大学周边还有六所高职院校,具有有利的产学研实践环境。为此,一方面,依托常州科教城、“常州现代服务业研究院”①和“国家与江苏石油石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②,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继续推进校校协同培养、校企协同培养、科教协同培养、国际协同培养,共建校外实习和实践基地,积极为大学生营造多样化的实践应用环境、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大力吸引企业、科研院所参与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将企业用人信息与要求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培养方案体系的不断完善。最后,还应努力寻求企业与高校间利益平衡点,建立企业与高校良性互惠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3.积极整合拓展实践资源,搭建全流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除了常州科教城资源外,常州大学商学院已有省级实践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创业学院及50多家实习基地,这也是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的实践实习场所。然而,事实上这些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资源利用较分散。为了有效发挥这些实践实习基地作用,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体系,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积极拓展实验教学模块,打造创业与企业经营管理全流程、一体化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在考虑课程关联性、专业间与学科间的融合性,按实验的基本知识、思想、方法结合学生能力安排和组织教学,逐步形成了由基础性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学科综合实习、创新创业类实践等五类实践课程构成,实验课程及实践活动分布在不同年级阶段,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综合、从注重传授知识到注重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循序渐进、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针对不同阶段实践教学课程,整合校内外资源力量,开展相关实践项目研究,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搭建虚拟实践教学网站,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材,真正将专业内涵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统一起来,打造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
4.坚持“走出请进”策略,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
面对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历的问题,各高校应继续坚持“走出请进”策略,完善相关机制,改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请进”策略包括:第一,针对有丰富专业实践背景和经历的人才,学校应适当放开人才引进条件。第二,应该直接外聘相关领域的企业家、管理人员、相关资格技师等作为专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走出”策略包括:一是学校鼓励并允许教师到第一线就亲身体验企业运营与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管理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结合实践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当然,不管是请进,还是走出,最重要的是双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能够充分交流与合作,编写适合本校、本专业的课程教材,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促进特色课程和特色专业的建设。
5.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保障措施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高校应不遗余力地保障人才培养。主要做到:一是资金保障。学校每年应定额或定比拨付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实验项目等方面的资金使用,改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同时,鼓励学院或专业系部自筹资金,开发融资渠道,促进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人才保障。一方面,学校应建立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的制度和办法,借助常州科教城平台,积极广泛的参与产学研活动,不断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应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办法,不同类型人才应区别对待,特事特办。三是激励机制保障。建立有利于教师开展实践科研项目和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制定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创新比赛的鼓励政策,并作为优秀学生或职称晋升的有力依据。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改革论文10-09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10-09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研讨论文10-12
财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论文10-09
工商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10-12
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10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10-09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研究论文10-10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02-25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