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5篇)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5篇)1
1.苏式建筑
我们说到苏州建筑,常常用清秀,精巧,轻逸,雅致等形容词,而营造出苏州古城特有的街市,院宅,水巷,石桥,园林,塔庙等各种建筑和环境。
苏式建筑,是根植于苏州本地的一种传统建筑类型。明清时期的政治环境使建筑获得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清代苏州城区已初步形成了江南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苏州城内的民居建筑也早已突破原有的城墙范围,形成了“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的壮观形象。此外,经济生繁荣产生有闲阶层,出现了修建精美建筑的高潮。20世纪50年代,苏州公共和住宅建筑秉承着江南民居的造型和构架,完善了“水桥房”“黑白灰”“轻秀雅”的民族风格。
在苏州古城里,从高处往下看,全是一片黑压压的屋顶,细看是一拢拢的瓦楞,斜坡的屋面,起翘的屋脊,一层层一片片高低错落。这些屋面,在下雨天是黑油黑亮的,在阳光下泛起青兰光影,被屋面下的白色墙面衬托,显得格外强烈。因此人们常用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来形容。
苏州民居的屋顶很讲究,坡势上有举折,斜面上看也是柔变的曲线。屋顶形式有单坡,双坡,长短坡,纵横坡。不同的坡有着与之配合的山墙,马头墙,云头,观音兜等。老房子的屋顶构成了苏州古城的特色。
仿造,贴加,摘用,萃取,转化,再生,升华;样式,比例,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虚实对比等手法,“黑―白―灰”三色基调,加上竖边1横边2的水乡瓦顶木屋架的精确模数,勾画出了严肃却不失活泼的苏式建筑。
2.现代苏式建筑出现的困境
现代苏式建筑是指在特定的苏州地域范围内,满足现代建筑功能的需求,使用现代的材料与技术建造,延续苏式建筑传统文化与内涵,体现出苏州地域特质的建筑。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受社会环境及个体理解差异的影响,苏式建筑在现代的发展中遇到了种种困境,主要概括为:千城一面,特色渐失;黑白色彩的.运用力不从心;以及忽略文脉的中心地位。
2.1千城一面
近二三十年来苏州的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各种建筑风格、建筑形式纷呈上演,一时间苏州原有的城市特色变得模糊起来,传统建筑文化被逐渐淡忘。
全球化导致的地域空间环境的丧失,使部分地域建筑的理念趋同,呈现出千城一面的景象。简单的拷贝,阵列,缺少对地方建筑语言的积极考究,使部分苏式建筑淡化了地缘特征,缺少了民族归属感。
2.2黑白色彩力不从心
粉墙黛瓦是苏州传统民居给人的一个标志性概念。但是每种建筑色彩都有着它形成的原因和内涵。关于苏式建筑的黑白灰,有以下几点原因:1。建筑色彩是人类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古时建造房屋往往因地制宜,苏州地区多水泽,建筑以白灰抹墙,用黑瓦覆顶。2。经济技术制约了苏州建筑色彩的发展。《苏州平江府志》记载:涂白垩以防潮,非为贵材而饰也。可推测早期的色彩为生态选择,实用成为受经济制约的百姓的首要考虑因素。3。色彩选择还受封建礼制因素的限制。宋元以后,受理学影响,喜欢平淡者越来越多色彩的应用渐分为两大派:宫廷与寺庙的缤纷华丽;民间文人的彩色朴实,以素为上。早在唐朝,京城内的普通民居就被限制为灰色,那么在皇权辐射较近的苏州民居的颜色可选择范围更加狭隘。
阴阳黑白在苏州建筑中的交互运用,有常理而无常情,正因其本乎心灵,故而配色讲求高古、优雅、脱俗、清静、朴实;格调温馨而明秀,追求感官与心灵的互补,格调沉稳、含蓄、平和与升华。它貌似单调的黑白色彩是属于心灵观照的。
然而回到现代的苏州,面对不同区域和职能,传统的黑白灰通用法则变得力不从心。一些现代苏式建筑往往忽略了黑白颜色的内涵,简单的黑白灰堆叠使得建筑失去了灵气,并不能将苏式韵味的现代化展现出来,相反显然限制了苏式建筑的发展。
2.3忽略文脉
苏州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唯一被要求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城市。
部分新建筑只注重形式标签,单纯形式上模仿旧建筑的符号,而不去提取文脉。注重形式的表皮,缺少对地域文化内涵的提炼。把苏州传统建筑语言当做一种时尚符号,只注重单纯形式的符号标签。忽视江南建筑神韵和尺度比例,造成鱼龙混杂的一股浊流,既破坏了江南建筑的原有意境和格局,又使建筑师无法平静思考。
许多苏州的建筑设计者,并不像当年的建筑师那样仔细地推敲,反复地琢磨,随即这种黑瓦顶,黑瓦檐,出挑,马头墙等建筑符号在苏州就泛滥起来,建筑立面成了这些建筑符号的载体,符号之间缺少联系,堆叠生硬,使它成为蹩脚的苏州风格
3.发展建议
苏式建筑具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粉墙黛瓦成为其最广为人知的建筑符号。如何使用现代技术、材料来表现这一特征,力求体现“中而新,苏而新”这一诉求,苏州设计是要延续传统还是有所突破,当下建筑创作如何传承苏州记忆,苏州建筑设计如何适应现代苏州的发展,容纳城市内涵的沉淀,是我们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现代苏式这个概念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问题,或是传统建筑符号的简单模仿,抑或是传统建筑元素的堆叠,而是要注重建筑的整体设计,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升华。现代苏式建筑应强调历史,文脉及传统,以及对环境的协调呼应,保留苏式建筑中最重要的元素,符号及精神,运用传统的构成手法,使用现代的建筑技术及材料,创造出消除人们陌生感的建筑形式。
传统或是地域特色的继承并非只是继承外在的“硬传统”,而是要更深入的抓住其文化内涵的精髓,将“软传统”所包含的审美意识、设计观念、哲学蕴涵等发扬光大,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用充满现代气息的形式去表现它们,这样才是一种有效地将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建筑外观对于传统元素的应用,有很多都是隐含在建筑中的,并非是一眼就能全都看出,是需要仔细品味的。它是先提炼出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再将其加以使用,而不是与以往苏州地区的现代建筑一样直接将表面的符号拿来使用。
首先,在创作理念上需要坚持不仿古亦不复古。单纯的模仿并不是我们联系传统的唯一途径。模仿与复古只是在重复历史,对于不断发展的建筑显得不合时宜。采取符合现代条件的恰当方式进行创作才是我们追寻传统正道。在形式向更深入的借鉴理念发展,设计中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在理念上的传承以及用现代的形式表现它们,兼顾时代性与地域性。
其次,在创作立意上要打开思路,创作理念不要拘泥于常见的传统的建筑概念,需多从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多摄取灵感养分,为创作注入深层次值得体味的文化内涵。例如,黑白灰的解决方案上,色彩学规律认为,和谐的区域色彩应该是和而不同,和变共生的,那么将整体色彩统一在主色调下并略加变化。
最后,在创作手法上要深层挖掘,不要流于表面,不要盲目追求形而上的东西。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继承发展往往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运用现代技术方法,表达苏式建筑精神。
此外,老宅子的保护和利用上,创造性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发展的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掘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些建筑为保留城市传统文化和延续地域特征,做出了很大贡献。现代苏式建筑的推陈而出无疑为现代建筑功能与传统苏式建筑文化有机融合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4.结语
综上,我们应充分尊重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吸取传统建筑精髓的设计理念;将苏式建筑文化的传统韵味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和时代精神相统一并用现代设计语言来阐释;汲取传统建筑形式建构的逻辑,提取传统建筑的符号,每处符号均有特定的传统内涵。优秀的现代苏式建筑是一种传承,根植于传统苏式建筑,并有所创新及升华,其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承载历史记忆,彰显文化底蕴,维护城市特色,展现场所精神,渲染空间气氛的建筑。那么我们既要有区域观,即城市一体化理念,又要有发展观,即提取元素紧跟时代,从而充分理解,将理解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将自己的东西变成新的东西。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5篇)2
我对桥梁的美学有一定的认识。我对桥梁开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深深地发现“桥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物”,它那挺立着的巨大的钢筋混凝土支柱犹如一柱擎天,把周围一切的事物都衬托得如此渺小,它就是大江大河上最伟大的奇迹。想到这儿,我发现建筑过程的艰辛也是值得的。当有一座雄伟的桥梁在你的手中诞生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一、首先介绍一下这次专业认知实习的过程。
我们桥梁1班和道路1班在高永老师的带队指导下,先后前往杨公桥立交桥、嘉陵江石门大桥、高家花园大桥、重庆长江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鹅公岩长江大桥进行了实地调研。从而,我们把所有类型的桥梁都调研了一遍,包括立交桥、斜拉桥、钢构桥、梁式桥、拱式桥、悬索桥。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实习中的知识收获:
1、梁式桥。主梁为主要承重构件,受力特点为主梁受弯。主要材料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多用于中小跨径桥梁。简支梁桥合理跨径约20米,悬臂梁桥与连续梁桥合宜的跨径约60—70米。
2、拱式桥。拱肋为主要承重构件,受力特点为拱肋承压、支承处有水平推力。主要材料是圬工、钢筋砼,适用范围视材料而定。跨径从几十米到三百多米都有,目前我国跨径钢筋砼拱桥为170米。
3、刚架桥。是一种桥跨结构和吨台结构整体相连的桥梁,支柱与主梁共同受力,受力特点为支柱与主梁刚性连接,在主梁端部产生负弯矩,减少了跨中截面正弯矩,而支座不仅提供竖向力还承受弯矩。主要材料为钢筋砼,适宜于中小跨度,如立交桥、高架桥等。
4、斜拉桥。梁、索、塔为主要承重构件,利用索塔上伸出的若干斜拉索在梁跨内增加了弹性支承,减小了梁内弯矩而增大了跨径。受力特点为外荷载从梁传递到索,再到索塔。主要材料为预应力钢索、混凝土、钢材。适宜于中等或大型桥梁。
5、悬索桥。主缆为主要承重构件,受力特点为外荷载从梁经过系杆传递到主缆,再到两端锚锭。主要材料为预应力钢索、混凝土、钢材,适宜于大型及超大型桥梁。
二、感受:桥梁大师茅以升的时代已不再。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桥梁最初的感性认识,大多都来自于小学里的那篇课文。不知道到现在是不是还有许多人能像我一样还能把那陌生的文字从记忆中打捞起。“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没错,赵州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桥梁工程技术的代名词。同样,也有另一篇课文,它讲的是中国桥梁工程的代表人物,茅以升的童年故事。故事大抵是个故事,有演绎有艺术渲染的需要,但字里行间,是中国近代工程发展的艰苦与老一辈工程师们的辛酸。两篇课文,让我们凭空意识到了桥梁的存在是那么的必须,而长久以来我们竟把这必须当作了理所当然,把前辈们的奢侈品饕餮般挥霍。如今,在这份逼人的庄伟前,我不得不再次把目光投向桥梁,一个那么熟悉而又顿显陌生的名词。
桥梁,既是一种功能性的结构物,又是一座立体的.造型艺术工程,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景观工程,桥梁具有一种凌空宏伟的魅力。这种重新审视,让我不由地愧疚。桥梁,再熟悉不过的称呼,居然承受了那么多变革,也背负了那么多陈旧从钱塘江大桥到杭州湾大桥,技术上的完善,表现形式上的趋于多样,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工程奇迹无不像我们暗示着,茅以升的时代已不再。
通过这次桥梁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我从老师对我们的讲解中学到了很多,也从实地调研中学到了很多,认识了很多。尤其是老师给我们讲解他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以后去了施工单位怎样去适应,怎样去面对那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我从中感受颇多,学到的也很多。我们作为大三的学生了,也该去了解一些社会中真实的甚至腐朽的东西了,了解这些是为了能让我们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一味的去愤青,去埋怨这个社会。这也是我实习后的一点感受。当然我的感受还是:
桥梁——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物!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5篇)3
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建筑物的色彩、质感以及其形式体现出来的。其中,建筑物的色彩是最具视觉冲击力、最具表现力、最具造型活力的因素,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色彩,可以将人引入联想,产生更高层次的美感追求。建筑色彩不仅能够体现出建筑的人文特征,同时还是城市时代风貌的见证,它与众多其他建筑因素相互作用,对建筑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首先从物理作用、标识作用、装饰作用、情感作用等几个方面对建筑色彩的作用做了浅析,然后再对建筑色彩美学的应用做了较为简单的研究。
1、建筑色彩的作用
关于建筑色彩的作用,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其一,物理作用。建筑色彩的物理作用主要体现在热工方面。众所周知,不同色彩明度的物体对光线的反射率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明度越高,其反射率越大,吸收的热量也就越少。反之,吸收的热量就越大。根据这种原理,在设计建筑色彩时,可以将色彩作为调节温度的因素,帮助建筑物吸收热量或散热。
其二,标识作用。建筑色彩有着区分建筑物、强调建筑物的作用。色彩能够传达出多种信息,可以区分建筑物的部位、用途、材料、结构、功能等,同时还能够起到划分空间、引导视线的作用。如果建筑物的色彩个性鲜明,就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三,装饰作用。作为建筑的美化手段之一,色彩自古有之,色彩能够传达出建筑物所蕴含的感情,同时还能够营造气氛。就以人们所熟知的北京故宫而言,其主流颜色是黄色和红色,这类颜色所传达出的是庄重和宏大,烘托出作为帝都的庄严形象。同时,通过色彩的装饰,还能够将建筑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也能够让建筑物显得更为突出。另外,色彩还具备伪装外形、掩饰缺陷以及调节比例等一系列作用。
其四,情感作用。色彩的情感作用,主要是基于人们对色彩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反应而形成的。色彩带给人们的情感感受主要有远近、轻重、软硬、冷暖等,通过心理上的反应再作用于人的生理,进而产生生理变化。比如红色能够带给人们温暖感,让人们联想到火焰,能够带给人心理上的兴奋,进而引起生理上的脉搏加快、血压升高等;绿色能够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让人们感受到平静、舒适、安详;蓝色能够带给人们暗、凉的感觉,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给人以心理上的镇静作用,消除人们的'紧张情绪。总而言之,色彩的丰富内涵能够显示出建筑物的特征、个性以及品质,激发人们联想,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
2、建筑色彩美学的应用研究
在现今社会的建筑色彩美学实际运用中,常常用马赛克、大理石以及面砖等几种材料综合使用,这些材料本身在材质特性、块状大小以及光线强弱上有较大的悬殊,将其搭配起来可以形成分明的层次,使对比更加明显。但是在使用这些材料时也需要注意一点,即材料的品种不宜过多,三种为宜。有些时候仅仅使用某一种材料也能够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
在建筑设计中,关于建筑色彩的通常标准有三个方面:
(1)色彩的明度上宜明不宜暗;
(2)色彩的彩度上宜淡不宜浓;
(3)色彩的色相上宜简不宜繁。个体建筑要以单色为主要基调,再辅以其他的一种或是两种色彩加以点缀和对比。不论是一座城市,还是城市中的某个住宅区,甚至是城市中的某条街道,其色彩基调都应该统一起来,以此确保整个建筑风格的格调保持一致,不然就会给人带去繁杂无章的感觉。但同时也要避免色彩过于单调的现象出现,否则就会显得过于呆板和平淡,毫无生气可言。在现今的建筑行业中,尤其是城市建筑中装点一些色彩鲜明的醒目建筑物,可以增加城市的情趣,相映成辉。绿色虽然是人们最易接受,也让人最感舒畅的颜色,但是千篇一律全是绿色就会显得单调乏味;红色虽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但如果全部都是红色就会让人头晕目眩,产生疲劳、不安定的情绪。
建筑色彩的选用要以时代精神为基础,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风俗习惯。因此,当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色彩时,必须要对建筑物的所处时代以及所处地区的民族精神、风俗习惯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同时还要全面的收集当地的建筑材料以及环境色彩样本,提取出适合建筑物所需的色彩元素,并将其与当地的城市空间以及城市整体色调协调起来,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文化感以及个性特征。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今时代,城市的建筑物越来越多,如果仅仅采用单一色彩就会显得毫无生气,这对整个城市人民的生活来说影响巨大。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建筑色彩美学的应用,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安逸、赏心悦目、精神愉悦的色彩环境。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5篇)4
在工地实习中,曾经告诫自己:对于一个大学生,要敢于接受社会的挑战,敢于面对社会残酷的竞争。于是想到,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的这种方式不就可以让自己亲身体验社会,独自面对社会了吗?再者说:很多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都强调要求有经验的,有经验就意味着公司少了一大笔给新手的培训费。而且有经验的好处还可以很快上手,为公司带来利益,试想哪个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不愿意招一个有经验的呢?
针对我们学生而言,同样理论与完美的结合亦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表现。在学校我们只是一味的去学习,我们也没有条件进行社会实践。对于很多同学而言,没有通过实际操作得到的纯知识很难产生价值。对于我而言,在工地上与形刑色色人相处也可以培养我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当今的中国,每天都会有新的东西,新的思想涌现。只有每天不断的去学习新东西,新思想,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武装自己,特别是动手的能力。兴奋的头三天:
第一天的晚上,我与同宿舍的一个电焊工闲聊,其实是我主动拉着人家聊天,向他了解工地上一些基本情况以及他这个小的分包队的成员构成以及一个月的薪水是多少类似的问题。我通过与他聊天得知:这个城市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的一个城市功能完备的卫星城,将能容纳30万人口,建成后将发展成一个朝阳行业集中科技城,项目定位为:整体覆盖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现代装备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领域,同时将迎来超过10万的科技工作者。
我很兴奋的听着他讲着这些,期盼着自己能够在这个项目学到以一些东西。了解到未来科技城是一个很受关注的项目,虽然目前我是一张白纸的大一的学生,没什么在工地上实习的经验,但我暗暗发誓,我一定会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认认真真的学习。
早晨刚吃完饭,带我的师傅就喊我去工地,师傅是工长。他说先带我几天,之后了解基本的东西之后就让我干点实事,就这样带着好奇与信心,我来到传说中的工地。
首先来到工长的办公室,工长向我介绍了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告诉我什么地方可以去了解,什么样的地方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安全。在这之后,工长拿来了一些图纸,本以为他会带着我去施工现场的。当时我想到,看图纸不是在学校干的事吗?来这看有必要吗?工长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指了指图纸上一个构件问我是什么意思。一看我就杀眼了,竟然连电梯都没有看出来。在这之后,我就不好意思在提出上工地的要求了,整个上午,我就待在工长的办公室里面看图纸。工长告诉我读图的顺序以及要领,遇到不懂的地方,工长就细心的给我讲解,就这样我对正在施工的项目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在这之前,我每次图画错了以后只是简单用删除的命令修改一下而已。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标准,绘图员都是一一赋予它们特定的意义,想到这些,我不禁对绘制图纸这样的神圣的职业产生敬意。
了解到安全知识和熟悉现场的施工图纸后,下午我就来到了施工现场,我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孩一样,好奇的张望着周围的世界,好像很陌生,又好像很熟悉。明明在书上见过的东西,可却感觉到不熟悉。下午的时间工长并没有带着我,他让我在保证自己的安全的情况下自己在工地上熟悉熟悉。于是我就戴好工长发给我的安全帽和手套来到施工现场转悠起来了,工人师傅的忙碌和我悠闲的转悠显得格格不入。我就这样东瞧瞧,西看看。有时过去和正在忙碌的钢筋工聊聊,有时有跑去看看架子工的工作情况,有时“玩”累了就坐在地上休息。
以前对塔吊的工作师傅很好奇,塔吊在工地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别看塔吊的工作师傅一天到晚通过对讲机重复出着那样几个命令,但要把建筑材料准确的运到指定的工作地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对每年对塔吊师傅的考核是十分的严格,工地上每一个工种都必须持职业上岗许可证才能上岗。第一天基本上了解了一些流程,对接下来的10几天的工作有了信心。第二天,当我还在睡梦中时,工长就喊我去工地上。饭也没顾上吃,我就来到工地上。
今天一到工地上就被告知有一栋楼要浇筑地基层。师傅说让我过去看看,来到现场,我顿时就懵了。眼前是清一色的机械装备。场面是十分的壮观。以前是由于自己不了解,以为现在还是老式的人工浇筑。我看到的是现在用的都是散装水泥,直接从工厂中用混凝土搅拌车把搅拌好的混凝土直接从工厂运到工地上,高层浇筑就必须要混凝土运输管,只要几个工人师傅拿着无线操作器就可以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控制管的伸缩,出料量以及随时开关机器。只听见那料子不断的从管子中流出来,而站在出料口的工人师傅就倒霉了,他们全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全都被水泥浆覆盖了。不时他们还用手擦掉脸上的水泥浆,此时他们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我看到的是伟大的劳动人民的热情。放完料子,接下来就是瓦工师傅的事情了,他们必须将地基整平,是每一寸混凝土都不会浪费,并且不时要用混凝土搅拌器不断搅拌震动夯实地基,这样就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了。
在此,我想到了在课堂上学习的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和保水性三个重要的特性以及这些性质的测法同时还想到了这些性质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测出来的。这也算复习了一下课本的知识吧!
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养护和拆摸了。在学校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我已经了解到混凝土养护时间是二十八天,还必须在养护箱中养护以保证混凝土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在混凝土拆模前一定要进行养护工作,工地上每天会有专职的人员定期浇水,在天寒地冻地区,还必须给混凝土盖上草席,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承受一定的荷载。
想到自己在学校做实验的时候,也是拌制一大块混凝土石块,然后拿到宿舍进行养护,之后拿到实验室里面进行抗拉压试验。自己当时不是很用心,怕麻烦直接把混凝土石块扔到草丛中,让他自然养护。想到当时自己是多么的可笑,这样的养护要是搁在工程上,必定是要出大事故的。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我依然很兴奋的来到工地上,带着前两天工长交代的东西的我似乎更有信心面对接下来的挑战。这次我要的任务是跟着工人师傅了解配筋。配筋是一项专业领域要求很强的工作,如果配的好的话,月收入过万是很轻松的事。而且工作很轻松,基本上这要在办公室里画画图纸,计算荷载就可以了。我想以后要是往这个方向发展其实是很不错的。
下午,我又与正在绑扎钢筋的工人师傅聊了起来。在我的诱导下,工人师傅同意让我试试绑扎钢筋,其实绑扎钢筋在工地上更本不能算上技术活儿,只要熟练就好。我一边用极其不熟练的动作绑扎着钢筋,一边和工人师傅聊了起来,我得知工人师傅的工资是按天计算的。一天是180元,有的是当天结算工资。当时我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180x30=5400,这样算下来的工资在武汉市可不算少啊。算得上是一个小白领。工人师傅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告诉我,他们不是天天都有活干,一个月最多干20天,而且他们的活又脏又累,还不包吃,我能理解了工人师傅的艰辛。
接下来的日子,我与工长谈到了施工技术的问题。我了解到施工技术的改进是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不变的动力,安全施工是工程中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与规模与日俱增,人民不仅只是追逐建筑的实用性,而且对建筑的美学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同时,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施工质量。中国的建筑科技日新月异地变化,人民都在努力为提高社会主义的经济做贡献,但中国的建筑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建筑行业还是应该抱着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建筑理念,同时工程安全的问题时时存在,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社会经济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追求了工程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同时,把安全工程放在第一位才是永恒之道。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5篇)5
一、前言
文物古建筑泛指我国历史上保存至今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桥等建筑。文物古建筑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料。
文物古建筑一般都是建造在前消防在后,有别于现代建筑的消防工作,然而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部真正针对于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规范。因此,目前的文物古建筑消防保护工作大部分都是套搬了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而且大多以扑灭火灾为唯一目标,而不是以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减少文物损失为首要目的,这种表面看似的保护实际上使文物古建筑的价值逐渐减退,甚至被毁。如何在文物古建筑保护中平衡消防工作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消防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笔者通过对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的调研发现,随着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文物古建筑消防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和谐因素不断凸现。
(一)现代消防设施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近年来,为了提高文物古建筑抵御火灾的能力,各地文物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给我们的文物古建筑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应该说,在这些措施的保护下,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系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新问题、新麻烦也不断呈现。如:遭遇火劫后重建的拉卜楞寺院大经堂内虽说增设了墙壁式消火栓,但渗漏出的水使墙上的壁画面目全非。20xx年1月19日晚7点,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遇真宫主殿突发大火,导致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平方米的建筑化为灰烬,同时,火灾扑救过程中压力水流的冲击和水渍损失给周边文物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文物古建筑内消防设施的安装损害了古建筑的美观,并对内部木结构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使其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二)传统消防保护措施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文物古建筑的传统消防保护措施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国的文物古建筑大多是宗教文化和民间活动的重要场所,正是这些传统历史文化提升了古建筑的价值,也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盛行使得我们的文物古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但是近些年来,一些部门为了杜绝火灾隐患,采取了单纯的绝对的保护方式。这些措施在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之产生的新问题正以另一种方式吞噬着古建筑,直至它倒塌。如:苏州玄妙观的三清殿自从禁香火以后,滋生了一种叫“天牛”的害虫,对殿内的木结构进行吞噬,给建筑结构安全造成了隐患。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三清殿之所以能够完好的保存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是香烛烟气的驱蚊杀虫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严禁点烛焚香,实际上打破了这种自然平衡,使得我们的文物古建筑正在以另一种形式被加速损毁。
三、如何正确处理古建筑消防工作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文物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能体现古代建筑风格的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应将消防工作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今世界上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种形式:“突尼斯”形式(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和“华盛顿”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笔者认为,古建筑的消防保护也应该遵循这两种保护形式,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古建筑保护。古建筑的消防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是一对矛盾,我们应该用哲学“重点论”理论来分析孰轻孰重。
(一)“突尼斯”消防保护形式
对于影响较大、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文化古建筑,我们应保留他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功能,因为这些特点正是它的价值所在。笔者认为,这一类文物古建筑应采取“突尼斯”消防保护形式,文化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一旦局部受到破坏,其原先的历史价值、艺术魅力就大大降低。因此,对于这一类文物古建筑我们考虑的不应该是发生火灾后如何去救,而是如何让它的火灾发生率降到零。如果我们一味地去利用现代消防技术、措施去对这类古建筑进行消防保护,由于建筑布局、结构、材料等方面与现代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建筑防火规范和消防设施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效能,而且安装、施工还会给文物古建筑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对于这一类古建筑的消防保护,我们应发挥自然平衡的效能,突出人的作用。
1、前期的防护措施
(1)认真落实文物古建筑单位逐级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组织单位人员认真学习消防法规,提高全员对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严格落实巡防工作制度,加强24小时值班和防火巡查。
(3)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消防意识。同时对工作人员开展消防培训,使他们懂得用火安全管理,懂易燃物品的安全保管,会报火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提高初期火灾控制和扑救能力。
2、现代的消防设施
那么是不是对于这一类文物古建筑就可以不用去做消防工作了呢?当然不是的,因为我们“防”的再严,也不能保证火灾能够永远远离我们的古建筑。所以我们要在不损坏古建筑本身风貌、文化功能,不打破几百年来形成的这种自然平衡的基础上去做好我们的古建筑消防工作。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认为这一类古建筑消防工作应该着重做好两方面。一方面,做好早期火灾的探测和报警,只有把火灾消灭在萌芽或者早期状态,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古建筑。一般建筑物当发生火灾后,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有效的.灭火手段控制火灾,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文物古建筑由于其特殊性,一旦火灾达到全面燃烧阶段,扑救难度将大大加大,加之由于古建筑所处地理位置、自身建筑特点等原因,往往很难有效控制火势,容易造成建筑物的永久性损失,甚至导致蕴含珍贵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付之一炬。就算是利用现代的消防设备进行火灾扑救,由于古建筑的消防设施的设置方面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对古建筑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损害。因此古建筑火灾的控制重心应该放在早期火灾的发现和扑救上,防止其形成规模,将其早早消灭在萌芽状态。
(1)火灾报警系统
笔者通过对文物古建筑各种火灾报警系统的对比分析认为,在古建筑安装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是比较好的实现方式之一。无线火灾报警技术的发展直接受益于近20xx年来移动电话市场的推动,微电子技术和蓄电池技术的进步使“无线监控”这一要求成为可能。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由控制盘、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和警报装置组成,所有装置均装有无线电收发两用机,除控制盘外,其他装置由自带蓄电池提供电源。该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基本无需电缆布线。没有布线要求,就无须破坏建筑物结构,无需埋设任何管线,这一点对古建筑来说尤为重要。
(2)必要的灭火设施
另一方面,在保护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配置必要的灭火设施,由于暂时在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可依,我们应结合古建筑特点,因地制宜。笔者认为,在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设备的设置中,可以采取确“强化室外,暂缓室内”的理念,如消火栓设置方面,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即室内消火栓外置,设置明显标志。并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同时,为防止灭火过程中带来的严重水渍损失,可用雾状水枪代替直流水枪,同时水源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杜绝利用污染的水作为消防水源。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古建筑不受火灾侵害,同时也不影响古建筑的美观,符合古建筑保护的观点。
(二)“华盛顿”消防保护形式
“突尼斯”消防保护形式对管理上的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象我们苏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文物古建筑,迄今为止,全市已有9座园林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5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多处控制保护古建筑、800多处古构筑物,都采用第一种消防保护形式,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一些历史文化价值稍低一点的,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控保建筑等。我们可以采用“华盛顿”消防保护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苏州文物部门在这方面也有过开创性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古建筑空关无人使用会加快老化速度,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而房屋年久失修、无人养护,更容易产生坍塌事故,因此,苏州文物部门通过一定的途径将部分控保古建筑租借给单位使用,并明确责任关系,这样一来减轻了文物部门人力、物力方面的困难,也调动了社会的力量参与到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当中来。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这部分古建筑通过改造,内部布局、结构基本接近于现代建筑,那么我们在开展这部分古建筑消防工作的时候,可以参考现代建筑防火规范,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从各个关键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制定消防安全对策,确实从充分保护文物价值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
1、前期的防护措施
(1)坚持坚持“从严管理,防患未然”的原则,落实各级部门的消防安全责任,加强古建筑消防宣传教育。
(2)根据火灾危险性调查、评估,设置相应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3)利用清洁、高效的阻燃技术对古建筑的木结构进行阻燃处理,改善其耐火极限。
(4)合理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灭火器,提高初期火灾扑救能力。
(5)对古建筑群配置轻型消防车、消防摩托车、手抬机动泵、高压脉冲水枪等移动式灭火装备。
2、现代的消防设施
苏州古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内历史建筑遗存丰富,共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另有控制性保护建筑500处。古民居是其中数量最多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清朝、民国,存在有许多先天的消防隐患。苏州市平江区消防部门在古建筑中推行的安装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启用由警用四轮车改装而成的环保型电动消防车等措施对遏制古建筑火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印证了“华盛顿”消防保护形式的可行性。
(1)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应用量最多、灭火成功率最高且造价低廉的灭火系统,该系统具有自动探火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的优良性能,能够有效地避免因火灾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苏州古城推广应用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保护历史遗产将起到重要作用。
20xx年6月,苏州市政府颁布了《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修复、整治消防管理办法》,并在新一轮消防规划修编中专门加入了古城消防保护,这些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古城的消防安全整治奠定了基础。平江区率先在平江路历史古街区进行了试点,在改造用作旅馆、饭店、商店且使用面积小于1200平方米古建筑和民居利用市政管网设置了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同时消防部门进行了技术指导和监督。通过安装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后的这几年,无一火灾事故发生,为消除火灾隐患,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促进古城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环保型电动消防车
环保型电动消防车由警用四轮车改装而成,它体型小,机动灵活,行动迅速,电动也为环保型,长3340毫米、宽1400毫米、高1810毫米,额定乘员2名,可连续行驶80公里以上,车上还配有一台手抬泵,可从河道和消火栓处取水,火灾控制面积为100平方米。车上配有消防斧、断电剪、水枪等灭火救援工具。该车还配备了视频播放设备,在巡逻时候也能宣传一些消防知识,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该车还配备了视频播放设备,具有消防巡逻、宣传等功能。这些红色的环保型电动消防车投用后,穿行于古城的老街小巷,成了古城中防火的“新武器”。
四、总结
文物古建筑物是全人类的财富,对其进行科学的防火保护是全民的责任。以新的认识、新的理念和先进的现代科学防火对策来积极面对当前古建筑物防火安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政府领导、齐抓共管、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基本要求,确保古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这些人类文化的遗产和瑰宝,使之代代相传,永续利用,使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03-21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03-24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03-09
学校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03-26
可行性的研究报告06-09
可行性的研究报告06-10
软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04-01
酒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04-01
(精选)可行性研究报告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