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工作报告
近年来,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获得了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文化园区已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催生出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为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做出了示范。影响力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代表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领航者、先行者和探索者。
特色文化示范基地创作的文化精品不断,作为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渠道,特色文化园区基地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出显著的社会效益。文化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
一、特色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建设情况
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文化部自2007年以来,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共命名了8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7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旨在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带动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强化管理,引导地方政府完善政策服务,特色文化产业园区获得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化、集聚化水平大幅提升,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聚集效应凸显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聚集和培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逐步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二)、园区品牌效益突出、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资源等要素,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产业政策不断完善。特色文化园区管理机构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专业展览、制作宣传网站及手册等方式,加强园区品牌建设,使园区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均已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文化品牌,在招商引资、聚集人才、壮大产业等方面的竞争力得到大幅提高。
(三)、企业孵化能力逐步增强、产业链不断完善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努力搭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园区孵化功能,成为聚集和培育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初创型文化企业的重要载体。成为活跃文化市场、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同时,园区通过引进创意策划、人才培训、行业中介、投融资机构、传统制造业等相关机构,逐步完善文化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引领带动和相互促进作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四)、人才聚集和培育能力不断增强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对于专业人才的汇聚作用日益突出。吸引了创意策划、经营管理以及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一大批高端人才逐步向园区聚集,同时,园区通过建设培训学校、引入专业培训机构等方式加强后备人才和专业人员的培训,为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五)、特色文化园区扩大文化消费,促进经济转型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园区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创新开发,加强文化市场培育力度,不断扩大文化消费,以种类更多、内涵更丰富、质量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随着文化产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进一步聚集,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带动就业和劳动人口转移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规划
(一)概述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是执行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形态,园区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积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城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是未来特色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意产业已不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意产业的效益。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技术)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而目前以行政区域划分或行业分割方式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会受到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要素组合和产业的深化。
特色文化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规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园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中商情报网通过整合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要素,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的理论、客观的实践和详实的数据,对产业项目作宏观的、方向性的计划、筹划和谋划。
(二)服务领域
(1)特色文化园区发展战略规划
为不同类型产业园区“战略转型、功能扩展、环境优化、产业升级”提供咨询研究,突破发展瓶颈,捕捉发展机遇,提升发展能级。
(2)特色文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针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特定产业发展问题,系统探讨“产业链条、细分门类、产业布局、发展策略”等问题,形成有竞争力、可持续的产业链经济规划。
(3)特色文化园区项目开发策划
为特色产业园、专业园区或高科技园区的开发或拓展提供定位策划、产业规划和开发模式、招商策略研究服务,指导小园区开发建设和招商运营。
(三)服务内容
◆特色文化园区和开发区
整合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要素,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的理论、客观的实践和详实的数据,对产业项目作宏观的、方向性的计划、筹划和谋划。主要包括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战略规划、项目概念规划、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项目详细规划。
◆特色文化区域和产业研究
围绕环境、区位、资源、政策等因素对项目进行客观、科学、全方位的论证,从多方位多角度支持项目的开发和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竞争力研究、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开发策略研究、产业定位研究及产业市场研究。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经营管理系统
围绕特色文化园区运营目标,在园区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现代高效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提升园区的运营水平,提高园区的运营效益。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开发建设模式研究设计、投入产出预警体系研究设计、管理模式与运营组织系统设计、工作绩效与激励机制设计、产业园区规划的大致框架。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系统
一方面确定投资融资模式,加速园区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确定目标客户群,制订合适的诱导方案,运用高效的策略,吸纳企业商家进驻经营。主要内容包括投资融资策划、招商政策策划、招商策略策划、主题招商策划及招商活动筹划。
◆特色文化产业链设计
特色文化产业链涉及区内产业链的搭建,确定产业链核心环节和延伸环节,重点项目研究,产业链重点支撑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特色文化运营链设计
运营链涉及区内的发展战略、投资建设模式、产业导入、产业扶持、公共服务等内容。
◆特色文化供应链设计
一方面确定投资融资模式,加速特色文化园区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确定目标客户群,制订合适的诱导方案,运用高效的策略,吸纳企业商家进驻经营。主要内容包括投资融资策划、招商政策策划、招商策略策划、主题招商策划及招商活动筹划。
◆特色文化载体链设计
载体链涉及构成特色文化区内的各种基础设施以及标准化厂房、产业综合体、办公楼宇、独立工厂等物业载体,主要是空间规划的内容。
三、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报告
特色文化产业园是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何为特色文化产业园、特色文化产业园基础环境及功能特征、特色文化产业园开发模式。特色文化产业园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如何实际运作,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快速生长,并发挥集聚效应,培育特色文化市场,打造并完善特色文化产业链,形成新的特色产业发展群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兴起,文化产业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包括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的支柱产业,纽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这些原本就富有文化活力的城市率先体会到文化产业的魅力,成为全球最著名的文化创意之都。而中国也处在从制造型向文化创意型发展的重要时刻,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密切关注和深入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完善特色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特色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八大之后,全国各地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纷纷推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新举措,力争在新世纪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本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然而,当前各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理念转换,而是如何实际运作,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快速生长,并发挥集聚效应,培育文化市场,打造并完善特色文化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因此,建立并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创建文化产业孵化器——特色文化产业园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建设工作,也是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
(一)、何为特色文化产业园
提及特色文化产业园,让我们先理解特色文化产业的概念,关于特色文化产业、内容产业等相关概念,国内外学者及业界人士有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我国对特色文化产业概念的认识更多认可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中,“特色文化产业”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特色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特色文化产品、特色文化传播服务和特色文化休息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
所谓特色文化产业园,是指在政府整体规划和引导下,按照兴办经济开发区的成功模式,以区域文化资源为载体,以优惠的产业政策吸引多种文化生产要素聚集的园区。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市内外的艺术家、特色文化产品经营者和文化中介组织向园区集聚,逐步营造文化氛围,形成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使之成为特色文化产业的聚集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在国际上,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生产经营的总体战略是,自2001至2010年的10年期间,全国共建1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10个传统文化产业园区、1至2个综合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全国文化产业链,旨在优化资源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规定,文化产业园区是产、学、研联姻,是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集合体”。建设方针是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支持,动员民间参与。
在国内,近两年,江苏南京市对一些老厂房、老仓库进行改造,创建了包括江苏文化产业园、石头城文化创意产业带、世界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金城科技创意产业园、南京晨光文化创意产业园、幕府山国际休闲创意产业园、南京广告文化科技产业园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区,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发展舞台,吸引国内外一流的文化资本和人才加盟,发展南京的文化产业,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典型。
(二)、特色文化产业园基础环境及特征分析
一般的特色产业园区最初从支持和孵化新建高新技术企业而兴起,它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来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
基于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以支持和孵化新建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功能的特色产业园区和孵化器,完全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模式。
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园区,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必须先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
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政策支持和高效的协调机制。这包括:法律(经济法、市场法、版权法等)制度;金融结构,完善有效的投融资支持,富有实力的文化产业基金和风险基金;国际承诺、社会文化和知识资源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诚信、互惠、合作、富于功效的良好的社会网络。
其次,要提供良好的文化、艺术创意的资源,对创意、艺术、艺术教育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文化标准和文化价值的推崇。这包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转换、利用;推动国际多元文化发展的共识;城市或园区文化活动的社会氛围,公众参与的热情与素质培养。
除此之外,还需要能够发挥集聚效应的市场网络,这有利于培育文化企业群体,打造并完善文化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以及高技术的基础设施支持,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当然,吸引文化产业人才的文化氛围、城市风格和舒适自然的生活配套区域也必不可少。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催生文化企业,打造产业集群,甚至在推动就业等方面均有重要特征和功能。
特色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或产业丛集。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在总体上可能有很大差别,但每一部类内却有着共同的或相近的属性。比如,都生产同一类产品或相关产品;共同分享同一市场,采用大致相近的销售方式、渠道;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智力及人力支持的群体相同或相近,科技理念与技术支持相同或相近。
总之,特色产业园区构成了共同的产业运行链条。产业间、企业间相互激荡,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优势。在产业内,企业之间互动;产业外,企业可以结盟,共同对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产业集群因享有地理上的优势而有可能获得更便捷的发展。
波特认为,这种产业的群集具有特殊的优势,地理位置接近也许会产生集群间的激烈竞争,但企业间却可以分享信息资讯,聚合特定的需求,继而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也能使一个个孤立的企业从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受益,同时刺激相关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群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企业集群具有较大的跨行业按需组合的特征。其主要构成包括:相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企业国际化的策划推广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企业,以及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经验的公司。这种构成有助于开放集群内企业间的动态联系,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条网,形成综合融会的集群效应。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这种组合对人才构成也有很高要求。一是文化产业需要大量具有复合教育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如文化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网络设计或相关专业技术、工商管理或经贸教育。二是在企业内、行业内、文化产业园区内配置不同的专业人才,形成多种文化创意人才的互补聚合优势。一方面,文化产业园区无疑需要技术人才:优秀的科学家、设计家、工程师、建筑师等;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形化、文化化和艺术化,所以文化产业园区需要富于灵感的艺术家(包括先锋艺术家)、民间艺人、自由撰稿人、文化学者,甚至哲学家。第三,特色文化产业园区还需要管理人、广告人、媒介工作者等中介人。这是文化与经济、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学、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冲突、较量、碰撞与融合。
也正因为文化产业的文化艺术特性,大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还应考虑文化产业人员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质量、生活格调、品味、生活舒适度等。
(三)、特色文化产业园开发模式分析
特色文化产业园同时也是文化创意地产的概念,文化创意地产是“产业运营+地产开发”的模式,其核心是一种新型的商业地产运作。依托引入文化产业活动(如文化艺术、传媒产业、旅游休闲等),或消费型创意活动(如前沿体验娱乐消费、时尚潮流消费等)开发地产载体,如工业楼宇、高新技术写字楼、文化旅游教育等复合型物业等。这也是现今地产界开始重视的新型产业地产开发模式,该种模式也与主流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特征相一致。纵观国内外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笔者总结出以下四种开发模式:
(1)、自发集聚型
最初的文化产业积聚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旧厂房、仓库内,国外来讲比较典型的就是位于伦敦东部的Hoxton和Shoreditch两个社区,大都是文化艺术设计类创意产业,以个人创作设计为主。这类产业由于创业之初付租能力普遍不高,是在租金和文化空间环境两要素下自发形成聚集的,北京、上海等地的旧厂房是中国文化产业园的雏形。
“798艺术区” 是由文化艺术人士自发聚集而成的特色文化产业园。位于北京东北方向朝阳区大山子地区,是50年代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顶目,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厂区所在地, 798厂区的部分建筑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形结构,是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在亚洲亦属罕见。自2002年开始,大量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机构开始进驻这里,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闲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集区,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原有的工业厂房被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了对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诠释。这些闲置厂房经改造后,本身成为新的建筑艺术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保持了完美的对话。在这里,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使798艺术区演化为一个极具活力的中国当代文化与生活的崭新模式,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公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方面产生了前瞻性影响。798艺术区所形成的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区”和“Loft生活方式”,已经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也类似英国泰特美术馆对工业发电厂房成功地保留挪用的经典案例。使这一区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攫升为国内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区,并已成为了市文化的新地标。
(2)、政府主导型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开始介入到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中。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园可分为两类:一种就是“旧城改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市中心土地日渐稀缺,旧城改造已经是大势所趋,大规模的城市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文化产业对市中心旧厂房的重新利用既可以保存城市历史的痕迹,又能够节约旧城改造的费用,所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对旧厂房的开发利用。以上海为例,上海拥有大量老厂房、老仓库等优秀历史建筑,体现了城市发展在不同时期的独特风格、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政府部门从自发积聚的文化产业园看到了旧厂房改造的出路,相继将一些厂房进行更新和改造。通过改造,使这些旧厂房注入新的产业元素,老建筑里集聚新的机制和新的能量,吸引众多文化产业企业和个人进入。像上海的田子坊等。这类产业园与自发积聚的产业园一样,具有租金低廉、空间宽阔的特点。
另一种为“特色产业园升级模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大城市在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开发大型工业园区开始走入转型发展,面临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产业升级,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脑力密集型的产业,它具有极强的产业链渗透性,与多种产业都能够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各级政府都推出种种优惠政策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像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等。这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全部由政府投入建设,并全程监管和运作,对政府的财政实力要求较高。
(3)、地产开发商自主开发型
房地产开发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无法体现差异化和提升项目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另外,国家对房地产政策的相继出台,市场规范化的速度加快,部分企业都希望能够打造拳头产品建立市场口碑,拥有良好的经营资产。在我国,相比住宅和商业,开发商介入特色产业园开发还是一件比较新鲜的事情,能够创新的地方也多。但是,由于开发商关注的是商业经营的“利润短期目标”,与一个产业从形成-发展-成熟的长期目标相矛盾,因此许多开发商多以文化产业为“噱头”,将文化产业的特点用于产品开发和营销包装上,而并非实质性的引入文化产业进行发展。
由于开发商角色和追求短期利润的目标不同,单纯有开发商来主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片面性和短视性,不利于一个新型产业的培训和辅导。但是开发商的介入,可以为文化产业园的开发和经营模式带来全新的思维和模式。像海上海文化产业园的发展,通过其对商业街的推广、经营、活动组织有效起到了文化产业宣传“橱窗”的作用,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该项目被上海政府授牌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称号。
(4)、政府、开发商合作开发型
无论是企业自发积聚,还是开发商自主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园最终会引入政府的参与,形成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才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在该模式中应充分将政府的行政管理角色社会责任和开发商市场化运营经验的整合协调,形成“双赢”。如特色文化产业园的开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盈利周期较一般产业园长,许多政府都承担不了如此繁重的资金压力。于是制定一定的土地优惠政策,通常是产业园用地和住宅用地等捆绑出让,希望能够由开发商开发建设,减少政府负担。与此同时,土地出让政策愈来愈严格,开发商拿地也愈加困难,许多开发商已经面临有资金而无项目可开发的窘困局面。产业园与住宅、商业等用地捆绑出让的便利让开发商看到了一线曙光。
在房地产产品上,政府和开发商合作开发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兼具旧厂房和开发商自主开发文化产业园的特点,一方面为了满足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设计上极大地从文化产业工作者的需求入手,建造一些极具创意的办公产品,诸如阳光办公、生态办公等;另一方面开发商还要达到自己的盈利目标,因此还要建设一些经营性物业,诸如酒店、住宅、商业等,以此达到两者双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是国家和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文化强战略的核心发展区域,如何营造文化氛围,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文化建设的可行之路必定要与市场经济接轨,文化建设只有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使之产业化,才能得到快速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园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而提出的。由于特色文化产业是在新经济转型时期,对传统产业的重新认识和理解。世界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均在探索一条促使文化产业聚集快速发展的途径,“特色文化产业园”应运而生。无论通过何种形式进行开发,政府和文化产业主体只有充分认识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对文化产业链的贡献,才能对特色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有充分的理性思考。
四、以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发展
在世界文化产业的版图上,诸如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中国中关村,已经成为软件信息产业的地标,而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则是电影工业的代名词,再如伦敦西区、美国百老汇是戏剧艺术的汇集地,纽约苏荷区、北京798是艺术创意园区的典范。这些文化产业园区以其强大的吸纳和辐射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发展速度和效率也成为各国企业、政府效仿的范本,它们共同的特点,则是以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了文化经济规模和范围的扩张。
文化产业的规模化要求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提高文化产业间分工与合作的水平,加速文化市场要素的流通,提高文化产业资源配置能力。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形态富集,但在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却难以实现规模化。究其原因,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文化资源本身并不具独占性,也不具备属地原则。也就是说,拥有资源并不代表能够占有资源。尤其是无形文化资源、活文化资源,尽管孕育形成于某一地区,并带有这个地区浓烈的色彩,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的今天,代表着全人类共同需求的文化产品往往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过分强调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不努力尝试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共同需求的文化资源商品化,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于事无补的。
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增加文化产业的要素含量,加强文化产业的要素投入,增进文化产业的要素组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成本与低产出、低质量和低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与之相对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界定为低投入、低消耗和低成本与高产出、高质量和高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诚然,依托优势和特色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有些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却一味地强调自身的文化资源如何具有优势,并且把文化资源优势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过分拔高,以为具备了资源优势就一定能把文化产业做强做大。事实证明,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但非集约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强调依赖资源消耗,尤其是不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产业开发,往往缺乏增长的可持续性。
文化产业的专业化,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色,放大文化资源的优势,凸显文化品牌的个性。我国文化资源分布广泛,文化产品数量众多,但却缺少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更鲜有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专业的、基于产业链的文化产品生产的分工与合作机制,缺乏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文化市场的逻辑结构,文化产业的高端化发展趋势与低端化经营管理矛盾突出,总体上还未形成较强的文化品供给体系,也未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综观世界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园区,无不是建立在依托特色文化资源、依赖特色区域资源禀赋,或根植于特色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见,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优势,以市场化经济和现代金融手段为杠杆,打造着力于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结构优化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是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是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经济地理中,集聚是向心力与离心力共同作用的过程,成本、供给与需求决定了产业的关联与流动。正是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要求,使文化产业园区以规模化的空间形态不断进行优势文化要素的整合,广泛地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在一定地理空间和区域内实现集聚。同时,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也是实现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形态。作为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首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其次,其本身的发展也面临着更为深刻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园区的诞生有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文化发展制度的完善,文化发展环境的优化,传统制造业中文化创意因子的提升,可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推动传统产业有序升级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特色文化产业园区还是实现文化产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工具。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对分工与交换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而两者均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导致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正是因为不同的要素禀赋专业化的特点,不同资质的禀赋使得不同的地区能够诞生不同行业的产业园区,园区的差异化竞争又降低了文化产品的成本,使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总之,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是速度和规模适度,规模与范围兼具,资源与资本并行,多样化和因地制宜相结合,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并重,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朝阳产业,是在不断探索和践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方式基础上永远创新、永续发展的新兴业态。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工作报告】相关文章:
工会委员会工作报告03-07
幼儿园区域特色方案07-08
最新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报告05-15
学校工会委员会工作报告(精选6篇)06-08
社区党支部委员会工作报告04-07
特色园区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方案范文03-25
2017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报告03-24
园区工作总结01-05
文化产业富民工作总结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