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旺达饭店》电影英文观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关于卢旺达饭店观后感(通用13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
第一个在脑袋里冒出来的词是,理解。事物总是不是它表面说呈现的那个样子,所以才需要去理解,去发现藏在表象下的本质。“如果人类真的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所以上帝让人说不同的语言。上帝在尊严得到了维护,但是人类再也联合不起来。我们从此彻底孤独。自我,他我;娘子,相公;老爸,儿子;哥们,兄弟;圈子;阶层;阶级;民族;国家;人类:从这些词里我看到了狭隘和偏执。我们从来不想去理解与我们无关的事物,我们也不想去理解。
做为个体的时候,我有时撒谎;作为集体的时候,媒体有时撒谎。本来作为一个人,理解能力就有限,又如何承受这么多的真真假假的`信息?我们可能会以正义之名出发,但是那只是你词典里的正义罢了。
然后是利益。人们说,国家与国家间只有利益。国家从来以个体的存在为前提。冲突来源于有限的资源。可以说,人们在某种程度是不想去理解。而是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什么好商量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2
保罗在人世的罪恶与危机里绽放着人性的光芒,在卢旺达的这场大屠杀里戏谑着西方社会的残忍和冷漠。无助的小人物们在战局动荡的年代里空洞的看着未来所谓的希望,在这场源于一种难以救赎的仇恨而引发的百万人的大屠杀之中,手无寸铁并且不能为西方所谓的大国赢得一席选票的黝黑的非洲人渴望生命与快乐的愿望显得单薄无力。
保罗的影响直至影片最后。精于人情世故的保罗担任这所酒店的客房经理,多年的处心经营只为在危急时刻换的`西方国家的那些白人朋友的帮助,利用职务之便,他巴结着那些风光的大人物,联合国维和的信念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在战争发生后的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反而让这场多年的经营成了一场闹剧。只为求得生命的延续的愿望也显得摇摇欲坠。在白人撤离的时候,保罗和酒店侍者对星级服务的坚持更成了对西方世界的一种嘲讽,战地记者无地自容的羞愧显示出了局势之下为求自保的小人物无能为力之下的良心的丧失与人性的危机。为了盈利和金钱,西方的这些“殖民者”交给了他们什么是星级的服务和品位,给他们树立了理想的信念,但所有的一切在局势动荡的大屠杀之中都成了海市蜃楼,遥不可及。一味的依靠别人过度的不靠谱,唯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自救。
这是一个人性的革命,在这场危机中反思。其实我们作为一个观影者,一个旁观者,怎样的义愤填膺,也终究会像电影 里记者说的那样,如果人们看到这段录像,他们会说太可怕了,天啊,然后继续吃他们的饭。是的,我们顶多算的上附有正义感,可是也仅此而已,什么也做不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3
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恐布分子袭击事件,人肉的炸弹自杀事件,歹徒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知道,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己不知道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面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么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心情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助每一个我们能帮助的人吧!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4
中午不想睡午觉,看了部电影,《卢旺达饭店》。
现在的心情还不能平复。
对于非洲的历史,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它曾经是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即便是现在对非洲的了解也还是很少。一直也以为,只有在中国才发生过大屠杀,从未想过,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曾发生过这样惨绝人寰的事。而这些事还发生在近十年里。
1994年的卢旺达是动荡的。比利时的部队撤离,西图族和胡图族的政权交替,卢旺达没有安宁可言。由于长期的压迫,刚接到政权的胡图族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们在卢旺达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残忍的屠杀,越来越多的西图族人被杀害。城市里,死亡的气息越来越重。西方世界遗弃了卢旺达,因为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留在卢旺达的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而在这些力量中,有个中流砥柱,我想可以这么说,他就是保罗。他是胡图族人,原本他可以安稳地过他的生活,但他的妻子是西图族,他的很多邻居是西图族。开始他只是单纯地想要保护自己的家人,但形势的'发展让他意识到,他应该用自己的力量拯救更多的人。是的,他做到了,他利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饭店里的一千多名西图族人和胡图族难民,他赋予了一千多人重生的机会!我想,我应该向他致敬,他是伟大的人儿!
不禁想到了《辛德勒的名单》,也是同样题材的电影,同样是伟大的人,同样值得歌颂!
在《卢旺达饭店》中,有一幕估计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到震惊!保罗和他的手下开着车在黑暗中前行,道路颠簸不已。知道清晨的薄雾慢慢散开,路面才渐渐被看清。原来,路面上,尸体横亘,有老人,孩子,有男人,女人!这一刻,谁都无法镇静,谁都无法相信眼前是事实,是真相,在这一刻谁都愿意是眼睛出了问题!残忍的人呐!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卢旺达,1994年的卢旺达,冤死的亡魂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迟迟不愿散去。
我想,影片不是单纯地只歌颂保罗吧!在赞美保罗的同时,影片也在讽刺,讽刺那些一直标榜着人道和人权的西方国家,为什么在卢旺达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却无情地抛弃了他们?当孤儿无辜的眼神盯着你们时,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带他们走?当你们看到惨绝人寰的屠杀时,为什么只是感慨,然后继续享受你们美妙的晚餐?看吧,你们都在打自己的耳光!
保罗,你是好样的!你保全的并不只是一千多个生命,你更保全了整个民族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你保全的,是整个卢旺达!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5
前天晚上,我去看了一场电影——由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南非拍摄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
《卢旺达饭店》是一场人间惨剧,是改编自真实政治背景的关于种族屠杀的悲壮故事。影片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深刻的揭露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通过战争来对人性进行深入解剖。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以最朴实的语言,最写实的手法,赞美了人道主义者。影片关于屠杀的描述并不多,主要是描述拯救,反映了种族屠杀中一个酒店经理拼尽所有救人的事件。
事件源于两国元首的罹难:他们分别是胡图族和图西族的首领,同乘一班机,却被意外击落。这样一来,两族人之间的猜忌和争斗开始了,胡图族人开始疯狂杀戮图西族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在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却是图西族人。对他而言,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护自己的图西族的亲戚与朋友,成了他一生中面临的最大使命与挑战。
保罗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却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当一个国家陷入了疯狂,世界也闭上了双眼。事件发生后,保罗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他在乱世中经营的、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在杀戮如麻的世界中,却成为了嗜血荒漠中的一片生命绿洲,供人休憩,救人性命。保罗用他并不伟岸的身躯和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坚强高尚。他拼尽自己的所有,用十万积蓄先期购买了身边邻居的生命。在维和部队保护外籍人士离境后,仍然坚守着饭店的经营。为了挽救身边的人,挽救一个民族,在越来越严重的局势中,他各方周旋,八面玲珑地用尽手段,或给与好处,或撒谎威胁,或找外国人士寻求帮助,包括求助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贿赂政府军的头领等等,拼死保护饭店里的图西族人的生命。通过不断的努力,他终于把大家领到了安全地带,避免了死亡的危机,成功拯救了一千余人,在卢旺达饭店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
影片的结局让人充满希望,因为它不仅记录了生命的脆弱,人世的罪恶,也记录了在罪恶中的人性光芒。影片在生死之间展现的人性光辉,令人震撼。
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无可奈何地陷入了深深的悲凉,感觉心里很沉重。《卢旺达饭店》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耻辱:种族间的残害,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的虚伪,维和部队对图西族人民的抛弃。我们不禁要问: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何在?在这场种族屠杀中,惨遭杀害的100多万人的生命,是用事后的道歉和哀悼可以挽回的吗?!
尽管在1994年后的10年时间里,世界各地的政客都曾前往卢旺达表达对当初事件的忏悔,并一再立下“never again”的誓言,发誓决不让惨剧第二次发生;而在南联盟、苏丹、刚果等地,这种视生命如草芥的屠杀,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沉重的历史难掩那浓浓的血腥,历史的伤痛仍在继续,非洲大陆泥泞的和平之路还很遥远。
我们经常一厢情愿地想象,那种野蛮行径仅仅存于远古时代。然而,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就发生在讲人道主义,讲人性,不断地在寻找人性不泯灭的正义和勇气的当今社会里,这是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耻辱!
为了普天之下所有生命的尊严,让我们共同祈祷:
愿这个世界不再有歧视、仇恨和杀戮!
愿这个世界永远宁静、祥和!永远充满爱!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6
《卢旺达饭店》买了几个星期了,一直都没看,不是不舍得看,而是不敢看,因为知道这是一场人间惨剧,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来表达,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让自己的心情过于沉重,坚持到昨天晚上,才下决心看了。
看着电影,好几次,我禁不住都笑了,当然电影不是搞笑剧,而且这里处理得没有过多的血腥镜头,只是这里面的好多次入微的动作细节和语言,让我不由得想大声嘲笑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所谓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保罗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时老板高级休闲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经理的职位,他与那些军方上层人士,白人,联合国官员周旋着,啤酒,威士忌,香烟,紧张地巴结着,对于西方的强大和维护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经渗透到了他的每个血管里。他一直都相信着依靠那些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主导的联合国可以在卢旺达实现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但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经营只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延续而已,最后也被迫背井离乡。这中间一系列努力在电影里看来只能是对现实的巨大嘲讽。
镜头一:战争爆发,屠杀开始,可怜的几个比利时籍联合国维和士兵只能顾上仅有的几个酒店和难民营,甚至有11个维和士兵被杀,虽然有枪,却不能开枪,维和将军的电话求救,数天的等待,随后等到的只是一个小队的维和官兵,在酒店避难的上千人欢呼雀跃,以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机会,可他们带来的却只是帮助所有联合国官员和所有外国人撤离的命令。维和将军告诉保罗,因为你们这些黑人,而且是非洲的黑人没有价值,不值得他们的政治角逐中的选票,所以没人会来真正关心他们的死活。哼哼,看到这里,我不禁点头,那些所谓维护和平的漂亮宣言在这里多么苍白无力啊!美国大兵们,在越南,在韩国,在伊拉克,在索马里到处出现,扮演着世界宪兵的角色,为什么,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可怜的卢旺达,连这点仅有的利益都没办法实现,所以,他们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办。
镜头二:一个欧洲摄影记者,很正义的人,拼死在外面拍到了种族屠杀的画面,只是男人的.花心总是没办法抑制的,在酒店搭上了一个当地图西族女孩。在撤离的时候,图西族女孩哭喊着希望他可以救她,而他可以做的却只是把钱(已经没用了的货币)给保罗希望他可以帮助,而保罗一直都是相信西方人可以救他们的啊。撤离的那天下着大雨,摄影记者走向大巴士的时候,酒店的侍者还在后面给他打着伞,他连声说着不要侍者却坚持,因为即使在那时,他们都还坚持着自己的专业—高级酒店的星级服务,记者无以自容,只能说羞愧两字。西方人给当地人清脑,告诉他们什么叫品位,什么叫服务,却没有告诉当地人怎么振兴自己的民族,他们只是用这些来挣钱而已,在生死相关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显得非常得无聊了。
镜头三:保罗对西方的信任无以复加,以至于很多次他救人竟然用非常可笑的一些借口,而事实是,这些借口竟然都帮他实现了救人的目的。在酒店里他一直在巴结一个胡图政府部队的将军,战乱当中要求将军的帮助除了贿赂,当然还需要一些威胁:一次保罗说美国人一直用卫星在监视,事后妻子问他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笑笑说他怎么可能知道,总不能说美国人躲在树上偷窥着,两人大笑,我也大笑;另一次他威胁将军说如果不去阻止屠杀,如果到时候美国人来抓战犯,他将不会替他辩护作证。真真可笑,可那个将军确实相信了,他希望如果真得有那个时候,还是多一个人替他说话的好,而且还是一个在白人圈子里混得还不错的人。一场屠杀避免了,不过不知道布什看到这里是为美国骄傲呢还是像那个摄影记者一样感到羞愧呢?
这部电影今年金球奖金熊奖都拿到了提名。这场人类的浩劫今天终于有部电影可以来记录了,只是不知道这些西方人看到这部电影后会怎么想?看来卢旺达人民应该好好学学中国人的近代史,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强。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7
看完了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感觉心里很沉重,同一个国家的人们因为种族的不同,利用民族的情绪煽动,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胡图族整整杀害了图西族一百万人啊,尸体都无法处理了,画面中的人已经和秋天飘落的树叶一样,生命如此的脆弱,尸体堆满在河边湖边,房子被烧掉了,疯狂的人群挥舞着砍刀叫嚣着。饭店的经理保罗一个胡图族的黑人,坚守着饭店的经营,为了保证这里的民众的安全,求助了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贿赂政府军的头领,为了大家的安全,放弃了自己可以逃出漩涡的机会,甚至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饭店冲进叛军就跳楼避免羞辱,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把大家领到了安全地带,避免的死亡的危机,生死的煎熬和恐惧让避难在饭店的图西族人受尽了心灵的折磨。
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跑到哪里去了?只是在作壁上观啊,连个真实的报道都没有,保罗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却拯救了近千人的生命,一个类似纪实性的故事拍摄的平淡却很真实,没有过多血腥的场面,在生死之间展现的人性光辉,却很震撼心灵,现在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人的生命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很心情很灰暗,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如何找到社会和自我的平衡点,如何在短短的`2万多天里面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如何才能生活的无怨无悔,什么才是真正的拥有,一个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限广义的命题深深的萦绕在我的脑海,一个上下思索了很久却没有完整答案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许每个人的看法答案不尽相同,这也许就是人生的魅力,也许。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8
看完了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感觉心里很沉重,同一个国家的人们因为种族的不同,利用民族的情绪煽动,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胡图族整整杀害了图西族一百万人啊,尸体都无法处理了,画面中的人已经和秋天飘落的树叶一样,生命如此的脆弱,尸体堆满在河边湖边,房子被烧掉了,疯狂的人群挥舞着砍刀叫嚣着。
饭店的经理保罗一个胡图族的黑人,坚守着饭店的经营,为了保证这里的民众的安全,求助了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贿赂政府军的头领,为了大家的安全,放弃了自己可以逃出漩涡的机会,甚至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饭店冲进叛军就跳楼避免羞辱,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把大家领到了安全地带,避免的死亡的危机,生死的煎熬和恐惧让避难在饭店的图西族人受尽了心灵的折磨。
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跑到哪里去了?只是在作壁上观啊,连个真实的报道都没有,保罗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却拯救了近千人的生命,一个类似纪实性的故事拍摄的平淡却很真实,没有过多血腥的场面,在生死之间展现的人性光辉,却很震撼心灵,现在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人的生命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很心情很灰暗,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如何找到社会和自我的平衡点,如何在短短的2万多天里面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如何才能生活的无怨无悔,什么才是真正的拥有,一个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限广义的命题深深的萦绕在我的脑海,一个上下思索了很久却没有完整答案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许每个人的看法答案不尽相同,这也许就是人生的魅力,也许。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9
1994、2004、2014,好几个十年了。上演后第二次看这部片子。
第一次什么时候看的?那些年我在干什么?慢慢已经记不清了。过去的渐渐被人叫做故事。有人已经离开过去,有人还在为曾经疗伤;可悲的是有人还在原地等待,而有人已经忘记彼此曾经来过这里。生活总会过去并还要继续…
看过不少书和电影,特别是在非洲的时候,有大把的自己的时间,也能沉静下来慢慢体会。关于非洲或战争的电影不少,有几部看了又看。《血钻》如此,在北非营地第一次看,我自己也记不清看了几遍。《逃离德黑兰》也是如此。在迪拜飞往开普敦的A380上,临座的法国竞争公司的`同行推荐的片子,也是观后深受震撼;此后也是再看又看。
有些事经历过也可能就不会再发生。有人是带着希望,有人是带着遗憾。好的、坏的、喜悦的、悲伤的,都是一个过程。如果够糟糕,那迟早会过去的;如果还没发生,说明还没坏到最糟糕的程度。如果够幸福,也不是没有不快乐,只是我们通过看别人的经历,更学会了珍惜、淡然、宽容和放下。
普通人物会创造历史,至少会见证历史。前半句大部分人不知道,多为事后才突显、证明;伟人的、开创性的、空前绝后的,不会重来,来了也又不知道。后半句绝大部分人正在借助现代科技每天都在做的。记录那么多的个人时刻,都不知道未来是否可以自动成册,哪怕观众只有自己一个。
灾难总是存在,在这里或者那里。亲历者用精神折磨着自己;旁观者让灵魂来一次洗礼。听听孩子稚嫩的呼喊,看看他们没有杂质的眼神,我总想自己能做点什么。我不冷血,还有点善感。世界够大、一辈子够短,来不及看尽风景,感谢有电影、书和可沉静的内心,可以去游历、去玩味、去思考。但愿世界和平,我们都有一个梦想,并且这个梦早点圆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0
一部影片,没有太多暴力血腥的画面,却带着极强的感染力与穿透力刺痛人心,换来了无尽的悲痛与无尽的思考。
短短100天的时间,一百万条生命直挺挺地倒下了。人民眸子中本应充满的盈盈笑意烟消云散,在罪行罄竹难书,罪恶滔天的两族统治者的带领下,他们的眸子中取而代之的是杀戮,是血腥,是残忍,是绝望,是心灵走失了方向,是生死间的.迷茫。刀光剑影间,人们冷漠无情地自相残杀,血流成河的“美丽”使他们越战越勇。终于——横尸遍野、残垣断壁、生灵涂炭。影片中,炮火声此起彼伏,带动了人们心上的悲凉寂寥;阵亡者漫山遍野,拨起了人们心中的疼痛;废墟堆一片狼藉,击碎了人们心底最后的希望。满目萧然,放眼望去尽是罹难的悲伤。
“卢旺达形势尚在可控制范围内,不必救援。”这是联合国的回应。电影中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说到底不过是一片空白。一旦与自身利益相驳,那么人权必定灰飞烟灭。灾难来临,未必会有人舍身相救,但总有人冷漠淡然地袖手旁观,不顾同胞的颠沛流离,任由他们在一片战火硝烟中苟延残喘、奄奄一息。
从第一枪打响的那一刻开始,作恶多端的人与置身事外的人就已经泯灭了良心,丧失了最根本的人性。生命的屠杀之上是灵魂的扭曲,而惨无人道的杀戮者们用鲜血慰藉空虚。那一刻,卢旺达不是卢旺达,是人间炼狱。
二十年后的今天,卢旺达的战争还未彻底平息,世界上的无数个角落仍然战争四起。面对独裁,霸权者蜂拥而至;面对权力,统治者利欲熏心。种族歧视还在,世界和平还是梦想,铸剑为犁也还是人们追寻的信仰,然而成王败寇的世界规则一直在继续,我们无力改变也不能改变。只是,人民永远是战争中无辜的受害者,等待他们的是走投无路与家破人亡。
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有像保罗一样的人,有一颗善良慈悲之心,在危难之时临危不惧,舍己救人,视死如归。大难当头,人性丑陋的一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更是散发着熠熠光辉。愿你我都是这样的人,更愿世界和平的梦想早日实现。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1
听老师介绍电影资料是关于民族冲突谋杀的时候,我不以为意。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谋杀竟是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看完这个电影,我的情绪万分沉重,这不单单是谋杀,这简直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杀戮。短短的100天,竟然就有100万的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残杀。然而在此之前,我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我一向认为南京大屠杀的30万已经是一个惊天的数字,没想到这来自同一国家的同胞之间的杀戮要残忍好几倍。他们之前可能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但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见人踩的蟑螂!
我感慨在这种人性泯灭的.时刻,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是清醒的,也只有在这样混乱的时刻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英雄。保罗是胡图族,而他的妻子孩子都是图西族,他凭自我的潜力保护他的家人已经很不易,但是他不忍看到他的邻居们,那些孩子们惨死在同胞的屠刀下,于是他承担了巨大的职责,将他所在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变成图西族人的庇护所,他用心走动于胡图官员和联合国官员之间,使饭店里的人免受杀戮,但是应对着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应对着越来越恶劣的形势,应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保罗的力量显得越来越小,在很多状况下他无能为力。
有一次,保罗冒险出行,去为避难者们找寻食物,路上看到的是尸横遍野,回到酒店后他濒于崩溃的边缘,却宁愿独自承受这份死亡的威协与恐惧。那个场面深深刻在我心里,民族间的仇恨到底有多深才能酿成这般杯具。保罗的恐惧、崩溃并没有打折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他宁愿独自承受的坚强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拯救了千余同胞的英雄。
而让我痛心不已的是这个:当联合国部队进驻酒店,人们欢呼着“我们有救了”相互拥吻时,保罗的笑容却凝固在维和部队军官奥列佛上校将军帽掷地的那一瞬间。他明白了,联合国陪队只是来撤走外国侨民的,甚至连维和部队的士兵都也要撤离,剩下的,只有没有人在乎的“非洲人”。奥列佛上校竟然吐出这样一句令人绞痛的话:“你是黑人,甚至连黑鬼都不是,你只是非洲人。”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民族矛盾,更是一种种族歧视。他们同样都有获得生存的权利,却因为皮肤的颜色让白人如此歧视,活得多么无奈,多么悲哀,多么痛心!
那种根深蒂固于他们心中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忘记了世界上还存在的温暖和完美,他们全部转化成民族仇恨然后拿起屠刀砍向自我的同胞,酿成历史性的惨案。我期望这样的民族事件不再发生。他们为什么不能用心对待民族意识呢?正如我们国家此刻一样,能够宽恕,能够平等,能够友爱的相处。整个国家的民族呈现出一种团结向上的气象,也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2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场残酷的不一样种族之间的屠杀。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一样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齐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向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此刻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向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期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代替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向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齐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一样,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感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向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一样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一样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一样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就应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能够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我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光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此刻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向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3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贫穷,蜜罐里泡大的不知苦是何味,所以也就少了很多的责任感,多了些自私,伟大这样的词总是口中喊出的,荧幕中的男主人公用自己的肩膀保护了自己的家人,也保护了一部分图西族的人们,我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之余也想起一个男人在酒店更衣室里崩溃哭泣的样子,那种绝望、愤恨刺痛了我的心,也让我觉得人只要活着,你的生命就承载着他人的生命,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
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像歌里一样,“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希望我们能够相亲相爱,让我们的祖国母亲更加繁荣昌盛。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相关文章:
《卢旺达饭店》电影英文观后感(通用5篇)04-19
饭店的标语06-17
饭店实践心得07-08
饭店活动方案04-18
饭店活动策划04-19
饭店开业祝福05-26
饭店停业通知11-04
饭店的标语集锦09-21
饭店经典励志语录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