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2-10-05 22:28:3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导语:《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法国音乐电影,讲述了一个音乐代课老师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的故事。该片一上映便以850万人次获得法国年度票房冠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教化的故事。整个电影都像沐浴在春光里一样,柔和恬淡。没有美女帅哥,没有动作暴力,不悲情,不煽情,甚至于连色彩都很节省——没有很明亮的色彩,即使是春天里常见的黄色和绿色都不明晰,像是掺入了淡淡的灰色。在这样的色调里,却又让人感觉到法国农田里缓和的春风,不可思议的温暖。背景的音乐也是同样的色调,无论是纯音乐还是童声,总是带着些伤感,回忆,还有夹杂着二者的欢乐伴随着电影的节奏缓缓前行。

  “我们是池塘畔底辅育院的精英,正因如此我们才让人伤透脑筋……”

  1949年春天,法国乡村,过气音乐家克莱蒙·马修来到了池塘畔底辅育院,成为一名代课老师。

  池塘畔底辅育院是一所问题男子寄宿学校,问题儿童——孤僻,偏激,叛逆;冷酷的校长——把学校比作监牢,只想升迁,自己是失败者,却把孩子们当做失败的根源;麻木的老师——整天都处在紧张之中,防范着学生们,奉行着“犯错——处罚”的原则,禁闭、体罚司空见惯,悲剧不断上演。学校里整天死气沉沉,能打破这沉寂的,只有从校长室里传来的惨叫声。

  第一节课,对于孩子们的捉弄,他没有向校长打小报告,而是选择了掩饰;莫翰奇在黑板上画他的秃头画像,他没有发火,却在黑板上画了莫翰奇的侧脸,还加了小丑的红鼻头……最不同的是,当麦神父被学生的恶作剧伤了眼睛,马修查明了事实,却请求校长不予处罚,他让犯错的盖赫克去照顾受伤的神父。面对学校里唯一温和的麦神父,盖赫克悔恨地说不出话来。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马修在学校里所扮演的,就是父亲。

  “感受着午夜的激情,希望的波动,生命的热力,感受着路途的荣耀……”

  午夜电灯下谱曲的身影,白天阳光里孩子们欢乐的歌声,莫翰奇的声音是上天赋予的奇迹。孩子们真的成了一个集体,高音部、低音部,五音不全的郭和颂是乐谱架,年龄过小的贝比诺担任团长助理——一个也不能少。孩子们在变,就像马修所说:“从孩子们的眼神里,我忽然领略出了很多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东西,人们对他们的肯定。”

  “冬天稍纵即逝的风,总算远离你的气息,也远离了高山,在风中盘旋展开双翼,在灰暗晨曦破晓时分,寻找奔向彩虹的道路,发现生命里的春天和浩瀚海洋的宁静……”

  马修被开除时说:“不是你赶我走,是我辞职了。”

  被禁止去看马修的孩子们,把自己反锁在教室里,唱着歌,为马修洒下纸飞机。当马修孤零零地走在院里,看着纸飞机载着祝福漫天飞下,是一种怎样的喜悦。

  贝比诺每个星期六的等待是值得的,因为他和马修一起离开的时候,就是星期六。

  马修和孩子们,在春天里相遇,在春天里分离,他们的故事,弥漫在春天里……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音乐能带来什么?一个没落的音乐家,和一群顽皮少年,能成就什么?一首首简单的合唱曲,会在那些个濒临干涸的心灵里洒下点什么?

  当马修挑灯夜战,重新捡拾起自己未完的梦想;当皮埃尔开口唱出那天使般的歌谣;当佩皮诺努力地支撑着乐谱,而不再是在门边苦苦地等待。一切都不一样了,这些曾经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起,用他们自己的努力来诠释生命的珍贵意义,用他们自己的脚步来寻找春天。

  二战后的法国,有灰蒙蒙的天空和暗色的水泥墙壁,“池畔之底”的孩子身着着简陋的白色衬衣和灰色短裤,仿佛是一个被抛弃的世界。马修提着行李走入了这里,遇到了一个等待着星期六的佩皮诺,遇到了一个拥有天使的声音的皮埃尔,遇到了一个合唱团,遇到了一个属于他的春天。即使这个春天来得艰难而短暂,然后不得不离开。但他毕竟已是开过花了的,花的色彩不那么美,花的气息不那么芬芳,但在这死气沉沉的“池畔之底”,花开带来了阳光,而阳光将哺育更多的花,春天即将到来,春天已经到来。

  “在那暴风雨中

  你高昂着翅膀

  别忘了飞回我身旁

  风中飞舞的风

  请你别停下

  别忘了追念”

  马修终于离开了“池畔之底”,与来时一样的寂寞背影,提着破旧的手提箱,但他终归是辉煌过了的,他唤醒了“池畔之底”沉寂的春天,当他携着佩皮诺渐渐远离了“池畔之底”,在孩子们渐行渐远的歌声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悲戚与失意,而是无尽的未来与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向我们传达着正面,积极的力量,即使整部影片的色调显得灰暗陈涩,但处处显现着光明的魅影,在漆黑大地中丝丝渗透,不屈不挠,势要夺取一片天地。是的,戴维·佩尔泽曾说:“即使在最黑暗的地方,也有星星闪烁。”凌冽的东风也正是预示着春日的到来。如果说马修是一个殉道者,那么在他身后,正不断站立起日渐强大的身躯,来开拓道路,来走出牢笼,来迎接春天。那么你,是愿意在黑暗中苦苦等待渺茫希望,还是冒着黑夜,走向光明?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陶行知

  最近和同学一起观看了一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不同于我以前所看过的电影,它既没有曲折离奇的内容,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没有气势浩大的场面,但电影传达的思想与精神很让我震撼,也使我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Christophe Barratier导演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才华横溢,却无发展才华机会的落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到一所“池塘畔底辅育院”当助教老师,最终用音乐的方式打开了一群问题少年封闭心灵的故事。这是一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由调皮的孩子、冷酷的教师、残忍的校长和严厉的制度构成,体罚、关禁闭在这里司空见惯。马修的音乐课进展得更是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昂克,皮埃尔拥有天使般的面孔和美丽的歌喉,却带着怪兽一样邪恶的心,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但耐心、谆谆善诱的马修把他的音乐天赋发掘了出来,救赎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心中的梦想,唱出了天堂般的声音。最后因为失火事件,马修被校长解雇,临走前还带走了可怜的孩子佩皮诺。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述说着留念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不必凄婉哀侧,无需生离死别,一种柔和的,温婉的,诙谐的生活故事同样可以给我们以感动和心灵的震撼。正如一位评论家如是说道:“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朴素流畅的影片,连颜色都很节省,尽是饱和度很接近的灰,让眼睛保存者气力帮助嘴角表露快乐与忧伤,我想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辛酸过后,感动过后,电影更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将来的老师,我想我学到了很多。首先,作为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一颗懂得宽容的爱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们,我们要懂得原谅他们的过错,耐心地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其次,处罚的方式,威而不严。为了使伤害校工的学生免于被关禁闭,马修包庇了他,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让他去医务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愈,让这位学生在内疚中悔悟。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栋梁,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尽我之力尽心地关爱呵护他们。但威而不严的处罚方式也是不可少的,这样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至于这个合理的度,得要每位老师好好把握了。然后,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优缺点,正如马修发掘并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才能一样,祖国的每一朵花朵也需要园丁们的特殊优待。最后,老师要学会与孩子们找到共鸣。不言而喻,音乐就是马修与孩子们交流的桥梁与平台。这种共鸣,就是让同学们觉得老师很亲近,没有太大的距离感,有什么心事都愿意跟老师分享。相信只要我们老师真心付出,会得到学生们真诚感谢的。

  如果中国的“放羊”班多一些马修式的教育老师,那么中国教育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11-14

高一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高中12-15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8-14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11-09

[精选]《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7-05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24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17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02-16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1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