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导语:感悟历史、审视自我,《客从何处来》全程记录明星寻访祖辈生活的地方,追溯尘封已久的家族秘密。
观《客从何处来》有感
《客从何处来》这种题材的纪录片是我没有看过的,所以一开始就有一种新鲜感。并且这部片子是以明星为主人公,就更加吸引人。我们都知道,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欣赏纪录片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追星的人确是越来越多,所以让明星变成主人公能吸引很大一部分的追星族。
从明星的家族史回顾那个动荡的年代,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生活。除了易中天那一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和真情。 不可能每个人的家族史都有易中天那样厉害,我们只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过去,比如曾宝仪的外公那样,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阿丘的外公外婆在南洋讨生活,结果外公外婆好像是在游击队跟英军斗争中死掉了,外公的姐姐来接阿丘妈妈四姐弟时,由于回国路费不够,将阿丘妈妈的姐姐卖掉了。然后阿丘的姨妈真是受折磨了10多年,先是被主人折磨,后又被恶霸官员霸占,27岁才结婚,好在晚年生活还不错,子孙满堂。
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故事,但何尝不是我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啊,两岸斗了这么多年,真正开心的是美日,是那帮猴子;苦的是两岸人民,是海外华人(两岸斗,海外华人也斗,不团结)。我也不指望台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什么力了,只要不捣乱就行了。希望我大中华早日重返NO1,主宰东亚和东南亚。以后尽量少关注点台湾事情了,努力提高自己,不拖民族复兴的后腿。
本来,追寻一个先人的旅程不会是这么一个侦探片一样的故事。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势力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战胜着改朝换代的战火离乱。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话说,是“慎终追远”,对于过去的学习和尊重,最早来自于祭祀时候对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观《客从何处来》有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已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小时就读过,渐已淡忘,近来再回味,是从央视推出的寻根纪录片《客从何处来》。片名便节选于此诗。
第一集里,看到易中天老师念读大哥哥家信时,我哭了。人在弥留之际,总会对某段记忆惦念与不舍最多。大哥哥说,年幼时一家人清贫苦难的岁月在现在的记忆里更多的却是美好。听易老师念大哥哥描述的五车堂,我竟在自己脑海里也勾勒出了它的画面。那是易中天老师家族的历史和故事。那么我的大家族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我想,这或许是看过《客从何处来》的人都会萌发的一种念想吧。
记忆里,听外公说过,荆氏家族里在清朝出过一个进士。这是我已知的为数不多的关于母亲大家族历史里的人。小时候在湖南老家旧屋正堂里看过一张穿着官服的人的画像,当时就想,这应该就是父辈所说的先祖。
家。年幼时,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对这个字产生触动,是因为父母的一次吵架。他们闹得很凶,甚至连离婚协议书都已写好,当父亲坐在我床头摇醒熟睡中的我,问了一句:“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你要跟谁?”那一刻,小心脏里冒出的酸楚感,才让我意识到一个完整的“家”有多重要。
而关于“家乡”,因为我从小就出生成长于广西南宁,对于户口簿上写的籍贯“湖南”是很陌生的。我一直不知道“离开家乡”的滋味。大一那年,我收到闺蜜从桂林大学写来的一封信,她说:当听着隆隆的汽笛声,火车渐行渐远,才知道心里那个念念不舍的地方,原来就是家乡。
我的父亲与我一样,也是出生并成长于此,是爷爷奶奶那一辈离开了家乡湖南湘潭来到了广西。近年来,每每提到百年归寿的话题,父亲总会说要我把他送回老家。起初,我觉得他很矫情,且不为我着想,我若是想看他,怎能总是两地奔波呢?连着看了几集《客从何处》,我似乎能理解他的那份情愫了,那是对故土的牵挂、追思念旧,甚至是他的家国情怀。
今晚,我看了最新一集的《客从何处来》,讲述的是广西人阿丘,下南洋寻找家族的故事。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印尼妈妈小草,以及前天刚送别的她的小女儿,也就是我的印尼姐姐小萍。
小草妈妈的父亲,小的时候被一个在印尼的中国妇人收养,子孙繁衍,形成一个家族。这名妇人就成了小草的奶奶,一个缠脚的中国女人。受奶奶的教诲,家中始终保持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生活习惯。小草妈妈说:“因为我们没有,所以我们必须保持。”
悠悠思乡情,拳拳赤子心。一位离开故土多年,热爱自己民族的奶奶,把她的思乡情通过生活的点滴传给了自己的儿孙。而小草妈妈如今也延续着奶奶的脚步。她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个非常爱中国的奶奶,奶奶说的话她都铭记于心。奶奶说:“中国要强大,我们在海外的人才能扬眉吐气,你不要忘记中国。如果你不爱你的国家,不记得你的根,你还算什么?”而小草妈妈也说:每个人都有他的源头,只有追随源头,才能知道他的文化底蕴在哪里。
小草妈妈把小女儿送到了广西柳州来学汉语,前几天她和同学到南宁参加汉语水平考试之际。我们一家人出动接待了她,为她安排酒店,请她吃饭,带她到我们家坐坐,我们短暂地相处了不到两天。我和妈妈送她去车站时,没想到小萍竟抱着我和妈妈哭了。我和妈妈也热泪盈眶。上火车后,她给我发了条短信,内容是:谢谢你们!我的中国妈妈和妹妹。妈妈也总为还不够尽心尽力接待小萍而有愧疚之感,她说,她很感激印尼的小草妈妈看得起她的女儿。
今天的这集《客从何处来》,阿丘在马来西亚的表哥也给他写了封信,这一段最为打动我:“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一个中国家庭,一个印尼家庭,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因缘际会我们能相识,我们都很珍惜这份能成为“一家人”的情分。
而我自己的家人呢?我的父辈、我的祖先,他们经历过什么,他们隐忍了什么而不说?“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这样的课题看似庞大沉重,但若抽丝剥茧深入每一个人自己的家族,那又会挖出多少血泪故事。不见得非得是名门望族才值得传说,历史人性交错,平凡人的故事,那才真实,才有感动。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相关文章: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11-20
食物从何处来教学教案设计10-07
食物从何处来教学方案设计10-08
本心何处随笔散文10-07
隔岸流年何处花开09-30
红尘何处问多情09-30
如何处理猪肝10-26
过路客随笔10-07
异乡客的端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