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功勋》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功勋》观后感1
小安东逃跑了,他想回家娶二妞,李延年问他,你回去,你能挡得住飞机大炮吗?我们在这儿,是为了保护千千万万个二妞。班长说,他有个弟弟,很像安东,他可能回不去了,让陈衍宗保护好小安东,让他回去娶二妞。陈衍宗说,自从他们听了小安东的故事,整个连都想让小安东回去娶二妞。他们实现不了的梦想生活啊,只要小安东能实现就好啦
陈衍宗,这个名字寄托了他爹对他的美好期望,早娶媳妇,多生孩子。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都实现不了。他天天念叨着,念叨着,最终,睡在了战场上,再也醒不过来了
罗厚才,一个热爱武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一个从国民党逃过来的兵,他也只是想早点回去生活,没想到碰上了抗美援朝,又一次在无奈中上了战场,他聪明,知道怎么开坦克,他知道坦克的`弱点,他勇敢,想入党,想当战斗英雄,最后,他真的开上了坦克,他也真的,当上了,战斗英雄,开着敌人的坦克,打败了敌人的坦克
还有那个穿着美军军装,混入敌营,舍身炸毁敌人的弹药库的排长,那个抱着炮筒扑向美军的班长.......
虽然这一单元的主角是李延年,可一个高地的坚守,一场战役的成功,绝不仅仅是靠某一个指导员就能成功的。是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程度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了自己的战斗力,才有的一点一滴的胜利,是这一个个小胜利的累积,才有了一场战役的胜利。
突然就能理解,那些退役的志愿军,为何能坚守信仰,为人民服务。他们的命,是战友给的,好好活,才对得起战友们的命。
《功勋》观后感2
电视剧《功勋》分别讲述了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故事,共同串联起一幅艰苦奋斗、忠诚为民、献身祖国的壮丽画卷。《功勋》以深刻的笔触,精准地定位到每一位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紧扣爱国主题。以八个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故事,扣动了广大观众的心弦,这是一部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彰显中国人骨气与底气的优秀作品。
八位功勋人物形象的生动展示,说明了“作为一个最充分的意义上的人是怎么一回事”。功勋人物的故事,激发了普通生活中难以激发的振奋、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功勋》展现了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的艺术风范。“两弹一星”功勋于敏在试验成功后,为了保密规定,他无法与任何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听到广播里传来试验成功的报道时,他的情绪几近失控,眼里擎满泪水,他竭力克制着自己,问妻子家里还有酒吗?在这一刻,他为国奉献的`高洁志趣在浓厚深情的男儿泪中更显火热与珍贵。在描写袁隆平的段落结尾处,他手持金黄稻穗,在星空下向母亲独白,以一颗赤子之心映照悲悯苍生之情,让人类远离饥饿的理想更显意蕴高远悠长。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铭记英雄,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电视剧《功勋》为共和国首批八位功勋人物立传,艺术化表现了功勋人物的崇高理想、过人胆识和浩然正气,鼓舞了广大观众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
《功勋》观后感3
最近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展播的电视剧《功勋》,八个人物的真实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
李延年的事迹让我懂得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那些战斗英雄们在那么艰苦的岁月中,为了保卫国家不让亲人们受到侵犯,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每次冲锋号的响起都让我热泪盈眶,细细想来,何其有幸,生在华夏。
于敏的事迹让我知道了是科研工作者他们的默默无闻地奉献,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什么叫执着。
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写进了《宪法》,让中国妇女不再受到歧视。
张富清的.默默无闻,让我看到了一个淡泊名利,扎根基层的好干部。
孙家栋的天路,让我们在太空中有了一双“眼睛”,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呕心沥血,奋斗不息。
黄旭华即使受到了委屈和不理解,为了国家,隐姓埋名保守秘密30年。
袁隆平为了我们能吃上饱饭,潜心研究杂交水稻,这不仅仅是让我们中国人不再忍饥挨饿,乃至全世界都受益。
屠呦呦的青蒿素让我们不再遭受疟疾的折磨,尽管研制过程不易,可她依旧没有被打垮,没有退缩。
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给了我很多的启迪,正如片头所写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就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我一生的榜样!
《功勋》观后感4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观看了《功勋》后,我深有体会,受到了很多启发。
李延年带领着战友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了保卫国家,保卫亲人,一次次在冲锋号响起时拼命向前冲;于敏每天没日没夜地做科研,多次昏倒也还是不放弃,这种执着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张富清扎根基层,总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帮助村民们修建道路;黄旭华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受着委屈和不理解,隐姓埋名30年执行着秘密任务;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让原本“好汉走到县,好女走到院”的封建思想得到破除,贫穷落后的.村民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孙家栋的“天路”,让我们在太空中有了一双“眼睛”,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呕心沥血,刻苦钻研;屠呦呦为人民研发出青蒿素来摆脱疟疾的折磨,尽管研制过程中出现很多意外,依然没有退缩;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为了能让中国人民吃上白米饭,顶住各方压力研究出杂交水稻,不仅让中国人不再忍受饥饿,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跟着受益。
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深深地触动了我,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他们也让我认识到坚持自己的信念理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管前方的路多么坎坷崎岖,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加倍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功勋》观后感5
在《功勋》里,不仅八位传主的形象光彩照人,他们的亲友和同事也熠熠生辉。在家人群像中,从孙玉芹到邓哲,传主的妻子和丈夫们,在爱人为国担当的时候,他们默默地承受着分别之苦、扛起家庭的重担。《功勋》开始于七连高呼“保卫千千万万个二妞”宣言,收束于袁隆平对妈妈的告慰。在首尾相应之中,作品含蓄地揭示了在英杰自强不息的背后,有厚德载物的脉脉支撑。在同事群像中,李延年深得营长、教导员和团长的信任,于敏的自信有郝国志的力挺、陆杰的协助,孙家栋的担当有钱学森的信赖、李东海的嘱托,申纪兰的'勇气来自李华的提携和韩记者的指点,黄旭华的设计有刘宏元、赵达生的分担,袁隆平的实验有陈洪新的肯定和谭胖公的付出。《功勋》并未回避“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凉薄,更展现了木秀于林林必护之的温厚。
《功勋》不仅是一组赞美诗,还是一道思考题。在这部作品里,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那是新中国创基立业、爬坡过坎的时期。剧中的主人公大多处在物质条件短缺的条件下,艰难困苦如影随形。可以说,《功勋》弘扬的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穷且益坚的精神底蕴。穷且益坚不易,达而益坚更难。今天,在新中国经过70多年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之时,在国家实力和物质条件强大充裕的条件下,我们如何保持坚毅的进取精神,如何创造新的功勋,这或许是《功勋》带领我们在缅怀英雄前贤功绩之后,留下的思考。
《功勋》观后感6
《功勋》是我的朋友推荐的一部电视剧,由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改编,6集讲述一个人物故事的拼盘剧。分为八个单元:《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剧集短小精悍,人物真实事迹感人,主角配角表演到位。
我很喜欢的《于敏》单元,它一开始就展现了于敏的一个选择。于敏放弃了准备很久的出国留学机会,加入氢弹研究小组。当时,选择做研究意味着隐姓埋名,无法正式介绍自己职业,甚至对家人都要严格保密。而关于氢弹研究,当时中国没有先例,也没有资金用于实验,要从理论开始一点点摸索。于敏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摆脱美国期刊误导,建立我国自主的氢弹理论模型。克服恶劣的环境安排氢弹制造、各种数据监测仪器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包装氢弹试验顺利进行。然而在最终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引爆后,满街红旗飘扬,人们欢呼雀跃,锣鼓喧天地庆祝时,于敏却因为保密原则无法和妻子孩子分享他的自豪和喜悦,让人破防。我国当时的科研工作者就是凭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才让我国科技一点点追赶美苏大国,直到今天!
后续印象很深的是周迅主演的《屠呦呦》单元。二十世纪60年代,疟疾横行。国内外均无针对疟疾的有效药。此时,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药所“523”课题组组长,攻关目标是抑制抗疟药物头号种子常山碱的毒副作用。然而此研究进展并不乐观,屠呦呦主动提出更换思路,寻找其它有效的抗疟新药。屠呦呦从民间收集针对疟疾的.各种偏方,逐一筛选验证,终于找到青蒿。再从青蒿分离提取无毒有效成分,命名为青蒿素。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青蒿素对抗疟疾有效且无毒副作用,完成了国内抗疟疾药物从零到一的转变。屠呦呦凭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坚持,在医学上有所突破,获得传世功勋。
从他们的故事里,我发现是热爱在支持他们不断前进。热爱让他们克服现实的恶劣条件,甘愿隐姓埋名,一直默默付出,不断努力,将个人梦想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不断思考创新,最终在平凡中成就伟大。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热爱自己的工作,主动对问题进行复盘,不断充实自己,一步步变得更好,为公司、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功勋》观后感7
从《暗算》开始喜欢上了钱之江,也喜欢上了柳云龙。《功勋》刚一“亮剑”就开始“追砍”了,可惜有多少期待就看到了多少失望。老实说,军事和情报什么的,我不是专业人士也不是“发烧友”,所以技术细节上的漏洞我也就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是稍微用逻辑的思考就能发现太多的漏洞,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过《功勋》一片也不是完全没有亮点,其中鬼子配角的设计和最后的结局还是让人品出了些味道。《功勋》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非典型性”鬼子和“非典型性”鬼子军队。《功勋》里的鬼子不再是老电影里那种满脸横肉,满嘴“死拉死拉的”的.“典型性”的符号化的鬼子形象。而变成了“每天都想着赶紧结束战争,随时打算回家,夹在各方势力之间左右为难,靠着鸦片烟麻醉自己”的迟田少佐;“除了想着为天皇玉碎,还惦记着惠子小姐,极度冷酷,又有些柔情”的黑木少佐;就连东林炮台的小鬼子也不是那种坏的没点“人气”的样子,居然也具有了一些“知恩图报,懂得感激”的“优点”。这些复杂的带着“人味儿”的鬼子形象为《功勋》增色了不少。而“除了惦记着敌人,也惦记着自己人,老想着背后给别的部门下刀子”的“官僚化”的关东军司令部,也让人看出了一些别样的风味。
当然,最让人受用的还是结局的.设计,看似有些“荒诞”,因为英雄既没有抱得美人归,也没有批红花骑大马,在人民的欢呼中与政委热烈拥抱。而是在老百姓的痛骂中跟着“敌人回国了”,提着脑袋打鬼子,到了到了却成为鬼子的一员,跳进黄河也洗不成“中国人”了。这种有些悲凉的结局在最后给了人久久不能散去的回味,就像是扎在心里的一根刺儿,说起来不疼,但是却总也忘不掉。
令人回味的配角、漏洞的剧情、意味深长的结局。
《功勋》观后感8
郑晓龙团队全景式还原抗疟之路
在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和课题组的同事曾多次就青蒿素的提取方法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但屠呦呦直言:“科学研究不应该有禁区,不管是从中药店买的药材,还是野地里长的植物,不管是水煎还是绞汁,只要研制出新的抗疟新药能救人命,就应该大胆地尝试。”在编剧王小平看来,屠呦呦是个非常直爽的人,她极其专注于她的研究,所以不那么在意人情世故,“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这种透明充满了朴素的可爱”。
在很多观众眼中,郑晓龙与王小平出品必属精品,《甄嬛传》《芈月传》等热门佳作都由夫妻俩联袂打造。而这次拍摄《屠呦呦的礼物》,郑晓龙团队更是匠心雕琢,力求品质。他坦言:“越是对细节的专业,越能让观众感受到情节的真实。”为了追求这份真实,郑晓龙团队查阅数以千计的中医古籍和原始中药记载资料,跨越上千公里,辗转北京、海南省陵水县、浙江省宁波市等地,一遍遍地重新搭建场景,改造危楼,力图以1:1的比例,全景式复原屠呦呦当年的工作场景。
修复改造的过程极其琐碎复杂,难度最大的当属该剧的核心场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因为它属于危楼,我们要从结构上真实地还原,工程量极大。”制片人敦淇说道。为此,剧组在密云老厂房的基础上耗费50天时间完成了中药研究所的改造工作。为了找到屠呦呦团队萃取青蒿素需用的.7个大缸,道具组几乎跑遍了中国各省市的大小市场,终于在宁波市象山县找到了当地人腌制白菜的7个大缸。而在拍摄地海南,剧组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山路崎岖,汽车无法到达取景地,在交通受阻、人力有限的艰苦条件下,剧组依靠人工搬运,将所有的设备器材扛到取景地,重新搭建越南军队野战医院和试药基地。
《功勋》观后感9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是我刚刚看过的电视连续剧《功勋》第一部的主题曲。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美帝国主义,就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纠集了世界上16个国家的侵略者,侵入了朝鲜,并且轰炸了我国的东北,妄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
《功勋》第一部讲的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延年,是志愿军某部七连的指导员。他能文能武,率领七连战士和美国鬼子展开了殊死的战斗,最后保住了阵地,战胜了敌人。
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它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1967年6月17日,中国在新疆的罗布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号称中国的“氢弹之父”,就是连续剧《功勋》第二部的主人翁--于敏。
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被的物理学家钱三强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和研究工作。
当时,对于中国的科学家来说,氢弹还是一张空白,没有资料,没有数据,没有经验,更没有任何国家给我们帮助和指导。为了中国氢弹的`早日爆炸成功,于敏和他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工作,他们克服了难以数计的困难,最终取得了我国氢弹实验的成功。为我国科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力量的增强,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0xx年,于敏荣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0xx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看了《功勋》第二部分后,我为我国的科学家们取得的丰硕成果而骄傲,我为他们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而自豪,我也为他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感动。
我要向英雄学习,我要向我国的科学先辈们学习,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打好基础,学得本领,争取在将来做一个像战斗英雄李延年、科学尖兵于敏那样的,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功勋》观后感10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这是电视剧《功勋》引人深思的片头。我们不禁要问:英雄从何而来?先锋从何而来?看完电视剧《功勋》,相信每个人心中自有答案。
李延年,能文能武,这不是他成为英雄的先决条件,让他坚定不移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的忠诚,才是他排除万难,以牺牲一切的决心和信念战胜敌人的决定性条件。
朝鲜战场上,面对敌人攻心战术,面对战士思想的波动,李延年没有采取高压政策,而是与战士们推心置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个人利益出发,引导战士站在家国大局的高度理解战争的意义,成功扭转思想极端的战士的认知,为他们重塑理想信念,为队伍凝聚起了巨大力量。李延年坚持“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的先进思想,教育挽救小战士。当小安东舍生忘死冲锋的时候,他心中想的不再是小我,而是李延年教他的'懂得的“国家主权和人民的安危”。
战争年代,英雄辈出,在今天我们看来,所有为国家民族而战的前辈都是英雄,李延年就是这些英雄中的先锋。战场上,他几次独自整编被敌人打散的队伍,以少胜多,力克顽敌,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前辈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每一次创新发展都需要有先锋的引领。
谁是先锋?先锋出自何处?
没有哪一所学校专门培养先锋,更没有哪一个公司、工厂专门生产先锋。先锋来自于平凡,来自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无畏无惧的奉献精神。在新时代国家建设大军中,在各条战线上不乏。他们脚踏实地,不断探索,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经过岁月的磨砺,有一天,他们会突然呈现出惊艳的成绩。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成为先锋的条件,最终,谁能成为真正的先锋,取决于自我约束力,取决于奉献精神的多寡,取决于信念是否坚定,更取决于对事业、对公司的忠诚度。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并身体力行去实践,在自己的岗位上去拼搏,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才有可能像李延年和袁隆平等国士一样,成为人人敬仰的先锋。
作为一名望美员工,尽管我们很平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精进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始终如一的忠诚,忠诚于团队,忠诚于信念,我们的未来一样不平凡。
《功勋》观后感11
电视剧《功勋》前段时间热播,收视率高涨口碑极佳。该剧用不同的叙事风格,生动、清晰地描写了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精彩的人生故事。该剧总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能文能武的李延年》《无名英雄于敏》《默默无闻张富清》《黄旭华的深潜》《申纪兰的提案》《孙家栋的天路》《屠呦呦的礼物》《袁隆平的梦》,每一个故事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观看完《功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奋进的力量,不论是做国家领土的守卫者还是国防事业建设者,不论是做“男女同酬”推动者还是做抗疟新药的研发者,不论是做浩瀚宇宙的探索者还是粮食增产的助力者,心中想着念着的始终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强。他们的梦想不止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将个人理想与共和国命运紧密串联,用行动诠释“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他们为国,为民,为全人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为了梦想的`实现而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们坚定执着,饱含激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生的承诺,执着追求,持之以恒,且百折不挠。我们要学习他们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我们要礼赞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崇高品格,向时代楷模致敬。
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人格力量高山仰止,中华民族一路苦难辉煌历程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离不开这些功勋模范为代表的各行各业默默付出、日夜奋战的每一位参与者,他们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愧为炎黄的优秀子孙!“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就是国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楷模,志存高远、求真务实,拼搏奉献、勇于创新,无私无畏、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勇攀事业高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做出优秀的成绩,努力为河北交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功勋》观后感1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这样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年轻干部如同一粒粒青春的种子,期待着自己的工作生涯逐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于是不断提高、充实、完善自我,在精益求精中播种希望,在拼搏奋进中耕耘梦想。
有志无关身细小,一朝破土沐霞光——在力学笃行中追求久久为功。曾有人说过,一粒种子不论被风带到多么贫瘠的地方,它总会破土发芽,追求生命,追求阳光,没有什么能阻止那份顽强的毅力。年轻干部刚刚步入职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基层的磨炼,各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也同样期望在工作中能取得一定成绩,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年轻干部,当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主动为自己充电加压,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干事创业,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持之以恒,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扛起肩上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根植基层中永葆初心不改。树高千尺总有根,一棵树木能高大茂盛离不开深深扎在土壤里的根系,扎得越深所汲取的养分就越多。年轻干部在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扎根基层这片沃土,深入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始终铭记自己的根在基层,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多听群众言、说群众话,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
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在安贫乐道中修炼过硬品格。每一颗青春的种子在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既会接受风和日丽的滋养,也会历经风雨交加的洗礼,只有自身足够强大坚定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年轻干部在工作中会慢慢面临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甚至有人会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丧失斗志、迷失自我。对此,我们当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立场,铸就无惧风雨、傲然挺立的品格,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得清是非,在重大关头经得起考验,“直面烈炎酷暑夏,笑对霜雪与寒冬”,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功勋》观后感13
电视剧《功勋》看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整天,脑海里都浮现剧中人一个个牺牲时的场景。最震撼我心灵的,不是金天一、春兰、乔老板、项政委、梅津和卓越的牺牲,而是剧中年仅七岁的巧丫的牺牲。
剧中巧丫戏份并不多,是廖飞和卓越先后租住的康西公馆的老板娘的女儿,聪明可爱,廖飞和卓越都先后教过她学写字,她对廖、卓二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卓越准备离开新京去东林镇潜伏,外出办事出门前答应巧丫给她买糖人回来。巧丫开心地等着姐姐回来,等来的却是带兵去康西公馆抓卓越的黑木茨。年幼的巧丫由高兴变得恐惧,然而当黑木茨把大院里的人都赶去屋子里监视时,巧丫选择了院子一个角落躲藏起来。卓越满怀喜悦拿着买好的糖人回来,走到大门口时,巧丫从角落冲出来提醒卓越不要进大院,黑木茨残忍地枪杀了巧丫。
那句“姐姐,姐姐你别过来,有日本人,他们要抓你!”以及中枪后喊出的一声“姐。”,让卓越难以接受活泼可爱的巧丫瞬间死在她面前,顿时泪流满面,买的糖人也掉落在地上。若不是巧丫的妈妈还有叔叔冲出来和日本鬼子拼命,全部被枪杀,巧丫妈妈临死前提醒卓越快逃,恐怕她还难以回过神来。
直至廖飞协助卓越脱险,帮她更换成日本医生的身份,在火车站送别后,卓越离去时泪流满面,仍难从悲痛中释怀,镜头回放巧丫死前的那两句话。巧丫的死让卓越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残忍,也激发了她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决心要出色完成谍报任务。
第十九集开头这火车站离别的一幕,让我也不禁热泪长流。说不清楚为什么,心里堵得慌。是剧情太伤感,还是我太难过。
再次听柳云龙唱的《功勋》,在那深沉、激昂的片尾歌声中缓缓站起身来。
《功勋》的确在剧情方面有不少的漏洞和缺憾,即便如此,这部电视作品依然是成功的,特别是演员精彩出色的'演绎,使该剧从人性化的角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的鲜活的人物,不论好坏形象都很真实。通过他们各自的命运告诉我们,是罪恶的战争把人类本是美好的感情变成仇恨和伤痛;把智慧和才华变成杀戳的帮凶。它告诉我们要铭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么的珍贵,而我们只有用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奋斗,让她强大、繁荣,永远不受侵略。
《功勋》观后感14
《功勋》在祖国72岁生日期间播出,意义非凡,它在告诉我们,经过了72年风风雨雨,今天中国的强大与繁荣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个李延年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于敏和黄旭华们用智慧拼搏出来的,是像有张富清这样基层干部,面对困难百折不挠争取来的。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着这个时代的华彩乐章。不管是李延年还是张富清,不管是于敏还是黄旭华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尽忠,为前辈尽孝,为人民服务。
我们从李延年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枚枚军功章,而是他那种为了新中国“舍我其谁”的大无畏英雄精神,和气壮山河英雄气概。
我们从于敏身上读懂了,体现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不断地砥砺前行,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从张福清身上看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众多优秀品质。他不畏牺牲,国家危难民族危亡时,他可以挺身而出,不惧生死,奋勇杀敌。他不争名夺利,告别军旅退役转业时,他不恃功而傲,主动要求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地区奉献一生。
我们从黄旭华身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讲真,《功勋》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我们都知道,“共和国勋章”,是以共和国的名义对英雄与先锋致以的最为崇高的敬意,也是为了提醒我们不忘过去,不忘勋章背后的巨大贡献与艰苦付出。《功勋》以写实的手法,彰显着功勋们永不褪色的理想、信念与情怀。作品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表达,在每个单元剧中,用独特的人生“切片”展现英雄与先锋的高光时刻,让这些在国家史册上闪闪发光的名字走向普通大众。想到他们就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也让我们热泪盈眶。因为这才是真正中华脊梁!
《功勋》观后感15
周迅连走路拿包都越来越像屠呦呦
齐耳短发,带着一副棕色框架眼镜,走起路来从不看人,出门总忘带钥匙,周迅演绎下的屠呦呦喜怒不形于色,独来独往,看起来有些呆呆的,但对青蒿的研究却极其认真。导演盛赞周迅道:“我觉得周迅天生是做演员的料,塑造能力极佳,她像进入到这个人物里一样,连走路拿包的样子都越来越像屠呦呦。”
尽管已经拿遍了各类演技大奖,但与屠呦呦这个角色的相遇却让周迅犯了怵。“当时小平老师和晓龙导演说想让我来演屠呦呦,其实我是很紧张、压力很大的,因为我对那个世界不太了解,尤其是实验部分,虽然请教了专业的老师,但由于熟练性不够,专业度和准确度要时刻依赖专家从旁指导。”为此,在拍摄前,周迅特意去拜访屠呦呦并和屠呦呦的同事们聊天,寻找共通揣摩角色。“我和屠老师的性格是有相像的地方,她钻研医学,我钻研表演,所以这么一转换,我就摸到了一些门路。”
在周迅眼中,屠呦呦是个非常冷静的人,没有太多的情绪表现,所以她刻意将屠呦呦的这一特质放大。有场戏讲述屠呦呦所在的实验室意外着火,“523”课题组前期的实验成果在这场大火中毁于一旦,一向情绪稳定的屠呦呦哽咽地说:“我对我们‘523’项目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有过各种各样的设想,唯独没有想过会着火,其实火灾不是问题,火灾反而对我们是个提醒,提醒我们……提醒我们对青蒿的.……提醒我们对青蒿的提取工艺还有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有漏洞的。”
这场戏周迅含泪演绎,隐忍得让人心疼,仿佛让观众看到当年那个坚毅且内心极其强大的屠呦呦,虽心有不甘,但依然带领着团队勇往直前。
屠呦呦的真实感,来自于她那种投身于事业后纯粹的使命感。她毅然决然的勇气,让人不得不为之敬佩。
【《功勋》观后感】相关文章:
功勋观后感03-10
《功勋》的观后感11-12
《功勋》观后感范文11-05
《功勋》的观后感范文04-23
观看《功勋》的观后感04-22
《功勋》的观后感字大全06-15
《功勋》观后感10篇12-03
《功勋》观后感8篇12-03
最新《功勋》优秀观后感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