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电影长征观后感1500字

时间:2024-10-10 13:40:51 偲颖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影长征观后感1500字(精选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长征观后感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长征观后感1500字(精选5篇)

  电影长征观后感1500字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红军过后尽开颜。”这首气势磅礴的片头曲,将我带进了《长征》这部电视连续剧。这部片子再现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征途,一幅幅战火纷飞的画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场景,令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1934年,蒋介石不顾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东北三省,侵略我们中华民族的事实,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红军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苏联来的顾问李德和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的错误指挥,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初期的错误指挥,使红军连连失利、损失惨重,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领部队为红军殿后,等到大部队撤退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待他们要撤退时,湘江已被封锁,他们只能退回湘西打游击。不料陈师长腹部中弹,他命令其他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在敌人抬着他去邀功的路上,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牺牲是他年仅29岁。红军这种宁可牺牲自己,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使我感动至深、难以忘怀。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作战,局面才有所好转。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把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远远甩在后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在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国民党调集大量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红军组织了二十二名勇士的突击队,攀着只剩下铁链的“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他们身下的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伤落入水中则必死无疑。但勇士们依然冒着密集的炮火,勇敢顽强的向前冲,一个掉下去,下一个冲上来,受伤的战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还在向敌人射击。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冲进了泸定城,和后续上来的红军战士一起消灭了国民党的部队。

  红军过雪山草地非常艰难。央金山海拔四千多米高,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翻越雪山时,为了躲避敌人的飞机轰炸,红军常常半夜起来爬山,许多红军战士身上还穿着单衣,天上一会儿下着大雨,一会儿又下起大雪,有些战士由于饥寒交迫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草地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沼泽地不但有瘴气、气候恶劣、变化无常,不时还会遇到青草遮盖的深水坑,稍不注意就会陷进去淹死。红军过草地时靠吃野菜和草根充饥,渴了喝沼泽中的积水,有些战士不幸中毒,永远长眠于草地上。作战的`疲劳、负伤的身体加上饥饿,使很多红军战士体弱多病,不少战士未能走出草地,一具具烈士的遗体成为明显的路标。

  经过一次次战斗,冲破一次次包围,克服一个个难关,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最终胜利。在整个长征的368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一共爬过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挺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没有食物,没有交通工具,物资极度匮乏,面对30万武装精良的敌人,在一个地球上最为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征服了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

  《长征》让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如今我们生活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的和平年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一名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绝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电影长征观后感1500字 2

  《长征》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长征胜利会师时候为缅怀长征抒写的诗歌。它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饥饿、病魔,每时每刻都在吞没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因而在长征之路上每天都会有流血牺牲。但面对长征路上重重磨难,我们的英雄们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去克服困难,最终走完了令世界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今晚的电影《我的长征》讲述了一个老人对自己长征的回忆。老人叫王瑞,在长征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大家都叫他瑞伢子,在江西瑞金跟着父亲、姐姐和姐夫参加了红军,并且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跟随党中央开始了长征之路。瑞伢子跟着红军队伍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在这艰苦的长征途中,瑞伢子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被敌人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在长征的过程中使他不断长大,使他对党信念更加坚定。

  长征途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是他们用热血创造了一个个世界奇迹。红军在长征途中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他们不仅要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而且还要受到病魔、饥饿的艰苦折磨。但是面对困难,勇敢的红军战士没有畏惧,一个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这精神已经不仅仅是言语所能概括的了。这是一种信念,是对中国革命抱着必胜的信念,他们无所畏惧,他们甘愿献出生命,为了革命事业奋斗一生。

  在长征中,未满年龄的瑞伢子被破格吸收入党。当党组织问及他用什么保证他的入党信念的时候,他回答只有一句话:用我的生命和灵魂。这简短坚定的回答不仅是瑞伢子当时的真实内心,也是当时每个红军战士,每个共产党员的心理写照。为了解放中国,为了解放所有的穷苦百姓,为了中国人民不再受剥削、受压迫、受欺凌,他们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中国革命事业做斗争。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经历无数艰苦磨难,但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事业保留下了宝贵火种。当毛主席问到瑞伢子是怎么走长征的时候,瑞伢子只回答道“跟着走”很简单的三个字,但却体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信任。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多年,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英雄们也大多离开了我们,但是长征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这一代心中。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它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在我而言,长征是我们英雄们的拼搏之旅,他们用生命热血给我们换回来了今天的幸福。但也许由于我们的英雄离我们这一代已经很远,因而我们这一代新青年已早已遗忘了我们的长征精神,遗忘了我们的革命先辈当年的艰难历程。我认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不应该遗忘我们的英雄,遗忘我们的历史,遗忘我们的长征精神。相反,我们要发扬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长征精神,让我们的英雄魂永存于世,让世人铭记那段我们英雄们特殊的人生历程。

  通过今晚观看电影,让我回想起小学时候所学的《七根火柴》,无名老党员用生命守护着那珍贵的七根火柴,为了能给部队带来火种,给长征带来希望,他放弃了自己生的希望,这也许这就是一名党员坚定的信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我更应学习培养这种信仰,因而我今后要学习长征英雄们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把长征精神发扬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中;保持党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踏实工作,希望今后能为人民、为党、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电影长征观后感1500字 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首《七律长征》,带领我们走入远在八十多年前的长征道路。

  在中华大地面临着军阀的践踏,当红军直面着的围剿,当共产党的革命计划遭到阻隔和困境的时候。

  红军,毅然选择了长征。

  历时十三个月,纵横十一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跋涉过无数的雪山,草地。横渡过繁多的大江大河。这,就是宏伟,卓越的长征。

  过草地时累不垮的脊梁,爬雪山时打不弯的身躯,强渡金沙江时钢铁般的魄力,飞夺泸定桥时的踔绝之能。这些,都是长征的精神。

  时隔变迁,历史的大河悠悠地流淌。也许人们记忆中的长征早已被光阴掩埋。但岁月的史书永不会因此而被迫地掩盖。

  是的,也许人们会忘记,但历史不会。

  岁月不会忘记,那位叫做贺炳炎的将军,在长征的路上,右臂被敌人的子弹击碎,在没有麻药,没有手术工具的情况下,将自己绑在一方小小的木板上,用木锯,将自己的右臂一寸寸地切离。在手术中,经历了两个小时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

  一番忍耐,一番承受。让人看到了红军的平凡和伟大。更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和希望。有着这样的将军的队伍,必定是前程远大的队伍,更是成就非凡的队伍。

  现在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这样的痛苦了。

  木锯一寸寸切割着皮肤,肌肉和骨骼。这是怎样的撕心裂肺,痛不欲生。能够经受这样的痛苦的折磨的人,又是怎样的坚毅不屈,百折不挠。

  贺炳炎,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千年前,有位叫做关云长的将军,他刮骨疗伤,能在经受切肤之痛的同时镇定自若地下棋。千年后,有名叫做贺炳炎的将军,他断己右臂,能在痛不欲生的时候咬牙坚持,保下性命为革命效力。

  他们,都是响当当的好汉,都是历史无法遗忘,岁月无法磨灭的英雄!

  坚毅,刚强二词,就是为这样的人而创造的!

  拥有坚毅,才能勇往直前!

  长征,怎样的困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多少的红军战士用血肉筑成了通往革命成功的阶梯。穿着用草编织的草鞋,爬雪山,过草地。日行二百余里,是怎样的决心,才能让红军有如此光辉的成就。在长征这条一望无垠的道路上,有多少人被冻死,饿死。又有多少人,死于的枪炮之下,泥潭之中。累累的英雄血肉堆积在成长的路上,为了他们心中希冀的社会,献出了生命。

  他们吃着野花,野草。在困难的时候,一天仅有一粒黄豆的口粮,但他们从未抱怨过。

  试想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不后悔,不怨天尤人吗。

  也许是做不到了。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娇生惯养的年代。

  在这个孩子在蜜罐中泡大的年代,在这个都不曾吃过苦的年代。

  大概没有人能做到的了。

  在我们浪费饭菜的时候,在我们在舒适的教室里无所事事的.是。有谁回想起,在那个年代,红军吃着牛皮煮野菜,以天当房,以地当床。学习一年只有一支铅笔,没有黑板,只好在地上涂涂画画。

  红军长征出发时,各路军总数近三十万人,到达陕北却不到三万人。他们盼望着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却在通往社会的道路上死去。他们勇往直前,为新的社会贡献出自己的血肉,却还没看一眼这个社会便匆匆离世。

  这就是长征,就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一股力量。他激励着曾经的红军为革命前行,更鼓舞着现在的人们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而不懈努力。

  歌手费玉清在《梦驼铃》中唱道“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飞不去苍白海棠血泪”。是的,岁月的流逝,时代的更替抹不平历史的棱角,心中永存着信念。革命红军英灵永在,长征精神世代长存。只要心中燃烧着对未来的希望,勇往直前。将坚毅和勇敢化作前行的力量。怀着永不放弃的信念持续前行。就会发现,胜利其实就在不远的地方。

  电影长征观后感1500字 4

  天下午,厅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干部观看电影《我的长征》,当我赶到七楼会议室时电影刚刚开演,不知是何缘故,平日里可以容纳二、三百人的会议室今天显得冷清了许多,很多位置都空着。我选择了最后一排的空位坐了下来。平日里习惯了在电影院看电影,而今在会议室看电影,虽然窗帘都拉上了,但心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与以往的战争影片电影相比,《我的长征》不再以领袖人物为主要刻画对象,而是通过一个小红军战士的视角,将视点主要对准基层官兵,再现长征的艰苦卓绝。无论是开篇湘江大战的长镜头带来的震撼力和心理时间延续力,还是飞夺泸定桥时镜头的紧迫感和冲击力,或是尾声时少数民族战士达尔火将红旗插上高地时那凄美至极画面,都为这部影片的成功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曲大师张千一的音乐紧紧抓住了影片的节奏,经过他的音乐情绪的渲染,影片的大片气势更是无与伦比。男主角钟秋年仅十七岁,但是成熟的演技使他担任这部大片的主角丝毫不显单薄。影片充满了浓浓的深情,飞夺泸定桥是全篇最精采的部分,也是最动人的部分,如果说其他场面让我饱含热泪的话,那么这一场面则让我热血沸腾、震撼不已。

  影片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对主题思想进行深度的开掘,表现红军战士“跟着走”的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影片用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串联起主人公的整个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实现以小见大、真实感人、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真正触摸到了长征的精髓所在,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具备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是激励人们继承革命先辈遗志,激发人们深厚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的精品力作。

  在看片过程中,我一直是眼含热泪,仿佛置身在七十年前的腥风血雨中,不满十六岁的小红军王瑞的情感仿佛就融入在我的情感中,看着他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地从自己的身边消失,和大人们一起拼杀在战场上,冲锋在枪林弹雨中,我不禁感慨,这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怎样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何曾体验过这种感觉?当我们怀着自己所谓的生命的疼痛,来看七十多年前祖辈的疼痛时,才发觉我们是那么地造作和渺小。

  平日里说起长征,我总是联想到“两万五千里、雪山草地、草根树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样一些词,还有一些电影,电视里的画面。至于更具体,更深入的东西,就不清楚了。但看了这部影片后,一段段悲壮的故事,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场面,让我真切地了解到长征的艰苦卓绝,我也被深深的震撼着: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并凝聚着他们毫无畏惧、前仆后继地勇往直前呢?那不正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吗?

  我不禁在想,纪念长征,如果耽于纪念日的隆重,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思索:以什么样的纪念让这段历史完好的保存下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人们更充分的汲取其中的价值,以什么样的途径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具体生活结合起来。作为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弘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播、宣传,而且要身体力行,刻苦努力,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去发扬。正如一位当代大学生所言:“开始于70年前的长征还远未结束,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中国地图上,很容易找到长征的起点,在我们心里,长征永远是起点。”

  电影长征观后感1500字 5

  从没想过长征是怎样的一个场景,也想像不出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对长征的理解只有“爬雪山,过草地,两万五千里;吃草根,啃树皮,岁月苦无比”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今天观看了电影《长征》,那些战斗场面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无情,也感觉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老红军王瑞对长征岁月的回忆,那段岁月是他难以忘记,却又不愿想起的岁月。当年十五岁的王瑞还是个小孩子,全家四口人都参加了长征,湘江突围时,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他第一次认识了毛泽东,他的父亲也在惨烈的炮火中牺牲了。残酷的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痛,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在遵义,瑞娃子又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他亲眼目睹了毛泽东、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刚刚出生的女儿那动人心魄的一幕。这使他“跟着走,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红军通过凉山彝区受到拦阻,瑞娃子和他的姐姐通过以诚待人的我军民族政策取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也是在这里,瑞娃子失去了他的第二个亲人。就在清晨,反动头人勾结白匪洗劫了红军的野战医院,瑞娃子的姐姐竹妹子是野战医院的护士,在这次劫难中,没能逃脱。竹妹子牺牲了。

  红军强渡大渡河,三条船无法渡过千军万马。瑞娃子所在部队奉命沿江而下,抢夺距安顺场渡口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悬崖羊肠道,大雨泥泞难行,红军战士饿着肚子,不畏艰辛,日以继夜赶赴目的地,连长为救遇险情的瑞娃子落崖牺牲了。瑞娃子失去了敬爱的兄长。

  发起总攻之前,还差半年才满十六岁的瑞娃子被提前接收入党。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二连担任突击队,他们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后面的.战士一边铺桥一边进攻。最终,红军战士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七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瑞娃子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又回到了当年战斗的地方……

  以长征精神激励新长征,就是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长征是最严峻的生死考验,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在红军将士的头上。红军将士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英勇顽强地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十多万红军将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军战士所以能够克服千难万险,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人民群众是红军坚强的支柱与后盾。今天,面对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面对我们国家还不太富裕、部分人民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的现状,我们共产党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用长征精神鞭策自己,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壮丽史诗,70年岁月流逝,那些日子已载入史册,成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如今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牢记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它能够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具有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奋力拼搏,我们要继承这种精神,并将伟大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电影长征观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长征电影的观后感范文03-31

我的长征电影观后感简短03-21

《长征》电影观后感(精选11篇)11-18

长征电影观后感的作文范文06-10

[观后感]长征观后感03-31

《长征》观后感02-21

长征观后感12-07

长征观后感11-19

长征精神征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