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眩晕》观后感

时间:2022-10-06 19:08:4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眩晕》观后感

  《眩晕》观后感,这部电影在1958年上映,经典之作,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眩晕》观后感,欢迎阅读!

《眩晕》观后感

  《眩晕》观后感【1】

  我始终把《眩晕》看做是岛田庄司对于自己幻想能力的一次挑战,即以幻想的诡计为基础,将一切能够想象到的不可思议的元素用复杂的逻辑拼凑成一部意义非凡的作品。

  所谓意义非凡在岛田庄司看来应该是符合他《本格Mystery论》原理的集大成之作(“谜团的幻想性”与“精致的论理性”的完美结合),但是从我通读后的感受来看,这次挑战很难说是成功的尝试。

  小说以手记的形式开篇,详细记录着三崎陶太在“核爆后的世界末日”里的惊人经历。

  令人目眩的手记里充斥着大量幻想性的文字,诸如枯萎的太阳、消失的铁塔、龟裂的大地、恐怖的原始生物、莫名其妙的数字语言、兽首人身的人类以及最匪夷所思的“模仿《占星术杀人魔法》,利用小说里的咒文,将公寓内遇害的一男一女两具尸体肢解重组,并最终使其复活的上女下男的双性人。”御手洗洁在阅读后对著作者荒诞不经的手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较有兴趣的展开了破解手记谜团的挑战。

  其实以手记来陈述案件的方式在日本的推理小说中并不罕见,通常作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对读者产生某种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通过侦探人物对手记体矛盾之处的怀疑而展开实际调查。

  如此做的好处在于,作者可以利用手记这种虚拟的叙述模式,天马行空的对案件本身进行渲染,同时通过著作者的独特视角引导读者不自觉的进入误区。

  不仅吸引读者眼球,也能成为小说中核心诡计的组成部分。

  不过,也正是由于非客观的谜团描述,会导致读者从一开始就对谜团产生不信任感,因此小说的逻辑便会成为判断谜团与解答是否一致合理的重要因素,这对作者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但是,岛田庄司的目的并不在此,他之所以要以炫目的手记开篇完全是出于他构建“幻想”与“写实”之间的“落差之美”强烈意识,这在小说结尾处有着明显的暗示,尽管在我看来此种落差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不过这种下意识的创作目的与岛田庄司对于自身本格小说理论的实践态度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当属御手洗洁在读完手记后的推理部分,御手洗洁对如此偏离事实的怪诞文字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不断列举手记中重要的线索,一次次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虽然在我看来,御手洗洁的解释在某些地方显得些许牵强,但这也丝毫不影响读者继续往下阅读的兴趣。

  对于御手洗洁对于手记的看法可以当做是揭示凶手的推理过程,这里不免有一个疑问,即把部分重要的真相安排在小说前半部分究竟是何目的?因为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本格推理小说的重要推理部分通常都是在侦探充分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而且它们不约而同的会被作者安排在小说的结尾之处。

  在此,我对这个问题试作如下分析:其一,将大量推理部分提前对小说结构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作者在小说后半部分如何合理的让调查结果验证侦探在前文的推理会成为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重要理由;其二,仅仅道出“凶手是谁”并非完全道出真相,那么如此一来读者的更多疑问会放在幻想性谜团的合理解释上来,这与岛田庄司的创作目的充满协作感;其三,毋庸置疑,岛田庄司在小说的结尾处一定安排了更为巧妙的颠覆性设计,不然他如何放弃完整的推理结构呢?;其四,弊病在于,部分重要推理的提前会引起读者的强烈重视,和前文所述相同,逻辑的合理性会成为读者随时质疑前部分推理结果的坚强论据,这对作者而言要比公平竞争的条件还要苛刻。

  综上所述,岛田庄司一定是对自己的诡计有着强烈的自信,这才会让御手洗在看完手记后立即得到某些正确而又重要的解答。

  从结尾处来看,诡计虽然存在瑕疵之处,但结构却处理得相对巧妙,所以此种结构的改变当属成功的范例。

  另外必须要提的是,尽管在诡计的幻想性上《眩晕》几乎无可比拟,但在逻辑与结论方面却稍显不足,不用说是《占星术杀人魔法》、《斜屋犯罪》等著作,即便是同为以《本格Mystery论》为参照物试验性质的《奇想·天恸》也要比《眩晕》成功太多。

  这里要提醒我们一些一味追求诡计惊天动地的本格推理小说创作者们,幻想性的谜团固然可敬,但若是由于缺乏逻辑而得到牵强的答案,就算结构如何新奇也难以得到读者的认可。

  仅仅以幻想性的谜团为基础的推理小说是无法承受读者逻辑风雨的。

  当然,岛田庄司在《眩晕》中相较于以往作品而言让我看到了他更为出色的文字功底与写实的人文情怀。

  在小说里,丰富的状物刻画、人物行动和语言的描写大大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这在《奇想•天恸》里是难以想象的。

  这里用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如果《奇想•天恸》的阅读感受是观赏一部视觉系的电影,那么《眩晕》就像是被导演设定成电影里的一位不存在的演员,精致的场景道具触手可及。

  优秀的通俗小说会在讲述精彩的故事之余,令读者对作者的意识产生共鸣并获得感悟,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文字将读者强行带入小说之中。

  借此说明,在日本的众多推理小说创作者之中,在这一点上,东野圭吾毫无疑问是大师的模范。

  关于人文情怀方面,我想但凡阅读过《眩晕》的朋友都会深感无疑,小说里充斥着大量关于“食物污染”的现状和反思,以及对其衍伸“畸形儿童”无奈的忧虑。

  另外在《眩晕》中,岛田庄司借用御手洗洁对日本文豪所作与社会现实脱离之文表示相当程度上的不满,这也正符合其注重写实的初衷。

  总之,我在《眩晕》中看到了岛田庄司赋予御手洗洁以更强大的精神魅力,这个让之后的新御手洗系列作品有了鸿篇创作的思想基础。

  既然只是一次挑战的尝试,就应该会得出相应的总结数据,无论是对作者本人还是对读者而言都会是不小的收获。

  我相信在以后的阅读经历中,岛田庄司先生一定会带给我们更为接近其写作目标的作品,那个时候,我们一定能够更加完整的理解他热心专研的《本格Mystery论》。

  《眩晕》观后感【2】

  还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周末我们在高中生的高楼里上课,而平常我们则是在初中生的矮楼里上课,上的什么课我忘了,不过我在桌斗里发现了一本书,书名我也忘了,内容是介绍一些经典电影故事的,我很喜欢,打算把此书带回家去慢慢研读。

  同时我还很有礼貌的留了一张字条在那桌斗里,大意是说我把书借走了,下周还回来,没有签名。

  书看得很上瘾,第二个星期我差点儿不想还了,甚至后悔当初干嘛要多此一举留什么字条。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我还是把书还回去了。

  书是谁的至今不知,也许是一本人家不要的书随意丢弃在那里的,这些都已经无所谓,惟一留在我记忆中的是那本书里介绍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眩晕》。

  电影我看得不多,虽然号称喜欢,但是《眩晕》非常打动我,所以今天我看此片时还很激动,总感觉在记忆中某个地方隐藏的东西在慢慢显露出来,故事的情节也日渐清晰,这对于一部悬疑片是个大缺陷,我没有感受到应有的感觉,紧张、迷惑或别的什么。

  然而这无疑是一部好片,这几天来看到的头一部希区柯克的彩色片,谁说它和《凄艳断肠花》相类似,简直胡说。

  我真希望我从来没知道过剧情,好一步步被引入故事当中,看到当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演的警探是如何认真的成为别人手中的一枚棋子,当他爱上朋友的老婆梅玲(不知道是否一见钟情,没交代)的那一刻起,他就一步步按照别人的计划走入圈套,成为一个合格的“帮凶”。

  啊,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才是他最惨的时候。

  有时候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编剧不知是谁,非常厉害,结局是如此出乎意料,因为这时你才会去回忆影片的开始,才恍然大悟,啊,原来那时陷阱就已设好,我们和毫不知情的男主角一样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心甘情愿的被骗了。

  惟一的一点儿缺憾是结尾,希区柯克不允许那个女罪人活着,所以让她死去,这太牵强,这是受到公众道德感压迫而作出的修改吗?可是那得到更多好处的丈夫却在逍遥法外呢。

  此片除故事情节外,摄影也恢复了希区柯克一贯的风格,一贯的东西是不该轻易改变的,不是吗?

  《眩晕》观后感【3】

  《眩晕》逐步电影实在太可惜,太可惜了。

  本来可以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片子的,看完上半部,我甚至已经开始希望它能赶上甚至超过《电锯惊魂1》了,但是越看到最后越失望。

  上半部,简明扼要的开场白,个性鲜明的五个主角,紧凑的故事节奏,加上少见的攀岩题材,让人感叹的自然风光,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一部好片应该有的要素,让人迫不及待的想看下半部。

  《眩晕》真令人失望的下半部啊。

  长达一分钟的镜头乱晃和忽亮忽暗的画片,就算想体现出用闪光灯拍照的效果,也应该考虑考虑观众的眼睛承受能力,只有一个字,晕。

  依然没有摆脱俗套的恶心和血腥的镜头,仿佛离开了尸体和血肉模糊的场景就营造不出恐怖片的气氛。

  最最让人失望的就是结局,这也算是结局?我随随便便找一部片子的结局安在这部电影的结尾都比现在的强,真服了这个片子的剧本,一个非常非常好的题材,就因为一个结局,变成了一部没有情节的电影。

  不推荐看了,如果实在要看,就只看上半部分吧。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很多情景和拍摄手法都和《迷失》非常相似,我觉得,老美的片子也就那水平了,而法国和中国的片子进步的速度都很快,有朝一日,我们也能拍出世界级的大片出来

【《眩晕》观后感】相关文章:

眩晕症的保健注意10-26

惊恐的眩晕心情随笔10-07

《眩晕》观后感作文10-11

耳科眩晕者防跌倒护理论文10-10

观察中药药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10-26

[观后感]长征观后感03-31

家教讲座观后感|观后感11-17

紫日观后感_观后感_04-07

哪吒观后感《哪吒》的观后感02-28

青涩记忆观后感《记忆》观后感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