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3-07-28 07:03:0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纪录片《中国》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篇1

  他们总是不希望我们长大。

  “你小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可爱,现在长大了,越来越丑了。”

  不知道你们的家长是否也这么对你说过。总之,我的妈咪总会这么说我。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双手叉着腰吼着:“哼!才没有呢!”

  上次在拓展课上看完《我们诞生在中国》的纪录片后,我可能突然明白了什么。

  他们喜爱的,不是我们小时候的长相,也许是对于他们的依赖。

  第一次牙牙学语的时候,他们笑,盼望着能从你口中听到呼唤他们的声音;第一次奶声奶气地说了声“粑粑麻麻”的时候,他们笑道“再叫一遍!”;第一次走路摔倒时,大哭着喊“粑粑麻麻”,他们也笑,因为你的心里面第一时间需要的,是他们。

  我们一生中,有许多第一次,是在他们的宠爱下开始的。只不过……我们的态度可能随着成长改变了。

  第一次去陌生的城市上学,他们担心,总是一遍遍叮嘱你注意这儿注意那儿。可你却只会不耐烦地说一句:“哎呀!我又不是小孩子了!”第一次一个人在家,他们总要一遍一遍强调你别玩电别玩火别玩水,一个人在家有陌生人千万别开门。你也只会说一句:“哎呀!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在他们眼里,不论你多大,其实对于他们来说,你依旧也只是个孩子罢了。

  他们知道,我们会有青春期,叛逆期,以为自己已经准备好,去迎接孩子的'变化了。其实并不是,他们若没有试过,可能永远也想象不到被自己的孩子顶嘴,心里的那份楚痛。

  他们也总是会疑惑:咦?以前那个天天粘着我的小男孩/小女孩去哪儿了?那个乖乖听话的孩子去哪儿了——哦,他/她已经长大了。

  他们希望我们长大,希望我们像长大了的雄鹰,能自己捕食,自由飞翔于蓝天之上;他们也不希望我们长大,怕我们一展翅高飞,就消失在了云雾之上,再也不回来了。

  你不好了,他们会失落,他们会用尽全力保护你。

  你好了,他们也会失落,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保护不了你了。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篇2

  近日,纪录片《中国》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播出。在黄金时段暂停坚持多年的青春偶像电视剧,播出自制历史人文纪录片。对于多年来形成的收视定位,这是一个冒险。但是,情势所迫,湖南卫视也不得不试图转型。但这种转型值得确定和激励。

  纪录片《中国》的登场,是在20xx这不平凡的一年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感恩回馈在危难之时力挽狂澜的`民族,值得被赞扬,也值得被记录。

  纪录片《中国》以思想与制度为主线,挖掘从春秋时期起先,对今日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并通过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个人选择及闪烁瞬间,向大众呈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气。 当代中国正经验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当今时代,最为显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两个大局的交汇,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宏阔的时代背景。

  纪录片《中国》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它带着剧烈的主观色调和浓烈的思想感情,是从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文化历史的一种选择。不仅如此,《中国》也是一次长视频精品路途尝试:在制作上,实行了目前纪录片领域的最前沿技术;在叙事上,放弃传统纪录片的线性结构,采纳从中间打开和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在风格上,不讨好当今长视频的种种流行,特殊强调仪式感,特殊强调宏大的人物及其典型场景。这是一部有文化门槛、须要历史储备的作品,也是一部能让人吸取能量的纪录片,呼唤大众从历史学习,把责任、使命放到实践里面去。

  纪录片《中国》用由浅入深、妙趣横生的语言,回溯中华文化渊源,讲解并描述中国历史变迁。在宏大的历史发展道路中,找寻中华民族的志气之源、力气之源、自信之源。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篇3

  中国之历史,源远流长,贯穿在其中所流淌下来的精神也历久弥新,这样一股精神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也正是这样一股子精神,撑起了中国得以历经千年的岁月流转,依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孔子,乃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这位儒家始祖的一生却并不顺利。

  孔子一生都在推崇他的儒家思想,四处奔波:卫国、晋国、宋国、楚国......但他最后只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鲁国。记得有一次,孔子在卫国被监视了,这当然被孔子察觉到了。为此,孔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不尊重。还不仅仅是这样,贵族甚至还来驱赶孔子,孔子不得不为此而感到厌烦。即便这样,孔子依然竭力推崇自己的儒家思想,让它能有栖身之地。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源远流长,我对孔老夫子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教诲受益匪浅。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只死记硬背而不思考,就不能融会贯通,没有效果。但只是成天空想而不学习新知识,也会因为知识的.积累稀少而一无所成。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多复习,才能从已得到的知识中悟到新知识,能像老师一样熟练。子还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要取长补短、虚心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光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我们要“学”、“思”结合,打牢基础功,认真请教别人的长处,才能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篇4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是拍给大多数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看的纪录片,它表达的是在中国传统美食和人民生活之间温情和朴实的传递。

  就我个人而言是从中看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在每个地区城镇,最当地的美食貌似在城市中难以吃到,那些最自然和淳朴的美味都隐藏在小地方中。目前我只看了三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可能在山中或偏僻处只存在短暂时期的`食材,如果你不是当地人并且生活在城市中,那么你可能一辈子都吃不到那种美味。

  描述养蜂人的那个,养蜂夫妇一年有十一个月在外游荡,为了养家糊口,但在他们看来,这也算是一种不需要受人束缚的自由,很佩服。离乡背井的苗家父母,半年回家团聚半个月伴随家乡美食的饱腹和与家人团聚的温暖后,又要踏上南下的打工路程。

  其中有一段是说中国古老的麦客,也就是割麦人,工业化的进步人工劳动力已日渐消失,一天下来两双手在稻田里的挥舞和大汗淋漓的呼吸,在东家吃顿朴实鲜辣的晚饭补充能量。出来一趟十几天四个人赚不上一千。

  就中国这么多的人口来说,大多数人的追求真的不是那什么生活品质,豪车名牌,旅游散心,老百姓们没看过什么外国纪录片,看美剧英剧就算有字幕恐怕都看不懂。

  在他们看来,这个纪录片有触动到内心,描述的是朴实的美食令当地人感叹对就是这样。这样,就是对他们口味的纪录片了。

  对于大多数人就想活着过日子生活温饱的中国社会,希望我们这些不过是念了些书看了点东西肚子里有点文化的会注册豆瓣的人,不要非去钻那个牛角尖。美食纪录片嘛,看着是那么回事就好。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篇5

  当前,各地在严抓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复工复产带来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也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挑战和考验,要谨防上述问题。

  如何杜绝“花式”防疫证明背后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俗话说,危难之时显担当。如今全国各地区面临的防疫情况不同,对于防疫、复工证明,既不能“一刀切”地堵,也不能“一刀切”地放,关键在于措施的制定是否“走心”。及时掌握一线情况,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解决问题、做好服务,实事求是地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执行到位,这才是真正地把人民摆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

  其次,政府部门也要从群众角度出发,改进工作,规范各种证明,合理简化办事程序。条件允许的地方还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互联网的作用,用好技术手段,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疫情以来,杭州、深圳等地充分利用大数据协助政府精准、科学施策,在严防疫情扩散前提下组织企业有序复工复产,通过政务APP引导推广网上办事,满足市民、企业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

  同时,还需要纪检监察机关科学精准稳慎有效开展监督,继续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督促广大干部多从实处着眼,拿出扎实举措,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在疫情防控和开工复工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一个暖心的样本是:农民工乘坐“点对点”专列或包车返岗,还需要再隔离14天吗?针对这一备受关注的问题,国家卫健委及时回应:“点对点”返岗农民工只要行前14天内和在途没有相关症状,要尽快复工,无需再进行隔离。

  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而是应隔尽隔之余灵活处理,这一走心的举措,相信能及时打消很多农民工与企业的顾虑,有助于复工复产有序有力推进。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篇6

  今天我要谈的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born in China》),这个影片讲述了四种珍稀动物,分别是:大熊猫、金丝猴、藏羚羊和雪豹。

  大熊猫丫丫养育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美美。在这一年中她们母女是多么快乐啊,寸步不离。可一年后,他们就得分开了,大熊猫和人类可不一样,儿女离开家后还有常回家看看,熊猫的儿女离开后基本上一辈子都见不到了。但父母在辛苦养育儿女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欢悦,胜过离别时苦涩的千言万语。

  金丝猴淘淘生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但自从他妹妹出生后,他感觉没人关注他,便投靠了流浪猴群。在尝过外面世界的酸甜苦辣之后,他又乖的回到了猴群大家庭。

  雪豹达拉生活在青海高原。因生于高山沟壑之间,天生异常灵活。她每周捕一次猎,食物非常广泛,但她之所以杀戮是为了生命的延续。之后,她有了两个很可爱的宝宝,于是她更加努力地捕猎,但一次意外的脚伤使她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令人心痛的是入侵者来了,达拉被赶出了她赖以生存的家园,带着他的儿女流浪。冬天就要来了,但达拉和儿女却无家可归。暴风雪席卷着青海高原。就当达拉和小雪豹们都要饿死的时候,出现了一丝生机:牦牛群从山脚下跋涉过。达拉别无选择,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达拉看见一只小牛就冲进羊群,牛群一哄而散。只有母牛死死守护着小牛。达拉死死咬住小牛不放,母牛一次又一次用尖入刀锋的牛角顶着达拉。达拉跑了出来,身负重伤,她死在了白茫茫的雪地中……

  当我们以为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时,大地却又出现了这样一幕:青海高原春风拂面,两只看起来还十分稚幼的雪豹漫步在山峦之间……

  也许,死亡只能结束个体的生命,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大地的希望是永不会破灭的。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篇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王安石的《元日》总会让我们想到热闹的春节,大家贴对联、买年货、串门拜年,每每回忆起来总是快乐无比。可是疫情来袭,让2020年的春节变得与往年截然不同——街道上冷冷清清,家家店铺大门紧闭,马路上空空如也,就连人行道上也难以看到个人影。

  新闻里报道医护人员从死神手里抢救病人。不仅仅是医护人员,我的爸爸——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也在一线奋斗着。他大年初二就告别家人,奔赴防控一线了。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

  这期间他天天住在值班室直到隔离解除才回家。回家后,他也从不谈工作的事,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似的,但是脸上却掩饰不住一丝疲惫。所以,每当看到小区门口测量体温的工作人员,看到他们在寒冷的.风中搓着手,每过一个人就要询问情况,并认真地给他们量体温,我就仿佛看到爸爸在防控一线工作时的影子。

  虽然爸爸不能在家照顾我们,但我知道他在一线上努力工作就是为了服务大家,就是“舍小家,为大家”。啊!爸爸,您真伟大!我为您骄傲!

  爸爸是一名中共党员,他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我知道这场战斗中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我爸爸这样的乡镇干部,他们和爸爸一样,一条短信,一个通知,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他们化身为英勇的战士,用爱和信念,舍小家、为大家,守着一座城、护着千万家。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向他们致敬!

  尽管这个年不像往年那样热闹,还缺少爸爸的陪伴,但我却为爸爸坚守岗位而自豪!当在电视上看到很短时间里,我们搭建起了火神山医院时,我感受到了祖国人民的无比团结!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有国才有家,他们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现在要认真学习,努力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篇8

  1月25日,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奎屯市各单位、部门组织干部职工、居民群众集中收看,反响热烈。

  奎屯市城市管理局热力燃气管理办公室科员袁森说:“通过观看纪录片,我感受到在历史长河中,新疆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在工作中,我们更应心手相连,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共创美好生活。”

  奎屯市人民检察院书记员钱雨说:“通过观看该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新疆各民族群众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家庭成员。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一如既往地热爱新疆,维护新疆的稳定。”

  奎屯市教育局语言文字翻译科主任达吾力·阿斯哈夫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民族、宗教、文化观,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助力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团结、文明、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奎屯市团结街街道云岫里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朱乐说:“在新疆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我们可能只是一株小小的蒲公英,但我们愿意扎根在新疆,坚定为新疆奉献的信念,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市民艾威斯·艾比武说:“近年来,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繁荣昌盛和谐安定的局面。这种局面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我们全疆各族人民更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维护我们新疆的稳定和祖国统一,为新疆的发展添砖加瓦。”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篇9

  今天看完了两集的《地理·中国》纪录片——走进百慕大之后,貌似一切都没觉得那么神秘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讨厌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么久,今天看节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后,虽然胃口下来了,但是却是一脑子的无语。

  我说胜春,你今天讲的确实精彩,这点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过让我无言的是,你们最后给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气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为超雷暴、磁场或者电子雾所影响的区域性事故之后,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说胜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们说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气所致,那么还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这么早就下结论?还是说你们又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科学家的强有力证据?我算得上是一个强烈的百慕大迷,我觉得,你们说的这些,有些不可思议。

  这样说来,百慕大一点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说:百慕大的天气可真够糟糕啊,去了N多飞机,N多轮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气原因,每次都是因为天气事故,这可能吗?上千上万的事故,都是天气原因?这样,百慕大天气不是也太糟了吗?

  网上看完了以前的纪录片追风而行,相比之下,我还是很喜欢这期节目的'。讲述了很多的龙卷风知识,而且还讲述了怎样逃脱,还讲了龙卷风的一些内部数据,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欢龙卷风,从这期节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谢谢你们。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么关于龙卷风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欢迎来我博客交流,成为朋友。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篇10

  2020年的这个春节,我们过得很不一般。当人们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春节到来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了全国,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有这么一群人,是他们冲到了最前线,为我们而战,为中国人民而战。他们,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是战疫情路上的逆行者。这本应是万家灯火团圆时,他们却放弃了回家的机会,舍弃了休息的时间,他们心系疫情、奔赴前线。

  84岁的钟南山,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度晚年的。但是他没有,他站了出来。17年前‘‘非典’’时,也是他亲自冒着生命危险冲到一线上。他曾坚定地说:“把最严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令全世界的人震撼。17年后,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安全逆行的志,始终未变。

  在大年三十的时候,当我们在家吃着团圆饭,阖家欢乐的时候,是那些“白衣天使”们,是他们默默地在背后坚守着我们的生命,丝毫忘记了休息,甚至忘记了吃、喝。

  钟南山跟人们说:“切记没事不要往武汉奔”。但他自己却义无反顾地去了武汉,冲到了疫情的一线上。

  当钟南山踏进武汉那一步的时候,他自己也肯定曾想过:我也有家人,我也有假期,我也需要放松和休息的……但他知道,他有自己的使命,他听到别人正在呼唤他,但这呼唤,随时都有可能涉及到他的生命。但他毫不畏惧,还是拿着他的“武器”,在“战场”上完成他的使命。钟南山也意识到,在他身后还有数不尽的.同胞,他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同胞遭受痛苦。他,是多么地无私伟大啊!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至今,一群令人敬重的“白衣天使”日夜坚守第一线的岗位,没日没夜。彰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士的责任,时代的楷模。所谓“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作斗争,和死神抢时间!

  让我们向逆行者致敬!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篇11

  近日,纪录片《中国》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播出。在黄金时段暂停坚持多年的青春偶像电视剧,播出自制历史人文纪录片。对于多年来形成的收视定位,这是一个冒险。但是,情势所迫,湖南卫视也不得不试图转型。但这种转型值得肯定和鼓励。

  纪录片《中国》的登场,是在20xx这不平凡的一年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感恩回馈——在危难之时力挽狂澜的民族,值得被赞扬,也值得被记录。

  纪录片《中国》以思想与制度为主线,挖掘从春秋时期开始,对今日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并通过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个人选择及闪耀瞬间,向大众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

  纪录片《中国》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它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烈的思想感情,是从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文化历史的一种选择。不仅如此,《中国》也是一次长视频精品路线尝试:在制作上,采取了目前纪录片领域的最前沿技术;在叙事上,放弃传统纪录片的线性结构,采用从中间打开和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在风格上,不讨好当今长视频的种种流行,特别强调仪式感,特别强调伟大的人物及其典型场景。这是一部有文化门槛、需要历史储备的作品,也是一部能让人汲取能量的纪录片,召唤大众从历史学习,把责任、使命放到实践里面去。

  纪录片《中国》用由浅入深、妙趣横生的语言,回溯中华文化渊源,讲述中国历史变迁。在伟大的历史发展道路中,找寻中华民族的勇气之源、力量之源、自信之源。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篇12

  爱上中国的剧情简介

  该片以法国摄影师阎雷30多年拍摄中国社会变迁的亲身经历为线索,通过西方人独特的镜头语言,真实再现一个外国人眼里中国的社会巨变、经济腾飞、砥砺前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真实故事。带领观众走进中国社会巨变的历史洪流,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普通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故事。

  网友评论:

  让老外解说有很大难度。好在这个老外中文还不错。

  以外国摄影师阎雷的视角,来讲述他过去拍摄的中国和现在日新月异的中国,有感于外国人几十年对中国的热爱,但是念白很生硬。

  以一个法国人的第一视角看中国,旁白也是法国人用中文读,比较特别。一共三集,前两集的节奏和剪切合理,观者也容易一同联想和互动,点赞。第三集明显逊色很多,像是剩余素材大拼凑,杂乱无章。第三集本应升华主题,却来了个大杂烩,很减分。

  还没发行号呀

  只看了一集,就忍不住来评价,透过一个法国老头的镜头来描述中国的改革开放。吐槽旁白,着实难受,场景的切换时而快时而慢,太突然,背景配乐也觉得没那么契合,一部主旋律电影该让观众体会到的自豪振奋感动,完全无感,最不能忍受后期强加的拍照快门声音,大概是我强迫症又犯了,希望后面几集会好。

  不得不说看到阎雷的一瞬间我很激动并且很想把片源分享给西方的同学们,因为以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更具说服力也很独特。然而整个撰稿都是导演完成,阎雷的V/O官腔十足,全程观看基本不适。其实片子中有许多很好很有趣的点的.,比如说寻找曾经的救命恩人,在访曾经拍过挑孩子的母亲,可惜没有被放大

  挺喜欢这个胖胖的法国人的。刚看完他的《昨天的中国》找这个纪录片来看。前2集不错。第3集差评!

  里面有几个地方都想去,旁白真的听着很别扭

  挺好看的。

  第一集西游记的BGM一出来瞬间泪目了……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19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范文通用06-25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03-23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04-07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05-08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纪录片观后感03-15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通用18篇)03-22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通用23篇)12-02

纪录片《中国春节》观后感范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