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钱学森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钱学森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钱学森观后感1
11月17日在学校113会议室集中观看电影《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看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这部电影,。作品细腻、客观,着重描述了钱学森早年在美国的科研生活,和上个世纪50年代遭受麦卡锡主义迫害的故事等,钱学森是一个虽然严厉,但和蔼、善解人意、觉悟高,全心全意为民族、为党、为国家牺牲一切的科学神话。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20xx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他身上最值得人学习的是他那拳拳报国心。1935年他赴美留学,曾被关押在一个小岛上14天,美国人不准钱学森回国,这次经历让他的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严重损伤,但钱学森并没有改变他回国的决心。当我看到“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一段时,我被钱学森的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看到钱学森双手紧握住,眼里闪出坚毅的光芒。5年后,他终于回到了祖国……我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又不禁想起了一些名人爱国的例子。例如中国体育运动历史上国际影响力最大的'运动员之一——姚明。20xx年,因脚伤停赛的姚明回到北京,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简短的介绍之后,有位记者问:“请问你什么时候回美国?”这本来是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问题,没想到姚明马上纠正记者的提问:“不是回美国,而是去美国。是回中国,去美国。”话音落地,全场响起一阵自发内心的掌声。一字之改,包含的却是多么深挚的爱国情啊!又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主人公肖邦。1830年11月,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决定出国深造。出发前,肖邦的朋友们为他饯行,他表示永远不忘自己的祖国。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肖邦临终时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去,最后葬在了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上。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可见,热爱祖国的人们能使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走向兴盛和富强,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祖国永远是每个人民的“天”,祖国高于一切!
钱学森作为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导弹之父,值得我们每个人对他顶礼膜拜。想到他对我们新中国所付出的汗水、智慧,我实在想不出有几位能出其后者,现在我们大家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从现在起,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让我们成为一名爱国者,一起来热爱我们的祖国吧!
钱学森观后感2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xx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对于这样一位有着追求和高尚道德的伟人,我不禁肃然起敬。
他曾激动地说过:"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
他曾说过:"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射上去!"
他曾说过:"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他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他就是那位一个人顶五个师的顶天立地的男人!
初回祖国怀抱的他,家庭生活条件和美国形成了鲜明地对比,美国的房子有花园、有草坪,还有高级的木地板,是亮堂堂的别墅。但一心决定回来报效祖国的他,对这样优越的条件却从未动心。于是,经过努力,他终于回到了梦寐以求的祖国。虽然毛主席亲自给他安排了最好的住处,但是却不及美国别墅一半的好,伙食也很差,一个星期才能吃一两次肉,那时的钱学森可以说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钱学森的妻子蒋英生活中付出了更多的心血,经受了太多的磨难。她与钱学森虽是夫妻,但是钱学森的工作性质保密性强、经常出差,而且常常一出去就是几年,蒋英不仅要照顾着孩子们,还要照顾父母,更时刻牵挂着不知身在何处的丈夫,每天的日子都是在煎熬中度过,蒋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默默地在幕后支持钱学森,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使他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20xx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他的身上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脸上写满了祥和与平静,他脸色蜡黄,几根雪白的银发静静地贴在头皮上。这位为深爱着的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科学巨匠,留下了他创造的另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留下了他对科学严谨、创新、求实的精神,留下了他谦逊的做人态度,他安静地走了。他的妻子蒋英也老了,被人搀扶着,颤抖着,流着泪向钱学森走去,最后一次轻轻拥抱了钱学森。看到这个场景,我的眼圈红了,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钱学森的事迹在我的眼前闪现着,并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我心中默念:钱学森爷爷,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钱学森观后感3
爱国,看完电影《钱学森》,这个词至今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电影《钱学森》讲述了从钱学森归国受阻,在美国遭受尽迫害开始,新中国领导人营救钱学森,再到他历尽千辛回到祖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的感人故事。在人们的心目中,因为“两弹一星”事业的神秘性,钱学森的形象是高大的,宏伟的,近乎神的,而这部影片,却赋予了钱学森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儒雅,安静,耀眼,淡然,无私,坦荡,纯粹。更重要的是,是他完美的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影片中的钱学森有两个色彩鲜明的对比:回国前,由于钱学森对美国高科技军事科研的贡献和学术地位,一家人生活过的非常优越,设备一流的实验室,漂亮的别墅,汽车……他家里的社交聚会,美国军、政、商界人士均为座上常客,回国后的钱学森,除了一身朴素的军装,就是身着蓝色中山装,与普通工作人员毫无二致,他住的房子简单窄小,和美国的生活环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什么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放弃步步高升的事业、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从一穷二白开始,践行祖国强大的梦想,这才是拳拳的赤子之心,这才是报效国家的有力证明,因为,in mcountr,i can do everything .
影片《钱学森》对我们来说是精神的.洗礼,我们深深的被钱老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感动,从中获得了真真实实的精神力量。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会面临选择的难题。对于钱学森来说,祖国和人民,永远是他选择时的唯一标准。爱国情怀,是支持他度过难关,取得辉煌成就的源泉。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关注钱学森,思考钱学森,才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爱国,求实,奉献的良好风气。今天的中国。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需要更多像钱学森那样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之上的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走了。但他的爱国精神将传承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无畏前行。
钱学森观后感4
电影是种艺术,而艺术是讲究技巧和美感的。
影片在很多地方都是用反衬的手法突出钱学森的知识渊博,爱国,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的。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一场宴会上,两个颇有地位的美国人的交谈,就毫不留余地把钱学森博学多才,拥有炙手可热的才华表现出来了。像这方面还有很多,比如美国将军说决不能放钱学森回去,因为钱学森的威力相当于五个师的战斗力。这些手法都能使我们能更接近的描摹出钱学森的真实形象。
在这部影片里主角钱学森是很少开口的.,但由于陈坤出色的演技,就算不开口,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有一场戏是这样的,钱学森在得知美国政府拘留了自己,不允许自己回国时,钱学森在泄愤过程中一锤子锤到了自己的手,可是悲痛却绝不再此,我们感受到这时候的钱学森是身上的伤害远不及美国政府给他带来心灵上的伤害。钱学森的鲜少几次开口都是特别必须的,表现主题的。在当一个中国人拿着话筒用英文向钱学森提问时,钱学森拒绝回答他的问题,原因是中国人之间就应该用中国话交流,钱学森的爱国新鲜此时活现在了小小的屏幕上。
谈到美感,我不得不说影片的精致度简直是让我们的眼睛经历了一场美妙的洗礼,不管是在演员的选择上,还是在道具的选择和摆设上,灯光的设计上都是在力求唯美的。这也正像理科男钱学森的性格,严谨的一丝不苟。
力求还原现实与美感细腻的完美结合是这部影片最特别,也是创新的最成功的地方。令我遗憾的是电影在爱情这条主线上某些细节表现的过于生硬,在整部电影的细腻主基调中有时会显得突兀。但也只是有时,大部分爱情这条主线也确实大大的丰富了这部电影的内容。
电影的艺术就在于它是浓缩的精华,钱学森传奇的一生绝不是两个小时就能简单叙述完的。但是电影却把那些正能量的历史以巧妙的安排真实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是希望市场能有很多这样的影片的,让青少年观众能够被这些电影唤醒。钱学森就让我记住了,只有这把科学的宝剑铸成了,我们中国才会有尊严。
钱学森观后感5
上次看这类似的片子已经记不得是多久了,或许是因此感触颇深……
和许多后来有深远影响的人一样,钱老小时候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神童。十二岁就曾赴美留学。也是同样的十二年,成功通过了留学考试,成为那一批留学生的1/20,之后在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大学学习。再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在学术上完成了一些有建设性的话题。被聘为加州大学教授。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病床上的他曾说到,我们不仅要搞科学,搞技术,还要搞艺术,搞音乐。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他的妻子蒋英,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她和钱老是青梅竹马,两人的父亲也是关系很好的同窗,可为了学业和工作等原因,1947年他们的婚礼才在上海举行。那时的钱老已经三十六岁了。后来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哥哥钱永刚,妹妹钱永真。
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的短暂,成了追忆,在美国定居几年后,他被指控为中国共产党,并被阻断回国。拘留在特米那岛上的拘留所里,一度受到残酷的'精神折磨。
在后来辗转不安的五年中,在妻子蒋英的悉心陪伴下,甚至完成了著名的《工程控制论》一书。钱老对科学的热爱与激情令我折服。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显示了钱质朴又坚定的爱国心。
在被特务监视的空档,钱巧妙地运用“信中信”的方法把自己不能回国被拘五年的煎熬经历传到国内,被周总理知道后,中国方面毅然用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交换,美国移民当局才不得不同意放钱回国。
抵国后,在回答围观记者问题时,愤怒地拒绝一个中国人的提问。说到中国之间说话还要用外文?所以我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在钱老身上体现的爱国和对科学的执著醍醐灌顶般震撼着我。反省自身,真的需要向钱老学习,向钱老看齐。
之前,对于“钱学森”这三个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只有“两弹一星”孤零零几个字眼。我很感慨老师用宝贵的上课时间给我们看了这样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电影。使得钱学森的名字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钱学森观后感6
“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导演张建亚在电影里将钱学森的爱国情深或明或隐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你发现还是没发现。他的一词一句,他的一举一行,甚至连他眉毛的一颦一蹙都可以看出他对祖国的忧思,对祖国的拳拳的的赤子之心。电影追溯到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结为连理后飞往美国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主要描述了钱学森归国时受到美方的各种阻挠,他在新中国领导人的帮助下回到祖国,以及他在当时国家在航空事业一空二白领导一帮有干劲的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对导弹原子弹的研发。作为冯·卡门的`得意门生,当时钱学森在美国在航空工程理论方面已经有一定的造诣,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聪明智慧。由于对航空方面所做的贡献,美方给予他一家优越的生活条件当然不在话下。吃穿不用愁外,所接触的都是一些上流社会高级领导型人物。可是当他提出想回国祖国时,美方却一直阻挠。先是拘禁,再是搜查行李笔记文稿,最后是4年监视。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虽然钱学森人在美国,然而他心向往的一直是那片热土,那片他期待的能种出“苹果”的土地。
“我们来到美国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学成归国,报效祖国吗?”这句他对好友所说的话一直在我脑海萦绕。可见钱学森在美国求学期间一直没有改变他的目标,坚定,不渝。或许这就是他不向美国屈服的力量,跟随着他那颗心。影片另一大亮点就是钱学森与其夫人蒋英之间那段相濡以沫的爱情。蒋英放弃了当时正处于上升期的歌唱事业,跟随钱学森飞往美国。在他身边为他打理好生活一切琐事,照顾培养好子女。在钱学森事业高峰期与他一起共享幸福快乐;在被美方监视时,蒋英在他背后一直默默支持着他,共度那段煎熬的岁月。当然影响是相互的,钱学森在夫人的影响下,爱上了音乐。你在哪儿,我就在哪儿。蒋英一直陪伴着他,不离不弃。钱老晚年倍感对妻子的愧疚,然而蒋英不仅没有怨他,反而非常理解他那颗爱国心,那份心系国家人民,一心只想国家繁荣昌盛的感情。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何乐而不为呢?中国可以少一个成功的女高音歌唱家,但中国绝对不可以少一个钱学森!对啊,中国不能少造出两弹一星的钱学森,不能少心系国家与人民的钱学森,但中国也不能少舍小家为大家的蒋英。心怀坚定目标与理想,努力勤奋,落实每一处细节,对自己充满信心,做最好的自己!在自己那方净土上种上可口馋人的大苹果!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向钱老致敬!
【钱学森观后感】相关文章:
钱学森听课心得04-18
钱学森观后感11-03
《钱学森》观后感12-30
最新钱学森观后感03-31
钱学森观后感范文06-08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03-22
钱学森观后感优秀范文04-17
《钱学森》观后感(精选45篇)12-08
钱学森观后感200字(精选20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