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悲惨世界》由汤姆·霍伯导演,拍摄于20xx年,饰演女工芳汀的安妮·海瑟薇获得第85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这是历史上第4次将这部名著搬上银幕。
《悲惨世界》是最能体现浪漫主义文学精髓的名著。30多年前我们学习欧洲文学史的时候,老师竭力推荐,于是我们漏夜排队,买来新书如饥似渴地阅读。果然,《悲惨世界》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无以伦比,我们从中感受到人类美好情感的巨大力量。所以,当汤姆·霍伯导演的《悲惨世界》上映时,我自然迫不及待地找来看,而且还把1958年法国版本的电影《悲惨世界》重看了一遍,对照感受名著的力量。
这是一部音乐剧版本的《悲惨世界》。但正因为音乐,这部《悲惨世界》更为强烈地展现了浪漫主义艺术特色。重拍经典是很吃力不讨好的活。情节、人物都已为人熟知,再要突破很难。尤其是1958年拍摄的由法国电影巨星让·加班主演的《悲惨世界》非常完美地诠释了原著的精神,受到一致好评。曾经导演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的英国导演汤姆·霍伯决定另辟蹊径,拍摄一部音乐剧版本的《悲惨世界》。音乐剧《悲惨世界》1980年首演于法国,1985年登上伦敦舞台,1987年在美国纽约百老汇上演,被称作“四大音乐剧”之一。音乐的渲染更能烘托浪漫主义的情怀,更能展现雨果小说中大段心理描写的精神境界。看过雨果作品的都知道,这位大师善于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强调人物的感情抒发,突出人物美丑的强烈对比,如果改编成电影将非常困难。即便让·加班这样的表演大师,也无法完美展现冉·阿让的内心世界。音乐剧则恰好避免了这一缺陷。是音乐让我们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冉·阿让、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和沙威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深刻领会到浪漫主义的人文情怀。
过去的文学老师告诉我们,现实主义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浪漫主义则是把美好的东西展现给人看。《悲惨世界》的主角冉·阿让就是这样一个经典的浪漫主义人物形象。冉·阿让因偷面包而入狱,出狱以后受到主教米里哀的感化,化名马德兰救济穷苦百姓。女工芳汀的悲苦遭遇感动了他,他救下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把她抚养成人,并救下珂赛特的情人马吕斯,使他们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他是一个耶稣一样的神似的人物,社会的残害、现实的冷酷使他变成了猛兽,但是他没有藉此来报复社会,宽恕和人道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雨果认为,严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恶,应根据人道主义精神用道德感化的方法处理,“最高的法律是良心”。所以他自称《悲惨世界》是“一部宗教作品”。冉·阿让屡次饶恕沙威,最后令沙威无路可走,精神崩溃,这就是雨果心目中良心的力量,宽恕的力量。
在如今这样一个暴戾之风盛行的时代,观看《悲惨世界》,我觉得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最近一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的都是残忍无比的新闻,一言不合,或打或杀,然后旁观者无不义愤填膺,恨不食肉寝皮。仇恨就象这夏日的酷暑,弥漫不散。是的,我承认这世界有阴暗的地方,有狠毒的恶人,就象《悲惨世界》里描述的“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但是,我们不能用阴暗去对付阴暗,用恶毒去对付恶毒。我赞同雨果的观点,爱和人道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用爱和人道去感化人,教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正道。我们应该象冉·阿让那样,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报效社会,匡扶正义。前两天,在网络上看到一篇介绍十几年前发生在南京的德国人普方一家四口被杀案的文章。文中介绍,普方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了解案情后,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她认为“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然后,居住在南京的一些德国人和其他外国人成立了一个普方协会,捐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完成学业,因为那4个杀害普方的年轻人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正式的工作。我觉得,这种宽恕的力量才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悲惨世界》给我们的启示。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观后感-盗梦空间电影观后感大全03-06
地道战电影电影观后感02-08
天堂电影院电影观后感12-13
《悲惨世界》观后感11-21
《天堂电影院》电影的个人观后感11-15
感人电影《海洋天堂》观后感例文 海洋天堂 电影观后感12-30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电影李保国的观后感02-01
电影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范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