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山楂树之恋电影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楂树之恋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楂树之恋电影观后感1
特定的时代发生着特定的历史,然而正是在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却让那时的人们有着高于清淡物欲的精神上的寄托与玲珑剔透的情感,让我羡慕与憧憬。艺术总是具有高于生活的精湛的理想化的表现力,让人在共鸣感触的同时,却又不得不的对现实的无奈与差距一声嗟叹。是的,这总归是理想与现实的交锋与碰撞。
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情感那么纯真、那么干净、却又绵长而深远,一句“等你一辈子”的海誓山盟丝毫不显得虚情假意与矫揉造作,而恰恰表明了决心与心意。最难忘的是男主角为静秋买山楂树的脸盆和亲自为她洗脚的场景,他的细心,他的浪漫,以及他的温情,就好像是那火红的山楂树,温暖着静秋,感动着静秋。
我感动于这个场景是当时我在想,现在这个时代还有多少男人肯屈尊为自己心爱的女人洗脚?或许这样一处细节不足以典型的表明一个男人对于女人的心意,但我以为,却足以典型的表明一个男人的内心是否细腻、善良与慈悲。
看到男主角骑车带静秋去医院包扎受伤的双脚时,我听到旁边的一个阿姨在轻轻的抽泣,好像是哭了,起初我以为她太敏感、太脆弱了,太经不起电影煽情的表现力了,可是旋即,我在想,谁又能说她不是触景生情,被特定时代的特定往事勾起了自己的回忆呢?又或许,在她年轻时,也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那种纯真的感情,或者是在那个时代经历了静秋所经历的上山下乡过程中的种种磨难,所以,她哭了。可她究竟为什么哭,终究也只有她自己心里最明白吧。所以作为旁观者,我们最好永远也不要盲目的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就随意揣测他的动机缘由,这样的情形,大多数时候都是对于别人的一种误读,以及对于自我感觉过度自信的幻觉。
看到老三带着静秋骑自行车碰到静秋的母亲,静秋的弟弟妹妹面对老三时的行为表现以及静秋和老三拍照片时的搞怪表情时,周围一些比较年轻的女孩子都笑出了声,她们应该都是学生吧,那一刻,突然感觉年轻真好,虽然年轻和深刻很难排在一起,但是年轻就意味着心态的轻松与简单的愉悦,她们能从很具体的细节中挖掘出不大不小的快乐,满足着自己一颗小小的心。而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除了被长芳的孩子重复老三的话的可爱表情逗笑了和在影片最后绵绵无尽的惆怅与感动外,整个观影过程,我的内心都是平稳的、保持着情绪无意识状态,我甚至在开头不免觉得这个影片凸显的感情过于清淡了些,以至于表现力不够强,但是完整看下来之后,我内心却充满了无尽的思绪与浓的化不开的情节,尤其是看到那颗山楂树最终是开着白色而非红色的花,更是平添了很多复杂惆怅的心境……
或许这就是艺术真正的表现力——它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具有直射心扉与震慑心灵的`爆发力。
山楂树之恋电影观后感100字篇二最近我看了《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被许多人评价为“史上最纯洁的爱情故事”。我想也并无不可。
一部好的作品,它的优秀之处就是能够被它所传递的信息打动。
这部作品很难挑出什么瑕疵。它的人物、服装、对白的安排都是那么准确、到位。无论是清纯的静秋、清爽的老三,还是鲜艳的红色泳衣、老三频繁的“尔康”式情话,不论它们在现在看来是多么可笑,都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符合剧情需要的。我想,这是忍不住钦佩老谋子的地方。
片尾老三的死一下子改变了全片的基调,暗色,暗色,无边的暗色。永远没有听到静秋喊过自己的名字,静秋的腼腆留给了老三一生的遗憾。那个人走了,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在一种痛苦至极的方式中走向了另一个我们无法触及的世界。当母亲不再阻拦、社会不再限制的时候,两个初尝爱情甜蜜滋味的年轻人却就此天人相隔。这时,回头看,当时觉得“不过如此、一般一般”的情节此时都显得那么美好,纯洁动人。一起走路,一起游泳,相偎而睡……
剧中的山楂树,寄托着的不仅仅是两个年轻人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它也是那个村子甚至当时的整个社会的梦想。纯洁、甜美,跃动的红色就是希望,就是信仰。
也许很久以后你已记不清他们的模样,甚至忘却了曾经的这一段美好纯洁的爱恋,但是,却一定会有两个白衣身影,停驻在脑海里,相携相偎,在夕阳笼罩下的山坡上,走向空灵、纯净的远方。
山楂树之恋电影观后感2
一:爱情被人类讴歌了几千年,但爱情究竟是什么?稍微高等点的动物皆有性,为何唯有人类有爱?这份为我们所独享的东西又因何而存在、因何而可能?在当今或者未来,爱情又会如何变化和演进?
二:《山楂树之恋》是一部电影,电影只需表现爱情,不负责回答这么多问题,电影观后感: 电影《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三:我一向认为,所有的爱情皆产生于阻力,爱情之于性欲的差异,在于性冲动受到阻力而难于实现后的升华。因此,所有伟大的爱情,必与巨大的阻力伴生,或简直就是拜其所赐。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双双化蝶的梁祝,抑或到每个人不足为外人道的微苦还甜的回忆。
四:没有阻力的所谓爱情,不过是一次性活动或一段性关系的前戏。
五:《山楂树之恋》的"戏眼",无疑是那段"纯洁"的同床而卧。但促使他们保持纯洁的动机,显然不缘于情感,却源于恐惧。对于静秋,一段不复纯洁的关系,面临着身体与文化的双重恐惧,作为反面教材而存在的闺蜜,现身说法地呈现了这双重恐惧的源头和后果--怀孕造成的身体伤害,和事情败露之后的社会压力。静秋母亲的所有严厉却苦涩的忠告,也不过摄于并强化着这种恐惧。
六:但这恐惧为静秋一人所"独享"。男人性行为的身体和文化的后果,本来就微乎其微,对于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老三,其越轨行为的代价更是趋零,其"风险收益比"近乎无限大。但他视静秋的恐惧为恐惧,因此以静秋的身体为禁地。面对自身欲望与静秋的恐惧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他选择了抑制自身的欲望,以解除静秋的恐惧。对于一个男人,一个自知不久于人世的男人,这是一种源于爱和疼惜的牺牲,于是他是崇高的,静秋是纯洁的。
七:这场戏里,静秋的表演是成功的。因恐惧而产生的紧张,和对因爱欲而献身的隐秘的期待,被这个本来就紧张的小姑娘如实呈现,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电影《山楂树之恋》观后感》。与之对照,这场戏的真正主角老三,却把欲望与崇高之间因冲突、撕扯而形成的巨大张力轻轻带过。或许,演员本人对这样的`张力和撕扯便全无经验。
八:这也不能怪他。对此不仅他全无经验,包括"我们"在内的大多数人,对这种冲突和撕扯也已经日渐生疏。今天的性和爱欲,越来越远离了恐惧和压力。身体的恐惧,只需要一只杜蕾斯便可彻底消除,文化的恐惧,也早被社会的宽容所赦免。"曾有三任男友,最近单身半年。"--"非诚勿扰"节目女嘉宾们的情史与性史,已经在这种暧昧的用词中含混了界限,而准备与她们"牵手"走进婚姻的男嘉宾们,却也不以为意。空前宽松的环境,让老三与静秋当年的抉择,失去了艰难和张力。
九:问题是,当抉择的艰难不复存在,纯洁的动机和意义何在?
十:如果让我回答,则随着外部约束的弱化乃至消失,纯洁爱情的动机和意义,只能来自每个个体内在的道德自律。普遍的道德固然都有其功能性的出处。但对于个体而言,道德却可能是"绝对律令",通俗点说就是"必须如此,不为什么"。譬如一个女孩坚持要把初夜留到婚后,只能证明她的成长和教育的环境,让她相信只有如此才算纯洁,尽管她也未必坚信她的婚姻就能白头偕老,她也未必认为一旦离婚,她就变得肮脏。"因为必须,所以必须",没有道理好讲。但就是在这种没有道理,也不被强迫的坚持中,爱情获得了张力和美感,尽管其代价是牺牲了爱欲即刻得到满足的快感。
十一:因此,与其因为纯洁的爱情不再而感叹世风日下,不如诅咒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带来的性观念和性环境的宽松。可是,经过多少代人的启蒙和斗争才获得的性权利的自由,真的是值得诅咒的罪恶?自由与约束是一对永远的怨偶。自由因冲破约束而实现,却又以约束为前提,没有约束,自由也就失去了意义和快感。
十二:结论:爱情越来越是一种不受外部约束的自主选择,有人选择纯洁、忠贞,有人选择放任、随意。李银河的主张正对某些人的胃口,《山楂树之恋》则为另一些人提供了向往的模本,大家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然后各自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山楂树之恋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山楂树之恋的台词语录10-06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11-15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11-28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12-02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7篇02-22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7篇12-01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1000字10-08
《山楂树之恋》读后感10-07
《山楂树之恋》读后感作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