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观后感15篇[实用]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舞剧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舞剧观后感1
舞剧《莲花》,将“莲花”这一诗化的主题意象,借由现代中国舞的表现形式,予以充分的诠释和升华。在巧妙的时空设定之下,佛陀和莲花这两种具体形象相互幻化,来折射人性之中最本真的善意和美好。剧中的情节设定连贯顺畅,但艺术情绪却跌宕起伏,不乏亮点,摄人心魄。在用肢体语言,展现宗教文化清净、慈悲、超脱的特性的同时,嵌套着幽默诙谐,夹杂着残酷冷漠,而最终又统一归回形而上的`思考之中,定位精准,立意深刻。
莲花的自然属性,经常用来与佛教的教义相类比,予以美化。佛与莲花的共性,也成为舞剧的切入点。本剧所使用的“莲花”题材,有别于传统的中国舞对花本身姿态形象的诠释,而是潜入其中,挖掘“莲花”背后更高深的文化内涵。在佛教文化之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脱俗、叶花实并存的稳固周全,都与佛教的意旨相契合。临近莲花,也如同临近宗教一样,都能使人深觉平静与喜乐。本舞剧思路开阔,着力将于将这种高尚、超越的情感境界,借由舞蹈这种感染力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给观众朋友,带来平和、通透的心灵体验。
舞剧观后感2
一次中西方艺术碰撞的盛宴,一次大胆的文化碰撞。如今的杂技已不是原来传统的街头艺术,而是大胆创新,在保留了原有技术技巧的同时更具有了新时代活力,融入舞蹈元素,使其更有高雅的`情趣,整场演出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舞剧观后感3
这是我第二次进剧场看《莲花》,为的是配合国家艺术基金对20xx年度资助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说实话,在接到国家艺术基金相关部门的邀请之时,我全然忆不起第一次观看《莲花》时的图像。搜索当时的印象,只记得比较沉闷,比较寡淡;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比较安宁,比较清纯——像我再一次端详着这部《莲花》时的感受。初看《莲花》之时,知道了这是《肥唐瘦宋》(二)的作品,也知道了出品这两部作品的"闲舞人舞蹈工作室"是赵小刚、张云峰共同创办并领衔工作;只是错过了《肥唐瘦宋》的观赏,在观赏《莲花》时的"前理解"中建立不起作为《肥唐瘦宋》(二)的内在关联,这个"关联性"的缺失导致了某种审美焦虑……因而只留下个"啊,莲花,百花丛中最冷艳;啊,莲花,筑坛捧圣濯清涟"的印象!这次观看《莲花》,注意到场刊上有"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工匠塑像的故事创作舞剧"的字样,不过就作品形态而言,我以为还是称为"舞蹈诗剧"为好。
虽然未看过《肥唐瘦宋》,但因为熟稔赵小刚和张云峰,其实很想知道他们当下的追求与作为。知道张云峰,大概是在1996年。那时刚担任北京舞蹈学院主持院务工作副院长的我,与张继刚等应邀担福建省舞蹈比赛的评委。当时任职龙岩山歌剧团的张云峰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他那时创作的一个三人舞才得个三等奖(舞名忘了),但我却看到了他的潜力,为他提供到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免费进修一年的机会。这之后,他通过进修再考入本科就都是后话了,留待恰当时另叙。知道赵小刚要稍晚些,具体情形我在署名"洪霁"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了。这篇可能是最早推介赵小刚的舞评,叫《传统文化遗韵的舞蹈建构》(载《舞蹈》1999年第5期),有个副标题叫《赵小刚的<妻妾成群>及其他》。文章开门见山:"赵小刚是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广东班的应届毕业生。这个由广东舞蹈学校来组织教学的大专班在北京舞蹈学院的沙龙舞台举行了‘毕业习作汇报’演出,赵小刚因为汇报演出中的3个作品——《巾帼素描》《春秋》和《妻妾成群》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之所以对赵小刚有着特别的兴趣,在于他的3个作品体现出一个共同取向——这就是用舞蹈来建构传统文化遗韵。"
我突然觉得,眼前的舞蹈诗剧《莲花》不仍是"用舞蹈来建构传统文化遗韵"吗!虽然是7点30开演,但才过7点不久,由黄路霏饰演的"敦煌彩塑"就婀娜地站在幕外的小莲台上,不时地引来观众的"美拍".这个黄路霏让我联想到了35年前的杨华——那个在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中表演独舞《敦煌彩塑》的杨华,那个把"活的情感灌注在静止的形态里"的杨华,那个"通过神女形象的人性化表达中国古代女子所特有的含蓄、善良、温柔、贤惠的性格和情操"的杨华(参见《舞蹈》1980年第5期杨华文)。待到由汪子涵饰演的"塑匠"步上台来,凝注、端详、摩挲、爱抚"彩塑"之际,我才意识到我们将步入另一个情境——一个将启始"塑匠"和"彩塑"故事的情境;一个"塑匠"为何彩塑、如何彩塑故事的情境;一个"彩塑"如何巧夺天工、"塑匠"如何独具匠心的故事的情境。
帷幕缓缓开启,我们进入第一个被称为《塑》的情境:一列舞者成外凸状弧形端坐,起初我当是神圣的"莲台";当舞列随着舞台的顺时针旋转"移步换形",我们才知道这个"弧形"就是个"弧"而非"圆"的隐象。后来见场刊写道:"月牙泉依偎在鸣沙山的怀抱∕梵天丽影中星云流转……",才明白赵小刚在不急不躁地娓娓道来——从前有座山(鸣沙山),山怀有个泉(月牙泉),"塑匠置身其中∕见水波翻涌∕如莲花盛开∕决意塑造一身彩塑……"只见这个"弧形"(月牙泉)的舞列先是隔位俯仰,继而?漫成"圆形"(水波)的舞列成涟漪涌动,然后才是塑匠仿佛从天际跋涉而来……波涌的"莲花"映化成他的心象,而胸有成"莲"的他缓缓走向一团塑泥(尚未成为"彩塑"的黄路霏),霎那间,那些曾摹"泉"拟"波"的舞者都成了金刚、罗汉、伎乐、飞天——真个是梵天幻丽影,大漠涌清泉……这使我想到吴晓邦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新舞蹈艺术寄予的厚望,他说:"在创作问题上,既要打破保守思想,也要尊重中国传统的艺术习惯——这就是‘形神兼备’……这是一条普遍的法则,也是我们的舞蹈思想与美国现代舞中新的流派的区别"(《论现代舞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影响》,载《舞蹈》1982年第1期)。
舞蹈诗剧《莲花》不仅形神兼备,而且神形互动。胸有成"莲"的塑匠要把胸中之"莲"塑成身边之"莲",你说得清这是"象"的外化还是"神"的物化吗?赵小刚倒是干脆,复杂的意念简单地处理——他就让塑匠背负着那团"塑泥"艰辛地跋涉、蹒跚着前行……为了让那座未来的"彩塑"像团待塑的"塑泥",他还用块麻布将其包裹,只是在心有灵犀之时才为其松绑,为其塑像。在这段成为《行》的情境中,赵小刚还特意让塑匠将"塑泥"背到台沿,目的是让塑匠请前排观众来参与谋划、提供创意!在这里,时空的"穿越"成了一种艺术的"隐喻",塑匠的"苦思冥想"体现出一种"深谋远虑"——他想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去塑造人类精神的.永恒。场刊上写的是"塑匠背负着彩塑开始了旅行∕游历间探索着生命的原点".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塑匠所背负着的,只是未来"彩塑"的"塑泥";而所谓"探索着生命的原点",意在思索如何赋"彩塑"以"精魂"——看来"彩塑"不仅要推敲"随类赋彩",更应当琢磨"赋彩以魂"!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将这篇舞评题为《生命的原点彩塑的魂》。不过以此观之,第二情境《行》之中金刚罗汉有些炫技的舞蹈和第三情境《别》之中那些类似"阿凡达"形象的舞者,在我看来都有些过于放纵、过于折腾、过于喧闹……赵小刚则说这其实仍是对塑匠心像的纵深刻划——金刚罗汉有些炫技的舞蹈是塑匠"无限灵感"的折射,而那些类似"阿凡达"形象的舞者则是塑匠抗争"自身欲望"的鞭策……应当说,这两段舞蹈或由于演技过炫、或由于体量过大,都有游离诗剧主线之感;不过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这些体现出"舞"之绚烂的舞段,总是背着"彩塑"走来走去的塑匠岂不是更乏味了?!其实,诗剧《莲花》以《塑》《行》和《别》3个情境来构成了3个篇章是很讲究的:《塑》是让我们反思人生要干什么?《行》是让我们反思人生要怎样干?《别》则是让我们反思人生为什么而干?我总在想,这部舞蹈诗剧似乎应当在两个方面加以充实:其一,应当充实塑匠内心的丰富性。仅让他从月牙泉波涌的"莲花"产生"塑美"的动念似乎单一了些,可否让他也有为之"辗转反侧"的意中人、并使之与"彩塑"最终合为一体。其二,应当充实"彩塑"外形的丰富性。仅让她从一团"塑泥"被塑成"彩塑"也似乎单一了些,可否让她有通灵、成圣的机缘,更使之反过来以丰富的舞蹈来升华"塑匠"的"通道之技"
从诗剧的舞蹈语汇来说,看得出赵小刚谙熟"敦煌舞蹈";但从诗剧的舞人塑造来说,又看得出赵小刚不炫耀"敦煌舞蹈".舞蹈诗剧《莲花》让我们明白舞蹈创作的"现代性"并不在于舞蹈语汇的稀奇古怪,而在于人生信念的远瞩高瞻。记得当年观看赵小刚和他的同学们举行的"毕业习作汇报",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普遍认为这台习作的传统题材有现代意识,同时习作的现代技法又有传统底蕴;不过当时大多数人还认为习作的构思创新能力大大超过了语言设计能力是个不足。而当时我就认为,"赵小刚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语言设计能力。这使得他以《妻妾成群》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不仅以‘传统文化遗韵’见长,而且以‘舞蹈语言建构’取胜"(参见《舞蹈》1999年第5期拙文)。在我看来,舞蹈诗剧《莲花》的创作理念及其作品成像,在今天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我们不要轻信"每个现代舞者都在创造自己的法则"之类轻浮的说法,不要轻信有那么一种超越民族乃至国度的"法则"等着你去"创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轻信"跳什么"决定着某一舞种属性的谬言,林怀民跳《九歌》、赵小刚跳"敦煌"都并非为了"古典舞"而是为了"现代性"……同理,"古典舞"作为积淀着传统文化意蕴的动作形态,更能在当代题材的表现中强化民族意蕴和民族精神。如果我们仔细想过"中国当代舞"作为"非限定性"舞种的道理,我们就知道新中国创建的"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当代舞"的技术支撑和审美引领,化莫深焉!美莫广焉!功莫大焉! "中国古典舞"也正是因为我们探索中国舞蹈的生命原点而成为"中国当代舞"的精魂!
舞剧观后感4
昨晚,有幸观看了大型魔幻歌舞剧《神奇赣鄱》。从票上看,到昨天为止,该剧已经演了8437场。百度百科介绍,《神奇赣鄱》是以赣鄱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为内容,采用了历史演进的分幕式叙事结构,是江西首部大型历史风情魔幻歌舞。
昨晚的演出大约1小时,我最大的感觉是视觉冲击,就象资料介绍的“将舞蹈、杂技、武术、绸吊、威亚、戏曲、动画、激光、声效等各种演出元素集中于一台戏中,首次在全国创造出多维立体演出方式,将舞台与360°环幕投影、180°穹顶投影完美融合,形成540°全空间,()并配以目前全国唯一的9.1声道音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确实有一种强烈的时空感和梦幻般的穿越感。
但是,看罢总觉有一点不满意,到底是什么呢?
该剧要体现赣鄱文化,然后什么才是赣鄱文化?歌舞剧告诉了我们了吗?
神奇鬼怪,充满神话?歌舞剧充满着这样的符号。
生死不弃,凄美爱情?牡丹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倒是亮点,但又阐释不够
孤愤内心,高古超逸?青云谱八大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寄情水墨,似乎又不是赣鄱文化的'精神
风格清新、气势浩荡?王勃的《滕王阁序》影响巨大,然而王勃又不是赣鄱之人,何以代表?
精美的舞台背后是文化的迷茫,到底什么才是赣鄱文化?
充分疑问的一次观看。
舞剧观后感5
“六一”的前一天——5月31日,我们学校四年级全体师生前往国安剧院观舞剧《羚羚的故事》。它是学校送给我们的“六一”礼物。这部舞剧有四幕,分别是:《家园》、《逃离》、《母爱》、《新生》。讲的是:可可西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一天,一个少年来到了这里,和羚羚成了好朋友。少年到一座山上去看风景,取而代之的是偷猎者。大家东奔西走、四处逃亡。羚羚却发现:羊妹妹被抓走了。羚羚和家人都饥寒交迫。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后面的枪林弹雨把它们逼上梁山,羊妈妈毅然跳入沼泽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少年和小羊打败了偷猎者,羚羚都当妈妈了,可可西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其中,有一幕让我十分感动,那就是第三幕——《母爱》。母爱就是母亲对于儿女的爱。羚羚和家人疲于奔命。羚羚对妈妈说:“妈妈,我跑不动了,咱们要去哪里呀?”羊妈妈告诉它:“快起来,咱们要去没有人类的地方。”羚羚一皱眉头,不解的问道:“妈妈,你不是说人类好我们是好朋友吗?怎么要到没有人类的地方呢?”“孩子,”羊妈妈语重心长地说,“你说得对,羚羚。但是现在人们却为了一件皮大衣就要夺去我们的生命!”话音刚落,一声枪响惊住了羊群,“孩子们,快跑啊!”羚羚急忙问妈妈:“可是妈妈,前面是沼泽地呀!”羊妈妈急中生智:“我们没有选择了!”话音刚落,它毅然决然地跳入沼泽地。羚羚大喊一声:“妈妈!”众小羊也大喊一声:“妈妈!”《羚羚的故事》是一部儿童环保舞剧。虽然不是真实的,但是就像真实的'一样,演得栩栩如生、催人泪下。羊妈妈跳入沼泽的一瞬间和小羊们叫妈妈的一瞬间,使人热泪盈眶。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广告,姚明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不正是舞剧给人的启示吗?我想:绿色环保,不砍树,不捕杀,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这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是的。难道你愿意生活在废墟里吗?所以,从今天起,我们争做环保小卫士吧!
舞剧观后感6
虽说第二天早上便是化学竞赛,母亲硬是把我拖回东莞观此舞剧。
这次是由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世界顶尖水平)表演,不容错过。
音乐。
音乐是录好了的唱片。作为古典乐发烧友,我已将大部分音乐(柴可夫斯基的版本)的旋律刻录脑中。而舞蹈时音乐已被改编不少。不管怎么说,我还能听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之魂,不至于过早鼓掌。
舞
芭蕾,脚尖上的罪,美丽而又苍白的幸福。
羡慕俄罗斯姑娘惊艳的出场,每个都有深邃大眼,皮肤雪白,纤细的腰…芭蕾好像天生就是她们的伙伴。
一个个都穿着那种高雅的舞鞋,一踮脚尖便是更典雅的姿态。碎步,小跃,划圈,转圈,大步跳跃…每一个动作都是美感的化身,舞裙似盛开的白莲花,圣洁地绽放在舞池上;舞裙摇曳,好像花儿也在这无边的美中舒展开了久违的芬芳…
而舞鞋里又是何种惨不忍睹!鞋里,小块海绵垫上渗透了血。一踮就痛,哦,不痛,因为已经麻木;一个转圈,指甲又裂开小缝,几滴血渗出;一个跳跃,脚踝又得承受极大压力,血淤在脚背,脚趾又开始渗血,但又不得停歇,继续在血与痛中跳,舞,观后感《芭蕾舞剧《睡美人》观后感》。汗珠满面,却还得露出耀人的微笑!
女主角笑得是那般自信!镁光灯下,她是公主,她是美,她是一切…那些伴舞的呢?
我看到了她。瘦长的.手臂,在一排排手臂中更显瘦弱。她没有乌黑动人的长发,也没有金发的柔波--她只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棕色头发。她的脸脆弱而又精致。初上场时她好像有点紧张,显得有些羞涩。但她还是微笑着。
和其他伴舞女演员一样,她也缓缓举起手臂,高过头顶,脸略略侧过一边,显出高挺的鼻梁,嘴角浮现一丝微笑。鬓丝处似乎有水珠抖动。
很累吧,我想。
她自始至终都微笑着。她太高了,她不能当女主角,因为她比"王子"还高;她的腿太细了,她不能当女主角,因为纤细的腿难以长时间承受旋转的重荷…但她在舞台最不起眼的一隅,她在最平凡最黯淡的角落,她依旧要笑,笑得如那粲然绽放的白莲花。
终于在那一瞬,她走上了舞台中央。但追光灯仍未对准她的微笑。她依旧无悔地笑。
划圈,小蹲,然后她又退回了那个不起眼的角落。
一个圈都没转,一个小跳也没有展示,她就隐于那平凡中。
我忽然懂了:这是她的梦想。
站在这个舞台上,与世界最顶尖的舞者共舞,足矣。
不必受众人注目,不必成为最好的,能实现自己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便是幸福。
足矣,足矣。
我又奢求那么多干嘛呢?我正做着我喜欢做的事情。
我其实很幸福。
舞剧观后感7
昨天带老妈去看了《天鹅湖》,虽然她看的不太懂,但是还是挺高兴的。而我由于她时时的打断感觉有点不过瘾。如果下次有机会看《海盗》,还是自己偷偷去看吧。这次是我第一次看芭蕾舞剧,几年前在人民大会堂看了一次某年舞蹈演出季的芭蕾专场就一直想找机会看一下《天鹅湖》和《海盗》这两部作品。这次看的虽不是世界顶级芭蕾团的演绎,但是主要演员的表演还是挺不错的。特别是女主角,一个人饰演风格迥异的白黑天鹅,舞蹈表演、动作技巧难度很大,连续32个挥鞭转,整场下来她始终是那么轻盈优雅,很难想象那么纤悉的身形却有着如此的体力,当之无愧地应得到全场最多的掌声。男演员中虽然坏猫头鹰洛特巴尔特的表演者表现的机会不太多,但几个大跳无声地落地以及舞蹈过程中的举手投足能感觉到他的个人条件还是很不错的。王子扮相不错,但是由于经常是和女主角跳双人舞,所以被女主角的光芒掩盖了不少,以至于整场下来对他个人的没有留下很突出的印象,不过最经典的一段,也就是第二幕那段慢板双人舞感觉2位主角表演的非常动人。小丑在剧里也是个重要人物,由于有不少单人的表演机会,对他的个人印象似乎比王子还要多呢。在其他演员中,双人舞的表演也很不错,四小天鹅,以及第三幕中结合了西班牙舞等其它元素的2对双人舞也很好看,相比之下群舞的表现就比较一般了。
这次的演出说是第四版天鹅湖,由于没有看过其它的版本,所以也无从比较,但是就我个人来说,整体感觉稍显虎头蛇尾。第四幕王子与洛特巴尔特的交锋表现的'似乎有点平淡,胜利得来的似乎有点太容易了。另外,由于剧场的限制,应该不是现场伴奏,并且音效也非常一般,这是最让人遗憾的一点;而且舞台似乎也小了一点,不过舞台布景很好看。当然票价毕竟和大剧院差了好几倍,要求自然也不能那么高了。
总之,这次的演出还是很对得起买票钱的,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喜欢的演出。
舞剧观后感8
前几日我观看了西藏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歌舞剧《孔繁森》从中得到了不少感受。
孔繁森先生生前是西藏阿里的区地委书记。他曾经两次赴西藏工作,历时十载。他克服了世界屋脊的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等等的困难,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民。为了寻找阿里地区的发展优势,全阿里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与藏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相反,他还用自己不高的收入长期收养藏族孤儿,常常为患病的藏民送药,为困难的藏民慷慨解囊……。
去年十一月份孔繁森先生不幸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人民热爱他,敬佩他,怀念他,学习他。称他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正当孔繁森先生为改变阿里地区的面貌而四处奔波时,他却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上……。
无论是孔繁森先生,还是他之后的`领导干部,也许他(她)们还未开创出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她)们对人民的情,对百姓的意,早以化成了一件件为群众造福的平凡小事,铭记在人民心中。正是着公仆精神,把领导干部和群众凝结在了一起,永远永远,坚如磐石!
舞剧观后感9
11月5日,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西安开演,本剧是为纪念李白烈士的事迹而做,由于疫情的原因,这部本该在10月上演的剧作一再延期。今年春晚,该剧的片段《渔光曲》在主演朱洁静老师的带领下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吸引了无数观众前往剧院观看,我也是其中一员。
虽说是本着领略李白烈士的传奇故事的敬意来到剧院,可在演出开始前,我还是有些怀疑,只靠肢体语言的演出要如何讲述这一段惊险刺激的谍战故事。带着一丝怀疑和好奇,演出开始,紧张的背景音乐响起,主要人物从黑暗中缓缓走出,幕布上依次亮出他们的身份介绍,普通而又平凡。当他们转身混入身后的人潮时,字幕幻化成一串串电码投射在男女主角身后,故事就此开始。
一次隐秘的接头,一张掉落的照片,敌友身份呼之欲出,随后便是一场场惊险的追杀和躲避。随着剧情的推进,共产党人被一一屠杀,男主人公李侠也陷入危险,裁缝店的小伙计赵晓光为了保护李侠,毅然抢过他的红色围巾引开追击的`国民党特务,最后壮烈牺牲。当舞台投影上标示出:赵晓光,中共华东分局情报员,牺牲时年仅十五岁,入党仅7天,此时,安静的剧院里响起一阵低声的抽泣。李侠看着战友的遗体悲痛欲绝,妻子兰芬的安慰和开导让他再度站了起来,继续投入战斗。面对死亡的威胁,逃过一劫的李侠并未害怕逃避,而是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那份尚未传递出来的情报。剧情最后,一路患难与共相互扶持走过来的夫妻生离死别,李侠送走兰芬,坦然发出了最后一份电报,慷慨赴死。剧中并未展示李侠的结局,然而电报的内容已经说明一切。“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何等凄凉又何等悲壮。据资料记载,李侠的原型人物李白烈士没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他在发出最后一份情报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牺牲于上海解放前夕。
走出剧场,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不停地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先烈们前赴后继的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是忠诚于党的信仰,还是为人类谋求幸福的大爱。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告诉了我什么才是共产党人的信仰,选择自己的信仰不难,而在坚持信仰的路上,却是荆棘遍布。在共产主义奋斗的长路上,无数革命先辈们用一道道电波做画笔书写青春,用鲜活的生命换来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烈士虽已牺牲,电波永不消逝,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舞剧观后感10
在20xx年度国家艺术院团展演中,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的大型舞剧《孔子》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全局浓缩精炼,剧终意犹未尽!这次首演原创舞剧《孔子》,可谓“探索具有民族风格的舞剧创作之路”又一精心尝试和挑战。
舞剧《孔子》以孔子的生平事件为线索,运用舞剧艺术形式的独特表演手段和肢体语言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质,来演绎历史人物中的经典故事情节,来进行完整的人物塑造。孔子扮演者胡阳是刚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年轻演员,在20xx年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得成年组表演一等奖。剧中,胡阳以纯熟的舞技,飘逸流畅的表演很好地表现了孔子的魅力、智慧、思想和生命力,“以情代技,技在情中”,不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个性,且充分体现了演员圆熟的技术技巧,深厚的艺术表现力,达到情与技的完美统一。他仅有二十几岁的年龄,塑造舞剧中孔子厚重跌宕的一生,竟然能入木三分,让人赞叹。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文化的主流。虽然其间也经历了多次的冷落、质疑、否定和批判,但一阵波澜过后,未能从根本上撼动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及行为准则上的重要地位。当前,儒家文化正在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经历一场复兴;在学界,拯救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渐成共识。此次,中国歌剧舞剧院以舞剧的形式向全球介绍孔子以及儒家文化,是从纪念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倡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舞剧《孔子》的编剧、导演孔德辛,是第77代孔子后人。她以自己的文学观艺术观来打造孔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为先、以忠孝为大、以智信为怀、以情义为天”博大精深的.思想者形象。《孔子》的舞台大气沉稳,运用了现代的高科技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视觉展示,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演员阵容强大,灯光、舞美干净大气,造型服装色彩独特,音乐旋律优美细腻,段落起伏分明悠长,多种艺术形式的交错,营造了《孔子》的整体艺术氛围,给整个舞台增资姿添彩。舞剧《孔子》在编排上出色地演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当代艺术的创新又不失传统艺术之美,顺应时代之需又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美学之精华,民族化和当代化结合得恰到好处。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儒家文化“反求诸己”的修身之法,可以极大地安抚人的“心智”;而转型社会的道德缺失与重建需求,也为儒家文化复兴提供了空间和舞台。儒家文化对秩序、和谐、均衡的重视,更为富裕起来的人们提供了哲学、道德和人生价值的引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认为:“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独到的思考,这种继承是没有生命力的。”如今,在注重迎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创作者要提高关注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探讨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不断丰富舞蹈创作的文化内涵,提升舞蹈作品的文化品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
舞剧观后感11
今天的《天鹅湖》真的是一场视觉盛宴。芭蕾的美是艺术,它的高雅与美妙称得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华。提到“芭蕾”,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它那优美、非凡的舞姿和高贵、典雅的气质。但今天的《天鹅湖》不一样,它是集芭蕾、杂技、滑稽为一体的大型杂技剧。场面更是惊心动魄。其中肩上芭蕾、地圈、女子软功、吊环等一些经典技巧高难度动作都让人不经赞叹,太厉害了!当然剧中那诙谐幽默的“四只大白鹅”也不禁让观众哈哈大笑,总以为会为它们配上《四小天鹅》的`音乐让它们展示一番,没想到来了四只大青蛙,也着实让观众很惊喜很意外。不得不说的就是“天鹅们”运用了平衡车,在舞台上平稳的舞蹈仿佛就在水面自由地滑行,真是唯美动人。喜剧总能让人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是爱情的力量让王子拼尽全力去除诅咒,击退了黑鹰王,与公主相拥在天鹅湖畔,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
舞剧观后感12
对于一个常年来被繁华都市喧嚣与商业资讯所“围困”的普通市民,或者一个已过天命之年而极少走进剧院的人来说,被朋友邀至那近郊清新的大学校园剧场内,去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似乎感觉到十分的庆幸与“精神奢华”,似乎有一种逃离都市“文化雾霾”,感受重返大学校园“清纯”的冲动。
国家剧院、舞剧、《孔子》、校园——遂将这一系列完美的词语一一连接起来,脑海中顿然闪现出舞台上华美的光焰,未曾想匆匆进入剧场后即是应了主持人精简的开场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但当大幕徐徐拉启之时,整个舞台上闪耀出华丽、飘逸、灵动的浩大场面,富有古典宫廷乐舞的辉煌场景在梦幻般舞台灯光的映衬下,一个个舞者在高调色彩、统一服饰变幻的曼舞中,好似羽化登仙。舞剧序部的执羽情景之后,《孔子》四幕大戏分别以《乱世天问》、《绝粮》、《大同》、《仁殇》依次而展现,在场全部的观众似乎顷刻凝神屏息关注于舞剧演绎的每一刻,全然沉浸在舞剧叙事接连的情节中,伴随着深刻的主题哲理延伸,伴随着妃、公、臣三者与孔子人物关系、故事场景的演化,伴随着舞蹈人体动态描摹状物方式的.激情深化,及道具、音乐、灯光、布景一系列有逻辑的深层次推进,孔子这一“圣人化境”的形象聚合成真善美的“实体神像”,似乎千年后活着的孔子跃然而出,且栩栩如生……
此刻,我好似已陷入悲欣交集、香色浓艳的故事场景剧情氛围中,被置身于古代人文与现代时尚虚实交替的情景里。诚然,我是被中国歌剧舞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义举而感动了。
《孔子》舞剧以“乐也者,圣人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的传承宗旨,溯源逐本。孔子剧组或许融入“古代乐治就是由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社会安定”这一大义,同时把握孔子对非礼之乐“八佾舞于庭”的斥责,遂将“圣人”活的人物搬上舞台,以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达到雅俗共赏、内外行同赞这一种难能为美的艺术极境。
试想在社会伦理悖化、价值理念资本化、文化商业化、艺术泛娱乐化的全商时代困境中,要用何等超常的意志力、创新力来精心缔造孔子仁者爱人、天地人物一体同构、参赞化育、曲成万物、大德敦化的境界,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圣贤般的执着与使命,秉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凛然正气。
首先《孔子》舞剧叙事性结构,融汇了古典舞、现代舞与民间舞等多种舞台戏剧表演特色与精髓,编剧选取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乱世、诸侯纷争、天灾人祸不绝的时期中孔子列国周游、历尽坎坷的片断。其次,突出其治国之策的推行,书院教育理念的传播,为民请命的苦旅3个核心史实,采用缀联、梳理到穿越、整合及至参差、提升艺术创作方法,展现宫廷帷幕菜谱严下的肃杀冷酷、残暴无道,一如进谏中的危境,君臣间的杀戮,传道中的悲欣,祭祀时的决然,令人震撼的是舞剧叙事结构中细节的亮色始终贯穿其间,无论是舞美设计中竹简书法背景的推移,或是进谏书简道具舞蹈的托物言志;无论是舞台古俑道具缘物寄情千年的寓意,还是万民跳傩、祭祀典礼,或是圣人舞剑祈天的心愿,都契合了一代圣贤内心“仁者”无穷的张力。尽管校园舞台所限、群舞人物庞杂,但艺术表演却俨然有序、色彩清新、主题意蕴深刻,而每一时段的舞台灯光音乐富有节奏的演进变化,将每一位舞者的表情赋予传神与出彩(而整部舞剧并未灯光分区切割或炫光特技)。
以笔者之见,观赏《孔子》舞剧最是以空杯心态、以唯美的情感、以回味的方式为上,正所谓见仁见智,仁者第一。所以真的想再一次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默默无语地观舞者圣境,分享美美与共,“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舞剧观后感13
9月4日,和朋友中正等一起,因其朋友吕哥的关照,得以进入杏坛剧场,近距离观看了一场视觉盛宴——歌舞剧《孔子》。
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不仅拥有三孔等宝贵历史遗迹,近年来也开发了诸多文化旅游项目,位于大成路东侧紧邻孔子文化园的杏坛剧场,就是比较大的剧场,并有孔子文化艺术团在此,每逢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日都会有精彩演出。旁边的孔子文化园是一座精致的'北方园林,有我从未见过的最大的假山,人工湖。对面紧邻孔子研究院,做文献文物收藏和儒学研究的机构。曲阜的繁华植根于传统,植根于文化,商业在这里是屈尊于文化的,所以难得在曲阜的轴心路上有如此僻静之地,更加有幸我等平生第一次来欣赏大型歌舞剧《孔子》。
杏坛剧场是一座先秦仿古建筑,与对面孔子研究院的大宅高楼相辉映,气势非凡。里面剧场舞台宏大,以金黄、中国红等各种色调来突出孔子思想文化的光辉。歌舞剧以孔子生平为主要线索,分为几个篇章,分别讲述少年孔子其母循循善诱,青年孔子拜朝为官,治理一方,造福百姓,中年孔子辞官后周游列国,尔后其思想为众生所敬仰,万世所流传。虽然咱们以非专业的眼光来看这场孔子歌舞剧,然而仍能从宏大的演出场面、演员专业的舞步看得出故事脉络和歌舞本身的魅力。第二段孔子求学之时,高山流水之效果配以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还映射孔子仁和思想于其中,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孔子辞官而周游列国,跟从弟子无数,历经磨难,矢志不移,也让人感喟万千。而于雪花飘洒的艰难前行的孔子师徒,转而花瓣飘舞的穿暖花开,则寓意着历经艰难而孔子的思想终于为人所理解、推崇和传承。尾篇则以现代小姑娘朗诵“礼之用、和为贵”来表示孔子思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影响至深,感喟万世。
然而以我非专业的眼光,仍有些地方有待商榷,关于鲁国民风的描述地篇幅略多,而尾篇孔子周游列国归来仍有许多历史事实没有描述,其弟子七十二贤人也应该会意一下,显得尾篇过于短暂。然而终究瑕不掩瑜,今天这一场盛筵仍是平生之未见,大开眼界,心灵升华。
舞剧观后感14
这一学期我选修了《当代著名舞蹈及著名芭蕾舞蹈欣赏》,一转眼这门课已经快接近尾声了,每周三晚上林老师都给我们放了芭蕾舞剧,从开始的中央舞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天鹅湖、胡桃夹子到后来的睡美人、法老的女儿等等,之前我很少会去看芭蕾舞剧,对芭蕾的印象只停留在两个脚尖的直立上,《当代著名舞蹈及著名芭蕾舞蹈欣赏》这堂课,带着我一步步走进了芭蕾的世界。
印象最深的要数闻名中外的经典芭蕾舞舞剧《天鹅湖》,开绷直立,白色纱裙,轻盈飘逸仿佛就代表着芭蕾的一切,而天鹅湖则是芭蕾的一个代名词。 《天鹅湖》取决于神话故事,描述被人妖洛特巴尔特用魔法变为天鹅的公主奥杰塔和王子齐格弗里德相爱。最后,爱情的力量战胜了魔法,奥杰塔得以恢复为人身。奥杰塔公主和齐格弗里德王子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天鹅湖全剧分四幕,第一幕王子齐格弗里德在生日前夕,其母亲告诉他,已成年的齐格弗里德要在第二天选一位新娘。而到了晚上,王子去天鹅湖捕猎天鹅。
第二幕齐格弗里德遇上被罗特巴特施咒的公主奥杰塔。她白天是天鹅,晚上却会化成一位少女。只有当某位男子真诚地爱上她时,她才能得救。齐格弗里德邀请她第二天晚上来参加舞会,并会向母亲表示,愿意娶奥杰塔为妻。
第三幕各国的公主和使节都来出席齐格弗里德的生日宴会。罗特巴特也带着他的女儿奥吉莉亚来了。奥吉莉亚显示的是奥杰塔的形象,只是身着黑装。齐格弗里德被迷惑并与她缔结了婚约。当齐格弗里德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大为震惊,并立即赶往天鹅湖。第四幕王子请求奥杰塔的宽恕,而奥杰塔也原谅了他。这时罗特巴特用魔法卷起大浪,要淹死齐格弗里德。奥杰塔为了救他纵身跃入湖内。根据导演编排的不同,结尾也不一样:或者是双双逝去形成悲剧式的结尾,或者是天鹅恢复人形,王子救起公主,爱情终于战胜了邪恶。其中第二幕让我最为之赞叹。第二幕描写齐格弗里德和奥杰塔在天鹅湖滨的相遇和相爱。慢板双人舞细腻地表达了白天鹅奥杰塔从恐惧、提防逐渐到对王子的放心和信任,进而迸发爱情,以至热恋的过程,奥杰塔的独舞突出了她的悲剧色彩,她的舞姿越是优美柔弱,就越是凸现出她的孤独和动人。女子脚尖舞是芭蕾舞的灵魂,其独舞要求技巧娴熟,有轻盈如飞的跳跃和令人目眩的'旋转,还有快感十足装饰性极强的双脚打击,以烘托主要人物,渲染环境气氛等。四只小天鹅跳的舞曲,音乐轻松活泼,四只小天鹅整齐一致的舞姿,包含"击脚跳"和"轻步行进"的动作。这些动作以及头部的转动,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小天鹅的形象。这一幕最经典的就是《四小天鹅舞》,这也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诗意。
舞剧观后感15
舞剧《青衣》,近几年看过的国内最好的现代舞剧,没有之一,我们是惊叹着走出剧场的,谢幕时观众们显然不知道该怎么为舞剧喝彩,于是边鼓掌边大声说“好”,这“好”字立刻连成一片。
看过毕飞宇的书,又有徐帆傅彪主演的电视剧珠玉在前,这出舞剧竟然通过肢体语言同样完美地诠释了这场属于京剧的悲剧,青衣的悲剧,那种让人喟然长叹的气氛甚至更为浓烈。记住了这个名字~王亚彬,制作人、编舞、导演、主演,她显然是了解中国戏曲的,看着台上融合了传统戏曲云手、山膀、鹞子翻身、圆场的舞蹈动作,拿捏与夸张,恰到好处。她不象一个从戏曲门外看过来的人,她舞出的筱燕秋游走在戏曲和现代舞之间,充分而浓烈。
除了主演,其他的角色、群舞都极出色,竟全然接受了与憨厚面目的傅彪完全不一样的精瘦舞者,喜欢那些年轻的在练功镜前的`群舞少年。编舞与舞美皆出色,有一场宴会之舞,极强的雕塑感;一场可称为“床戏”之舞,唯美而风情,让人印象很深;最后一场黑幕下的红光独舞,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动中突然悟到,筱燕秋并不全然是叹息,她要的是燃烧至烬。
好的舞台表演引人凝思,青衣在戏曲里是个有份量的角儿,不象花旦开得浓艳美满,青衣总归带着哀婉悲切的,却从哀婉里,有着对生命最深重的担当。
【舞剧观后感】相关文章:
舞剧观后感09-25
中国民族舞剧创作10-05
舞剧《歌唱祖国》观后感01-15
歌舞剧内演员的协作演出10-08
弗拉门戈舞剧《卡门》的观后感作文03-21
浅论对舞剧创作过程的认识论文10-09
现当代壮族歌舞剧音乐发展12-19
歌舞剧团个人年度工作总结10-09
[观后感]长征观后感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