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财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综合类与师范类院校中设置最普遍的一个传统的基础性文科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复合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是浅谈财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许多理工类与财经类院校也纷纷开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改变了单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多元化特色,满足了社会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但不容忽视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经济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形成了较大冲击,尤其是一些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专业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陈旧的问题,教学仍然受到传统学科体系与专业体系的制约,没有突破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走综合类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路子,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与从事中文教育人才为目标,而应以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结合院校自身的优势,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因此,需要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笔者所在的西安财经学院中文系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建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夯实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与人文素养(“一体”)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重点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两翼”),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下文试就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作一粗浅的探讨。
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人文素质
强化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的培育,是中文本科专业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基础化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之后所养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与人文情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却能使他们受益终生,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习语言学、中外文学史及基础写作等中文专业传统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机械地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充分考虑本专业人文性的前提下来理解应用性的内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发展的后劲。
西安财经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2001年6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方向定为高级秘书及宣传出版,主要为培养高级文秘方向的实用性人才,故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侧重于公文写作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从而相应地压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素养不够,基础不扎实,没有底蕴,没有后劲。虽然一时上手易,但跟进时代难,缺乏持续竞争力。而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理论,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缩窄专业知识面,削弱基础理论教学。因此,我系在培养规格上,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模式塑造人才,逐步加大基础理论课的份量。
我们不断修订培养计划,遵从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与前瞻性等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在借鉴其他同类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取消了一些与中文专业相容性不大的课程,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有机地衔接相关课程,并选用能够反映本学科最前沿理论的课程教材或部、省获奖等重点推荐教材。通过不断地调整培养计划,我系的培养特色愈加鲜明,培养质量愈加提高,收效也很明显。由于增加了汉语言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课程与课时,使得我校学生在考研时与外校学生能同台竞争,大大提高了考研升学率,如2009年汉语言文学20人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上线16人,在学校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如何办出特色,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就业竞争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是各财经院校在专业建设之初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浅谈财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
【浅谈财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10-08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1-03
浅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10-05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论文10-08
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通用7篇)08-26
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论文10-11
浅谈汉语言文学中审美价值体现论文10-08
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改革探索教育论文10-12
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中人文素质教学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