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合同纠纷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关于劳动合同纠纷
劳动合同纠纷是最常见的纠纷之一。如何快速高效地处理劳动合同纠纷,不仅有助于单位专注于生产经营,也有助于劳动者尽快投入到工作当中,减少社会经济成本的支出,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合同纠纷,欢迎大家分享。
【劳动合同纠纷概念】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劳动者加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承担一定的工种、岗位或职务工作,并遵守所在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和其他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应及时安排被录用的劳动者工作,按照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并且根据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保证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及社会保险、福利等权利和待遇。
【劳动合同纠纷如何解决】
一、发生劳动合同纠纷解决步骤
发生劳动争议: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
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2、当事人→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
3、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
4、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另有规定仲裁为终局裁决的情形外)。
上述步骤并非每个步骤都要经过,我国法律法规只规定了提起劳动仲裁是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前置条件,其他步骤可选择适用。
二、解决劳动合同纠纷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劳动争议范围
有些因劳动合同发生的纠纷并不属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争议的范围,不能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而应通过提起行政诉讼或申请行政复议等方式维权。
1、属于劳动争议的事项: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2、不属于劳动争议的事项:
(1)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
(3)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或者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
(4)家庭或者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纠纷;
(5)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
(6)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的纠纷。
(二)注意时效的经过
为避免时效经过,诉求无法得到法院的支持,要及时的行使权利,以达到时效中断的效果。当事人能够证明在申请仲裁期间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申请仲裁期间中断:
(1)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
(2)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
(3)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
申请仲裁期间中断的,从对方当事人明确拒绝履行义务,或者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或明确表示不予处理时起,申请仲裁期间重新计算。
(三)注意证据的收集
虽说法律法规规定了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想要证明自己的观点需有充分的证据,如证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如果没有劳动合同,可以出示打卡记录、工资条、为公司代发快递的快递单等等作为证据。
【如何避免劳动合同纠纷】
一、合同订立阶段
1. 明确合同条款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在合同中详细规定员工的工作岗位、职责范围以及工作地点。例如,对于有多个工作地点或者可能涉及出差的岗位,要明确列出具体的地点范围或者出差的条件、频率等相关细节。如果是销售岗位,需要写明负责的销售区域是哪些城市或地区。
劳动报酬:明确工资的构成,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津贴等各部分的金额及发放方式。例如,绩效工资是根据什么样的考核标准发放,奖金是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获得等。还要注明工资是按月发放还是按其他周期发放,支付的日期是哪天。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明确标准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或者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具体适用情况。对于加班的认定、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和支付方式等都要作出规定。同时,要明确员工享有的各类休假,如年假、病假、婚假、产假等的具体天数和申请流程。
2. 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订立合同时地位平等,双方都有权利对合同条款提出自己的意见。用人单位不能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强迫劳动者接受不合理的条款。例如,在协商工资待遇时,劳动者有权根据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市场行情提出合理的薪资要求,用人单位应给予认真考虑,而不是单方面决定。
3. 确保合同形式合法有效
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且双方签字或盖章。对于一些关键条款,如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可以特别提醒劳动者注意查看,以避免后期因合同形式不符合法律要求而产生纠纷。
二、合同履行阶段
1. 严格遵守合同约定
用人单位方面:
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方式支付劳动报酬,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例如,如果合同约定每月10日发放工资,用人单位就应当按时足额发放。按照合同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如为从事危险工作的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为办公室员工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办公桌椅等。
对劳动者的工作安排应当符合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如果需要变更工作内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和法律规定,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办理相关手续。例如,将一名文案编辑岗位的员工调至市场营销岗位,需要与员工协商,在员工同意后,修改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劳动者方面:
劳动者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工作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如遵守用人单位的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2.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应当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用人单位对于工作任务的调整、工资待遇的变化等情况,应当及时、清晰地告知劳动者。劳动者如果对工作安排、工资等方面有疑问或者意见,也应当及时向用人单位反馈。例如,通过定期的员工座谈会、设立意见箱或者内部沟通软件等方式,方便双方交流。
三、合同变更和解除阶段
1. 依法进行合同变更
当需要变更劳动合同时,如因企业经营战略调整导致员工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发生变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程序进行。一般需要双方协商一致,签订书面的变更协议。变更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与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 谨慎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如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且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等情况。在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提前通知劳动者,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在符合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下)。例如,因企业裁员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才能实施裁员,并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也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程序解除劳动合同。如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如果劳动者擅自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纠纷】相关文章:
劳动合同纠纷协议02-21
劳动合同纠纷协议3篇02-21
借款合同纠纷12-29
塔吊租赁合同纠纷12-06
(精)借款合同纠纷05-25
房屋租赁合同纠纷04-10
买卖合同纠纷03-08
附条件赠与合同纠纷07-25
服务合同纠纷起诉07-09
解决合同纠纷的律师函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