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毕业论文

护理本科自考毕业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2:06 护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护理本科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不仅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同时对护士的自身涵养、语言、仪表、服务意识以及协作精神都有一定的要求。护理服务作为对临床治疗的辅助性活动,其质量水平的高低将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护理本科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本科自考毕业论文篇1

  谈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护士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的影响

  [摘要] 目的 研究观察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护士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方法 以2015年1―3月作为对照组,另以2015年4―6月作为实验组,分别方便抽取护理人员共30名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实验组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

  对护士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水平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

  结果 实验组护士工作积极性评分均值为(9.0±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护理沟通、健康教育、病例书写、病房管理、以及护理操作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引入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改善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提高护理质量水平有重要影响,值得在实践工作中推广应用。

  护理服务作为对临床治疗的辅助性活动,其质量水平的高低将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护理管理模式的科学选用已成为保障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前提所在[1-3]。

  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实现护理质量的飞跃,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者高度重视的研究方向之一[4]。

  无缝隙护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管理工作模式,以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为目标,彻底打破传统护理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离局面,力求消除各种缝隙因素,以实现全面、完整的管理[5-8]。

  为研究观察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护士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的影响,该研究中以2015年1―3月作为对照组,另以2015年4―6月作为实验组,分别抽取护理人员共30名作为研究对象。

  对比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与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作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2015年1―3月作为对照组,该组中方便抽取护理人员共30名作为研究对象;另以2015年4―6月作为实验组,该组中方便抽取护理人员共30名作为研究对象。

  均事先告知所有护理人员研究内容与方法,征得护理人员同意。

  对照组所抽取护理人员中,男性为1例,女性为29例,年龄区间为20~42周岁,平均年龄为(28.5±1.5)岁,工作年限区间为1~15年,平均年限为(6.5±0.9)年,3例为主管护师职称,3例为护师职称,24例为护士职称;实验组所抽取护理人员中,男性为2例,女性为28例,年龄区间为20~42周岁,平均年龄为(27.5±1.3)岁,工作年限区间为1~13年,平均年限为(6.2±0.5)年,3例为主管护师职称,3例为护师职称,24例为护士职称。

  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护士人员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中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不做特殊处理。

  1.2.2 实验组

  实验组中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成立无缝隙护理管理工作小组。

  将科室护理人员按照护理技能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年限、专科知识、以及职称等级,结合护理人员自身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组,实施责任包干制,对职责范畴加以量化,以明确各位护理人员应承担的职责。

  科室护理人员可划分为多个责任小组,每个小组内宜设置5名护士,其中1名为组长,1名为责任护士,3名为护士,在年龄上进行老、中、青搭配。

  3名护士主要负责对患者生活起居的护士以及无创技术基础操作,1名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有床技术操作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与健康宣教,指导护士展开基础护理工作,1名组长则负责对患者各项技术性的治疗与护理管理。

  护士长要求护士做到对患者的每一项治疗内容及护理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及时、有效执行医嘱,保证患者的安全。

  同时参加疑难病例的讨论和负责危重患者的有创治疗、高技术性的护理工作。

  并通过查房、开例会等方面对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②科学排班。

  科室护理人员的排班方案需要作出合理改进,实施人性化的弹性排班制度。

  其中,护士长按照行政班上班,责任班相对固定,同时实施大夜班、小夜班双板制,实施8h在岗以及24 h全程负责的工作制度。

  护理人员对班次有特殊需求时需要提前1周时间提出报告,由护士长提前1周将班次安排好。

  在高峰时间段、薄弱时间段、以及夜班班次中加大护理人员的配置比例,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同时,需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年限,合理安排工作班次。

  在病区护理部排班本首页中增设排班留言卡,其作用于是方便有调班计划的护理人员将申请填写在上方,以便及时作出调整,确保护理的持续性。

  同时,护理部需增加设置1名机动性护理人员,以不影响护理工作正常运行为前提下进行调配。

  同时,排班中还需要遵循新+老的原则搭配,以便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的动态观察与整体性护理;③构建三级式质量监控工作体系。

  选择医院优质护理示范工程领导小组、护理部质量控制工作小组、以及病区护理服务质量控制小组共同展开对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执行情况的监督控制。

  定期考核护理质量,对护理制度进行量化处理,以物质以及精神奖励无缝隙护理管理中表现较佳的护理人员。

  同时,在考核中需总结组性的问题与缺陷,提出整改意见与要求,进而构建一个具有的全方位、主动性、以及个性化的无缝性护理管理系统。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个组护理人员在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水平方面的差异。

  工作积极性用自拟调查问卷进行评价,总评分为0~1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人员积极性越高;护理质量水平共设置护理沟通、健康教育、病例书写、病房管理、以及护理操作五个项目,单项评分区间为0~2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佳。

  1.4 统计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护士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水平均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士工作积极性对比

  实验组护士工作积极性评分均值为(9.0±0.5)分,对照组护士工作积极性评分均值为(7.6±0.2)分。

  实验组护士工作积极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6,P<0.05)。

  2.2 护理质量对比

  实验组护理沟通、健康教育、病例书写、病房管理、以及护理操作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的提高与护理管理工作的实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对护理质量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所在,护理关系必须不断创新与发展,以保障其有效性[9]。

  已有资料中认为[10-12]:构建科学、系统的护理管理体系,除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水平,还对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护理人才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无缝隙组织这一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首先在美国地区推行[13]。

  这一组织模式强调以患者的最终需求以及满意度为指导方向,针对护理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离现象进行改进,以全面管理的方式消除护理服务中存在的缝隙因素,让患者享受到更加全面与细致的护理服务。

  我国国家卫生系统自2010年开始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性工程活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打造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价值备受重视。

  该模式以现代化的护理管理理论作为指导,以科学管理准绳,自患者入院到出院实施全方位的护理管理[14-15]。

  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下,护理工作能够更加的有的放矢,环环相扣,各个环节密切联系,一方面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将“让患者受益”作为追求目标,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本质,实现了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该研究中数据显示,实验组护士工作积极性评分均值为(9.0±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护理沟通、健康教育、病例书写、病房管理、以及护理操作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该研究结果与在王文?Z,林醒珍在“三位一体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在查房模式的应用分析”一文中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实验组护士业务知识成绩评分为(8236±14.8)分,对照组护士评分为(6235±10.32)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基本一致,证实研究结论具有可靠性。

  综合分析认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科学且先进的护理管理方式,充分强调团队作用于的发挥,力求实现在护理技术、护理管理、以及护理服务层面的无缝隙。

  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中,各个级别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均得到了明确的界定,让每位护士能够全面投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工作当中,通过对岗位职能与工作内容的明确,可真正实现岗位、任务、以及责任到人的护理管理工作目标。

  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作用下,整个护理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护士参与护理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得以提高。

  加之对排班系统进行了优化,保障了护理服务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增加了高峰工作段、薄弱时间段、以及夜班班次中的护理人力,对缓解护士人员工作压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合上述研究数据可得出结论为:引入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改善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提高护理质量水平有重要影响,值得在实践工作中推广应用。

  护理本科自考毕业论文篇2

  浅析心理护理干预对社区产妇抑郁症的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社区产妇抑郁症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9月在我院分娩并患有产后抑郁的60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干预周期为两周。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评分及EPDS评分、干预后心理S-AI评分变化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DS评分、EP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DS评分、EP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两组患者组间SDS评分、EP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S-AI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偏执、恐惧、躯体化、抑郁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际关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为50.00%,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80.00%,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产妇抑郁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产后抑郁症主要是指产褥期发生的抑郁,多发于产后两周,该病在产妇产后较为常见,属于心理障碍性疾病的一种。

  临床表现明显,主要为悲观、抑郁、沮丧,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倾向。

  统计学调查结果显示[1-2],我国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达10%,产后抑郁症严重影响了产妇产后恢复及身心健康,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及家庭的和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早期存在抑郁倾向的产妇,应及时给予心理辅导。

  本研究针对心理护理干预对社区产妇抑郁症的改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9月在我院分娩并患有产后抑郁的60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平均年龄(27.16±4.86)岁,产后平均BMI(22.46±4.12)kg/m2。

  入选标准[3]:正常分娩足月妊娠产妇;无妊娠合并症。

  排除标准:心、肺等主要脏器官患有疾病;智力障碍患者;不同意本项研究者。

  本研究产妇知情并同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两组患者在年龄,产后平均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从饮食、并发症、体位三方面进行干预。

  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提供高热量、容易消化的饮食,注意增强患者食欲并注意饮食卫生,创造洁净饮食环境。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根据产妇的心理特点,积极耐心地同产妇交流,倾听产妇的诉说。

  通过适当的安慰方式,给予产妇温暖,鼓励其对母亲角色的肯定。

  全程护理过程中,鼓励丈夫参与其中,为产妇抑郁症的恢复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向产妇及家属普及产后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并定期开展产后抑郁症专家讲座,通过随访、上门访视等方式指导产妇产后恢复。

  1.3 观察指标

  1.3.1 SDS评分及EPDS评分标准[4],具体如下。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爱丁堡抑郁量表(EPDS)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状态,SDS评分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

  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

  EPDS评分包括10项内容,根据症状的严重度, 每项内容分4级评分(0、1、2、3分),10个项目分值的总和为总分,总分在12~13分者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性疾病。

  1.3.2 S-AI评分标准[5]:涵盖躯体变化、人际关系、恐惧、抑郁、偏执等方面的内容,评定方法,0分为从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相当重,4分为严重。

  1.3.3满意度评分标准:根据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护理满意程度。

  该份满意度调查表,分设了10个题目,满分100分,每题分设四个选项。

  A为5分;B为3分;C为2分;D为0分。

  根据最后分值将护理满意度分为以下三个等级:满意为100~80分;比较满意为79~60分;不满意≤59分。

  满意率=(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SDS评分及EPDS评分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产妇的SDS评分、EP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产妇干预前后的SDS评分、EP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D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两组产妇组间SDS评分、EP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心理S-AI评分的比较

  对照组产妇S-AI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产妇在偏执、恐惧、躯体变化、抑郁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际关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 2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心理S-AI评分的比较(x±s)

  2.3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对照组产妇总满意率为50.00%,观察组产妇总满意率为80.00%,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产后抑郁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症状,维持时间不等,对产妇产后恢复影响较严重。

  产妇产后由于不能接受社会角色的突然改变,导致认知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变化,当超越正常范围时极易造成病理性疾病。

  为保证产妇能安全度过产褥期,必须加强产后抑郁产妇的护理,为产妇创造温馨舒适和谐的家庭环境,做好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工作。

  临床实践结果显示[6-10],心理护理干预方式能有效地改善产后抑郁治疗效果,本研究针对60例产后抑郁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抑郁改善程度。

  结果显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产妇,干预结束后,SDS评分及EPDS评分分别为(48.79±3.86)分、(13.26±4.96)分,与干预前比较,分值下降,抑郁程度降低。

  而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的产妇,干预后SDS评分及EPDS评分分别为(27.46±4.91)分、(6.76±2.56)分,与干预前比较,下降幅度更加明显,因此,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有关报道结果相符合。

  报道称,及时发现产后抑郁倾向,并给予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产后抑郁症状。

  干预后心理S-AI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常规护理干预产妇S-AI评分明显高于心理护理干预产妇。

  根据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护理满意程度结果显示,3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产妇,干预治疗两周后,总满意率为50.00%;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的产妇,总满意率为80.00%,满意程度明显提高。

  曾有研究显示,护理模式干预的产后抑郁症产妇的满意率较低,本研究通过心理干预产后抑郁产妇,满意率高于相关报道[14-16]。

  综上所述,对社区产后抑郁症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产妇抑郁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上推广应用价值高。

【护理本科自考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护理自考本科毕业论文10-08

本科自考毕业论文10-08

护理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2700字)10-09

自考社区护理毕业论文10-08

自考本科的毕业论文的致谢词10-09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模板09-30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范本09-30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致谢10-26

本科自考毕业论文怎么撰写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