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皇家园林的历史成因
中国皇家园林的历史成因【1】
摘要: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匠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皇家园林承载着远古华夏灿烂的古代文明,镶嵌着炎黄子孙绚丽的思想明珠,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芭,在现代建筑中具有十分诱人的魅力。
深入研究中国皇家园林的历史成因,对我们在当代社会中设计建造现代园林无论是在设计思想、艺术创意方面,还是在建造原则、精神价值导向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开展审美教育、现代园林建造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皇家园林;历史成因
建筑形态,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园林以各种优美而高雅的姿态,点缀在地球各地、使人类生活环境更加丰富美丽。
园林以一笔丰厚的人类文化遗产承传于世,并繁荣昌盛于当今世界。
在现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建筑日益发达、文化日益进步,人们对高雅的文化需求和优美的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风景优美的旅游景观、美丽高雅的园林建筑、精巧别致的房屋居室、舒适温馨的宜居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
党的17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历史成因就成为对当代园林艺术家的必然要求。
中国皇家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系统中按权属性质所分的一个典型的代表类别,属于中国古代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皇家园林、坛庙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之一。
中国的皇家园林作为中国历代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建造风格和规模上都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是建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是周文王于公元前11世纪修建的“灵囿”,到最近代的皇家园林是慈禧太后重建的清漪园,期间经历了有3000年。
在这样漫长的历史中,历朝历代都建造自己的、有代表性的宫苑。
秦始皇重用李斯,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
汉朝时期,汉武帝刘策扩建了上林园、修建了章宫,西汉梁孝王刘武修建了梁园。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文惠太子建造了元园、湘东王建造了湘东园、后燕帝幕容熙建造了龙腾园、北魏官吏茹浩修建了华林园。
唐代修建了大明宫、兴庆宫、西园、芙蓉园曲江池。
宋代修建了万岁山等一大批山水宫园。
统治阶级沉湎于声色繁华,北宋东京、南宋临安,金朝中都,都有许多皇家园林建置,规模远逊于唐代,然艺术和技法的精密程度则有过之。
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艮岳。
到了金代(1115年—1234年),建造了同乐园、北苑等皇家园林。
元明时期,西苑的修建盛极一时,那是在三海的沿岸和岛上建造的。
它的建造构成是:在宫廷之内建造宫后苑,也就是今天称作的故宫御花园;宫廷外的四面分别建造东、西、南、北苑,还有近郊猎场等等。
从明代起,祭坛式园林开始广泛修建(如现天坛庙等),庙宇园林也从明代繁荣兴建起来,如现重庆市梁平县的双桂堂等。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西花园、淑春园、鸣鹤园、熙春园、镜春园、朗润园、自得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
中国的皇家园林只有少数建在京城里面,这是由于其特点所造成的,如引某某水域为设计元素之一,引某某山系为设计元素之一,那就必然使得园林占地辽阔无际。
所以中国皇家园林建在京城里边的少,而且总是与皇宫相毗连,就好像是皇家的“私家园林”,这样的园林称为大内御苑。
绝大多数的中国皇家园林建在远离京城的郊区,那里一般要求要气候温和,风景秀美,和谐舒适的地方。
行宫御苑由名思义,一个“行”字,表示仓促短暂,说明皇帝只会偶尔游憩或短期居住,通常与与行宫相连;而离宫御苑就像大内御苑一样,皇帝可能会长期居住并在此处理朝政,是另一处与皇宫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一般与离宫相连。
中国皇家园林的特点:建园规模甚是庞大,常引真山水为其主要用景元素;用地广阔、豪气而壮美;园中建造宽阔高大,颜色绚丽,色调明亮多为暖色,堂皇而富丽;中国皇家园林具有建造宏大精致、庄严气派的特点,其产生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皇权思想的主导作用的结果,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束缚着中国人的思想,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天之骄子,皇权是上天神受,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完完全全的权威,没有任何力量与之抗衡。
为了与皇权至高无上的观念相统一、相匹配、相适应,必定会形成一整套封建传统观念、道德规范、礼法制度,这一整套宣扬和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宗教、礼法制度、道德规范必须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礼仪政治活动来得到教化和推行,因此这一整套宣扬突出皇权的威严必然渗透到与皇权统治有关的一切政治性仪典中去,这就是皇家园林要表现皇权至高无和展示所谓皇家气派的根源,这就是历代皇帝都要建造规模宏大、豪华气派的皇家园林原因之所在。
因此,在建造设计上,皇家园林都要表现皇家高贵、至尊、皇家富贵堂皇、皇权至高无上。
因此,凡与帝王有直接关系、凡与封建王朝统治有联系的宫殿、园林的修建,都要对建筑的形象与园林的布局等进行设计考虑,从而服从“皇权至上至尊”这一设计理念。
如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所修建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园内后边有个小湖,小湖旁设计得有九个小岛围绕,这九个小岛的配设寓意了古代中国的九个大州,从而表达了中国的各大洲其每一寸土地都是皇帝所有的,这样的一个寓意。
因此,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文化的发展,财富的扩大、工艺的进步、中国的皇家园林修建的越来越精致优美、越来越庄严宏伟、越来越豪华气派。
这样通过历朝历代的皇家园林的历史积淀,就形成了风格独特、独树一帜的皇家园林。
参考文献:
[1]芦建国,任勤红。中国造园史——中国古代造园之精髓与传承[J]。中国园林,2009,(11)。
[2]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4]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
[5]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2】
【摘要】中国皇家园林从殷商出现最早雏形开始,到明清时期的极盛,经历了由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到发展自然山水园林的演变,在山水构造、建筑布局、植物配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且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
园主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造园的规模和档次,不同时代的皇家园林体现了当时皇家艺术的审美观和其所追求的意境。
【关键词】中国皇家园林;演变;意境
一、殷商时期,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产生
甲骨文中出现的“囿、圃”等字,证明了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产生。
中国皇家园林的最初形态是殷商、西周时帝王、诸侯、卿、士大夫的贵族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贵族宫苑是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
这些园圃在主观上虽然不是为了观赏而建造的,但客观上为后来的园林开发建造奠定了基础。
二、春秋战国,逐渐向观赏性质的过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囿”开始具有了较多的观赏性质,且呈现出一种两者性质之间的过渡形式,各国竞相经营带观赏性质的宫室园圃,具有代表性的是吴王夫差所建的姑苏台、天池、海灵馆、馆娃阁等。
这些园林还未脱离的生产性质,另外一些如梧桐园、葡萄园等则意境体现为非综合性的“宫苑”的主题园林,并且在“宫苑”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了不同程度的观赏功能。
总之,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以生产、观赏并重的主题园和以游宴、观赏为主旨的“宫苑”的分野。
三、秦汉时期,皇家园林的蓬勃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至秦汉时期,基本完成了从商、周的园囿,向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过渡和转化。
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
此时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有些宫苑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
秦统一后,在都城咸阳大建宫室,在先秦各园林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皇家园林观赏性质的发展和建设。
唐朝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由此可想象到,秦朝时阿房宫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
但这都是传说,都是后世臣子借秦之喻,谏当朝帝王。
依据当代现有考古证据,阿房宫并未建成,但这也证明了秦时皇家园林的蓬勃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园林与皇家宫苑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上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园林发展不可忽视的转折期,这一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各政权都在自己的首都建宫置苑,因而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虽规模偏小,但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代。
社会动荡、政治腐朽,致使世人产生遁世观念,人们思想信仰上获得自由,崇尚隐逸,因而寄情山水,并标榜为“高雅”“超脱”“飘逸”,如此一来文人园林如同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文人园林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直接影响了这一时期皇家园林的发展取向。
文人园林中对自然美的追求和一些新的思想,迅速波及皇家园林的构建,因此这一时期奠定了我国古代私家园林“诗情画意”的写意境界与造园风格,并深刻影响了皇家园林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特点有:一是园林规模变小,但其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细致。
筑山理水的技艺已有很大提高,出现用石叠山的做法,且注意理水与园林小品的雕刻物相结合。
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富。
二是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模拟仙境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
园林造景的主流仍是追求“镂金错采”的皇家气派。
三是皇家园能够像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四是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注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最后一点是,建筑技术上取得长足的发展,木结构的梁架、斗拱已趋于完备,木结构建筑基本上取代了两汉的夯土台基建筑,建筑材料上开始大量使用琉璃制品,这些都为造园技术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五、隋唐至宋元时期,皇家园林的兴盛与完善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皇家园林的建造趋于华丽精致,集中建置在两京——长安、洛阳。
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宏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显示了泱泱大国气概。
隋唐的皇室园居生活多样化,相应的其皇家园林也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这三种类别的区分,它们各自的规划布局特点也比较突出。
隋代的西苑的风格明显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
这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
唐长安的禁苑、大明宫太液池、兴庆宫龙池以及骊山临潼华清池等,其规模以远不及秦汉宫苑所特有的恢弘气势,但内涵和性质上还是一脉相承。
这一时期的园林规模缩小了,但更注重造园要素的典型化,山水花木的“比兴”和“隐喻”,完全脱离了简单仿写自然的初始形态,即便是山水园林也被人们赋予了深层的寓意,被用拟人的手法装扮起来。
宋王朝也是一个大兴园林的王朝,特别是在用石方面,较之前有较大发展,但它们的规模更趋小型化,这除了与宋代审美情趣偏于细腻、婉约、写实有关外,也同文人园林日益成熟有着直接关系。
据《都城纪胜》《梦梁录》中记载,德寿宫等十几处御园,环西湖周边而建,临安地有五十多处私园和宫苑,临安之外如吴兴也有多处园林。
经过唐代对园林意境的开拓,又经过两宋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国古代造园艺术逐步登入艺术大雅之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类。
元代建国后,忽必烈将在围困金中都时曾为军事司令部的大宁宫扩建,形成了后来明、清时北海和中海的规模,皇家园林进一步趋于小型化,在内涵上也有了新变化,已脱离了以往的狩猎及生产性质。
六、明清皇家园林的成熟期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尤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这一时期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又一次的飞跃,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
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至上的思想。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家园林的格局为“园中园”的形式;另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也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
当然,当时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也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就了诸多留世名园。
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建造数量大,规模广,在园中园并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二者形成清代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
许多造景皆模仿江南山水,吸取江南园林的特点。
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模仿无锡寄畅园;后湖的苏州街,是模仿苏州江南水乡风光;昆明湖上西堤六桥,是模仿杭州西湖苏堤六桥等。
圆明园中的许多景点与题名也多直接套用苏抗的园林景观题名,如“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夕照”、“狮子林”等等。
众多的景与题名,也都与江南著名园林艺术的景与题名对得上号,多处模仿江南园林的设计构思,或具体的布局手法。
元、明、清三代皆建都北京,从元朝的元大都到后来易名北京,明清两代它又是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条件比较好,经几代修建,成了园林胜地。
这一时期在北京出现的皇家园林代表作有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等,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塑造、建筑布局与技术应用、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铺设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颐和园的中从后山的北宫门到风景中心的佛香阁,以至昆明湖的凤凰墩,是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其运用十分巧妙,不仅没有破坏自然,反而使自然得到强化。
建筑气魄宏伟,又体现出帝王的权威,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
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全园布局以琼岛为中心,山顶白塔耸立,南面寺院依山势排列,直达山麓岸边的牌坊,一桥横跨,与团城的承光殿气势连贯,遥相呼应北面山顶至山麓,亭阁楼榭隐现于幽邃的山石之间,穿插交错,富于变化。
北海皇家宫苑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的,整个山庄的风格格外朴素典雅,丝毫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它吸收江南风景园林的特色,根据北方的气候地理条件加以仿建,使其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并且在中国造园史上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把不同风格的园林风格完美融合,构成了壮观的皇家园林。
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烧毁。
清朝末年,由于外来侵略、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以及国民经济的崩溃等原因,中国造园由全盛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园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树一帜的建筑特色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据重要组分。
它是融建筑、书画、文学、文化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在私家园林的影响下,中国皇家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突出代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巧妙的构思布局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展现地淋漓尽致。
【中国皇家园林的历史成因】相关文章:
中国皇家园林中的赏石文化10-07
皇家园林颐和园导游词01-23
古代皇家礼仪10-01
论当代中国大片的构成因素10-05
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成因分析论文10-09
中国园林导游词06-16
中国历史故事09-30
中国历史常识09-30
中国白酒历史知识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