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毕业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时间:2024-10-18 13:27:35 建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建筑设计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建筑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1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绿色环保已成为人们建筑设计的主题,就建筑设计而言,渗透绿色环保理念不仅可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也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本文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深入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必要性,并对公共建筑设计中实施绿色建筑设计提出一系列优化路径,希望对公共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参考。

  【关键词】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必要性;路径

  1前言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水平提高,人口对建筑物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愈发严格。公共建筑是民用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公共性、开放性等特点,在设计过程中,需积极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人民群众努力建造低碳、绿色的建筑产品,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污染极大,不过,建筑行业对人类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行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其环保意识也得到一定增强,现阶段将绿色环保理念渗透至公共建筑势在必行。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公共建筑设计经验,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必要性,并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以期为实现公共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1]。

  2认识绿色建筑设计

  2.1内涵

  绿色建筑设计指的是在建筑设计时结合绿色环保理念,在不影响建筑正常建设及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资源消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使用绿色环保材料,最大程度减少施工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双向发展。绿色建设设计理念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可以提高建筑物建设质量,切实提高舒适度,有效降低化学材料对人体损害,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2]。

  2.2原则

  1)生态性。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积极融入对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尽可能降低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从而促进环保型建筑的可持续发展。2)效益性。在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周边要素,如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要素等,努力设计出可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于一体的建筑。3)实用性。绿色建筑设计需融入更多的便捷性和实用性,为人们提供较为舒适的环境,充分发挥建筑的实用性。

  3公共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3.1有助于身体健康

  绿色环保设计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绿色建筑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选取对人体无伤害的装饰材料,从而有效保证人体健康,同时注重对室内通风的设计,确保室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保障人体健康,有效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3.2有利于减少环境负担

  在建筑施工中会产生危害环境的废水废料,这需建筑设计师在选择材料和施工方法时科学选择,选择那些污染少或无污染的材料,努力将污染降到最低,有效减少对环境的负担;同时,注重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采取资源利用率较高的方法进行施工,加大对工地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确保施工队员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施工,可以最大限度上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3.3有益于延长建筑使用年限

  依据绿色设计理念,选用质量较好的建筑材料,所建造的建筑比较耐用,有效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

  3.4有效降低能耗

  绿色建筑设计采用先进的设计技术及节能环保材料,因此,可有效降低建筑设计中的能源消耗量,节约大量的能源资源,给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公共建筑设计中实施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化路径

  4.1积极改善门窗系统

  建筑门窗及玻璃幕墙作为耗能较大的环节,致使建筑施工中浪费大量资源,为此,应当合理改善门窗系统,具体可通过以下方式予以改善:1)选用新型门窗材料。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门窗材料逐渐增多,产品优点充分满足现代设计及使用理念,特别是新型高性能玻璃以其防辐射性能好和良好的保温效果得到广泛应用。2)应用新结构形式。在新型材料和技术的支持下,建筑门窗系统的安装结构随之发生变化,门窗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得以显著提升,在其功能方面可充分发挥其防护功能。

  4.2注重施工过程中的降污染设计

  由于建筑工程的需要,难免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施工污染。因此,在公共建筑施工设计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合理设计:1)预先考虑可能出现的污染。在公共建筑设计环节,需事先考虑可能出现的污染,如废弃物污染、灰尘及噪声污染等等,最大程度上避免建筑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合理控制施工时间。应当对施工时间进行合理控制,尽可能减少扰民概率,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污染状况。

  4.3合理设计采光和通风

  风能、光能属于自然因素,作为当今最受欢迎的.新型能源,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时需注重对自然因素的使用,采光及通风设计与公共建筑正常使用的关系密切,为了实现公共建筑设计朝向绿色建筑方向发展,需认真落实建筑内部的采光及通风工作。1)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太阳光作为可再生能源,因此,可充分利用太阳光是一种高效节能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节约能源,还可以实现杀菌目的,对室内空气质量有明显提升。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有助于室内空气的净化,同时对于改善室内热环境有着促进作用,明显提升居住舒适度。总之,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将采光设计与通风设计有效结合在一起,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便是加大自然通风及自然采光的使用,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实现室内环境得到最合理的优化。

  4.4科学使用土地资源

  公共建筑设计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作为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工作,这需要设计人员在公共建筑设计时需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将集约利用土地贯穿于整体规划始终。同时,对土地资源的使用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土地浪费,此外,着力提升周边交通系统,注重公共建筑功能与周围建筑的协调统一,这也是实现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的有效途径。

  5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在公共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意识的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通过引用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尽可能减少公共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及生态破坏,减低建筑施工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公共建筑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务必要坚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公共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华荣.刍议公共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J].建筑节能,20xx.100.

  [2]张文静.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xx,(30):90.

建筑设计论文2

  摘要: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对于围护国家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虽然人防工程建设已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分析人防工程的设计原则入手,从人防口部洗消污水集水坑的设置、人防地下室排风口的设置、人防通风竖井的高度等方面对人防工程建筑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人防工程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促进人防工程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人防工程;建筑设计;常见问题

  1引言

  人防工程即人民防空工程,是战争时期为掩蔽人员、物资及保护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而建设的一个重要场所。在现代社会,人防工程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对于围护国家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仍然有着重要意义,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一项工程。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和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防工程建筑设计也越来越合理,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及不足,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人防工程的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2.1明确抗力级别

  人防工程建筑设计的一个首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确定人防工程的抗力级别,这是确保人防工程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明确了人防工程的抗力级别,才能更好的结合人防工程的主要功能对防护单元及各个结构进行科学的划分和设置。主要用来进行人员掩蔽的人防工程,抗力级别应该在6级以上,这是我国对防空工程提出的标准。因此,在进行人防工程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结合人防工程的主要功能来确定人防工程的抗力级别,以确保人防工程建设的质量。

  2.2合理划分防护单元及抗爆单元

  人防工程主要是通过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因此,要充分发挥人防工程的防护和抗爆功能,在进行人防工程建筑设计时,就要对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在这方面,我国在《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中有规定的划分标准,《规范》中对于与可以不进行防护单元与抗爆单元划分的情况及需要划分的相关标准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认真根据划分的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以确保人防工程的防护和抗爆功能能够正常发挥。

  2.3根据战争需要设计出入口

  由于人防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在战时掩蔽人员及进行物资储存,因此,人防工程的设计首先就满足战争的需要,而在人防工程建筑的内部设计中,出入口的设计是一个重点,甚至影响着整个人防工程整体功能的发挥。对于人防工程中出入口的设计,要根据不同人防工程的主要功能进行设计,比如主要功能是人员掩护的人防工程,防护单元的出入口就要按照每100人不小于0.3m的标准来进行设计,以便在应用时能够满足人员疏散的要求。

  3人防工程建筑设计常见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

  3.1人防口部洗消污水集水坑的设置问题

  针对在战争中存在着外界遭有毒物质污染的情况,人防工程在出入口的位置要求设计有洗消污水集水坑,以用于人员进出时消毒用,避免把外界的有毒物质带入主体工程。在人防工程遭敌空袭外界染毒的情况下,人员掩护工程和物资库都会启动通风系统,以隔绝有毒物质入侵,这种情况下掩护工程的出入口对出入人数和要求也更为严格,必须经过洗消区域除去身上残留的毒剂,才能进入工程内部。所以,人防口部洗消污水集水坑的设置是人防工程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点。但是,在对人防口部洗消污水集水坑设计的过程,却是一个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如果在设计图纸上未标注出集水坑盖板为防护井盖(集水坑在非防护区),那么在实际施工中,就会出现用普通铁篦子充当集水坑顶盖的情况,那么当遭受外界空袭时,就很容易出现冲击波绕过口部防护密闭门而直接进入防毒通道或密闭通道内部的情况,这样就会给内部工程带来严重的破坏,人防工程的功能发挥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优化策略:首先要高度重视人防口部洗消污水集水坑的设置的重要性,并且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设计,可以通过合并洗消污水集水坑与普通集水坑的方式来降低建设成本。

  3.2人防地下室排风口的设置问题

  人防地下室排风口在人防工程功能发挥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关键要素,因此,对于排风口的设置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地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措施——防空地下室》中对人防地下室排风口的设计有明确的要求:当室外确无单独设置进风口条件时,二等人员掩蔽所的进风口可结合室内出入口设置,但防爆波活门外侧的上方楼板结构宜按照防倒塌设计,或在防爆波活门的`外侧采取防阻塞措施。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部分设计图纸将排风口结合室内出入口设置,但未采取措施,这是不符合设置的要求的。优化策略:严格按照人防工程地下室排风口的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并结合主要出入口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确保排风情况良好,保证人防工程内部空气质量和战时人员的正常出入。

  3.3人防通风竖井高度问题

  人防工程中通风竖井的高度对通风功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但是在人防工程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许多设计人员却存在着高度确定不够严格的情况,也是设计中的一个常见问题。优化策略:室外通风口采取防倒塌、防阻塞、防雨、防地表水措施,并根据通风口与倒塌范围的距离来进行确定竖井高度,一般情况下,如果在倒塌范围以内,那么通风口的百叶窗下沿离地面高度不宜低于1.0m,而倒塌范围外的话,下边缘离地面高度则不宜低于0.5m;此外,排风口离室外地坪高度最好大于2.5m,并进行消声处理。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防工程对于维护国家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人防工程建筑设计研究以不断完善人防工程的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在人防工程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遵循人防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全面分析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找出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原因所在,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设计水平,确保人防工程在使用时能正常发挥各项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秀峰.人防地下室工程设计若干问题探讨[J].门窗,20xx,07.

  [2]万莉娣.浅析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J].现代物业(上旬刊),20xx,02:48~49.

  [3]高上.建筑人防工程结构布局与设计思考[J].山西建筑,20xx,12:19~20.

建筑设计论文3

  摘要:对于地震作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一直都是采用抗震设计,其主要的抗震原理和要求已经在我们的规范和标准当中有了比较成熟的规定和指导,抗震设计对于多遇地震有着比较良好的效果。于此对应的隔震结构的'设计则是考虑到结构的动力效应,从刚柔结合的设计当中达到减震的效果,在罕遇地震情况下其良好的减震效果就得到了极大的突显。

  关键词:隔震技术;建筑设计;应用

  1隔震技术现状

  隔震设计指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这就是隔震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2隔震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本工程为山西省晋源区实验中学实验楼,建筑南北向总长13.4m,东西向总长59.5m,总建筑面积为2696.70m2,建筑总高度为16.7m,地上共四层,地下一层,功能为教学实验楼,结构体系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采用隔震技术,设置隔震层。2.1地基处理和基础形式。

  (1)由于基底在第二层素土层底,不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需清除基底素填土,采用砂石回填,压实系数0.97。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80kPa;地基属于中等液化场地,地基采用围封法进行液化处理。水泥搅拌桩(湿法):桩径500mm,桩总桩数为1872根。

  (2)本工程主楼采用梁板式筏基,筏板厚500mm双层双向。2.2隔震构件及隔震层的设计。设计分析软件:ETABS中文版,软件编制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金土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2003年10月10通过建设部鉴定。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隔震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对每一个选定的地震波,分别计算三次:计算中震下隔震和不隔震时结构的层间剪力,根据层间剪力比确定降低烈度;进行罕遇地震下的隔震计算,确定罕遇地震下隔震层的位移。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中震加速度a=200gal,罕遇地震加速度a=400gal。

  地震波:本工程计算时共选用了5条地震波,其中B01波、B02波、B03波为太原本地波,B04波为LosAngeles1935Sanfernado波,Bel波为埃而森特罗波(ELCentro)。所用地震波的波名与后面计算书的波名对应。计算结果:X方向层间剪力比=0.099,Y方向层间剪力比=0.102按规范上部结构可降低1.5度。故本工程上部结构可按Ⅶ度进行抗震计算。同时,罕遇地震,X方向隔震层位移=253mm,Y方向隔震层位移=227mm,满足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殷许鹏.隔震建筑设计、建造措施及后期维护管理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2]吴韬.隔震建筑构造设计[D].湖南大学,2005.

建筑设计论文4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进步,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现代建筑设计产品来说,设计思路和方法相对较多,这样也就丰富了建筑设计作品的形式,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设计工作是一项基础工作,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设计的质量。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构成艺术被广泛应用,并且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构成艺术;建筑设计;运用研究

  构成艺术的运用直接贯穿了整个艺术领域,同时也为艺术审美等方面提供了基础理论,从一开始就为建筑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建筑的美感不仅可以通过外表所展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建筑空间中的多种元素体现出来,可以说,构成艺术在建筑中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空间。

  1构成艺术

  从美学的角度上来说,构成是造型美学上的法则之一,不仅可以运用到绘画与雕刻上,在建筑上也有着广泛的运用空间。从起源来说,主要是在19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当时被认为做好的造型其实就是几何形象与几何构图。但是随着发展的不断影响,人们发现简单的思想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所以也就开始将艺术广泛地运用到不同的领域中去、设计师大胆地引用几何形体以及色彩等,不仅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建筑体验,同时也可以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直到今天,一些建筑设计师依然借助构成艺术来设计出全新的建筑艺术。[1]

  2构成艺术中的内涵与特点

  对于构成来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组织、重合以及组装”等;从传统的概念上来说,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元素的组合与重组等。作为一种造型活动,可以实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上的结合。在构成中主要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第一,就是形态上的要素,如点、线以及面等。第二,就是心理上的要素。主要是针对人在借助自身的视觉与感觉器官所得到可以引起心理审美认同感来说的.。在构成艺术中,一直将形态与色彩等因素看作是构成中的主体,所以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几乎不存在的具体对象,通过追求造型上的纯粹与简洁,可以带给人们时间感、空间感以及节奏感。从实际上来说,这种美学创造并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可以增强视觉上的享受。因此,可以说,构成艺术就是借助形态与空间等来突出某一种含义的艺术。在构成艺术中审美特征是最主要的特征。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与生活中总结出了一定的审美特点,不论是哪一种造型都要满足这一自然规律,所以也就要求构成艺术中要具备个性与共性上的美。不仅可以融入独到的个人见解,同时也要展现出社会文化上的发展潮流。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与人的经历与阅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这样也就使得人在感受上也存在着不同。在构成艺术创作中,不仅要具备鲜明的个性的表达,同时也要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获取更多人的认可。所以,也可以说,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构成艺术中的审美特点还体现在思想内涵上。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设计师喜欢将真、善、美融入其中,做并以此来展现出人们生活中与心灵最贴近的部分,这样也就可以激发出人们的共同心声。最后,构成艺术的审美特点是可以实现内容与形式上的结合,只有将表面与内涵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所设计出的建筑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同时也可以创造出人们所喜爱的艺术品。[2]

  3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构成艺术的措施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构成艺术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对于现有的建筑来说,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代表。也正是这些构建艺术审美风格的影响,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美丽的风景,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的视觉体验。

  3.1点的运用

  就几何来说,点不仅是基本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构成艺术中,点就成为了最小的单位,但是相应的也是建筑构成中的基本单位。如果没有点的参与,那么也就形成不了线,不论是哪一种物体,都是从点上积累起来的。人们将形态较小的统称为是点,所以无论点的形态是怎样的,无论点处于哪一个位置,在建筑设计中都是从点上来进行布置与设计的。虽然在整个建筑结构中点并不起眼,但是却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借助点的影响,可以增强人们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实现有效的膨胀与扩大。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点就可以起到集中、方位以及动静效应,作为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不同的设计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特点。[3]

  3.2线的运用

  就几何学来说,线是在点任意移动基础上所构成的一种图形。所以,相对于点在建筑中的活跃程度,线则具备了沉稳的特点。也可以说,借助先可以对空间进行分割与连接。在线中承载着建筑的长度与方向,同时也可以体现出宽度等方面。按照不同的形状与性质来说,可以将其分为直线、曲线以及水平线等。在不同形式的影响下,不同的状态也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空间,从而也就凸显出了建筑的庄严、精致以及生动等形象,赋予了建筑生命力与审美情趣等方面。例如,就我国的出纳通建筑来说,山顶等建筑形式就是从线的艺术形式上出发的,不仅可以提高采光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提高雨天排水的效果,从心理学上来说也可以带给人们轻盈的感受。

  3.3面的运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面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力是随着面的不断增加而提高的,所以面的特点也就具备了长度与宽度,在一定情况下也具备了厚度等。从视觉上来说,还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冲击。从形状上划分面,主要分为了几何形状与自由形等,而在几何形中则可以分为直线形与曲面形。自由形则可以分为任意与偶然形状。借助几何形状,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所以建筑设计师也开始借助这种面所具备的独特性来开展设计工作。在自由形状的影响下,可以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想象力。体的运用: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体已经成为立体造成中最为基础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构成艺术元素中具有典型代表的元素。体中具备了长度、宽度以及深度的三维空间立体形态,所以借助体的影响,可以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在建筑师的影响下,可以将体按照规律进行有效的组合,并借助链接与渗透等方法来体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造型。在这些艺术造型的影响下,还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空间感受,如动感以及张力等。垂直方向的形体可以带给人们庄重向上的感受,所以更适合于住宅上。

  3.4色彩视觉心理的运用

  在建筑中色彩的运用往往是比较自由的,与其他因素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色彩有着较大的活动空间,可以表达出设计创意以及增强文化上的气息。其次,色彩也可以弥补建筑造型中的不足,调节好各个方面。例如,在欧式古建筑中,墙面的装饰网主要有透视门、山花、柱式等,虽然看上去相对较多,但是却并不会带给人们杂乱无章的感受,相反,还会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感受。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建筑设计中的艺术,所以构成艺术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影响到了人们的心理与思想等方面。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就要运用好构成艺术,满足建筑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朱瑾.浅析构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7):54-61.

  [2]商允超,高文思.构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下),20xx(01):124.

  [3]韩邦建.构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解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36):74-75.

建筑设计论文5

  摘要: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房屋建筑,老百姓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其外观也成为人们购房的参考标准之一,这就给装饰材料市场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契机。基于此,为了充分发挥装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积极作用,相关设计师需要从装饰材料的种类入手,进一步分析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从而为今后建筑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装饰材料;建筑设计;运用;原则

  引言

  建筑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是时代的象征。建筑形式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而建筑装饰则是各历史时代人文面貌的体现。可以说,建筑史既是人类的进步史,同时也是装饰材料的发展史。所以,为了创造更好的建筑装饰效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应严格遵循运用装饰材料的原则,以确保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1装饰材料的种类

  目前,按照适用区域来看,装饰材料大体可分为以下两部分:(1)外墙装饰材料。外墙涂料优点:经济性、整体性强,装饰性好,施工简单便捷,工期短、工效高,首次投入成本低,危险性小;缺点:质感较差,容易被污染、变色、开裂、起皮。外墙面砖优点:坚固耐用、质感较好,色彩鲜艳、装饰性强,易清洗,防火、抗水、耐磨、耐腐蚀、维护费用低;缺点:首次投入成本高,粘贴要求高,施工、维修难度大,需要配合防水材料达到防水目的。(砖)石材优点:装饰效果好、质地均匀,耐久性强,强度大、耐腐蚀、造价低,施工便捷;缺点:自重大,有辐射。外墙挂板优点:物美价廉,色彩鲜艳,使用年限长、施工安全便捷。(2)室内装饰材料。从性质来看,分为金属、木材、陶瓷以及盆景等;从形成来看,分为天然材料以及人工合成材料等;从结构来看,分为连接材料以及饰面材料等。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装饰材料,基本都会具备以下性能,即抗压性、耐磨性、防滑性、装饰性、隔音性、防火性等。然而装饰材料的`不恰当使用,不仅会威胁到建筑居民的身心健康,严重时还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所以,怎样在建筑设计中合理运用装饰材料就成为当前设计师们关注的重点。

  2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装饰材料应遵循的原则

  2.1坚持安全环保的原则

  近年来,国家倡导的“绿色建筑”以及“生态建筑”理念,使得人与建筑、自然也相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设计中,要求不但要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要求,同时还应该尽可能的选用安全环保的建筑装饰材料。与此同时,要使用多功能、高性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并使生活更加舒适的建筑材料,强调低污染、可循环、低能耗、强功能以及高利用率,从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更大更好的空间。

  2.2以满足建筑特点为原则

  建筑物的特点不同,其运用的装饰材料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就算是外观格局相同的建筑,因为功能的不同,对于装饰材料的性能同样存在区别。所以,装饰材料的选用,首先要围绕建筑物的特点来进行。通常情况下,装饰材料应具备防火、抗压、耐磨、耐腐蚀以及防滑保温等功能,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装饰效果。然而有些装饰材料虽然具备种种优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会给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比如说人们耳熟能详的室内环境污染事件。有些人工合成材料以及胶黏剂在室内装饰时,可以挥发出甲醛、苯等有害气体,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健康,甚至于还可能引发癌症。基于此,在选择装饰材料时,需要结合本次建筑物的功能、使用环境以及造型等科学合理的发挥装饰材料质感、色彩以及形体上的优势,从而在满足设计要求或设计主题的前提下,营造美的效果。

  2.3以满足人们舒适度为原则

  建筑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主要场所,可以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建筑物中度过的。所以,不管是外墙装饰材料还是室内装饰材料,其运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人们创造和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举例来说,房屋住宅中的客厅,是一家人主要的活动待客区域,这里可以选用陶瓷地砖;而人流较多的高级宾馆,包括大厅或者走廊等区域,则应该选择结实耐用的花岗石镜面板材;办公室可以铺设塑料地板,既有弹性又耐磨;等等。2.4以经济性为原则建筑设计中的经济性不仅表现在少选或不选高级材料,同时也体现在所选材料是否易于装修施工、尺寸是否合适、施工周期短且损耗小等方面。其中,在一些重点部位,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一些高级材料,而那些一般部位则以物美价廉的材料为首选。

  3结语

  综上所述,装饰材料的选用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选用的合理与否一方面影响着整个建筑物的美观效果,另一方面还关系到人们生活环境的舒适性以及使用功能。因此,应加强对当前装饰材料的研究分析,坚持安全环保、满足建筑特点、满足人们舒适度、经济性的原则,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胡剑忠.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xx,39(6):293~296.

  [2]陈良涛.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性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18).

  [3]吴伟娜,吴歆威.建筑装饰设计中材料设计的运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8).

建筑设计论文6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和居住的要求逐步提高,风景园林建筑成为反映生活质量水平的主要标志。从风景园林中较为重要的地形、植物、水体3大主要因素来进行应用分析,使三者在建筑设计中与环境更加自然而统一,为周围居民提供一个良好优美的环境,且使园林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关键词:建筑设计;应用分析;地形;植物

  1建筑设计中的地形应用分析

  1.1地形及具体设计应用分析

  地形在地理科学上指地表形态,就是地表以上各种不均匀分布、高低起伏具有固定形态的物体。不同于表示整体地形特征的地貌,地形分类多种多样,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决定当地人生存的环境、气候,影响着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等。在风景园林中的整体布局设计中,地形改变会产生巨大影响。在应用分析中需要根据地形来做出不同的设计,可以根据地形来修改设计方案,或者有更好的创意将园林建筑与地形环境通过设计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与地形环境融合,在视觉上体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效果,从而完成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对于地形的应用。

  1.2地形在园林建筑中的设计思路

  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前,需要考察与了解当地地形。了解当地环境才能更加方便地绘制设计图,保障开发的环保性。在地势不平整且有较大起伏的区域,要做到不忽略,也不能强行人力采挖平整,消耗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在园林设计上要充分使用当地地形条件,在对应位置借助不同地势的地形,使用与其对应的建筑风格,使设计与地形相结合,与园林内其他景观达到相映成趣的和谐效果。

  2建筑设计中的植物应用分析

  2.1植物及具体设计应用分析

  植物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称为园林造景。植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有生命且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种,品类繁多。在设计中植物色彩与其他景观色彩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减弱园林景观的人为营造感,且阳光照射下植物的光影反差,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观赏性,对于整个园林设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作用。

  2.2植物在园林中的设计思路

  园林植物造景的色彩,对于整个园林设计来说不可缺少,能大幅提升园林内色彩和谐度。高大的植物造景有利于遮挡人造建筑物,使建筑物具有朦胧的神秘感,使整个园林内空气清新,有效地滞留灰尘,同时有利于缓解人工工程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对于人工建造的建筑物带来独特的生机。在应用方面,园林造景主要体现于园林的性质,整体布局,功能性等。实现这些因素有利于强化园林的科学性,在选择上要考虑时间变化与植物特性,符合季节和当地环境特色,充分体现出风景园林观赏性。在独立与群体景观之间做好取舍,独立植物使其成为主要景观,选择具有观赏性又能遮荫的'高大树木。群体植物则突出其中一种,多种植物搭配组合来营造并且增强多种视觉效果,如几何错觉、透视、变形等,会让游客有更良好的视觉体验,园林整体层次感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3建筑设计中的水体应用分析

  3.1水体及具体设计应用分析

  水体即自然环境中,组成地表水的主要部分。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江、河、湖泊、海洋、冰川、积雪等,也包括地下水和空气中的水分。人与水密不可分,大多数人看到水都会有一种亲切感,文明本身大多起源于水附近,因此水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性质。将水体灵活运用,对于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中充分利用其文化特点,会使整个风景园林更具有人文厚重感。

  3.2水体在园林建筑中的设计思路

  水体在园林中具有良好流动性,属动态。应用上可以与静态山体相结合,动静兼备,山体可以更好地衬托其刚性美感,在水体中设置诸如在风景园林景观中最常见也最普遍的石景观假山、鹅卵石、混凝土人造设施等物,使其与水融为一体,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设计。关于水体和建筑之间的联系,举一个世界闻名的例子:威尼斯水城。水城一些设计思路和应用价值同样适用于景观园林建筑。水体是灵性的代表,包容性更能完美融合一切生硬的园林建筑,营造和谐且适宜观赏,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空间上更能够与前文提到过的地形、植物等相结合,形成完整风景园林环境。

  4结语

  作为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风景园林中的每一部分皆是设计思路的结晶,本文着重挑选了地形、植物、水体3大要素进行应用分析,希望能够对于热爱风景园林的设计师们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愚.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xx(23)

  [2]袁旸洋.基于耦合原理的参数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xx

建筑设计论文7

  1中小型住宅建筑设计现状研究分析

  (1)首先考虑的是住宅的套型面积。项目在营销过程中会对单套户型的销售总价格有适度的控制。由于这些年商品房销售单价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所以需要对套型面积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前的“大而豪”的户型空间浪费较大,总价偏高,对刚需要求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要在保证住宅品质的前提下,缩小套型面积,就需要遵循二个原则:

  ①能做多层不做高层,能做11层不做18层,能做18层不做30层,应尽量减小因公共交通面积而产生的公摊面积。

  ②应进行合理的户型配比,尤其是中小户型,尽量不要做一梯两户,应以一梯四户为主,特殊情况下,也应考虑一梯五户甚至一梯六户。总之要尽量将有限的面积资源放到住宅套内去,才能为设计出高品质户型腾出空间。

  (2)在套型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优秀的户型设计往往能让住宅脱颖而出。现在很多商品房的户型设计普遍存在空间不完整,无效空间过多的毛病。究其原因是设计师没有将生活代入到户型设计中,为设计而设计。户型设计需要遵循人们生活规律,要能够适当地掌握空间尺度,在做到功能齐全前提下,要合理布局,做到公私分区、动静分区、空间完整。设计要在遵循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日照、通风和景观,每一套住宅的采光面和景观面都是有限的,设计师要统筹考虑这些因素,权衡利弊,有所取舍。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往往能够螺丝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面宽和进深里,设计出全明、通透、完整、精致的户型来。

  2中小住宅建筑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居住环境及户内品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发商在这种新市场行情下,若想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要将“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作为定位目标。即使在“90平方米,70%”的政策环境下,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但是现阶段最常面对的问题就是:若单层建筑面积较小,在容积率不改变的情况下,楼栋数和楼层数就会增加,楼栋数的增加就意味着楼间距会有所缩小。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每个地方的日照标准,要保证各栋楼达到国家要求的最低日照时间,就要对楼栋数量以及楼层数进行严格的控制。所以楼栋数、楼栋间距和容积率之间务必要取得较好的平衡。但为了实现在一定容积率的前提下的“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设计目标,那么就需要放弃一梯两户或一梯三户等不经济的设计。由原本一梯最多四户转变为一梯最少四户,增加单栋建筑面积,减少楼栋数量。就最简单的住宅项目来讲,将底层的建筑面积设置为S1,建筑用地总面积设置为S2,总建筑面积设置为S,容积率为2,建筑密度为20%,这样即为:S1=0.2,S2=252,S=10S1,能够建设10层;在项目容积率低于2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小高层项目进行设定开发,能够保证较低的建筑密度。相反,若项目设定为高层住宅,容积率就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小高层的消防标准相对较低,楼内公共交通面积要求较小。高品质、大户型的住宅项目一般会选用一梯两户作为主要户型。楼栋间间距的大小,取决于楼房建筑的高低,楼房建筑高度和楼栋间距是呈正相关关系。在建造低容积率的开发项目时,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达到“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居住环境要求。低容积率的开发项目,在技术上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苛,所以也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技术问题。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众多,但是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各地政府都在贯彻节约土地资源这一基本政策。在城市土地公开招标的文件中,很多都会要求中小户型占到一定的比例,以满足经济实力较弱的刚需群体的需求。当前建筑开发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既保证住宅品质的前提下又能够解决好高容积率这个问题。

  3高容积率的中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

  3.1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置的基本要求就是在“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开发理念下,为居民营造优越的居住环境。要想使此目标得以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就是做到最大可能的减少楼栋数。在平面上就应该适度地考虑如何加大单层的建筑面积,争取做到每栋单元能够达到六户左右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可以多单元拼接,使楼栋间布置更加合理、组合更加灵活。这么做的优点不仅可以体现在增加单栋建筑面积上,还体现在居民用户公摊面积比例大大降低。其次就是充分利用建筑高度上限,增加建筑层数,同时合理设置建筑层高,若在每层原有的基础上再降低2cm左右,这样一栋建筑物就可以多出两层的'建筑面积。向上增加层数和平面上加大单层建筑面积这两种方法相比较之后会发现,竖向上增加层数此种方法优于平面上加大单层建筑面积方法,究其原因是一旦使用加大单层建筑面积和降低层高这两种方法,就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住宅品质为代价。户均建筑面积的降低是规划指标是否变动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情况下,户均建筑面积的降低,就会带动总户数的增加,总户数的增加必然也会导致规划指标的增加。随着各方面的增加,建筑商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车位数的增加。停车位的增加,必然导致居民居住环境的下降,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小区建设者应该以地下停车位为主,地面停车位为辅,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辆对小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3.2建筑单位综合性设计分析

  3.2.1建筑面积公摊比例研究分析

  理性购房者对于建筑面积公摊比例是比较重视的。力争将其控制在15%以内,若高于20%,购房者就会很难接受。18层以上高层设计,一梯2户、4户中,每一层公共交通面积大约设计为40m2或者是70m2。根据每一户建筑面积90m2计算,建筑面积公摊比例分别为22.22%、19.44%。因此说,90m2以下中小型住宅单元若想控制公摊面积,最好是选用一梯5、6的户型。同时,建筑设计需要对电梯、楼梯、过道等公共交通空间进行综合优化,以使其面积低于上述标准。通过降低公共交通面积的方式降低建筑面积公摊比例是建筑设计首要思考的。

  3.2.2精细化户型设计分析

  现代住宅主要由客厅、书房、卫生间、卧室、餐厅、阳台等组成,通过适度的联系空间进行组合,这样才能保证动静分区。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以及客户所需,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户型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90平方米,70%”的政策要求下,住宅的户型设计只是满足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求建筑师在限定的面积内设计出高品质的户内居住空间。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对人的行为方式和人体工程学进行综合性思考。应将灶台、洗菜池、冰箱、洗衣机、洁具三大件等小元素纳入户型设计的综合考量之中。住宅内每一寸空间都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在户型设计过程中,做的面积可控、功能齐全、尺度适当、空间整齐。

  3.2.3避免出现无效空间

  随着相关条例的出现,以往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大与豪”设计理念已经转变为舒适、自由的新理念。要去除户型设计中“大与豪”的弊病,就应该将其中的无效空间去除掉,所谓的无效空间就是:空间在压缩或是消除之后所具备的功能不会消除。

  (1)客厅:在降低无效空间的选择上,客厅是最有潜质的。客厅的主要功能就是视听。客厅内安装壁挂式彩电已是流行趋势,电视视距最佳为3.54m。U型沙发长边大约为3.8m。试听空间只有在3.5m~4m之间才是舒适的。所以适当地压缩客厅面宽可减少无效空间,同时也不会对客厅空间的功能完整性造成太大影响。

  (2)卫生间:卫生间内功能完善。很多情况下,业主很难接受马桶正对门的设计方式,但是要是马桶不正对门设计的情况下,布置方式就会增加无效空间。在设计上到底是迁就业主的喜好还是坚持科学合理性设计,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3)厨房与餐厅:厨房长边开门和餐厅并联,此种方式两者之间有着较短的距离,联系也是相对比较便捷的。U型灶台布置占用面积较小,有着较高的操作效率。方正的餐厅空间更加适合餐桌的放置,无效空间最小。

  (4)阳台:阳台所具备的功能,除去晾晒以及养鸟种花等功能之外,不同的家庭会根据自身爱好丰富阳台内容。在同样的面积上,大面宽小进深的阳台所具备的使用功能更加全面。

  (5)卧室:卧室除了摆放床、床头柜之外,还需要考虑衣柜的位置。若卧室空间过于局促,在设计上,应考虑尽量设计低窗台凸窗,因其不计入建筑面积,又能拓展室内空间,开阔视野。

  4结语

  相关文件出台之后,各地区政府对于“90平方米,70%”这一政策标准进行了深一层次的细化,现阶段内很多开发商会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增加赠送面积,相关政府部门会加大控制力度。房地产行业现在已经进入了全品质时代,住宅商品房需要增加卖点才能保证销售量。在新的政策环境下,住宅户型设计的灵感以及创新需要有所提升。所以说,房地行业已经进入了全新的设计时代,建筑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保证不被市场淘汰。

建筑设计论文8

  【摘要】最近的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的提出绿色空间建筑以及打造美丽城市的政策提出,城市之间的园林建设已经越来越多,并且内容也比较丰富,其中园林园艺休闲建筑的好与坏设计是园林建设过程中的亮点所在,同时也是园林建设好与坏的标准所在。本文主要是对现代园林休闲建筑设计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了以下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现代园林;休闲建筑;设计;分析

  引言:所谓的休闲建筑设计主要是和建设对园林园艺的整体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对于休闲娱乐场所的环境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园林中休闲场所便成为了人们放松身心的首选选择。人们对于园林园艺休闲场的要求提高也很好的推动了园林园艺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也给园林园艺建设部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所以,如何满足人们对园林园艺休闲场所的要求已经是成为了我国目前建设部门最为重要的目标。

  1.现代园林园艺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园林园艺休闲建筑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做为现代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园林景观和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的为人们提供了相对比较丰厚的物质保证,由于人们手中的货币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中,人们在对休闲的方式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室内的建筑空间,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广阔的城市自然空间进行选择。所以,由于人们休闲方式的不断改变,城市的园林景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人们交流的公共空间,并且,由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进一步的加快了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一个较为安静的空间作为休闲的场所。所以开始对城市园林的休闲区域环境绿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园林园艺在进行休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而言,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休闲场所以及环境较好的休闲场所,是供人们娱乐和交流的场所,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针对目前来说,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着诸多的制约性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建筑本身的功能使用产生影响,同时也进一步的更阻碍了园林事业的发展。

  2.1园林园艺休闲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规划性

  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园林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程,也是一个园林建设好坏的重要标志。但是针对目前来说,城市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中都有或多或少地出现格局相对比较混乱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就是由于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现场缺少一定的调查研究,对建筑场所的面积及周边的环境不是很了解,只按照项目单位中的一些的要求及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相应的设计,进一步使建筑物缺少一定的灵动性,另外,设计人员没有对建设现场进行实际考查,在建筑物色彩搭配的过程中无法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建筑物建成后与周边的景色不能够融为一体,进一步给人一种生硬和混乱的视觉效果。

  2.2不合理的主谓搭配不合理

  园林园艺休闲建筑的设计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为了提高人们休闲场所的环境,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寻找一片净土,但是建设的在休闲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主谓之分,但就目前大多数的园林休闲建筑来说,大部分都存在着主谓不明确的问题。有些建筑物的主活动区域空间相对来说是十分有限的,而附属休闲区域的空间却比较大,所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休闲区域出现空闲,但是活动区域却人员瀑满的现象,对空间带来了极大的浪费。

  3.关于园林园艺设计休闲建筑

  对于一个好的园林园艺细线建筑设计来说,其能够很好的提升整个园林的文化气息,与此同时也能很好的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因此园林建设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进行不断的分析总结,进而使其能够研究出更加适合园林园艺的需要,并且通过对其不断的分析总结,进而研究出了几点园林园艺休闲建筑的方案,其主要是有着以下方面的内容。

  3.1关于园林园艺整体规划设计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很好的带动了园艺园艺的发展,对于一个好的园林园艺来说,能够使人更加感受到自己的气息。同时人们对于休闲场所的环境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在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现代化实行总体发展的趋势进行不断的规划,并且将现代化的信息能够完美的融合到园林园艺的额见着设计当中。在此之外,在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四周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调查,同时要根据施工现场的调查结果来对休息那建筑进行初步的设计。在设计完成之后,还要对其进行第二次的深入建筑现场的调查,以此来方便对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正,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保障休闲建筑施工完成之后能够更好的和四周的环境以及建筑物进行完美有效的融合一起,最终给人一种视觉上面的美感。

  3.2在园林园艺设计的过程中要将主谓进行分明

  目前在对园林园艺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现代人们对于园林园艺休闲场所的要求来对其进行设计处理。然而对于人们生活在现代这个社会中,其生活的节奏正在不断地进行加快,同时也经常的会使人们处在一个重压的状态之下。所以,在休闲园林园艺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将轻松愉快的设计理念作为其准则。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针对人们的需要将人流量比较大的场所进行增大,然而对于一些人流量比较小的场所要适当的进行缩小,这样人们的进行休闲的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拥挤的感觉出现。在此之外,在对园林园艺进行休闲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主要采光以及视觉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休闲建筑能够更好的给人们一种接近大自然的感觉,同时也能够使其感受到拥抱大自然的完美感觉。

  比如在对某市的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设计人员首先应该要建筑现场进行不断地额考量以及分析,并且要结合建筑工程的现场周围自然景观以及建筑物的特征来对休闲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此同时,在对园林园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设计人员必须要综合的考虑目前人们所面临着的生活压力大等情况,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全角度来对采光进行设计,从而使人们不管是在哪个角度上都能够更好的感受到以及充分的接触到阳光,使人们能够置身在大自然当中的一种感觉,并且也能够有效的是人们产生放松的感觉以及舒适人们的心里。

  总结:通过上述的内容分析可以知道,在对园林园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全面的思想来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与此同时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人们的感受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使人们在园林园艺中能够体会到轻松愉悦的心情。针对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园林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所以,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现代人们的休闲方式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并且对建筑的融合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休闲建筑成为园林园艺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亮点。

  【参考文献】

  [1]陈海汐,李小俊. 浅议现代园林休闲建筑设计[J]. 中国园艺文摘,20xx,10:81-82.

  [2]刘文革. 现代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研究[J]. 北京农业,20xx,15:72.

  [3]于作洪. 现代园林休闲建筑设计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科技资讯,20xx,09:88.

建筑设计论文9

  摘要:首先对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必要性进行论述,然后从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建筑物立面设计方式。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建筑物立面设计;设计方式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行业格局也有所扩展和完善,这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发展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显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为了减少建筑行业的资源浪费现象,并完善建设工艺和建设技术,设计人员主张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以此来提高建筑物立面设计工作的科学性。

  1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必要性

  1.1提高建筑物立面设计工作的经济性

  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能够提高建筑企业对建设资源的有效应用率,进而实现了对建筑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并且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立面的生态化设计和建设,在提高立面建设方案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也能推动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立面设计工作的经济性,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建设需求和当地环境,应用合理的设备和技术,实现建筑工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向提高。

  1.2提高建筑物立面设计工作的实用性

  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能够实现对建筑物建设需求的全面分析,具体包括建设技术、建设装置、建设环境等,进而有效确保了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效率。此外,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以此来实现对施工环节的`科学监管,并逐渐提高建筑物立面设计工作的实用性。

  2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2.1季节影响因素

  想要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建筑物所在地的季节因素,并分析不同季节气候条件对建筑工程建设的影响,如果发现在每个季节光照都会对建筑物有影响,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立面时便应当全面考虑建筑物光照因素。如果建筑物的采光能力超过了日常所需光照强度,则需要结合季节因素建立遮阳系统;针对夏热冬暖地区的建筑物,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建筑物的遮阳需求,并结合环境因素卡站设计工作。

  2.2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必然会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且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也逐渐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会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是在部分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开展绿色建筑物立面设计会面临一定的经济问题,这回阻碍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践行。

  3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建筑物立面设计方式

  3.1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植物要素

  3.1.1草本植物要素

  草本植物的茎相对柔软,其生长周期不等,具有适应能力较强和生长力较为旺盛的生长特点,并且其生长局限性较少,适合应用在建筑立面绿色设计中。例如,南京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建筑物立面设计应用的便是草本植物要素。

  3.1.2种植基盘植物要素

  植物生长不能缺少种植基质,尽管不同类型的种植基盘能够为植物提供的营养物质和生长空间个有所不同,但是每种基盘都能够满足其相规划与设计对应植物的生长需求,而种植基盘选择也直接关系到了建筑物立面绿化设计效果。下面对常见种植基盘类型及其应用特点和技术要求进行了分析总结。

  3.2加大水体调节方式应用力度

  加大水体调节方式应用力度是保障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在建筑物立面设计功中应用效果的直接方式,为此,设计人员需要对水体调节工作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水体运动化学性质,科学计算水体的比热容和流动性,同时开展实验调查,进而确保在设计过程中对环境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和全面的认知。例如,设计人员可以在立面设计中应用架空层设计理念和方式,以此来通过能量转换的方式实现建筑物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在进行中庭设计时,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利用烟囱效应来推动空气气流的运转,使其能够转移到中庭的上部,这样中庭上部的空气能够进入到室内,在确保了空气流通质量的同时,能够优化建筑通风设计效果。

  3.3合理控制建筑物立面成本

  设计人员在开展建筑立面设计时,需要控制好设计成本,并合理的应用各种建筑立面设计技术,按照建筑要求严格执行施工操作,同时需要注重应用新型建设设备,旨在构建多形态的现代化建筑,在保障建筑立面绿色设计的同时,带给群众以新奇和美观的视觉感受。如果建筑立面设计要求相对较少,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工作中结合无渍化要求,并对建筑立面进行隐藏处理,此外,在设计绿茵设施时,为了保障绿荫建设设备能够有效运行,应当将其施工温度控制在4℃左右,这样才能保障绿荫建设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推动绿色建设设施向生态化方向前进,在保障绿茵设施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能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建设成本,有利于维护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3.4应用先进的建筑物立面绿色植物种植技术

  (1)种植槽式技术。该技术指的是在进行建筑物外墙设计时将植物种植槽预留出来,随后将植物种植在槽中,并确保植物能够得到正常的生长。目前该技术应用已经相对成熟,并且适合应用在不同高度的建筑物外墙建设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种植多种类型的植物,能够形成美观的景观效果。

  (2)水培式种植技术。该技术指的是在建筑外墙上制作骨架,并在骨架上固定板材,随后将高分子材料织物固定到板材上,植物则被塞到织物载体中,属于无土栽培方式。

  (3)模块式种植技术。该技术指的是在建筑外墙上安装骨架,并在骨架上安装模块,适合种植较为密集的植物,并且模块中的植物及造型需要事先定好,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后进行安装.

  4结束语

  总之,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建筑物立面设计不但要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美观程度,还需要将立面设计工作和环境保护结合到一起,旨在探索一种自然和谐的设计模式,通过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充分的分析施工方式、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展现绿色设计理念,以此来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宏柱.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建筑物立面设计探析[J].江西建材,20xx,22:11+15.

  [2]易斌.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建筑物立面设计探析[J].低碳世界,20xx,27:160~161.

  [3]陈红.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的探析[J].绿色环保建材,20xx,08:100+102.

  [4]朱登鹤.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建筑物立面设计探析[J].居舍,20xx,19:101+134.

  [5]李伟,张树理,李洪义.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成本控制[J].工程造价管理,20xx,06:29~33.

  作者:聂丹 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设计论文10

  摘要:现阶段能源问题威胁着世界各个国家,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提出很多节能减排等绿色理念。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速度都非常快,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和进步,城市高层建筑逐渐出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在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时运用生态建筑学原理能够缓解现在世界能源问题,而且符合绿色节能环保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设计

  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所以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高层建筑,高层建筑能够满足人类对大面积土地的强烈需求,能够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高层建筑造成生态资源浪费,大面积的高层玻璃建筑造成严重的光污染,而且还会遮挡阳光造成采光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加入生态建筑学原理知识。文章主要分析的是高层建筑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分析生态建筑学的原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仅供参考。

  1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理念

  生态建筑学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建筑设计的生态要求,而且能够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1.1生态建筑学的原则

  生态建筑最初追求的目标是改善环境,减少生态环境资源的浪费,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建筑生态学相应的原则:

  ①节能原则。为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要尽可能地减少生态环境资源的浪费,做到节能减排。所以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在能源利用中不断优化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的使用率;

  ②环境友好原则。要想真正使得生态建筑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定要注重保护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③以人为本原则。实行生态建筑最终还是为了改善环境,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所以在进行生态建筑时,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

  1.2生态建筑学的目标

  生态建筑学设计的目标在某些方面与其所涉及的原则类似。所以通过对上述生态建筑设计原则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目标为:使用节能环保的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同时需要回收处理建筑垃圾和废物,减少环境污染。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建筑周围建设绿化带,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学应用

  2.1遵循生态建筑学理念

  (1)尽可能地提高使用的舒适化程度。人们对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建筑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要采取措施提高建筑的质量,使用绿色健康的建筑材料,减少有害材料的使用,从而减少对人体的危害,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以及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合人类的生存,还要减少室内的噪声污染,选用吸声建筑材料。

  (2)借助于自然环境因素对建筑进行设计,促进自然界当中的空气和水以及土壤、水等和高层建筑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得自然环境因素带动高层建筑的发展,创造舒适健康的自然建筑环境。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建筑设计过程当中所使用的设备数量,节能减排,将资源的消耗程度降到最低。在高层建筑当中要尽可能多的利用太阳能资源,太阳能本身是一种清洁无污染能源,除了减少建筑污染之外还能够降低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当中合理地使用太阳能资源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减少能源浪费,能够创造出舒适健康的建筑环境。高层建筑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从决策到设计,再从建造到使用,最后到拆除建筑,这样的过程和人体的生命周期很类似。

  2.2细致落实设计思路

  在对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仅具备生态的设计理念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非常完善的合理的设计思路。只有借助合理的设计思路才可以促进高层建筑的质量,注重建筑的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促进高层建筑和生态环境的高度结合。应该做好生态高冷建筑的空间设计,充分考虑建筑空间,将空间布局的特点和其本身的经济价值进行联系,保证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高层建筑设计需要同时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和舒适健康的要求,既要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又要保证建筑设计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建筑设计内部各个空间布局之间在温度和采光以及湿度等几个方面需求是不同的,有的空间要求高温采光良好,而有的空间需要低温背光。所以需要仔细分析生态建筑学原理,根据建筑空间的不同要求来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平面空间时,必须要注重南北朝向,促进空间布局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高层建筑的主要空间时,也需要注重生态理念。对楼梯和厨房、卫生间等空间进行优化设计,保证这些空间的'环保性,尽管这些空间并不是主要设计空间但是也需要格外重视,保证必要的采光和通风效果。除了这些基本的自然要求之外,还必须要考虑窗户的大小和布局。尤其是卫生间等要保证窗户向阳,尽可能的保证窗户的通风性,降低室内的空气湿度,保证人体的舒适和健康。保证高层建筑的生态性以及其原有的生态体系。高层建筑的设计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的大力支持,需要在设计过程当中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当生态化设计引入到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促进建筑设计环境发展的协调,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在进行设计时要避免盲目性,应该充分地考虑建筑周围的土地资源特点以及环境情况,在此基础上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规划。高层建筑设计必须保证节能环保,达到生态目标,促进高层建筑设计和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和优化使用,最大程度上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提高生态环境的持续再生能力。借助于自然环境中的资源来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选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提高建筑设计的技术能力,充分地利用自然界当中的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从而促进环境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3结束语

  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科学的进步也必须依赖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所以在必须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总体上推动我国的发展。在高层建筑设计当中加入生态建筑学原理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高层建筑只有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才能够获得持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彦涛.生态视野下建筑与环境交互性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xx.

  [2]黄舟.生态建筑类型学研究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xx.

  [3]王月秀.高层建筑的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结合[D].太原理工大学,20xx.

  [4]尼宁.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xx.

建筑设计论文11

  摘要: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建筑设计管理正在受到更多企业的关注,然而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多样化的弊病与缺陷。针对现阶段的建筑设计而言,设计单位有必要从全方位的角度入手来健全设计管理,进而给出针对性更强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设计要素,解决措施

  建筑设计管理应当融入全过程的项目设计,其中关键应当落实于项目方案的决策、建筑物设计以及后期实施。因此可见,建筑设计管理本身包含了较多要素,作为管理者来讲应当认识到建筑管理的价值所在,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都要运用特定的管理手段[1]。但是不应当忽视,建筑设计管理在当前阶段并没有真正获得完善。究其根源,就在于建筑设计的现行法规仍然欠缺健全性,某些企业也倾向于忽视根本性的市场机制。因此为了改进现状,作为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单位有必要更加关注建筑设计,针对其中涉及到的各项管理要点都应当运用适当措施加以监管,进而全面提升了建筑设计能够达到的整体质量。

  1推进建筑设计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从基本流程来讲,工程建设应当包含设计决策、施工以及后期验收等。在上述各个流程中,建筑设计占据了很关键的位置。这是由于,建筑设计在根本上决定着整个项目建设的综合质量,因此有必要强化全过程的设计监管。与此同时,建筑设计是否符合特定的设计指标,也直接决定着整体上的项目建设效益。因此可见,推进全过程的设计管理具备不可忽视的价值[2]。在某些情况下,设计人员并没有真正关注建筑设计本身的价值。作为设计人员来讲,如果能够致力于优化设计思路,那么将会有助于顺利开展整体性的项目建设。反之,如果建筑设计本身并不符合最根本的建筑物特征,则有可能埋下潜在性的安全隐患。情况严重时,不慎进行建筑设计还将会伤害到居民安全。通常来讲,建筑设计应当包含选择建材以及设计整体结构的两项要素,而上述二者共同构成了整个建筑设计的前提。为了改进现状,设计人员有必要兼顾多样化的设计要素,在优化整个建筑物设计的同时也能致力于减少建设资金。

  2现存的问题

  近些年以来,建筑行业整体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受到激烈竞争带来的影响,某些企业倾向于谋求更多的建设利润,但却忽视了根本性的建筑设计。受到上述要素带来的影响,某些业主也倾向于优化投标以及招标环节,然而并没有同等关注基础性的建筑设计。由于欠缺必要的认识,以至于建筑设计长期以来都无法实现全方位的优化[3]。具体来讲,建筑设计管理在现阶段仍暴露了如下缺陷。

  2.1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

  近些年以来,建筑行业正在面对激烈竞争。受到行业竞争带来的显著影响,很多企业把自身的关注点转向了能够获得的利润。然而实质上,现阶段的行业机制并没有真正达到健全,其中暴露了多环节的弊病与缺陷。通常情况下,很多建筑部门都倾向于保护当地企业,因而无法推进全过程的公开招标。因此可见,很多设计单位本身欠缺必要的改进动力,无法借助招投标来优化整体上的竞争氛围。由于欠缺相对健全的行业机制,建筑设计行业因而呈现了恶性竞争。某些设计方虽然具备高水准的建筑设计素养,但却无法拥有中标机会。此外,某些建筑企业仍然忽视优质人才的价值,对于优良的人才无法予以全面吸引与保留,因而丧失了自身具备的竞争优势。

  2.2管理粗放

  目前的状态下,建筑设计行业整体上欠缺竞争动力以及竞争压力,因此呈现了不够健全的竞争机制。实质上,市场发育并没有真正实现完善,某些设计方因此就会忽视最根本的设计质量,具体在开展管理时也倾向于沿用粗放的管理模式。因此可以得知,设计方如果没有致力于引进精细化的管理模式,那么在这其中将会暴露多样化的难点与漏洞[4]。除此以外,建筑设计也会涉及到多种多样的收费模式,如果收费模式本身欠缺可行性,那么将会减损整个行业的设计效益。截至目前为止,建筑设计效益以及设计收费的两项要素并没有紧密结合在一起,设计单位因此也没有关注经济性,无法致力于提升综合效益。

  2.3监管不够到位

  从现状来看,有关部门针对现阶段的建筑行业已经设置了特定的法规以及法律约束,与之相应的监管标准也正在逐步实现健全。然而从本质来讲,政府监管仍然欠缺实效性,针对现行的各项法规也无法致力于全面加以落实。具体在实践中,某些考核标准并不具备量化性,其中掺入了过多的主观性要素。通常情况下,评价建筑设计的关键都落实于项目质量以及建筑物本身具备的各项性能,然而并没有同等关注其中的综合造价。受到混乱秩序带来的不良影响,某些设计方由于不具备特定的资质,因而减损了整个建筑物的质量。

  3解决措施

  建筑设计管理截至目前并没有实现完善,同时也暴露了较多的`薄弱点。为了改进现状,企业及其有关部门还需致力于密切配合,共同探求如下的可行措施。

  3.1健全现行规定

  在现阶段的建筑设计相关法规中,针对建筑设计管理已给出了多层次的相关规定。因此可见,健全有关法规的根本目标就在于突显建筑设计的实效性,进而为建筑设计的各个流程提供全面保障[5]。从现状来看,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各项法规包含了《合同法》《招投标法》《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条例,上述法规整体上构成了相对健全的体系。未来在健全监管的实践中,有关部门还需致力于提供实效性的建筑设计指引,在健全法规的同时也要突显具体化的监管流程,全面规制建筑设计领域。

  3.2体现竞争机制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如果欠缺竞争机制为其提供支撑,那么将会很难突显更高层次的设计管理实效性。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各项竞争机制仍然欠缺健全性。现阶段仅有招投标办法以及某些暂行办法给出了建筑设计的有关管理规范,但从整体角度来讲仍然欠缺公正性。如果要改进管理,那么就要设置专门性的投标以及招标代理机构。作为业主来讲,针对招标文件应当保持其完整度,在此前提下健全资质审验的各项基本流程。只有全面加以改进,才能从源头上消除随意性与主观性。

  3.3推行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应当体现为全程性的基本特征,确保将其融入整个建筑设计流程中。作为现阶段的建筑企业来讲,应当致力于提升建筑设计的整体效益,同时也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在优化现行方案的前提下,全面提升了整个建筑物具备的价值[6]。推行全过程的设计监管,如果察觉到潜在性的设计漏洞那么立即着手予以整改。作为设计方而言,自身应当具备高层次的系统化认识,密切监控各个时间段的项目造价。在全面关注项目建设质量的同时,提升建筑设计具备的综合价值。

  4结语

  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知,建筑设计管理具备全程性的基本特征。在全面推进设计管理的前提下,企业还要密切关注整体性的工程造价,确保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截至目前,多数企业都已认识到了建筑设计管理在整个建筑流程中的意义与价值,对此也在逐步积累经验。未来在实践中,企业还要致力于健全现有的设计管理模式,针对现有的运行机制都要逐步加以完善。作为设计人员而言,自身应当拥有更高层次的设计水准,确保将建筑设计管理融入全过程的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晋伟.试述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水泥,20xx(6):89.

  [2]赵世良.房地产建筑设计管理[J].建材世界,20xx,35(5):174-176.

  [3]张明岩.浅谈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xx,5(2):226.

  [4]何广文.分析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民居(下旬刊),20xx(1):44-45.

  [5]付维.浅析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33):237.

  [6]于希军.浅谈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7):133.

建筑设计论文12

  摘要:随着城市的社会活动和经济贸易日益发展,传统的道路交通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于是,城市地铁应运而生,它解决了城市不断增长的出行人口数量与道路交通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为乘客创造了安全、快捷、环保的出行环境。文章介绍了地铁车站建筑设计,致力于让跟多人了解这一项新型的轨道交通工具,同时就如何建设好地铁,服务公民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

  关键词: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分类;客流量;出入口

  地铁车站主要承担乘客上下车、候车、换乘和集散的作用,同时也是布置运营管理和技术设备的场所。因此,车站设计是地铁设计中技术要求最复杂的部分,是一门系统类学科,主要涵盖系统专业约二十多个。主要包括运营组织、线路、限界、轨道、路基、建筑、结构、通风空调、给排水及消防、供电、通信、信号、防灾与报警、环境与设备监控、导向等。车站建筑设计最终目的就是将各系统专业有机的组织在一起,使其车站建筑功能完备。

  1地铁车站分类

  1.1按线路敷设方式分类

  分类:①地下车站:车站结构设置位于地面以下的岩层和土层之中;②地面车站:车站结构设置位于地面;③高架车站:车站结构设置位于地面高架桥上。

  1.2按结构埋深分类

  按车站结构覆土情况可分为浅埋车站、深埋车站。车站的埋深是指车站内轨面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目前对于浅埋和深埋还没有具体数据进行划分区别。

  1.3按运营组织分类

  分类:①中间站:中间站最为普遍,功能简单,主要功能只作为乘客上下车使用;②区域站:区域站即折返站,为满足不同交路运营需求而设置不同功能的配线;③换乘站:换乘站即两条线路通过设施路径将两条线之间需要转乘乘客转换的车站;④枢纽站:枢纽站是同时能输送两条以上线路的车站。枢纽站会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线网规划设置,并规划配套公交、客运、停车场等公共便民服务设施;⑤联运站:联运站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列车进行联运和客流换乘,该站型同时具有中间站和换乘站的功能;⑥终点站:终点站为线路首末两端的车站,也可称之为始发站。一般终点站会设置单渡线和存车折返线,相关车辆段和停车场出入线或联络线。

  1.4按车站站台形式分类

  分类:①岛式站台车站。站台位于上下行线路之间的.布置形式称为岛式站台。岛式站台为较常见的站台形式。岛式站台在使用方面乘客较为便捷,利用率高,能够较好的调剂客流;②侧式站台车站。车站站台位于上下行线路两侧的车站称为侧式车站,侧式车站可布置成相对平行或错开,也可上下重叠布置。侧式车站从站台利用、工程规模、运营管理来说都不如岛式灵活;③混合式站台车站。车站站台是由侧式站台和岛式站台或者两个岛式站台组成的复杂模式。混合式站台长用于规模较大的地铁车站。

  2地铁车站设计

  地铁车站是由车站主体、出入口通道、风亭和其他附属部分组成。其中,车站主体是列车在线路上的停车点,供乘客集散、候车、换乘及上下车,它也是地铁设备设置的中心和办理运营业务的地方;出入口及通道是供乘客进出车站的口部建筑设施;风道风亭是保证地下车站具有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和运营环境。

  2.1车站平剖面设计

  车站平剖面设计是对车站规模的控制,对公共区的合理布置及设备管理区主要房间和主要设施的布置。

  (1)车站规模控制。车站规模主要是指车站外形尺寸的大小、层数及站房面积多少等。车站规模是影响地铁车站平剖面设计的重要因素,它主要根据远期预测高峰小时客流量、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站内设备和管理用房的面积、列车编组长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其中客流量是影响车站规模的重要因素,不同客流量的车站规模也应该有所区别。

  (2)公共区的合理布置。公共区又分为付费区和非付费区,其中付费区主要设置地铁车站竖向或横向的楼梯、电扶梯等;非付费区主要设置乘客安检区、售票区和必要的便民服务设施。根据车站形式的不同,车站公共区的布置形式不一样。但原则都是乘客客流组织流线顺畅,紧急疏散安全可靠。站厅层公共区是由非付费区和部分付费区组成,是乘客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其设计尤为重要。非付费区空间涉及乘客活动类型很多,例如,售检票、安检、进出车站、过街、便民服务等。早晚高峰小时内人流活动密集。因此对于站厅层非付费区的空间应做到尽可能的加大;而对于站厅层付费区的空间而言,乘客流向主要为进出站。相对非付费区的客流流向较单一,因此站厅层公共区只需处理好进出站的客流组织避免客流组织交叉。站台层公共区是部分付费区组成,其空间主要是供乘客上下车及候车使用,客流组织单一,设备布置简单。

  (3)备管理区主要房间和主要设施的布置。设备管理区包含设备用房、运营管理用房和必要的辅助用房。设备用房主要设置有车站控制室、通信信号设备用房、通风空调机房、冷冻机房、变电所、气瓶间、消防泵房、AFC机房等;运营管理用房主要有警务室、站长室、司机换乘室、票务室、会议交接班室等,辅助用房主要有更衣室、卫生间、开水盥洗间、清扫工具间、备品库等。设备管理用房之间都存在相互逻辑关系,对于设备管理用房的布置方式依据车站的外部用地条件,站内运营管理,合理有效整合空间的同时,也得对设备管线的敷设方式和路径予以考虑。车站的主要设施包括客流通道口、楼梯、自动扶梯、电梯、售票及检票设施等等。这些设施都应结合客流流线和车站内具体情况合理均衡的布置在车站内。

  2.2车站出入口设计

  车站出入口的主要作用为吸引和疏散客流,它与所服务的半径范围内的居民人口数量有密切关系,因此确定出入口数量前,要在对居民出行方式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有可能使用地铁的人口比例。根据客流的实际情况确定出入口数量。出入口设计还需考虑以下几点:①车站出入口布置应与主要客流的方向一致,建筑形式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城市文化背景;②车站地面出入口上下自动扶梯的设置情况,应考虑提升高度和经济条件。一般提升高度大于6m时,设上行自动扶梯;超过12m时,上下行均应设自动扶梯;③车站出入口和通道宜与城市地下人行过街道、地下商业街、公共建筑的地下层想结合或连通,统一规划,同步或分期实施建设;④车站出入口与地面建筑合建时,在出入口与地面建筑物之间应采取防火措施;⑤车站出入口必须设置有特征的地铁统一标志,以引导乘客。

  2.3车站防灾设计

  (1)建筑防火技术措施与要求:①耐火等级:地铁车站属重要的大型公共交通建筑,规范规定地下车站及区间、高架车站及区间、地面站、地面出入口及通道、风道及地面风亭的耐火等级为一级,地铁地面其他附属建构筑物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②防火间距:地面车站、高架车站、地面出入口与风亭等地铁建筑物与周围构筑物的防火距离应不小于6m;③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安全出口。车站站台和站厅公共区划为一个防火分区。其他部位防火分区的最大使用面积不应大于1500m2;地上车站不应大于2500m2;两个防火分区之间采用耐火极限3h的防火墙分隔,防火墙上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防火墙设有观察窗时,采用C类甲级防火玻璃。与车站相接部位的商业设施等公共场所,应单独划分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数量不少于2个,且应有一个出口直通地面,与相邻防火分区联通的防火门可作为第一个安全出口;④疏散时间:地铁车站应保证在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遇到火灾情况下,6min内列车乘客和站台上候车的乘客以及站内工作人员疏散直安全区域。(2)建筑防淹技术措施与要求。为了防止暴雨出现后倒灌车站,出入口及风亭门洞下沿应比室外地坪高处150~450mm,必要时设置活动挡水板或防淹门。车站与区间之间应设置防水密闭隔断门,当隧道内发生灾情时,可利用防水密闭隔断门将水堵截在车站之外,不至于波及全隧道,从而提高车站的安全系数。

  3结束语

  地铁工程是新世纪大力提倡并快速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它对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总结,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块化和标准化,使得设计变成单纯的复制和借鉴。地铁车站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把握住公共区乘客流线和设备区的防火防烟设计,因地制宜的选择站型,结合外部环境合理设置出入口,灵活运用规范,才能设计出让乘客感到安全和舒适的地铁车站,从而提高车站的实用效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建筑设计论文13

  一、遵循生态理念

  20世纪60年代以后,建筑学逐渐把对建筑环境的认识放到了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位置,现代建筑设计逐渐突破建筑本身,而拓展成为对建筑与环境整体的设计,文脉意识也渐渐成为了建筑界的普遍共识,为建筑师们所关注,并在设计中进行不同角度的探索。许多建筑大师在经过了国际主义风格和追求个人表现后,转向挖掘现代建筑思想内涵,探索建筑与生态的深层关系,作品寓于文脉之中。例如,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无不关注建筑所处的整体环境,尽量追求完美的环境关系。他的作品,位于日本自然保护区的美秀美术馆采取了与自然环境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是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使精神高扬的场所。场地中,建筑物与其外部空间呈现一种相互依存、虚实互补的关系。建筑物的平面形式和体量决定着外部空间的形状、比例尺度、层次和序列等,并由此产生不同的空间品质,对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在场地总体布局阶段,建筑空间组织过程中,应当强调场地内部各活动空间的布局合理性,运用有关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轴线、向心、序列、对比等空间构成手法,使平面布局具有良好的条理性和秩序感。

  二、实例分析——以成都市金牛区金融服务产业园区方案为例

  1.基本概况成都市金牛区金融服务产业园区位于成都市蜀西路,规划建设用地32211.92平方米,毗邻三环路,紧邻羊西线西延线,交通十分便利,同时,地处成都高新西区,处于西区入口级位置,周围业态以产业园区、4S店。

  2.总体布局与设计构思该方案在规划用地内进行分期建设,从尊重基地历史、尊重使用者的记忆的角度出发,对原有的建筑进行了保留,同时引入新的功能空间,以轴线串联新老建筑空间,交集原有的`路径与新路径,在基地内部产生全新的碰撞;同时,该方案采取合理的分期建设,从考虑业主的角度出发,力求实现基地利用达到最优化,实现步步为盈的发展态势。

  三、结语

  在成都市金牛区金融服务产业园区方案中,设计师通过对场地现状的分析,选择了尊重场地的历史和文化的设计思路,保留历史和时间的沉淀,并加以修饰和改造,运用创新的设计语言和形式来满足新的功能需求,用全新的方法诠释了场所精神。这是对场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一次系统整合的设计,使基地的利用达到了最佳状态,发挥了最佳效益。

建筑设计论文14

  1、关于建筑的设计

  1.1建筑主体的设计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建筑,高层建筑由于其体积的硕大、构型的奇妙、工程的难度,可以很好地体现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和经济水平,所以高层建筑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建筑的高度、施工的难度、结构要求、功能要求等导致了高层建筑不能很好地进行外观上的设计,有的建筑甚至会使结构形式裸露。但是,能够很好表现整个高层建筑构型的就是塔楼,它是整个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能够很好体现整个建筑的造型,所以塔楼的设计对于整个高层建筑的外观设计来说至关重要。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高层建筑的设计更是不尽相同,有着各自的鲜明特点,形成了一个区域的代表、一个地方的标志,这其实也是高层建筑得以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世界性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用地问题也是处于一个越来越紧张的.状态,高层建筑不断发展,很多设计大师走出了创新捷径,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建筑的概念被更多的提起,比如气候大师杨经文就采用了“生物气候大楼”的设计理念,设计出了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这一引人瞩目的建筑,其中引入了大量的植物,既有利于调节气候,还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很好地将建筑与自然相结合,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设计生态节能型建筑已逐渐成为一个趋势。高层建筑的最上层部分———顶楼———它起到了强调整个建筑设计感、个性化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1.2巧妙利用广场高层建筑体积非常巨大,有的建筑设计又常常追求雄伟壮观,所以常常会造成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导致人心理上的压力。在建筑设计时,设计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对建筑采取后退处理的方法,另一种就是巧妙利用广场的设计,广场可以对空间的挤压感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广场作为一个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已成为一个城市的节点,一个人文活动中心。广场还可以成为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使建筑形象更加突出,与建筑合为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

  1.3运用处理方法对于建筑的底层部分还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其更加美化、人性化、便利化。我们常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方式来丰富设计空间。底层架空可以很好地利用空间,将建筑、广场、道路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空间,分散人流,缓解拥挤,为公众提供方便。而入口缩进的方法可以很好地丰富空间层次感,有效利用占地面积,缓解入口矛盾,并且容易设计出新颖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关于规划的设计

  2.1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如今,高层建筑的身影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一些城市发达街段,可是高层建筑由于其压迫感比较严重,再加上这些地段的人流量非常大,极容易造成交通拥挤现象,所以一定要尽量控制建筑的高度以及其与道路的距离。

  2.2超高层建筑的数量超高层建筑大多作为一个城市的代表性、标志性的建筑,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但是其经济性能、实用性能并不高,所以如果仅仅为了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一两座超高层建筑就可以了。

  2.3高层建筑的密集度高层建筑虽然可以很好的减少占地面积,对于企业的办公行政管理等方面都有益处,但是高层建筑的密集也就意味着人群的密集、交通工具的密集,也意味着空间、交通的拥挤。此外,其造成的一些污染危害也是很严重的,比如光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高层建筑密集,限制其密集度。

建筑设计论文15

  摘要:建筑学的发展及专业教育都要与时俱进,面对当前新的时代特征与需求,建筑学教育的设计主干课程更应该与实践接轨。具体体现在设计主干课程的选题、设计主题导向、植根不同背景等方面的改革与策略。希望通过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探讨适宜于新时代、新需求、适应力强、多元化的建筑设计课程,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知识储备更加完善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教育;建筑设计课

  1研究缘起

  关于绿色生态城市的讨论逐渐深入经济社会生活,其强调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增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买不到绿水青山。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学专业正在面临划时代的改革。以往一味地谈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的建筑与设计已经逐渐转向乡村。乡村是集地域特色为一身的典型实例,任何地方的乡村建设都极具当地特色,涵盖了该地的建筑文化、地域特色、文脉传承等地方特征。由此,乡村建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与建设高潮。面对新的形势与特征,建筑学的设计主干课程面对乡村,面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少之又少,因此面对“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本研究结合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现有教学模块中历史与文脉模块,拟对现有的教学进行改革,引入“地域文化特色”下的乡村建筑设计与规划的课程内容,研究“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建筑设计课程面对地方乡村的设计与规划,对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并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面对新时代、新形式、新对象的设计工作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训练。

  2现行教学特色及核心问题

  2.1教学特色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学教育的主要特色是教学模块化。简言之,即把五年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分成形态与认知、空间与环境、空间与行为、历史与文脉、技术与建筑、建筑与城市、城市与文化七大模块。其中历史与文脉模块是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的第四个模块,是面对建筑学三年级学生的设计课程。该模块要求学生通过对城市历史遗产的认识与考察,加强其对建筑的社会属性、文化及历史属性的理解,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进行思考与辨识,使学生初步树立城市环境保护、更新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训练学生将城市环境更新纳入到不断生长的城市环境中统筹考虑的设计能力。

  2.2核心问题

  建筑学专业自20xx年专业评估通过以来,专家对于建筑学专业的“模块化”教学特色给予了极高的肯定与评价,充分肯定了“模块化”教学特色。本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针对“历史与文脉”进行的深入改革与新的探索。然而,针对建筑行业近年来出现的建设量剧减、城市建设趋于饱和的现实问题,建筑学专业的设计课程并未给出及时的回应与调整,因此该模块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2.1设计过程程式化

  在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高年级设计课到课率与低年级相比有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一直延续着一草、二草、正草、正图的设计程序,到高年级产生了厌倦与疲惫的情绪。假如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设计题目,就会产生被动应对的情况,训练的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2.2.2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欲和个性

  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后,多会不同程度地积累了创造的欲望和张扬个性的心理。而现在设计课,这种固定的训练模式难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有利的条件与探索。

  2.2.3针对“历史与文脉”教学模块的题目设置过于单一与狭窄

  2.2.4与建筑设计市场需求脱节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新特征,单一只研究城市文脉与历史的建筑设计已经不能适应适应市场需求。综上所述,针对上述4个问题,本研究提出在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抛弃固定化的类型式教学方式,注入乡村建设这一块的设计主题,改变目前单一的设计课程选择的现状,并研究“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设计课程改革策略,探索适宜于新形式、新方向的课堂教学新类型,为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做出有益探索。其目的是让学生重视地域文化与乡村建设,及时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与总结问题并试图用建筑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对策略及关键问题

  3.1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3.1.1拓展“历史与文化”教学模块的课程选题范畴

  现有课程选题局限于杭州市内,主要面对的是城市问题,设计的是城市建筑类型,针对历史与文化特色的诠释较为狭隘。本研究将拓展选题类型,加入浙江省的乡村类型题目,更全面的体现地域特色与文化的特征,科学的诠释“历史与文脉”的教学模块,成为其有益的补充。

  3.1.2体现地方性的地域建筑特征

  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地域建筑设计和建筑业的发展休戚相关,面对乡村建设的飞速发展,乡村规划与乡村建筑设计的探索与研究远远落后。本研究立足于浙江省及全国各个地区,不同的地域均可以参考与应用,不断深化地域特色的概念。体现不同地区乡村建设的新特征,解决实际出现的乡村建设新问题,传承各个地域建筑特色与文化特色。

  3.1.3拓展学生的设计视野

  城市一直都是建筑设计与建设的聚集地,随着城市建设量的逐渐饱和,建筑行业的转型势在必行。乡村作为中国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建筑行业未来所面对的主要战场。建筑学的设计课程应针对这一现实趋势,加强建筑学专业学生在乡村领域的`知识储备与设计能力的培养。本研究能拓展了学生的建筑设计视野,面对城市与乡村出现的新问题给予充分的诠释,培养学生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综合能力。

  3.2主要实施内容

  针对现有课程仅局限于杭州市的历史与文脉特征,进行以下内容的拓展:

  3.2.1课程设计选题多元化

  设计课程选题形成涵盖杭州市地域文化特征、浙江省乡土建筑地域文化特征、浙江省中国古典建筑地域文化特征的三大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针对“历史与文脉”教学模块开设三个不同的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有利于拓展文脉模块的教学深度与广度,更加科学的发挥地域文化特征在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地域文化特征”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联动效应。

  3.2.2课程设计方式与评价标准多元化

  针对以往的“历史与文脉”课程设计题目选择单一化、设计方式单一、评价标准较为混乱的现状问题,开设多元化的题目选择,例如城市特色博物馆与文化纪念馆设计、乡土建筑再生设计、山地丘陵地区乡村建筑设计等。针对不同的设计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进程与最终成果的标定标准,更为科学、全面的诠释“地域文化特征”在建筑设计课程上的应用于实践。促进建筑设计课程走向科学化、系统化。

  3.3关键问题探讨

  首先,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体现时代特征,且是当今的社会热点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例如:浙西南乡村聚落更新,杭州市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问题等。其次,设计选题涵盖面应多元化,包含城市、乡村的地域文化问题,结合现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第三,教师提出的策划研究框架,每部分应有分值比重,使学生明确整体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能让教师控制进程安排。最后,教学成果评价应分阶段进行,采用多人集体评图方式,避免过去那种以“最终成果”论英雄的方式,或刻意去迎合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现今社会对于建筑学专业的需求倾向于多元化、全方位、精细化等。乡村的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地域的建筑建设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建筑学专业教育不应只关注城市及高、精、尖的新鲜噱头,而更应该脚踏实地地做好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化建筑教育。针对建筑设计创作、设计管理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尝试。培养立足于国土、立足于民族、立足于地域特色的新时代的建筑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平.乡村聚落的发展与保护[J].地理教育,20xx,(2):21-22.

  [2]邢谷锐.徐逸伦.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xx,35(7):20xx-2089,2159

  [3]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一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

  [4]林文棋.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创新[J].规划师论坛,20xx,7(2):5-7.

【建筑设计论文】相关文章: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05-16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论文03-21

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论文03-23

试论高层建筑设计论文03-22

医院建筑设计理念研究论文03-24

城市蝶形建筑设计研究论文03-23

试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论文03-22

从建筑策划到建筑设计论文03-25

建筑设计中节能措施的分析论文03-23

探析传统建筑设计理念论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