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专建筑系毕业论文
摘要:《建筑抗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能力提升必修课程。本文结合《建筑抗震》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初步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抗震》;课程教学改革
1引言
在高职教育中,《建筑抗震》是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其课程内容也是土建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必备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对《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2课程特点
综合性强:《建筑抗震》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既包含了地质学、地震工程学等学科,又涵盖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科目,还结合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与结构动力学等力学知识。此外,行业规范、规程、标准也与课程有密切关系。课程涵盖内容广,所以该课程的整体综合性强。实用性强:《建筑抗震》课程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一般工程所遇到的结构抗震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养成。课程内容符合高职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理论性强:课程需要运用很多数学与力学知识进行公式推导,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完备性要求高。
3教学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强,但其理论知识完备性不足,整体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但在现有的《建筑抗震》教材中,包含极大篇幅的理论和公式推导,且教师在讲授时很难用形象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在授课中,教师容易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学生很容易失去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4改革方案
4.1课程模块改革
现有的高职抗震课程教材大多是从本科院校教材改编而来,内容过于重理论轻实践,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匹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既要体现“高等性”又要体现“职业性”。故《建筑抗震》课程的定位,首先应以土建类学生毕业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切入点,其次考虑抗震知识体系的基本逻辑性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课程教学中,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重新整合教学模块。《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模块要体现技术性、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结合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但基础较弱的学习特点,对课程的教学模块进行重新整合。模块一基础知识包括地震基本知识和抗震概念设计。本模块以理论讲授为主,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地震基本知识和抗震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概念性认识。模块二工程震害包括砌体结构震害案例、框架结构震害案例、框剪结构震害案例、剪力墙结构震害案例。本模块以“震害案例”为主,强调直观性,开展案例教学。结合实际地震和现场灾害的调查资料,形成典型“震害案例”。利用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结构震害的直观认识,了解不同结构类型在地震中的破坏特征。模块三实践应用包括抗震措施和各结构施工图抗震措施识读。本模块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块,引入教学项目。教学中,从各种抗震措施入手,按照难度逐渐递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4.2教学方法改革
《建筑抗震》课程在授课时,要做到重点难点突出,学习目标明确。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抓住核心关键。问题引导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巧妙提问,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开动思维。在“问题引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课堂中提问“地震会带来哪些灾害?”、“地震会带来哪些影响?”等。任务驱动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如,砌体房屋的抗震内容中,根据条件,引导学生进对一般多层砌体房屋的平面布置等设计要求进行了解;再通过计算了解房屋是否能够满足地震作用下的受力与变形要求;最后考虑墙体、构造柱、圈梁等如何设置才能使得房屋具有好的延性。整个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分组讨论法:预先给出讨论问题,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上课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如,在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的教学中,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资料准备,课堂分组讨论;教师旁听并适当引导,加强组内互动交流。此法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模拟演示法:采用ABAQUS、ANSYS等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建立若干房屋模型(不同结构体系不同高度、不同平面尺寸等),输入地震波,利用动画模拟效果,展示其在地震作用下各构件的变形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直观感受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通过应力分析,能清晰了解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明确薄弱部位。
5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工作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更是《建筑抗震》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思路。在《建筑抗震》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选择与整合以适应课程特点,而且还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度改进与合理选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强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小云.建筑抗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马桂珍.建筑抗震[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大专建筑系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大专建筑专业毕业论文10-26
大专毕业论文11-22
大专毕业论文致谢12-29
大专毕业论文致谢11-02
函授大专毕业论文11-17
大专毕业论文参考10-26
模具大专毕业论文10-26
大专计算机系毕业论文(通用6篇)06-30
建筑毕业论文11-03
函授大专毕业论文优秀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