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类设计理论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论文
摘 要: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主校门的创作,在类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和提取了传统广场空间要素、传统建筑形制要素、传统校园符号要素、场地自然形式要素,用现代建筑的语汇表达了对新校区建筑的“新旧”传承而非“新旧”不同。因此,类设计理论也为大学新校区建筑设计提供了另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类设计;巴洛克广场;文庙泮池;拱门; 自然形式
Abstract:Guided by the theory of analogical design, the design for the front-gate of Huaqiao university campus(Xiamen) analyzes and absorbs th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plaza space、traditional campus symbol、natural form of the field. Using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guages, the design expresses not the distinctness but the inheritance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Therefore, the theory of analogical design makes a new way for the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new campus from another angle.
Keywords:analogical design; barpque plaza; panchiin confucian temple; arch; natural form
类设计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吴良镛先生在北京菊儿胡同设计中提出了“类四合院”的设计概念,而后经过国内一些学者的潜心研究,提出了“住宅类设计模式”,并进一步推广至公共建筑,建构起较为完整的类设计理论框架。类设计的基本理念在于延续中的创新,强调的并非是“新旧”不同而是“新旧”传承。通过对传统建筑要素(类设计要素)的提炼,有机地融入现代建筑创作。这种融合可以是形似、可以是神似,也可以是形神兼备,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在这一理论的框架指导下,华侨大学新校区(以下简称“新校区”)主大门设计的创新不是在形式上一味地追求“新、奇、特”,而是通过分析提炼西方传统巴洛克星形广场空间要素、泉州传统文庙泮池型制要素、老校区校园拱门符号要素,结合新校区的自然形式要素,在建筑空间和形式上体现新校区大门的新旧交融。
1类西方传统巴洛克星形广场空间——形式随功能而定(场所环境要素的借鉴)
从道路关系分析,新校区主大门处于多条校园道路汇集的地方,校园道路在这里汇聚(图1,2),形成以大门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校园入口空间。从空间关系分析,主大门的左侧45°是已建成的巨构式综合教学楼群,主楼高近100m;主大门的右侧45°方向是规划的主体育场,体量巨大,二者与大门形成倒“品”字形的空间关系。
这种多道路汇集的空间关系也存在于巴黎的凯旋门星形广场。不从香榭丽舍大道,而从放射大道斜看,凯旋门是一个雕塑性的终点。从香榭丽舍大道直看,它在空间和象征意义上讲既是终点又是大门。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传统巴洛克式的广场空间。
大门设计首先从这种空间形态入手,提取星形广场空间要素中将门的雕塑性和圆形铺地广场的功能性相结合的办法,形成一个空间节点。在本方案中表现为,突出中心拱门,将其与圆形水池铺地相结合,主要的车辆围绕圆形外侧而人的活动可以集中于拱门所形成的主轴线上(图3)。
2类传统文庙泮池建筑形制——形式随文化传统而定(传统文化要素的再现)
类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再现主要分为三种表达方式:形似、神似、形神兼备。一般来说,提取传统符号要素易达到形似;提取传统空间要素易达到神似;二者兼顾则可形神兼备。此外,在建筑中运用传统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表现艺术的价值。建筑师可以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例如朱文一先生主持设计的“绿野·里弄”方案,“绿野”作为传统里弄空间的一种补充,使里弄与“绿野”相映成趣创造出体现地方特色的居住小区新形象。
文庙泮池是中国传统教育圣地官学文庙建筑形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地方官学的代表,是儒家圣地曲阜泮水的象征。
就空间关系而言,早期泮池多位于明伦堂前大成门后,其上架一座石桥,如建于南宋的泉州府文庙泮池;明清时期泮池则多设于棂星门前后,其上架一座或三座石桥,如上海嘉定文庙。
就平面形状而言,早期泮池以方形居多;明代以后逐渐规范为半圆形,如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宫室》中记载的诸侯泮宫和泮池关系图示(图4)。一些原先为方形泮池的也改为半圆形,如泉州府文庙泮池原为方形(图5,6),至明万历四十年地震后重修,“改泮池为圆,如古泮宫之制”(引自《泉州府志》)。
就功能关系而言,泮池之水也有阻隔之用,池上有石桥连通,是文庙内外空间的界定和过渡。
从文庙建筑形制中提炼出泮池这一要素,运用于新校区大门设计中,以半圆形水池隐喻泮池,以拱门和校碑作为现代校园形象的补充,用桥相连,在空间关系和平面图示上都个性鲜明地表达了现代校园入口的传统意向。同时,桥式的入口以“桥”喻“侨”,将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为一体。
泮池这一类设计要素不仅具有恒定性,历代文庙延续至今,而且具有唯一性,仅用于文庙中。因此,作为一所大学的入口象征,这一要素所能够表达的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形式,也不是单纯的建筑文化内涵,而是两者兼而有之。(图7)
3类老校区校园拱门符号——形式随社会意识而定(校园可意向性要素的传承)
“可意向性”一词凯文·林奇的定义为“有形物体中蕴涵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向的特性”,借用他对城市中可意向性要素的归纳,也可将校园里可意向性要素分为五种——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在新的校园环境中有选择地继承这些要素,能够有效地减少新校园环境的陌生感,达到新老校园环境的传承。
华大泉州校区的大门是校园中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既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又是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是校
园中最为重要的节点要素。而半圆形拱门又是这一节点中最有代表性的标志物,具有清晰的形式,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
在新校区主大门类设计中提取旧校园拱门要素,进一步演绎组合成五片大小不同的拱门相连接,既有韵律又有变化,这种组合又产生一种与旧校区不同的新拱门形式——类似罗马风时期的半圆形透视门。通过类设计方法,提炼并继承旧校园的可意向性要素,同时又在新校园创造新的节点空间,塑造新的标志物。(图8,9)
4类自然界的建筑形式——形式随环境而定(自然环境要素的表达)
相对于建筑的内部,自然界是建筑的外部,建筑与室内、外的相互关系上,早期的功能主义者强调了认为“形式服从功能”,建筑“外部的面貌要像内部的意图”,勒·柯布西耶早期也认为:“平面从内到外,室外是室内的结果”。
然而,柯布西耶晚期的一些经典作品则明显与上述原则背道而驰,其建筑形式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甚至超出了功能的制约,塑造出独特而又与环境相呼应的建筑形式。有机建筑的倡导者赖特,更是以植物作类比,注重从建筑所处环境的植物造型吸取形式要素,他认为这些要素是植物的生长受环境特定力量的影响而产生的特定形式,这种形式是环境中发展的记录,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
类自然界形式就是建筑形式吸取自然界的形式要素,作为创作构思的源泉,达到建筑与环境协调的类设计方法,可以分成类无机体形式和类有机体形式。新校区大门的功能简单,功能不是外部形式的制约因素;相反,外部自然环境优美,北面天马山连绵起伏,南面碧波万顷白鹭成群,因此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取得大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成为大门形式构思的又一个出发点。
首先,类无机体形式。在这里,无机体形式主要指的是自然地形地貌。整个校园的背景是天马山,主峰呈“M”形,连绵起伏形态优美;校园内主入口对景的两个小山包也是呈“M”形。在这个区域里,这种形式要素反复出现,证明在长期的海风侵蚀和其他自然力作用下,自然界选择的结果。
大门形式就基于这一要素,以中间拱门为主体和制高点,两旁锥形作为陪衬。锥形体量较为低矮,一侧用绿化将倾斜的屋面与草坡水面连成一体,进一步削弱人工化的痕迹,另一侧向拱门倾斜,架于水上。这样,从大山峰到小山包再到大门,形成一种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逐层重复的类“M”形的同构现象,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其次,类有机体形式。在这里,有机体形式主要指的是自然生物形态。校园内的湖畔常年栖居着一种鸟类——白鹭,其体形修长、姿态轻盈。大门形态取意白鹭展翅飞翔瞬间的动势,舒展而有力度地立于山水之间。
5结语
新校区是相对老校区而言,这种“新”不是无源之水,她承载了对传统的延续、对现在和未来的创新。类设计理论就是在延续中实现建筑创新,而类设计要素的提取正是对创新之源的分析和把握。华侨大学新校区大门设计的传统之源,在功能上吸收了西方传统的巴洛克城市广场要素,在空间上吸收了泉州文庙的泮池空间要素,在形式上吸收了旧校区的拱门符号要素。另一方面,方案设计过程中受“有机建筑理论”的启发,又将要素的提取推广至对新场地环境的分析和把握,在形式上吸收了场地的自然形态要素。类设计要素的提取是类设计理论的关键,也是类设计作品的灵魂,不仅要从传统建筑文化中提炼,而且要有意识地从“跨地域”、“跨文化”、“跨学科”等多角度吸取。当然,实践中发现各种要素的交织亦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协调与融合又是类设计理论发展中的又一课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关瑞明.传统民居类设计的未来展望.建筑学报.2003-12.
[2] 关瑞明.住宅的类设计模式——民居传统的延续与住宅设计的创新.建筑学报.2000-11.
[3] 关瑞明等.传统民居的“类设计”模式建构.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4] 关瑞明,陈力.泉州传统民居中的类设计要素.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
[5] 泉州府志.清·乾隆版.
[6] (明)王圻,王思义编集.三才图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美)凯文·林奇着,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向.北京:华夏出版社.
[8] (英)查尔斯·詹科斯着,李大夏摘译.后现代建筑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 (美)罗伯特·文丘里着,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类设计理论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管理学原理在酒店管理实务中的运用论文10-05
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范文(通用9篇)10-08
旅游文学在导游工作中的运用10-26
大学数学中数学思想运用研究10-26
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分析10-26
艺术类论文11-02
浅谈健康教育在外科护理中的运用10-26
旅游管理下数据挖掘运用论文(精选11篇)09-22
校企合作在应用型大学中的运用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