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高中高三地理教案

时间:2022-12-28 11:56:19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高三地理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高三地理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高三地理教案范文

高中高三地理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③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①热力环流;

  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学难点:

  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想:

  ①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利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②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讲,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自如的运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所以注重联系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2.3大气运动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 2.3《大气运动》。

  讲授新课:展示本课教学内容(主菜单)。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用一分钟时间预习课文前言,对照屏幕上展示的内容,大家在课文中找到前四个知识点对应的内容:

  1、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的分类 (教师阐述第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做示范) 大气中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意义。由此可见大气运动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研究大气运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由个别学生作答其余三个问题)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3、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简单的说: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气流的下沉,水平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

  一、 热力环流: 现在我们以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为例来具体了解一下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同时也验证一下以上几个知识点是否正确。这部分也是我们本课的一个重点。

  1、点击“热力环流”热区进入第一部分教学内容。 (生齐读)热力环流的定义。 在研究热力环流之前我们先有个对比的模子。 显示假如地表均一,受热一致情况下A、B、C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化均一致,等压面平直。(生观察、师点拨得出结论)

  (1) 显示示假如地表性质均一,当A地受热,B、C两地冷却情况下空气将会放生什么样的变化? 也就是说会怎样运动?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观察思考,师点拨得出结论): 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流向气压低的B、C两地。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2) 显示热力环流全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清热力环流中各个环节的产生顺序、因果关系。)

  ①由图中演示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热力环流形成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那么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②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又是怎样引起的呢? (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也就是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空气的垂直运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地面冷热不均)。 所以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在正个过程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气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本节的第二个重点,也是热力环流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根据受力不同,风的状态也不一样,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风的方向。

  1、风的原始状态: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生齐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 (师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原动力。 (师引导)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也就是有气压梯度的存在。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一个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它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流向低压。那么请大家思考:只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与水平气压梯度力重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中的风:受两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师引导)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受到了一个垂直于运动方向的里的作用,也就是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力合作的结果。 (师边演示动画边点拨):二力作用,当二力达到平衡的时候风向稳定,由图上可知: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和等压线平行,也就是说,风向已经是在原始风向的基础上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做了90度的偏转。由于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所以作用力的结果在风的方向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记忆方法点拨):伸出自己的双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压,大拇指伸开和四指成直角关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风向。(记忆方法应用练习)

  3、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师引导)

  摩擦力在高空是可以忽略的,近地面的摩擦力主要是由于大气和大气之间以及大气和地面之间的摩擦产生的。它的方向和风向相反。 (师演示动画)

  由图上可知:三力作用的是: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成一夹角,和等压线也成一夹角,也就是说,风向已经是在原始风向的基础上受到其它二力作用,做了小幅度的偏转。地转偏向力在南北半球的不同,在近地面的风向上也有体现。 (记忆方法点拨):伸出自己的双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压,大拇指微张和四指成锐角关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风向(记忆方法应用练习)

  随堂练习 作针对性点评。

  课后小结: 展示本节内容,进一步强调重点难点。

  (留课后思考题,为下节准备)等压线呈同心圆状时,风向是什么样子的?

高中高三地理教案范文2

  【教学重点】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三大问题

  【教学难点】

  初级产品为主经济的形成、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具】

  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来移民分布图,非洲政区变化图,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回忆一下北非的居民以什么人种为主?那么你是否想了解一些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生活情况呢?

  [展示地图]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来移民分布图。

  [提问]撒哈拉以南非洲以什么人种为主,其如何分布?

  (黑色人种,其主要分布在本区的中部和南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是否还能从书中的文字里得到关于黑人与非洲有必然联系的信息?

  (撒哈拉以南非洲有6多亿人,其中90%为黑人,是黑人的原居住地,所以本区还有“黑非洲”之称。)

  [提问]其它10%是些什么样的居民?他们分布在哪儿?

  (简要总结)

  [提问]生活在非洲的黑人以前、现在的生活如何呢?

  [图片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观察图片。请学生概括说出黑色人种的文化特点。]

  [承转]早在2 000多年前,黑人就在这片土地上从事原始的农牧业生产,他们曾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为何今天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自然条件是一方面,但其能否成为非洲落后的根源呢?

  [引导学生讨论,相互介绍自己知道有关黑人奴隶贸易的事情]

  [归纳]从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入侵,并从中掠夺大量黄金、象牙、香料,进而从事罪恶的奴隶贸易,这种贸易长达4__年之久,被掳走、屠杀的黑人近1亿人。严重抑制了非洲的发展,使非洲人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承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从而直接导致了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

  [展示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非洲政治”地图

  [提问]1.二战前非洲独立的国家有哪些?

  2.二战后独立的国家有多少?

  [讲解]二战前,本区被英、法、葡、比、西等7国瓜分。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二战以后,非洲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殖民者的统治土崩瓦解,除少数岛屿仍是英、法属地外,绝大多数都争取了独立。

  [承转]独立后的本区各国都在积极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当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本区的经济仍很落后,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资料]“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图。

  [学生活动]指出图中所列国家各以什么为主要产品出口

  [提问]这些商品是原料、半成品还是工业制成品?

  [小结]我们把这种以出口一种或几种原料、半成品为主的经济称为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而以这种经济形式为主的国家称为单一产品出口国。

  [提问]想一想出口汽车、机械产品的国家与单纯出口铜、铁矿石的国家相比,经济收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归纳]在这种贸易过程中,要卖是低价卖,要买是高价买,非洲国家就是在这种买与卖的过程中,不断使财富流失。同时,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出现初级产品的价值下跌,就会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经济,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同学们可想而知。现在本区各国已经已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以振兴经济。 [承转]非洲各国民族独立后,经济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也在逐步提高,而伴随的危机也出现了,这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长。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远远超过粮食、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一现象对本区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

  [利用板书归纳]

  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个怪圈,而使非洲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困境。

  [提问]由此看来,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获取暂时的物质利益,那么本区的人民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学生讨论]

  [归纳]1.控制人口增长;2.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3.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小结]我国和非洲各国一样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地区由于人口、粮食问题而导致出现了环境问题,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居民和经济

  1.黑人的故乡

  2.政治地图的变化

  3.经济特征:

  (1)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2)解决方法:发展本国民族工业

  4.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 → 粮食问题 → 环境问题

  (2)解决措施

高中高三地理教案范文3

  [学习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育目标:

  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教学重点]

  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学难点]

  聚落的概念

  [教具]

  电脑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

  一、聚落及其分类

  [结合图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3.研究意义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的区域。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也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

  聚落的形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设并管理好聚居环境。

  二、聚落的形成

  〔一〕乡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类的本性和需求

  乡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2.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业、农业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类社会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3.乡村的发展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乡村→聚落(定居地)

  其中,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使乡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渐稳定,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

  4.地理环境对乡村形态的影响

  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乡村的形态,能反映地理环境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态的差异,这体现聚落的环境适应性。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

  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

  〔二〕城市的起源:乡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农业生产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迁移农业,所以乡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固定乡村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所以说,城市与定居农业也是同时出现。

  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了非农业人口和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进而出现商品交换和集散的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市就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2.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读课本图6.4思考:

  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现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等地。)

  b.第一批城市出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中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好,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这些地方,农业耕作业发展十分理想,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世界早期城市临河分布,也是因为用水、运输方便。)

  c.古城市的分布与古文明的联系?(古城市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3.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农业自然经济的限制

  读图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废墟,为什么不能延续到今天?

  古代城市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古代城市的发展水平一直很低。同时摩亨佐·达罗的消失,也意味着环境的变味,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天然的生态系统,使之荒漠化,同时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

  小结

  一、聚落

  1.概念

  2.分类:乡村与城市

  二、聚落的形成

  1.乡村形成的原因

  (1)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2)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

  (3)乡村的发展

  (4)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现必备的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的分工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课后思考

  1.讨论我国南、北方乡村景观的形态差异及其原因。

  2.讨论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课堂巩固]

  单项选择题

  1.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错误叙述是(  )

  a.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

  b.城市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

  b.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

  c.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

  d、村落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不大

  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地区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4.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其原因是(  )

  a、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

  b、暖湿的气候,密集的人口

  c、丰富的矿产,先进的技术

  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历史

  5.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数诞生在(  )

  a.河流中上游山区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中低纬度和沿海

  d.资源丰富的内陆

  6.关于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别的错误叙述是(  )

  a.城市建筑密度大,乡村建筑密度小

  b.城市建筑高大,乡村建筑低矮

  c.城市道路纵横交错,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人口多,乡村人口少

  (答案:d c a a b d)

【高中高三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教案12-06

最新高三地理试卷讲评教案 高中地理试题讲解教案06-15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02-15

地理高中教育随笔07-18

高三学习地理方法05-18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初中地理地形教案02-07

初中地理教案02-17

地理教学教案11-14

高中地理教育随笔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