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一、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三、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登封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
3.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用小棒摆三角形
请同学们将我们课前准备好的四组不同长度的小棒拿出来,同桌两个相互合作,看看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哪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2.小组汇报
3.小组讨论:
同样是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为什么有的能摆成,有的却摆不成呢?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组实验结论,你能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全班交流
(1)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呢?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组1:三根长度不相同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2:两边长度加起来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3:…………
根据学生回答,举出反例:引导学生辨析,逐步完善学生认识,达成共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2)这边的各组小棒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呢?(强调“任意两边的和”)
5.教师小结
同学们,祝贺你们探索和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们自豪地再说一遍这个结论。
(三)看书巩固自己看教材第27页的内容
(四)拓展应用
1.教科书第2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上学可以怎样走?有哪几条路线?在这两条路线中,走哪条路线最近?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
集中分析,总结汇报
3.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课本28页练一练第3,4小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调查我国一些城市的气温;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结合切身的体验来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进行总结,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运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学习内容:P61页例5
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
① 0.009米=( )毫米
② 0.09米=( )毫米
③ 0.9米=( )毫米
④ 9米=( )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因此,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 到原数的 倍。同理,比较 ①和③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比较 ①和④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向右移动两位是( )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是3.05,向左移动( )是0.0305,向( )移动( )是305,向( )移动( )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 ,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 补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 )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小数天地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230.9
一点零二三 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平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6.4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
一、创设情景、感受旋转
1、出示3张图片:风扇、风车、礼花
师:这些物体都在怎样运动?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
师: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现象。(揭题)
出示旋转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二、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出示转杆图片
提问:
(1)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转杆分别是怎样转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转动例子?
(3)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转杆打开与关闭时,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
三、认识旋转的三要素
出示方格图: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90°
师:“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这个点能动吗?学生自练
师:旋转后的边与旋转前有什么关系?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你觉得将图形在旋转时,要确定什么?
出示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观察、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从6:00到9:00与从9:00到12:00时针都旋转了90度。
(3)如果去掉台秤上的物品,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转盘上的指针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
共同小结:要确定旋转后长方形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相交于A点的两条邻边的位置;要确定旋转后小旗图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旗杆的位置。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
(1)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2)你能旋转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
(3)你是怎样画的?最后一个图形只旋转一次能成吗?它一共旋转了多少度?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将图形按一定角度旋转时,要注意什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等量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找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寻找和表达等量关系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白板出示教科书中连环图。提出问题:你能说出三幅图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跷跷板怎样就平衡了?你能尝试表示这组相等的关系吗?
强调这个等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式。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活动一:姊妹俩和姚明身高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看书回答问题:
1、我比妹妹高20厘米,有哪两个量?如何表示?
2、姚明的身高是我的2倍,有哪两个量?如何表示?
3、根据对话画出线段图。
活动二:看书(他们还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1、明确3个等量关系。
2、哪些是同一等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
1、组内交流收获和疑问.
2、小组汇报。
三、达标反馈
1、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分别用a、b、C 、S表示,你能写出那些等量关系?
2、完成教材第65页1、2、3题练习
1、第1题:什么时候相等?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吗?
100克+一个樱桃重量=一个苹果的重量
2、第2题:请你表示下列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指名说出等量关系。
一个苹果重量+一个梨的重量=200克+100克
一个鸡蛋重量×2=100克
一本<数学故事>的单价×3=15.6元
3、第3题: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等量关系式,学生可能只写一个,告诉学生同是三个数量可以写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不明白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当堂作业:省略。
2、课后作业:练一练第4、5题。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跷跷板和天平能够左右平衡的原理来讲解等量关系,让学生能够根据图中意思列出一条用文字表示的等量关系式子,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看天平列等量关系式的题目能够容易写出,可是对于纯文字的题目,要求从里面找出等量关系,学生很多确是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去写,说明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对文字题目的意思进行分析,在这一块确实需要再进行强化训练,要让学生多读题,学会找题目的中的关键量,然后再用题目中给出的数字条件用合适的运算符号跟关键量准确的串联起来,列出我们需要的等量关系,列出其中一条等量关系后,要善于提问学生,让学生学着自己去列出不一样的等量关系式,这样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10;601○564;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题。
提问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9600000>1660000。(板书)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第二组数:1220000,450000。
提问: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98965○1000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4004004004400050004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4400<50004<400400就不容易错。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50000写成5万,或50000=5万。又如1800000写成180万,或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三)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指导学生做10页2、3题。
第3题指导性提问
(哪个数最小,哪个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3、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强化所学新知识,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和数的改写
比较方法: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起。
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较大数据单位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师:让大家通过网络收集一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后面有“万”,有的“亿”,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出示中国地图。
3、提问:我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9600000平方千米。
4、师: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请说一说。
出示四个数据
(1)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
(2)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0000平方千米。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平方千米。
(4)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二、结合实际背景,体会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1、师:大家在读写这些数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
2、再比较分析一下课前我们收集的资料上的数据的特点,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么进行改写。
三、探究改写方法。
1、师:你知道这些数据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吗?
它们是以“一”为单位,一般以“一”为单位是不写计数单位的,怎么把这些单位是“一”的数进行改写呢?
2、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3、观察这些数据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
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
300000000=3亿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据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四、比较大小。
1、让学生思考一下,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怎么比较的,并在小组内交流。
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并集体交流。
五、试一试。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排列的方法。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六、练一练。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
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
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
300000000=3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0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小学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 20×8=160(千克)
(1)三年级有多少人? (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内容:
P5:例3 “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0或减0得原数;
一个数乘0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
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p104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2、通过摆图形,找规律的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摆图形,找规律的`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展新知
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寻找所摆三角形个数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方法
1、鼓励学生从图形、数等多种角度寻找关系,并加以对应,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并将这一关系用算式表达出来,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来:2n+1。
(1)2×26+1=53(根)
(2)2n+1=63,2n=62,n=31,能摆31个三角形
2、通过列表、观察图形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小棒
列出算式来表示需要小棒的根数,从中发现规律。在每个算式中,都有加1,一个正方形3×1再加1;2个正方形3×2再加1;3个正方形3×3再加1,从而推出n个正方形需要小棒的根数是:3n+1。
(1)3×12+1=37(根)
(2)3n+1=46,3n=45,n=15。能摆15个正方形。
三、解决问题
利用上面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方法,找出摆八边形的规律
(1)、摆一个八边形,需要7×1+1=8根小棒,摆2个需要7×2+1=15根小棒,摆3个需要22根小棒
(2)摆n个八边形需要7n+1根小棒。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07-15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5-1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8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1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9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9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12-12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