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枫桥夜泊》的教案

时间:2023-03-26 09:54:36 教案 我要投稿

《枫桥夜泊》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枫桥夜泊》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枫桥夜泊》的教案

《枫桥夜泊》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吟诵《枫桥夜泊》,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

  张继是唐代大诗人。

  二、释题:

  (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三、范读诗歌(听录音带)

  四、读诗歌,提出疑问。

  读诗歌,借助注释想象诗意,提出疑问。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睡呢?)

  五、试讲诗歌描写的景色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月亮渐渐落下,听到乌鸦哇哇地啼叫声,天空中布满了寒霜,诗人面对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满腹忧愁而难以入睡。这时,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夜半敲钟的声音传到客船上来了。)

  六、指导朗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读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八、总结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由于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而名扬天下。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所见 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所闻 乌啼 钟声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枫桥夜泊》的教案2

  一、歌曲导入

  1、师:上课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课件播放)

  2、这首歌与你平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同?这就是1200多年前诗人张继留下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目标展示

  1、出示目标。

  2、师生共同明确目标。

  三、围绕目标有效教学

  (一)自主预习

  1、出示预习提示

  (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巡视。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4、教师根据课件疏通诗意。

  (二)质疑问难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向本组的同学请教。

  (三)合作探究

  1、出示整合后的问题:

  (1)《枫桥夜泊》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诗人在枫桥夜泊时看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

  (2)你觉得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字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展示。

  4、教师小结。

  (四)强化练习

  1、体会诗人的愁。

  2、用读来表现诗人的愁。

  (五)归纳总结

  诗人张继愁于未能金榜题名,愁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愁于不能志在四方、造福百姓时,月亮不懂事,她不肯皎洁地照着,居然落了下去;乌鸦懂事,她不肯安静地飞过,居然叫了起来;钟声不懂事,她不肯老实地睡去,居然送来一声又一声叹息;客船不懂事,她不肯给人安稳的睡眠,居然泊在这样的.一刻!这一切的一切,更是让诗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

  四、目标检测、反馈与补偿

  你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愁绪表达出来吗?

  五、拓展延伸

  阅读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枫桥夜泊》的教案3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枫桥夜泊》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想读吗?

  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8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众说纷纭)

  师: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所见所闻。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2 学生说诗意。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师:(师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解说。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钟声)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生:很悠远

  生:更赠添了伤感。

  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生:2名读。

  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中国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现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

  师: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这首《枫桥夜泊》师和元朝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上读一下《天净沙 秋思》。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

  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交流、朗读并背诵。

  师:请同学们再读《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背诵这一诗一词。

  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枫桥夜泊》的教案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学习词语:一丛丛、一簇簇;星星点点;飞檐翘角,并能用相匹配的肢体动作表现。

  3.能大胆合作,用长卷画的形式表现故事中的景物,体验创作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今天,薛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师进行配乐讲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讨论、讲述。

  “你们在什么时候也会感到孤独呢?”

  二、再次欣赏故事观看PPT

  观看PPT师讲述故事第二遍

  1、刚才,你在画面中看到的枫叶,是什么样的呢?

  “什么叫一丛丛、一簇簇?”

  2、乌蓬船是怎样停在江面上的呢?

  “那我们也来变成一条条乌蓬船,星星点点的停在江面上。”幼儿用动作表示

  3、远出一排排的寺庙是什么样子的呢?

  “飞檐翘角是什么样子的啊?”

  三、学习古诗

  “你们表演得真像故事中的景物。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写了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师朗诵古诗《枫桥夜泊》

  2、集体动作朗诵“让我们一边朗诵,一边来表演吧”

  3、情景表演

  四、绘画创作

  “现在,就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吧。”

  幼儿进行古诗绘画创作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枫桥夜泊》的教案7

  【内容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之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设计理念】

  这个教学设计,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互学、互补、互相启迪,从而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学自悟。在这堂古诗教学课中,尤其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并注重人文教育。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4.能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步骤学习这首诗。

  【重点难点】

  1.根据文中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通顺。

  2.检查初读效果。

  3.对照插图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

  (天将亮的时候,在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的。)

  三、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诗题(枫桥夜泊--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2.检查预习,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张继的资料。

  四、明诗意,析内容

  1.自由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与小组同学讨论。

  2.指名朗读,师生诵读。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结合插图,再看古诗,想想用什么方法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②学生交流以前理解古诗所用的方法。

  ③师生总结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a.看诗中的注释; b.查字词典; c.看工具书或看插图理解; d.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小组学习。

  ⑤学生汇报,教师根据诗句进行对译(课件演示)。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一边听老师示范朗读,一边闭目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诗中怎样的画面?(播放忧伤的古乐。)

  2.诗人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看到:月落、霜、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鸣。)

  3.从画面的情景和诗句的描绘中,你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是怎么样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为什么诗人一夜不能入睡呢?同桌之间探讨原因。

  (惆怅、思乡、忧国忧民、因科举落榜、伤感等等。)

  六、朗读背诵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古诗?(忧愁、伤感。)

  2.确定基调,划分节拍,标出重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课件播出忧伤的乐曲)。

  4.背诵本诗。

  七、质疑问难

  八、总结,布置作业

《枫桥夜泊》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枫桥夜泊》的教案9

  一、导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

  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

  生:张继。

  师综述: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盛名起来,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觉一下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生1:有点伤感。

  生2:有点凄凉。

  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

  师:读诗的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己的感觉。我的感觉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如情入境的朗读博得听课老师的集体鼓掌。

  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觉放进去,读出你的味道。

  学生自由读诗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

  生3:客船。

  生4:还有钟声。

  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师:看这些都是诗中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作者情感的字,是什么字?

  生:愁。

  师: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拿出笔,看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

  生批划读后汇报。

  生:我从乌啼中体会出来的。乌鸦就在哭蹄,感觉很伤心。

  师:读读这句。

  生读。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这句还有什么体会?

  生:霜满天中的霜让我觉得很寒冷。

  师:一个霜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仔细读读、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

  (老师课件出示对比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乌啼霜满地

  ......

  生:第一句好,感觉得很冷。

  师:从中透出冷。自己体会体会。

  齐读该行诗。

  师:诗象品茶、品酒,慢慢品出它的味道。

  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棵的枫树。

  师:是这样的枫叶吗?

  (课件出示火红的枫叶图)

  生:不是,没这么红了,是枯黄的。

  师:闭上眼睛,走如这种情形。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照画面读读这首诗。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诗中谁跟谁相伴?

  生:江枫与渔火。

  师: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

  生1:很孤独。

  生2:很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学生读诗。

  师:眠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了?

  生1:江枫睡了。

  生2:渔火睡了。

  师动情强调:江枫

  生:睡了。

  师:船家

  生:睡了。

  师:整个大地

  生:都睡了。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

  师:把你们刚才的话起来,就是一首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课件出示:

  江水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谁读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读出夜晚的宁静,读出诗人的忧伤。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夜愈深愈难眠?

  生1:很孤独,

  生2:想家。

  生3:想他的孩子。

  生4:想他的爸爸妈妈。

  师:对愁眠原来是对愁难眠呀!把感觉放进去读读。

  学生读前两行。

  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诗是越品越有味,往下看,读读。

  学生读第三四行。

  师:要想读得有味道,就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

  生:诗人在这里是个客人。

  师:客人什么意思?

  生:不是在自己的家乡,是别人的家乡。

  师:客人是谁?

  生:是张继。

  师:客人就是诗人。大家还记得王维的一首诗吗?

  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你从客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张继怎样的感情?

  生略。

  师: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作者的心情是说不出来的,读吧,读出那种味道,读得像寒山寺的钟声,越梁绕耳,绵延悠长。

  学生有滋有味的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伤,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乐曲伴奏。

  学生读,读的凄清,读得悲伤。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张继吗?

  生:你为什么这么愁?

  师:是啊,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

  生答略。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此时此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想像答略。

  师: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恋,带着一腔情感再读读

  生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在1200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张继为什么那么忧伤?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但有一点,但他把自己的情融入到这首诗中,为我们创造出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从古到今,诗人吟枫桥,书法家写枫桥,画家画枫桥,歌唱家唱枫桥,就在诗、书、画、乐中延续着桥。

《枫桥夜泊》的教案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枫桥夜泊》的教案11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会如何欣赏诗歌。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2.难点:学会诗歌的欣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从字面上去和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脸炙人口(kuai4 zhi4):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誉。炙:烤熟的肉。脍:切得很细的肉。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揆情度理(kui2):依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牵强和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址在一起。

  招徕:招揽。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2 .阅读全文,考虑预习提示中的问题。

  二、导入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就告诉我们对书中的话不可全部相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这篇课文就是教我们质疑的方法。

  三、正课

  1.速读全文,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第一局部(l~2段):引用诗歌提出反驳的对象(枫桥夜泊)新解,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第二局部(3~7段):分别对“乌啼”“江枫”“愁眼”的新解进行反驳。

  第三局部(8段):总结,认为这样的“新解”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2.提问:课文第里段提出反驳的对象后,为什么写“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身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羞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自身的疑问?

  讨论并归纳:因为考证的内容是前人未说过的所以觉得很新鲜,同时,因为他人能提出新观点,对古代的诗进行考证而自身却未能做到感到很羞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质疑,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3提问:第1段连用了3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连用3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深思。

  4.提问:你同意作者在第2段对诗歌意境的描述吗?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略

  四、小结

  欣赏诗歌,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内涵,捕获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加以领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意象,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诗歌所描绘韵画面,欣赏其中蕴含的美。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防止理解上的实指性。还要学习诗歌精粹的语言,欣赏诗歌遣词造句的精练、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局部组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示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全文,体会课文如何逐一反驳‘’新解”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作者对《枫桥夜泊》的欣赏中,知道了如何欣赏诗歌,

  这节课我们要体会作者在反驳“新解”时,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

  境,这是鉴赏诗歌的钥匙。

  三、正课

  1.提问:作者在第3段分几个层次来反驳?有语言标志吗?

  讨论并归纳:按“首先”“其次”“第三”分成三个层次。

  2.提问:第3段如何分3层反驳的?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先引用“新解”作者的考证,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乌啼不是乌鸦叫而是一座桥名。论据是“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结论是诗中‘明落鸟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那方向落下去了。”再进行反驳。先驳‘呜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引诗词曲为证:

  (l)乐府中有《乌夜啼》的.曲名和刘义庆作曲的传说。

  (2)乐府琴曲歌辞有《与夜啼引》。

  (3)唐教坊曲和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

  结论:在特殊情况下,乌鸦受到惊扰会夜飞啼叫。

  第二层:再驳“乌啼桥”,认为无文献史料证明其修建时间。或是由好农之徒和会命名的。举梁祝故事为证。

  第三层:再驳“月落乌啼”从桥的地形接情度理,认为“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3.提问:你觉得这样反驳合理吗?

  讨论并归纳:略。示例:反驳的第二层,桥的位置在河上,而船的位置在桥下的河面上,位置是低于桥的。

  4.提问:第3段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驳论据、论证来驳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

  5.提问:第4段是怎么反驳“江枫”新解的?

  讨论并归纳: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是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

  先驳“江枫”桥名。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合古人今人的语言习惯。

  再驳“江枫”的实指,破坏了诗歌形象和意境。

  再驳“江枫”的实指,退一步讲假如“新解”成立,那么诗歌应该改名。

  这一段直接驳论点。

  6提问:第5段是怎么反驳“愁眠”新解的?

  讨论并归纳: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头,对着愁限山的意思”。论据是“运河两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先驳“愁限”的实指,抹去了诗歌主观感情的色彩,使这句诗索然无味。

  再驳“愁眼”的实指,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再驳“愁眠”的实指,无文献资料证实,或是好壮之徒和会命名的。

  再驳“愁眠山又名孤山”的论据的不合理性。

  再驳“渔家既然学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丁”论据的不合理性,认为“渔家掌灯”与旅客“眠”之间无必定联系。

  这一段既驳论点又驳论据。

  7.提问:第8段总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

  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

  8.提问:作者反驳这些“新解”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讨论并归纳:因为分析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是鉴赏诗歌的钥匙,

  假如丢失了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则诗歌的美感也无从谈起。

  四、小结

  本文针对“新解”的观点,逐一进行反驳。反驳既有直接驳论点。也有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反驳的论据充沛,批驳有力。在反驳中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做到合理合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杜甫《春夜春雨》,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晚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A .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即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落笔,写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心。

  C.最后两句,诗人设想雨后晨景:雨过天才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虽不露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以体会出诗人喜雨之情。

《枫桥夜泊》的教案12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的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丽的景色图片。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难点: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导入。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

  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

  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3、了解古诗结构。

  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玩玩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3)欣赏画

  欣赏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画。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枫桥夜泊》的教案13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理解古诗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

  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二、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4、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三、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五、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2、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小百科:《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枫桥夜泊》的教案14

  一、激趣、自由漫谈

  (一)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二)导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二、初读,质疑问难

  (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步骤。

  (二)出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

  (三)自由读诗,自学古诗。

  (四) 出示课文,指名朗读,正字正音。

  三、探究,研读漫谈

  (一)分步骤学习古诗。

  1.第一步:解诗题,说诗人。交流课前收集的善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枫桥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2.第二步:解字词,说诗意。

  1.齐读古诗,想一想: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解字词,说说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3.结合课后注释和占有的资料理解,交流诗句的意思,交流时先交流前两句,然后交流后两句。“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3.第三步:解诗情,悟诗境。

  1)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2) 指名读一二句,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江枫”“渔火”, “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江边的枫树怎么样 ?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3)男生齐读一二句。

  4)指名读三四句,学生听,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 ?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5)女生齐读三四句。

  6)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7)说意境。

  (二)指导朗读。

  2.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低声慢吟读等体会诗人的愁绪。

  1)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

  2)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3)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三)质疑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对重点问题探究。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还有哪些小问号在闪动,大家提一提。

  1、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2、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为什么而发愁呢?师:是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萎蘼不振,有的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破浪远航,而张继呢,是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四、深化,扩展漫谈

  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意境,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枫桥夜泊》的教案15

  《枫桥夜泊》讲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1.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2.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3.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4.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

  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生读)

  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

  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 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

  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生:母亲、家人、妻子 ……

  师:但是,漫漫长夜,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只有——(生:对)。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配乐,吟唱)、(生齐读)。

  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生读诗)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枫桥夜泊》的教案】相关文章:

《枫桥夜泊》教案03-18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03-26

枫桥夜泊作文01-26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片断实录02-26

课文《枫桥夜泊》教学教案(精选14篇)06-29

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枫桥夜泊》11-24

《枫桥夜泊》扩写作文08-14

《枫桥夜泊》改写作文03-23

枫桥夜泊改写作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