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时间:2023-04-07 14:40:00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4nɡ)急湍(tu1n)轩(xu1n)邈

  泠泠(línɡ)经纶(lún)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三、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四、布置作业:

  教师提供以下问题请学生在课后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下节课在分析全文的过程中会得到答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

  [教学步骤]

  一、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二、简析:

  (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

  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些语句写“异水”;哪些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4)“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有泠泠作响水声,有嘤嘤成韵鸟鸣声,有千转不穷蝉叫,有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2

  教学方法:

  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教学新课

  (一)读文解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让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三)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五)小结本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习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习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近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习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六)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文的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国有优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壮丽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四、结

  1、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与朱元思书教案】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的教案03-19

《与朱元思书》教案02-27

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03-06

《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03-06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教案03-06

《与朱元思书》的教案模板11-30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02-22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教案02-24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实录03-05

朱元思书教案设计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