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4-09-07 12:03:46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汇编6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寻找同种植物的果实、动物的一家、人的一家中的相似和差异,能从中归纳出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此有个初步的认识。

  2.调查自己家族并观察身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进一步提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3.能设计调查记录表,调查自己家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能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1.感受到探究生命奥秘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2.乐于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

  2.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寻找更多的证据。

  难点:找相同或相似点,在从相同中找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同一品种植物的果实(向日葵、大米、黄豆等),宠物一家的图片或音像资料,遗传特征调查表。

  学生准备: 自己一家人的照片(尺寸较大的全家福,每人1张)。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在座各位同学都是农民的孩子,老师也不例外,现在正是播种的季节,知道爸爸妈妈都打算种些什么吗?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现象?(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动物也是这样,狗妈妈生小狗,猪妈妈生小猪。可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话“一母生九子,连娘一起十个样”,知道什么意思吗?在这些已经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蕴藏着什么神奇的、科学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从种瓜得瓜说起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二、活动:寻找相似与差异

  1、观察同一品种植物的种子的异同。

  谈话:看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黄豆、玉米、葵花籽)这分别是同一品种的.植物果实,也是种子,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一下。它们有哪些相似和差异之处呢?(科学不是纸上谈兵,给学生提供实物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除了观察种子外部的情况,还可以观察内部的情况。)

  讨论交流:你观察的是什么种子,它们有哪些相似和差异的地方呢?

  2、观察动物的亲代于子代,子代与子代的异同。

  谈话:植物的果实有相似和差异的地方,那动物呢?是猫妈妈生小猫,狗妈妈生小狗吗?而且很还不止生一个孩子,有时候是多个,(老师课件展示宠物猫的一家)那猫妈妈、猫爸爸和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哪些相同和差异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观察回答,一是小猫和猫爸爸妈妈的异同,二是小猫之间的异同。)

  3、观察人类亲代于子代,子代与子代的异同。

  刚才我们讨论了动植物,那我们人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家庭的合影,说说你这个家庭父母、兄弟姊妹中之间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最好是全家福了,直系亲属基本都在的那种照片。)

  讨论交流:你发现你这个家庭的成员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4、小结:黄豆繁殖后代还是黄豆,猫妈妈生孩子还是猫,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猫妈妈的几个孩子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长相都有差异,这一现象就是变异。

  5、播放课件。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解释的(加深理解,巩固认识)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

  水能力。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经历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过程;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通过观察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大气层方面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相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将小组同学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并从大气层的结构和人类在不同圈层内的活动情况两方面将资料归类。然后让学生用绘图或文字方式描述大气层的结构及人类在大气层的活动情况,并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形成对大气层的整体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恰当的加以引导和评价,使交流活动有序进行。

  还可以采取演讲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字及图片资料。采用演讲解说的形式应注意引导学生尽量避免重复资料的解说,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逐步建构地球大气层概貌,形成对地球大气层的初步认识。

  二、提出问题

  先直接提出问题“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

  三、猜想假设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论点的形式进行汇总。可以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的意义入手,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如果学生没有找到或谈及月球或其他星球上环形山的问题,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展示出来,同时提出问题:“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讨论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环形山的成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地球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活动结束,教师可引导学生填写好下面研究记录。

  四、实施探究

  我的研究记录

  研究项目研究结果我的证据

  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大气层对动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植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人的意义

  我的研究结论:

  实例。在这一环节结束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将活动结果进行总结:一是汇总大气污染的治理建议与方案;二是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优秀建议和方案的提出者给与肯定和表扬。

  按照“认识大气层概貌——了解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动物、植物、人的意义——大气污染及治理”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活动条块化的框框,设计综合化活动,将本活动环节中活动点合并,即活动一、二、三合并成一个活动。在课的开始,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看有哪些发现和收获。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开放式活动,充分交流自己的课前研究成果和搜集的资料,同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并将各组的研究成果汇总整理(如下表)。

  我们的研究记录

  我们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成果

  大气层的结构

  也可将本课活动整合成“我们的大气层”主题演讲会的形式,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进行演讲,也可以自主上台演讲。演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演讲者的表现及演讲内容及时进行评价。

  五、展示交流

  活动结束,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各组研究成果。如果学生在整合的活动中没有涉及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内容,在活动结束时提出关于治理的问题,让学生就治理问题谈想法或方案。

  六、拓展活动:

  臭氧层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大气污染,这也是最受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方面的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制作成宣传版面,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宣传活动。

  也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课后搜集的有关臭氧层知识设计保护地球大气的广告语或警示语,并将它们制作成警示牌,悬挂于教室、学校、社区显眼的地方,以此提醒自己和他人时刻关注大气污染问题。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做一份我家周围的空气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方法、调查过程、发现问题、我的建议。

  板书设计:地球的面纱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逃逸层

  课后反思:

  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它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从学生对大气层的认识上看,还是浮在面上、笼统的概念。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球大气层的基本情况和地球上风的成因,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研究蕴藏在其中的科学道理,了解了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 初步认识空气和皮球的关系。

  2. 享受集体做游戏的乐趣

  3. 发展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皮球、气球、打气筒。

  活动过程

  1.出示未充气的皮球和充了气的皮球,让幼儿触摸和辨认,说一说它们两个有什么不一样。

  2.启发幼儿想办法怎样给未充气的皮球充气。

  3.老师示范用打气筒给皮球充气,让幼儿感受皮球在充气过程中的变化,并说说皮球为什么鼓起来了,里面有什么。

  4.老师再出示未充气的气球,请幼儿说说它的玩法。然后给气球充气,老师协助用橡皮筋把口扎紧,让幼儿尝试接抛气球。

  5.解开橡皮筋,放开气球,让它飞出去。(在这个阶段勿须深入解释,只当作一种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

  6.请幼儿也来玩放气球的游戏。给每位幼儿分发一个充了气的气球(不必充得太大),请幼儿用手捏紧,然后一起放开,看看谁的气球飞得最远。

  总结分享

  请幼儿双手围圈,表现气球在充气过程中的变化。

  活动评价

  1.对活动感兴趣,能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2.知道气球充气前后的变化。

  活动建议

  1.内容可以扩展,组织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碰击气球,促进身体的协调发展。

  2.在益智区投放各种充气玩具,供幼儿在分区活动时间自由操作,进一步感受空气和充气玩具的关系。

  3.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气球,提高幼儿运用多种材料表现物体的能力。如画、剪贴、装饰气球、设计动物气球等,可由幼儿一人单独完成,也可集体制作“气球小世界”画卷。

  4.教师可组织内容丰富的亲子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气球的喜爱之情。如组织家长与幼儿一起吹气球,并在气球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悬挂在活动室;以家庭为单位,组织运气球比赛,感受气球易飘浮的特点。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31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经典]科学教案12-19

【经典】科学教案11-25

(经典)科学教案10-09

[精选]科学教案10-09

科学教案[经典]10-06

科学教案10-19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