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篇1
【背景材料】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人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示范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数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ò,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读cù,密)
发
(1)百发百中(发射)
(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
(3)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兵
(1)非我也,兵也(兵器)
(2)穷兵黩武(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4)草木皆兵(兵士)
胜
(1)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阐述
孟子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⑴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⑵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2、能力训练目标:
⑴ 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⑵ 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⑴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⑵ 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难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解决办法:
⑴ 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⑵ 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⑴ 熟读课文。
⑵ 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⑶ 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⑴ 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⑵ 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⑶ 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⑷ 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二、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⑴ 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⑵ 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⑴ 学生复述课文。
⑵ 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 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⑴ 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⑵ 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三、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⑴ 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⑵ 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 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⑴ 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⑵ 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⑶ 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 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 wáng)
以: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⑷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⑸ 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数:
⑴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⑵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⑶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 shuò,屡次)
⑷ 数罟不入洿池(读 cù,密)
发:
⑴ 百发百中(发射)
⑵ 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⑶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
⑷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直:
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⑵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
⑶ 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兵:
⑴ 非我也,兵也(兵器)
⑵ 穷兵黩武(战争)
⑶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⑷ 草木皆兵(兵士)
胜:
⑴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⑸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孟子答疑: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
《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
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
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
(自由作答。)
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
有修养的'人──丈夫。
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
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
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
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
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
第一层:
⑴ 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
⑵ 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由此至彼之谓。
⑶ 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层:
⑴ 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
⑵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层:
⑴ 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 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
⑶ 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第四层:
⑴ “无失其时”与“无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
⑵ 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层:
⑴ 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
⑵ 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
⑶ 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
⑷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
3、解说全文理路(见本文开头),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
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
四、学生分层练习背诵全文
(下面只写出指导诵读的要点,过程及练习方式从略。)
第一层:
1、在示意图上标出河东、河内的位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
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
2、“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3、“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
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层:
1、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则何如? 请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里?
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
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
第三层:
1、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试用两个字概括这样的生活水平。
温饱。
2、为什么说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温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得民心矣。
3、本层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
第四层:
解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区划分如“井”字形之谓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1、问: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⑴ 农业生产,先说家庭副业,后说粮食生产;
⑵ 教化,先说设校,后说教学内容。
2、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土”时全用“矣”字作结,表现了怎样的意味?
赞叹;将理想图景说得如在眼前。
3、本层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
第五层:
1、本层文字不多,但波澜起伏不穷,说说你的体会。
一揭,语气严厉;二批,措辞尖刻;三劝勉,语调温和。
2、本层是怎样照应开头的?
“罪岁”照应“河内凶”“河东凶”;“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寡人之民不加多”。
3、结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岁”,则当行王道,因上文已详论行王道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此处不再提;完整的表述应是“王无罪岁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检查背诵──连贯背诵全文
六、内容点拨
(见“基本设想”第二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同学互查);
2、预习新课。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孟子的论辩艺术。
3、通假字:颁—斑、无—毋、涂—途。
4、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
5、固定格式:直……耳、是……也、或……或……、……何如。
【教学设想】
1、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2、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
(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三、朗读课文
1、重申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选择方式:
⑴ 齐读。(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绪和朗读水平。)
⑵ 个别读。(深入解决具体的字音和句读问题。)
⑶ 范读。(对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通过示范解决。)
⑷ 分角色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课文分析
1、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⑴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⑶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⑷ 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诵读第1段。
思考: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思考:梁惠王这么做,结果如何呢?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
可见梁惠王还是想励精图治的,所以他“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史记·魏世家》),于是数位贤者,包括孟子就不远千里来到大梁,为之出谋献策。
重点词语理解:之、焉、凶、加。
3、诵读第2、3、4段。
问: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
答: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
问: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问: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重点词语理解:鼓、既、曳、或、以、走、无。
固定格式:或……或……、直……耳、是……也。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部分。
(第一课时完。)
五、检查第一、二段的背诵
注意背诵技巧。
六、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诵读第5段:
措施 效果
, 不可胜食也。 养生
, 不可胜食也。 丧死──→王道之始
, 不可胜用也。 无憾
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2、诵读第6段:
措施 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着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黎民不饥不寒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3、诵读到7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 诸侯贵族
对比
涂有饿莩 下层百姓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七、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4、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
八、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
2、善用比喻。
3、气势充沛。
九、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
第一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3、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第二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措施 效果
不可胜食也。 养生
不可胜食也。 丧死──→王道之始
不可胜用也。 无憾
措施 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着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黎民不饥不寒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篇6
教案名称:
实用的《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主旨和思想。
3、掌握《寡人之于国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主旨和思想。
2、掌握《寡人之于国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寡人之于国也》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简要介绍《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和作者。
2、教师发放课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寡人之于国也》。
3、教师提问:你们对《寡人之于国也》有什么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阅读理解
1、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分段讲解,让学生逐段理解文章。
3、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了哪些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思想。
三、阅读方法和技巧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师让学生掌握关键词和短语,提高阅读速度。
3、教师要求学生多读多练,提高阅读水平。
四、思维拓展
1、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寡人之于国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借鉴?
2、教师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展开思维,探讨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五、课堂总结
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2、教师强调学生要多读多练,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掌握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篇7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预习疏通词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学习其论辩艺术。
过程与方法:教师用情景设计、问题启发作引导,学生的自主发现式学习与小
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孟子文章雄辩的气势,关注现实社会,注重提升修养。
【教学重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播放百姓逃难视频)张养浩曾说,这天下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刚才的这个短片里,我们看到了战乱之时,百姓辗转流离、彷徨悲苦的凄惨情景。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你也身在其中,你的愿望是什么?(由学生回答引导)那么,百姓究竟需要些什么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够给我们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国也》。
整体把握
齐声读,整体感知
学生拿着笔,将自己的与集体读音不一致之处做标记,读完后迅速核对统一。
自由读,疏通词句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此前的预习速读全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
教师出示五个句子请学生翻译,以考查对文意的掌握情况。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内容探究
1.教师设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为三大块,分别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探究其心理,结合时代背景)
孟子是怎样向梁惠王说明道理的'?(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修辞特点方面思考)
本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注重理解概括)
要求:共同讨论后要形成书面文字,推举出小组长做代表发言。回答要以文本为依据,适当联系所知的课外知识。
逐个解决问题(以学生的理解回答为主,教师引导辅助)
扣住“民不加多”的疑问把握梁惠王的心理,联系第二段“王好战”
介绍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匮乏、劳力不足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形象性:外在做法不同,本质相同
谈具体措施的大量排比,可选取一段让学生齐读,感受其充沛的气势
“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殍”的强烈对比,及“刺人而杀之”的比喻,指出了统治者应有的态度
此题的关键点在于,不只是对原文的翻译解释,而要进行理解归纳。
(“王道之成”相较于“王道之始”,在物质生活层面有大幅度提升,并且涉及了文化教育层面。)
孟子,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其“仁政”思想主要包括:
以民为本,反对暴政;
减轻刑罚,轻徭薄赋;
制民之产,使民以时;
重视教化,与民同乐。
原来孟子是在告诉梁惠王,只要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就会心满意足了。带着这种认知,让我们一起再把最后三段朗读一遍。
探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孟子的“仁政”思想无疑是极具人文情怀的,可是在以利益和武力维持社会秩序的战国时代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但它的人文光辉并未消减,反倒在几千年后的现代社会里大放异彩。请联系现实,谈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提示:分田到户,使农民都有土地
取消农业税,给以种粮补贴
人大代表,尊重人民的意志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家电下乡、城镇医保等
拓展延伸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博大不仅体现在治政方面,也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我选取了孟子学说中的几句,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引导学生提高完善个人品格,提高自身素质)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若学生打不开思路,教师可以以第二句做示范引导:
古人言:“知耻近乎勇。”羞耻感也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安于自己的落后,满足于现有的安逸,我们是永远没有办法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03-02
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案03-23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教案01-13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教案4篇01-13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范文04-20
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优秀12-05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10-23
六国论优秀教案02-27
大道之行也教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