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咬文嚼字》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
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七、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2
目标要求: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预习解决:1、给下列字词注音。
涎( )茗( )镞( )沁( )藻( )滥( )
2、解释下列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 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 段):
咬文嚼字
三、进一步论证( 段):
四:总结( ):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
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
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
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
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
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
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
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
系,充分地使用文 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 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
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
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作者是
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就作者说:
就读者说:
⑤“惟陈言之物去”,这是一句最要紧的教训,这里的教训是什么意思?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这里的“作”的.具体含
义是什么?
4、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5、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6、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
是什么?
7、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8、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
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
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
离。
9、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 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
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10、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①②③④两题。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子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①作者举古今美谈“推敲”故事一例的用意是说明(不超过30字)
答:□□□□□□□□□□□□□□□□□□□□□□□□□□□□□□
②作者关于贾岛诗句中用“推”好还是“敲”好的基本观点是(不超过45字)
答:□□□□□□□□□□□□□□□□□□□□□□□□□□□□□□□□□□□□□□□□□□□□□
③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阐发的基本观点是(不超过40字)
答:□□□□□□□□□□□□□□□□□□□□□□□□□□□□□□□□□□□□□□□□
④依作者的看法,贾岛诗句中的推字与敲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用自己的话扼要回答,可采用条目式,不超过60字)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
目标要求: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预习解决: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涎()茗()镞()沁()藻()滥()
2、解释下列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
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段):
咬文嚼字三、进一步论证(段):
四:总结():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作者是
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优秀01-02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优秀02-10
小学美术优秀教案优秀06-13
大班语言优秀教案优秀11-29
立夏优秀教案04-28
中班教案(优秀)07-27
小班教案(优秀)08-05
狼教案优秀01-31
《识字》教案优秀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