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2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通过出示几幅运动图片让学生分类并归纳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然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相关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为了引出探讨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利用滚木将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让他们猜测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但还是存在部分反对的.声音。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数据来证明。继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在试验设计时学生只注意了变量,却忽视了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关注仅仅通过一个因素的改变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控制变量。接下来提出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行改变使其分别进行滑动和滚动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小车运动时就是滑动摩擦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赞成。于是,每个小组都以此方案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滑动摩擦大约是滚动摩擦的5倍。实验得到真知,同时也可以用此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如: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时要在底下垫几根管子等等。紧接着又给学生介绍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内外圈间有滚珠,这样只有外圈转动,灵活轻便。在课堂结尾部分请同学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减少摩擦力,有没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更好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玩一玩、分一分找出滚动物体的特征。
2、活动难点:探究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滚动的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三角形、梯形、方形积木;海洋球、玩具球;一次性杯子、圆台形的化妆品瓶子;电池、透明胶带等物体;记录卡片16份、小筐8个、PPT。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师:这是什么?
幼:球师:老师把它轻轻一推,看它怎样了?
幼:向前运动、动了、滚动……师小结:像这个球一样咕噜咕噜往前转动我们叫它滚动。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好玩的东西,看看有些什么?(揭密神秘袋,幼儿了解操作的材料)师:请小朋友去玩一玩、试一试,看看哪些会滚动哪些不会滚动?然后给它们分一分家,把它们分别放在相应符号的筐里,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一)。
个别指导:你玩的是什么?你把它放在哪个筐里了?为什么?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师幼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师:大家帮这些东西分好了家,我们来看看能滚动的筐里放了哪些东西?幼儿说物品,教师在记录纸上贴上这些物品的.标记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些物体能滚动?这些东西不能滚动?
小结:这些没有角的圆圆的东西,只要对它们用点力,它们就能滚动。
三、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师:这些圆圆的东西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请小朋友再次玩一玩。这次要仔细观察,把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画在你的记录纸上。
个别指导:你玩了什么?它滚动时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幼儿说自己的操作发现,教师征求大家意见后记在大记录纸上。重点讲述球体的滚动路线。
师:从这张大记录表上你能发现哪些东西在滚动的时候走的路线是一样的。为什么它们走的路线会一样?
小结:(边小结边贴上相应的球体标、圆柱体、椎体标记):像皮球、海洋球它们的身体都是圆球体,走的路线是曲线。像透明胶带、电池它们的身体是圆柱体,走的路是直线。一次性杯子、化妆品瓶子身体一头大一头小,走的路是圆圈。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
我们把这些物体滚动是走的路叫滚动的轨迹。物体运动的轨迹对我们的科学发明非常有帮助(出示PPT,请幼儿分别说说图片上可以滚动物体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我们的航天飞船驶入太空都要设定好轨迹,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我们小朋友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了也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家、发明家。
四、活动延伸:
这个筐里还有一些不能滚动的东西,你能想出好办法,让它们也滚动起来吗?然后再去发现它们的滚动轨迹。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摆弄,引发幼儿对球在地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不同粗糙、长度程度的板(洗衣板、木板、包地毯的板、滑梯等)积木、椅子、记录纸、笔等。
2、已学过做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幼儿在科学活动角对球的滚动产生兴趣。
4、在户外大场地上活动。
活动过程:
一、诱发情趣:让球滚起来
1、提问:球可以怎么玩?(滚、抛、踢等)
2、教师将球放在地上。提问:这个球怎么又不动了呢?(因为没有去踢它,拍它,没有去推它等。)
3、提问:我们那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呢?请小朋友去用那边你们自己带来的材料试试。看看到底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
4、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提示:想想用这个洗衣板、木板怎样让球自己滚起来?还可以不用这些材料,在你的身上让球自己滚起来。(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方法)。
5、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让球滚得快的?
6、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情况。
小结:刚才大家发现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在斜坡上也能让球自己滚起来而且球滚得很快。
二、引导体验:尝试使球滚动的各种方法
1、下面老师还想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请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想办法让2个球同时从2个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你会发现什么?想想为什么?想想怎样才能让2个球同时从不同的2个斜坡上滚下来?怎样做出不同的斜坡。
2、请小朋友一边玩,一边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每玩一次都要把你的发现记下来。记录的内容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引导。(提示:小朋友可以想出许多种办法。如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样。或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得一样高。)
三、创造表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录
1、鼓励幼儿想不同的办法进行记录,可以用(★、▲;1、2;Α、Β;√、Ⅹ;-、-;Ο、ΟΟ等等)
四、成果表示:表达自己的成果
1、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和好朋友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你的发现的?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3、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记录的幼儿。
4、小结:刚才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时发现了:不同的斜坡,球滚下来的速度是不同的:斜坡面一样时,坡度越大,球滚得越快;坡度越小,球滚得越慢。另外,斜坡一样高时,坡面光滑,球就滚得快,坡面粗糙,球就滚得慢。
5、那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图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6、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的幼儿。
五、延伸活动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球,这些不同的球它们在不同的地方还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小朋友可以先去观察一下,以后我们再一起来讨论。
活动反思:
大班的科学活动《球的滚动》中有两点目标一是对球滚动时的速度变化感兴趣,乐于进行比较观察。二是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操作中的发现和体验。在活动中老师的导入环节首先是让孩子将球滚起来,让幼儿在球滚动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球滚动时候速度的快慢关系,然后自己主动的寻找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并且大胆的进行交流。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经验的建构是在与材料、与老师、与同伴的互动中形成的,但更需要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这也是有效互动的关键。教师的“把”和“推”就是为幼儿“动”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把”是教师把握幼儿基本的发展情况,在活动中的第一、第二环节老师把握了幼儿能够自己主动地发现让球滚动的方法,鼓励幼儿自主的进行探索,没有过多的进行指导。“推”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指导促进幼儿的提高,例如在活动的第三环节,当幼儿将球自由的滚动起来之后,教师推了一下:一起合作玩“快快慢慢”的游戏,想办法使两个球滚动的速度不一样。这样幼儿就有了一个目标,一起合作向着这个目标进行探索。“动”则是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放手让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在探索、操作、交流、讨论中完成的,没有老师过多的说教,有的只是幼儿自主的探索,并从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从而丰富自身经验。
《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看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活动的第三环节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制订游戏的规则,由大家商量、讨论,最后形成了游戏的规则,所以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幼儿都能遵守游戏的规则,使得活动有序的开展。其次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与启发者,在操作中,教师鼓励幼儿与同组的同伴互相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建议。每一次的操作结束后进行集体交流,由每组选出一位代表,描述本组幼儿的做法。这样,在小组、集体相结合的方式交流,使幼儿都真正有表达的机会,教师再适时加以梳理与点拔,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在这样的师幼互动关系中:幼儿体验了合作、探究的快乐,幼儿的经验从模糊、零碎到清晰、完整的过程,主动学习历程得以推进。活动中不管教师扮演什么角色,都是在朝着让幼儿在快乐中发展的目标努力。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5
设计意图综述幼儿对轮子并不陌生,从咿呀学语时的玩具汽车到幼儿园路上的车水马龙,可以说轮子伴随幼儿成长。但越是熟悉的东西越是容易忽视。种类繁多的轮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以前没有轮子时人们怎么运送物品?轮子是怎样演变来的?幼儿对这些从不关注。因此我设计了《以前没有轮子》这节教育活动,幼儿通过玩各种轮子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通过没有轮子这个假设,了解没有轮子的局限和轮子的重要作用;通过看生动有趣的动画,了解轮子的演变,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活动目标:
1、了解轮子的异同及作用。
2、发展言语表达和联想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了解轮子的异同及作用
教具准备:
1、收集各种轮子(滑轮、齿轮)
2、有轮子的物品(自行车、溜冰鞋、玩具)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1516页
活动流程:
一、我见过的轮子。
1、你见到过轮子吗?在哪见到的?是怎样的?
2、幼儿观看各种轮子,感受轮子的特点。
3、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二、假如没有轮子。
1、幼儿自由思:没有轮子会怎样?
2、轮子给我们带来了方便,我们离不了轮子。
三、从前没有轮子。
1、很早以前没有轮子,那时候,人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该怎么办?
2、引导幼儿说说,在没有使用轮子的交通工具前,人们是怎样旅行的?
3、引导幼儿思,在没有使用轮子的运输工具前,人们是怎样运东西的?
4、没有轮子太不方便了,人们是怎样想到发明轮子的呢?我们来听一听《没有轮子的时候》。
21、班科学礁礁科学生活小窍门
预设活动目标:
1、利用科学小窍门解决幼儿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清洁难题,培养幼儿少用化学洗涤用品的习惯,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2、培养幼儿有身边处处是科学的意识。
活动准备:有污垢的茶杯若干;脏的酱油瓶若干;脏的煤气炉一个;有腥味的'碟子和碗若干;盐、醋、果皮、牙膏、鸡蛋壳若干(分别用盒子装起来分成三份);幼儿人手一小张废报纸;教师用的记录表和油性笔以及幼儿人手一张小记录表和一支蜡笔;欢快的音乐;录音机;
预设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进行互动进入活动室内。(以儿歌的形式进入)
准备工作:教师和幼儿打扮成搞清洁的样子。(教师穿围裙、戴手套;幼儿穿围裙)儿歌:“”
2、“昨天客人来了,屋子还没有收拾好,现在请小朋友忙收拾一下,把要清洗的分类放在桌子上。”“好,现在开始!”请幼儿忙收拾屋子里的脏东西,找出后把物品分类放到桌子面上。(配班播放欢快的音乐)
3、(配班教师忙把三盆温水放在桌子上)再请幼儿说说这些东西什么地方脏了,平时在家妈妈是如何把它们洗干净的?
4、请幼儿观看课件的第一部分,让幼儿知道洗涤用品对人类、环境的危害。
5、教师讲出洗涤用品对人类、环境的危害,然后出示并介绍新型的生活清洁用品盐、醋、牙膏、果皮、鸡蛋壳。(“如果我们的洗涤用品用多了,就会对我们人类以及环境造成危害”)(“昨天老师在上网时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洗涤用品还有很多环保的生活清洁用品也可以把物品洗干净,你们看老师今天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有盐、有醋、有牙膏、还有果皮和鸡蛋壳呢”)
6、教师出示实验记录表,再结合实物讲解实验的记录方法。(“原来我们生活中的盐除了可以炒菜,醋可以吃,牙膏可以刷牙等还可以清洁呢,还有果皮鸡蛋壳等废物也可以用来清洁呢!你说奇怪不奇怪?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当中哪些可以清洁茶杯的污垢?哪些可以清洁酱油瓶和煤气炉?”)教师在介绍时边手指记录表边结合实物讲解。配班老师把盐等的物品都放在三张桌子上。
7、让幼儿手拿小记录表自由选择先后进行实验,利用盐、醋、牙膏、果皮、鸡蛋壳等物品清洁茶杯、酱油瓶和煤气炉。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
8、教师从幼儿的实验结果中总结三个实验的结果。教师提问:“刚才你们发现有什么东西能把茶杯的污垢洗干净?”(酱油瓶、煤气炉同上)教师用笔记录幼儿的实验结果。
9、教师再引入课件的第二部分内容,使幼儿认识更多的生活清洁小窍门的知识。(“除了上面我们看到的这些生活小窍门外,还有更多的清洁小窍门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10、你刚才认识了多少种清洁的小窍门,你能说说吗?让幼儿回家试试这些好办法。(“你们刚才认识了什么清洁的小窍门呢?你能说说吗?好,让我们一起回家试试这些好办法吧!)
11、活动延伸:以课件中纸皮可以擦亮玻璃的例子,让幼儿尝试结束活动,并让幼儿忙收拾干净。(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用废报纸擦亮玻璃是否会成功?那现在请各个小朋友每人取一小张废报纸来试试啦!)
22、班健康礁尖利的物品课后思
周一我上一节了健康活动《尖利的物品》,本次活动目标是:
1、知道尖利的物品,如使用不当会伤害身体。
2、学习使用剪刀、筷子、笔、刀、游戏棒等物品的正确方法。
这节课我共分四方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幼儿观察了解尖利物品,知道名称,了解它的用途。因为幼儿的人数较多,怕在分组活动中出现意外,所以我只准备了一份的物品让幼儿进行观察,课堂的秩序较好。
在出示物品时,幼儿都能积极的举手告诉我这些物品的名称,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对于这些东西是十分的熟悉的;并对它们的用途也是比较了解的,多数的幼儿一次就把所有物品的用途都说出来了,但是对于他们的共同之处幼儿的回答就不太完整,虽然知道但是不能用一个较好的词语来进行概括,从这里我发现我班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词汇还是不够丰富需要加强。
幼儿对‘为什么要把尖利物品设计成这样’,不太了解,有的幼儿说“本来就是这样的”有的说“因为这样好用”……因此,在我讲了以后幼儿就有了一种恍然捂的神情,感到很高兴,还不时和边上的同伴那进行交流。课堂的气氛一下字就活跃了起来。
在第二环节中主要让幼儿交流生活中使用尖利物品不当造成伤害的一些体会。幼儿都积极的说了一些自己使用过的尖利的物品。有剪刀、针、图钉、牙签、头针、钉子等,幼儿的知识经验还是较丰富的,有些我也没有马上想到,但是幼儿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还对我说了很多发生在他们自己或者周围人身上的一些伤害事故,从中不难看出现在的幼儿知识面还是比较广的,他们都能对这些事情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进行分析,了解受伤的原因。
第三环节是活动的高潮,幼儿积极讨论正确使用尖利物品的方法。有些幼儿口语表达不清楚,但动作就很到位,因此,我就让一个幼儿做动作一个幼儿进行讲解,孩子们对这个方法很感兴趣,都举手想参加,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当中有的幼儿示范不够标准,或讲解不清楚的,其他幼儿还会进行指正,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最后我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小结,把幼儿的讲述的内容进行了汇总。
活动后,幼儿又继续在我们的活动室里找着一些尖利的物品,把课的内容继续延伸了下去……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6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7
会滚动的轮子(大班)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它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也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形状(圆形),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少一个或两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根。
活动过程:
一、自由活动。
师:“请小朋友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面上移动,然后告诉老师,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
幼:“轮子”。
二、观察与测量。
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样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幼儿相互观察玩具。
师:“你们还可以用短绳量量它有多长。”老师示范用绳量轮子的周长和直径,讲述量的方法,幼儿相互测量玩具。让幼儿谈谈观察和测量轮子的结果。
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橡胶,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三、观察与比较。
师:“你们再想一想,为什么轮子都是圆形的呢?”。“你们现在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然后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玩玩,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师:“你们在幼儿园里、大街上、家里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有轮子?”。“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么样?轮子坏了又会怎么样?老师拿出缺少一个或两个轮子的玩具,请幼儿试着玩,感受轮子的作用。”
活动延伸。
请你们在幼儿园里、马路上、家里……各个地方观察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它们是怎么工作的?下次请你们再来讨论。
评价:
本节课是幼儿所喜爱的探索型科学教育活动。探索型活动是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某个主题,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摆弄和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以获得直接经验和体验的活动。
活动中,组织幼儿围绕“滚动”一主题,为幼儿提供了宽松、开放的探索气氛和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自由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为什么轮子都是圆型的呢?”、“轮子坏了又会怎么样?”等。从而获得圆形的轮子能滚动,能使物体移动的感性经验,在活动结束时,老师进一步提问:“请你们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它们是怎样工作的?”激发幼儿对轮子滚动原理再探索的愿望。
在活动中还利用幼儿熟悉的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并为幼儿提供了多层次的观察探索指导,在幼儿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归纳总结,使幼儿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性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8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9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摆弄,引发幼儿对球在地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不同粗糙、长度程度的板(洗衣板、木板、包地毯的板、滑梯等)积木、椅子、记录纸、笔等。
2、已学过做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幼儿在科学活动角对球的滚动产生兴趣。
4、在户外大场地上活动。
活动过程:
一、诱发情趣:让球滚起来
1、提问:球可以怎么玩?(滚、抛、踢等)
2、教师将球放在地上。提问:这个球怎么又不动了呢?(因为没有去踢它,拍它,没有去推它等。)
3、提问:我们那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呢?请小朋友去用那边你们自己带来的材料试试。看看到底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
4、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提示:想想用这个洗衣板、木板怎样让球自己滚起来?还可以不用这些材料,在你的身上让球自己滚起来。(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方法)。
5、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让球滚得快的?
6、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情况。
小结:刚才大家发现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在斜坡上也能让球自己滚起来而且球滚得很快。
二、引导体验:尝试使球滚动的各种方法
1、下面老师还想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请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想办法让2个球同时从2个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你会发现什么?想想为什么?想想怎样才能让2个球同时从不同的2个斜坡上滚下来?怎样做出不同的斜坡。
2、请小朋友一边玩,一边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每玩一次都要把你的发现记下来。记录的内容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引导。(提示:小朋友可以想出许多种办法。如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样。或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得一样高。)
三、创造表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录
1、鼓励幼儿想不同的办法进行记录,可以用(★、▲;1、2;Α、Β;√、Ⅹ;-、-;Ο、ΟΟ等等)
四、成果表示:表达自己的成果
1、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和好朋友是怎么玩的?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你的发现的?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3、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记录的幼儿。
4、小结:刚才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时发现了:不同的`斜坡,球滚下来的速度是不同的:斜坡面一样时,坡度越大,球滚得越快;坡度越小,球滚得越慢。另外,斜坡一样高时,坡面光滑,球就滚得快,坡面粗糙,球就滚得慢。
5、那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图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6、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的幼儿。
五、延伸活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球,这些不同的球它们在不同的地方还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小朋友可以先去观察一下,以后我们再一起来讨论。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10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性。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6、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袋、吸管、一次性塑料杯、彩纸、气球、鱼缸、游泳圈、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塑料袋里有什么
1、提问: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水果玩具和药盒的塑料袋)
2、师:这些东西都装在什么里面?(幼:塑料袋)
3、出示第三个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提问:咦?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呢?有没有东西啊?(幼儿观察、思考、自由回答)
4、小结:对,这里面装的就是空气,那为什么刚才小朋友说里面没有东西呢?对,空气就是看不见的。
二、抓空气
1、师:这里的空气是老师装的,你们想不想试试?好,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魔术袋”去抓空气。注意安全,抓完以后赶快用手捏紧袋口,不要让空气宝宝跑掉了!好,去吧!
2、提问:哦!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来,说说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抓到的?(个别提问)
3、师小结:好!把你的“魔术袋”装进口袋里。是呀!空气宝宝其实就在我们周围。来,摸摸看。(幼儿感知)空气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1、师:但是,空气的本领还大着呢!来,试试看。跟老师这样做。(幼儿在手背上吹气)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风是从哪里来的?(幼儿思考并做出回答)
2、师:原来我们用力吹气的时候,空气就流动了,这样就让我们感到有一阵风,凉凉的,这就是空气的本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用桌上的纸折一把小纸扇,折好以后扇一扇,有什么感觉?待会儿在告诉老师。好!开始吧!(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完成以后相互交流、讨论,教师个别提问。
4、小结:对,其实空气是流动的,它形成的风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在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形成风的?(引导幼儿思考空气流动带来的好处)
四、空气的重要性
1、“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空气,不信,我们就来试试。等一会儿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来,一、二、三。”(幼儿嘴巴闭起来,用手捏住鼻子)
2、呼吸空气,说出自己的感觉。个别提问。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3、小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空气,动物和植物也离不开它。
4、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图片,幼儿观察,个别提问。
5、师: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空气,人们呼吸后对身体有害。所以,我们要保护空气这个好朋友,不要伤害它,让它变得更健康,我们也健康了。
五、探索活动
1、出示粉笔,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空气。
2、实验:将粉笔扔进水里,幼儿观察现象。证明粉笔里面有空气的存在。
3、示吸管,提问:这里面有空气吗?(幼儿动手做实验,用吸管轻轻地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个别提问。使幼儿知道空气存在于一些物体中。)
4、幼儿了解空气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出示皮球、游泳圈,让幼儿知道里面是有空气的。说出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六、结束活动
1、现在我们来玩个踩气球的游戏,把里面的空气宝宝放出来吧!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一、充分突出科学本质,体现浓浓的科学味
我们经常说科学课要有科学味,科学课要突出科学本质。那科学本质是什么?首要是实证意识了。在这节课中我有意在认识空气、魔术揭秘等活动中渗透这方面内容的教育。这节课,学生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证实了自己印象中的“空气”是怎样的,学生对空气的概念从模糊到清晰,甚至从错误到正确。另外,从学生一开始对魔术产生迷惑到后来利用实验揭开其中秘密的眼神我看出了,他们已以懂得了用证据说话的道理。实证的.科学意识从此在他们身上扎根。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观察能力是各项科学探究能力中最基础的。但往往观察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会了先想好要求、想好怎么做再观察,同时学生在观察时也会运用眼看、耳听、手摸等感官,学生还在推测“空气为什么能让杯子外面的水进不来”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这些活动表现都告诉我,他们懂得观察要有目的性、观察要借用感官、借用一定的工具,他们的观察能力开始提高。
科学课程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那科学探究又以科学思维的培养为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急着开展实验,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探究问题进行分析。学生不但学会“做中学”还在“思中学”。
这节课时时处处都能力看到学生智慧的花朵在绽放,到处飘着浓浓的科学味。
二、以活动产生合力,构建高效的课堂。
在设计中,我大胆地重整了教材,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在于构建高效的课堂。学生对我安排的小魔术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并自地探究其中的奥秘,形成了学习的驱动力。在认识空气、魔术揭秘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多元体验学得有滋有味,积极主动,形成了内驱力。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纸的奇遇”,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好地延伸了探究了热情,形成了延展力。相信,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学习一定不比课堂差。这三种力在课堂中形成了合力,学生成功地构建了科学概念,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问题
这节课中,由于是异地教学,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因此课堂调控方面还需要加强,也因如此,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基本功,把每一节科学课上得更好!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1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物体会滚动的原因及特征。
2、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海洋球、一大一小圆柱体、方形、三角形积木各一);两大篮各种可滚动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请你仔细看看这些东西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讨论:“刚才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样啦?”(动起来了),“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幼儿讲述并上来演示)。
二、幼儿滚动物体,探索会滚动物体的特征及原因。
1、幼儿讨论: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吗?(幼儿讨论,教师不做正面回答)。
2、请幼儿把筐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滚动一下,相互交谈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会滚动,有的东西不会滚动。
3、幼儿讨论;那些物体对滚动,那些物体不会滚动?为什么?(幼儿讨论)
a、请幼儿分别摸一摸会滚动的物体和不会滚动的物体,比较它们的区别。
b、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圆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讨论:你是怎么是圆物体滚动起来的?
教师小结: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圆的物体就滚动起来了。
三、幼儿继续操作试验,探索物体滚动时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滚动实验,探索不同物体同时滚动的速度差异。
请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体,同时滚动发现了什么?
2、幼儿第二次滚动实验。探索相同物体同时滚动时的速度差异。
请幼儿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体,同时滚动,观察有什么发现。
3、幼儿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幼儿自由讨论)
4、别幼儿讲述并操作自己的发现。(幼儿发言并行操作)
5、小结:同时滚动不同物体,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同时滚动相同物体时,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滚动速度越慢。
延伸活动:探索会滚动物体的其他特征。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有角的物体不可以滚动。
二、教学目标
1、幼儿了解物体的形体,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滚动。
2、通过操作幼儿感受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3、激发幼儿乐于动手动脑的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难点:认识物体的形体,并可以流利地说出它的形体和特征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操作练习法.引导发现法.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体育场今天有一场滚动比赛,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参赛选手呢?(皮球、魔方、文具盒、报纸、八宝粥桶)
2、学习新知识:
(1)引导幼儿了解球体和圆柱体为什么会滚动?
(2)幼儿了解正方体、长方体、长方形为什么不可以滚动?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幼儿操作并作出判断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体,幼儿来动手试一试它可不可以滚动,可以滚动的.打√,不可以滚动的打×。
(4)、归纳总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布置作业:家中寻宝
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中可以滚动的物体。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13
活动背景:
我班幼儿男孩子较多,对交通工具很感兴趣,对于圆头圆脑的轮子更是有无穷尽的探索乐趣,每次活动后,都围着我嘁嘁嚓嚓,意犹未尽。我便由此想出再让孩子对于轮子有进一步的探索。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教师:“请你们以后在街上、家里、商场里各个地方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以后请你们再来讨论。”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处,就是关于“滚动”这一个词,应该给予简单的解释:圆形的东西能滚动。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摸弄,引起幼儿对球在斜面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活动重难点:
1、物体在斜面上会移动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体移动的速度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1、幼儿在科学角活动中已对物体的滚动发生兴趣。
2、已学习过作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网球、洗衣板、积木、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
1、设疑:怎样不用力推,球也能滚起来。
2、探索:幼儿自由的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讨论:
(1)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并演示。
(2)小结:板的一端垫高了,不用力推球就会从高的地方往下滚。
二、再次探索
1、设疑:请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想办法使两只球在板上滚的快慢不一样。
2、探索:幼儿自由结伴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的一样高)
3、讨论:
(1)幼儿讲述合作的经过,并进行演示。
(2)小结了两块平整的板面,积木垫的低不一样,的滚动快慢也不一样,垫的高的板球滚的快,垫的低一点的球滚的.慢。两块积木垫的一样高,平的一块球滚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块板球滚的慢。
4、幼儿体验
三、记录
1、请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2、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记录。
四、延伸:
今天我们玩的是球,那么别的东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15
【教材分析】
中草药是我国医学的宝费财富,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幼儿在生活中应该接触过菊花、构杞、山楂等中草药,生病时,家长也会带幼儿看中医、吃中药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引导幼儿感知观察、探索体验,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神奇,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中草药的探究兴。
【活动准备】
1.杯子、句子幼儿每人1套,菊花、枸杞、胖大海、炒山楂、莲子心、陈皮等常见的中草药。
2.视:《鹿茸救母》、《神奇的中草药》、《走进大药房》,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8,“幼儿学习材料《我爱你中国》
3.提前请家长与幼儿交流,帮助幼儿了解有关常见中草药的知识。
【活动目标】
1.知道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和特征,了解它们简单的保健、治病作用。
2.观察并说出中草药的神奇,尝试根据药方简单配药、泡药、尝药。
3.感受中草药的神奇,以及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建议】
1.请幼儿观看《鹿救母》的视频,感受鹿茸的神奇。
(1)播放故事视频,幼儿观看并感受鹿茸的神奇作用。
(2)引导幼儿回忆《鹿茸救母》的故事。
提问:故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是什么治好了母亲的病?
小结:青阳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七彩鹿的鹿茸熬制的中药把奄奄一息的母亲治好了。鹿真神奇。
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探究操作,认识菊花、构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特征及来源。
(1)请幼儿运用看、捏、闻、尝等方法观察中草药,引导幼儿说出中草药的名称、外形、味道等。
(2)请幼儿结合课件(常见的中草药)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讲述菊花、构杞、胖大海等中草药的简单特征。
提问:你发现了哪些中草药?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
小结:中草药中有红有绿;有的捏上去软软的,有的硬硬的;味道有甜的也酸的,有的闻起来还有清香味呢。
(3)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感受普通的植物经过加工能变成中草药的神奇性。提问:你发现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小结:生活中一些普通植物的花、果实等,经过加工居然可以做成中药
3引导幼儿和“老中医”互动,知道中草药的保健、治病作用,根据药方会配药、泡药、尝药。
(1)请幼儿猜想并咨询“老中医”,结合课件介绍构杞、胖大海等常见中草药的作用。
(2)幼儿回忆自己生病、治病的经历,猜想中草药搭配治病的作用,观看(药配图》,知道药材相互搭配能治病的作用。
小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吃几副中药可以治好病。
(3)出示老中医的药方,指导幼儿看懂药方并尝试配药、泡药。
要求:根据药方准确配药;泡药时,把握好水的位置;泡好后,仔细观察中草药在水里的变化。
(4)请幼儿观察、品尝,相互交流中草药在水中的变化,了解中草药的保健作用。小结:中草药是不能随便吃的
4.请幼儿观看课件《神奇的中草药》,了解几种奇特的中草药,感受中草药的神奇,激发幼儿对中草药的兴趣。
(1)请幼儿观看视频《神奇的中草药》,了解几种中草药的奇特之处。
(2)引导幼儿说出人参、蜈蚣、蝉衣等几种中草药在外形、毒性、蜕皮等方面的奇特
小结:中药不仅有植物药、动物药,还有一些石头矿物也是珍贵的中药。因为植物药最多,所以中药也叫中草药
5.播放视《走进大药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中草药的兴趣。
(1)请幼儿观看视(走进大药房),了解存药、抓药、配药、包药、熬药等情节,激发幼儿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2)引导幼儿简单了解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进一步感受神奇的中草药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活动反思:
科学研究应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几种常见中草药入手,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参观实物、观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活动目的。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16
一、活动目标
1.乐于探究,初步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能够清楚地描述物体滚动的路线并用适宜的符号表示。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让幼儿对生活中能滚动的物体和物体滚动的现象有所了解,使其具有一定的让物体滚动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材质相同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圆锥体、圆台体若干套,木制小山洞六个(用绿纸加以装饰),自制“压路机”(含有三种基本形体)或其他用具,纸盒六个,在黑板上画好代表三种形体的符号,记录表(集体、个人),铅笔,橡皮,即时贴等。
3.活动最好分组进行,每组12人,两人一小组。
三、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三种形体的特征
(二)猜想和验证三种形体的滚动路线
1.教师创设“打敌人”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猜想和验证三种“武器”的滚动路线
2.教师与幼儿共同比较分析:哪种“武器”最好用
3.教师引导幼儿再讨论尝试:另外两种“武器”能打到敌人吗
(三)分享交流,总结提升
(四)萌发运用经验制作的愿望
(五)延伸活动
提供各种圆柱体、圆锥体、圆台体材料及其他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制玩具,迁移运用相关经验。
个人反思:
回顾这一活动的产生过程,作为老师,我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幼儿对活动感兴趣的基础上,确定什么样的关键经验。
《滚动》的活动来源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事物。我想让幼儿通过探索,重点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在最初的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在生活中收集了大量可以滚动的物体,让他们尽情地游戏,并期望他们能够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的路线不同。结果,由于这些物体大多有较为漂亮的图案,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幼儿对于物体形状产认识,因此,也影响了他们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与它们的滚动路线之间的关系。第二次尝试由于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决定选择薯片桶、纸杯、圆锥体积木三种具有明显不同的形状的物体,让幼儿尝试。这个活动在另一组幼儿中进行。使幼儿要采用不同的力度才能击中目标,无形中使幼儿对于物体滚动路线的认识增加了难度。第三次尝试,鉴于前两次出现的问题,我想,如果能采用相同材料制成的典型形状一进行观察,幼儿一定可以较为清晰地建立起不同形状的物体和滚动路线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请木工师傅采用质地相同的木头,借鉴较为典型的生活物品的`形状,做成了各种粗细、高矮都不同的圆柱体、圆锥体、圆台体的积木。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圆锥体。通过尝试,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对于不同形状的积木,在大小差异明显的情况下,幼儿无法很好地对不同形状物体的滚动路线进行观察。第四次尝试时,针对这一问题,我又请木工师傅做成了同底、同高的积木,分三个一组进行观察与探究。孩子们发现,同底、同高的积木,两头一样大的圆柱体滚动路线是直线;一头大、一头小的圆台体滚动路线是弯线;一头大、一头尖的圆锥体滚动路线为圆圈。按照圆柱体、圆台体、圆锥体的顺序,其滚动路线是越来越弯。
有了这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使我终于找准了适合幼儿当前能力水平和兴趣需要的科学活动的关键经验与活动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1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物体会滚动的原因及特征。
2、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海洋球、一大一小圆柱体、方形、三角形积木各一);两大篮各种可滚动的物体。活动过程: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请你仔细看看这些东西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讨论:“刚才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样啦?”(动起来了),“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幼儿讲述并上来演示)。幼儿滚动物体,探索会滚动物体的特征及原因。
1、幼儿讨论: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吗?(幼儿讨论,教师不做正面回答)。
2、请幼儿把筐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滚动一下,相互交谈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有的东西会滚动,有的东西不会滚动。
3、幼儿讨论;那些物体对滚动,那些物体不会滚动?为什么?(幼儿讨论)
a、请幼儿分别摸一摸会滚动的物体和不会滚动的物体,比较它们的区别。
b、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圆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讨论:你是怎么是圆物体滚动起来的?教师小结: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圆的物体就滚动起来了。幼儿继续操作试验,探索物体滚动时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滚动实验,探索不同物体同时滚动的速度差异。请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体,同时滚动发现了什么?
2、幼儿第二次滚动实验。探索相同物体同时滚动时的速度差异。请幼儿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体,同时滚动,观察有什么发现。
3、幼儿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幼儿自由讨论)
4、别幼儿讲述并操作自己的发现。(幼儿发言并行操作)
5、小结:同时滚动不同物体,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同时滚动相同物体时,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滚动速度越慢。
延伸活动:
探索会滚动物体的其他特征。
活动反思: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是科学探索活动。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有幼儿自身的`经验储备中以亲身例证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动手活动又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比较浓厚。指南中指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分享交流。”在这几点上做的还不够好,不够到位,也存在着很多教学的困惑。
1.语言的表达。对于科学活动,总结性的话语在活动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特别是具有科学性的。在活动中,“有圆面的物体会滚动,没有圆面的物体不会滚动。”是整个活动的重点,也为幼儿找出会滚物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话语中,也要切合幼儿的实际,不能太过于深奥要更符合幼儿语言直白,在讲述的时候动作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也带动幼儿的理解。因此,科学活动中语言的表达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2.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在这个活动我请幼儿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往往自我操作的居多,在合作性上比较缺乏。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在请幼儿操作的时候,所说的要求可能还不够清晰。其次,也要加强幼儿合作的意识。游戏方式或者其他形式让幼儿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我们班的幼儿还是比较欠缺。
3.记录的方式。操作单是科学活动中有时候必不可少的。但操作单的形式我觉得在活动中还缺乏了一点心意,比较单一。在这一方面,在操作单的制作中还需要多用心去斟酌。怎样的形式更方便幼儿操作也便于我们去做教学前准备。
科学活动,也对我们教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我们更好的用心去设计、科学的解答让幼儿获得更多科学性的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18
一、教学内容
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有角的物体不可以滚动。
二、教学目标
1、幼儿了解物体的形体,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滚动;
2、通过操作幼儿感受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3、激发幼儿乐于动手动脑的兴趣;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难点:认识物体的形体,并可以流利地说出它的形体和特征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操作练习法.引导发现法.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体育场今天有一场滚动比赛,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参赛选手呢?(皮球、魔方、文具盒、报纸、八宝粥桶)
2、学习新知识:
(1)引导幼儿了解球体和圆柱体为什么会滚动?
(2)幼儿了解正方体、长方体、长方形为什么不可以滚动?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幼儿操作并作出判断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体,幼儿来动手试一试它可不可以滚动,可以滚动的打√,不可以滚动的打×。
(4)、归纳总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布置作业:家中寻宝
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中可以滚动的物体。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19
活动目标:
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物体会滚动的原因及特征。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海洋球、一大一小圆柱体、方形、三角形积木各一);两大篮各种可滚动的物体。
活动过程:
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请你仔细看看这些东西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讨论:“刚才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样啦?”(动起来了),“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幼儿讲述并上来演示)。
幼儿滚动物体,探索会滚动物体的特征及原因。
1、幼儿讨论: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吗?(幼儿讨论,教师不做正面回答)。
2、请幼儿把筐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滚动一下,相互交谈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有的东西会滚动,有的东西不会滚动。
3、幼儿讨论;那些物体对滚动,那些物体不会滚动?为什么?(幼儿讨论)
a、请幼儿分别摸一摸会滚动的物体和不会滚动的物体,比较它们的区别。
b、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圆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讨论:你是怎么是圆物体滚动起来的?教师小结: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圆的物体就滚动起来了。
幼儿继续操作试验,探索物体滚动时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滚动实验,探索不同物体同时滚动的速度差异。请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体,同时滚动发现了什么?
2、幼儿第二次滚动实验。探索相同物体同时滚动时的速度差异。请幼儿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体,同时滚动,观察有什么发现。
3、幼儿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幼儿自由讨论)
4、别幼儿讲述并操作自己的发现。(幼儿发言并行操作)
5、小结:同时滚动不同物体,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同时滚动相同物体时,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滚动速度越慢。
延伸活动——探索会滚动物体的其他特征。
活动反思: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是科学探索活动。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有幼儿自身的经验储备中以亲身例证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动手活动又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比较浓厚。指南中指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分享交流。”在这几点上做的还不够好,不够到位,也存在着很多教学的困惑。
1.语言的表达。对于科学活动,总结性的话语在活动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特别是具有科学性的。在活动中,“有圆面的物体会滚动,没有圆面的物体不会滚动。”是整个活动的重点,也为幼儿找出会滚物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话语中,也要切合幼儿的实际,不能太过于深奥要更符合幼儿语言直白,在讲述的时候动作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也带动幼儿的理解。因此,科学活动中语言的表达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2.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在这个活动我请幼儿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往往自我操作的居多,在合作性上比较缺乏。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在请幼儿操作的时候,所说的要求可能还不够清晰。其次,也要加强幼儿合作的意识。游戏方式或者其他形式让幼儿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我们班的幼儿还是比较欠缺。
3.记录的方式。操作单是科学活动中有时候必不可少的。但操作单的形式我觉得在活动中还缺乏了一点心意,比较单一。在这一方面,在操作单的制作中还需要多用心去斟酌。怎样的形式更方便幼儿操作也便于我们去做教学前准备。
科学活动,也对我们教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我们更好的用心去设计、科学的解答让幼儿获得更多科学性的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20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教师:“请你们以后在街上、家里、商场里各个地方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以后请你们再来讨论。”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处,就是关于“滚动”这一个词,应该给予简单的解释:圆形的东西能滚动。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21
一、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体验游戏的快乐。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小百科:滚动释义为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也指的是物理中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22
活动目标
1.体验与团队成员合作的快乐。
2.感知“钱币”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能用多种方法进行10以内凑数购物的活动。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会用多种方法进行凑数购物的活动。
活动难点:
遵守游戏规则,感受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教具:
各种玩具、价格标签、人民币代用券、白色即时贴、地垫2块
学具:数字骰子(5~10),物品骰子(印有六件剩余玩具);象征玩具的卡牌六种,每种相同的若干张;按铃;两盒人民币币,分别为5个“1元”、5个“2元”。
经验准备:
幼儿有用替代物进行游戏的经验。
环境准备:
布置成玩具店的情景。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集体谈话讨论“玩具店”。
(1)师:你们有愿望吗?你的愿望是什么?
(2)师:彭老师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够拥有一个“玩具店”。
(3)师:我希望我的玩具店可以卖“毛绒兔子玩偶”,“益智玩具魔方”……你们呢?
2.自主参与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准备出售。
(1)师:在我们的教室周围也有一些玩具请你们帮我把他找出来放在我们的柜台上。
(2)师:根据玩具的大小、质地贴上相对应的'价格标签。
二、尝试参与
1.教师引导小朋友自主分组。
(1)师:在玩游戏之前教师要求小朋友分成两组。
(2)要求:每组7个人,两组人数相同;每组都要有男孩和女孩。分组完成后在白线后举手示意。(幼儿自主分组。)
(3)师:分组完成了吗?请每组的排头点一下人数。现在人数都一样多,你们两队在人数上是公平的。
2.初步尝试凑数购物。
(1)师:我们要玩的游戏叫“凑钱买玩具”。女孩表示2元,男孩表示1元,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代表“钱”的代用券。
(2)游戏规则:听到我报出“×元钱”以后,能凑出这些钱数的人站到自己组的垫子上,其他队员站回线后,全队举手示意才算确定答案;先举手且凑数正确的队才算优胜队,才能拿走商品
3.师幼共同游戏。
(1)教师任意出示,观察幼儿的凑数方式,指导幼儿相互检查别组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依次完成玩具价格为“6元”的玩具。
(2)对于两队凑数方法不同、但都正确的情况。
师:现在已经出现两种正确的凑数方法了,如果哪一队还能想出第三种方法,就有权利确定下一回合出售什么商品。
师:对于两队凑数方法、速度相同的情况。
师:我说“变”以后,如果哪组先变化出另外一种凑数方法,就获胜。
三、巩固提升
1.师:现在,还剩下不少商品。接下来,我准备两件商品一起卖。
规则是:每队站到垫子上的队员凑出的钱数要正好能买下两件商品,其他规则跟前面一样。
(教师同时报出两个数字,要求先计算总数再凑数。第一次的要求是:两件商品的总价为9。幼儿分出胜负后,教师引导。)
师:虽然这组已经赢了,但我要对你们两队继续提出要求:想一想有没有别的方法。
师:如果你们两队组合起来凑数会怎么样呢?(将两块垫子合在一起,让幼儿继续游戏,尝试9的几种凑数方法。)
师(小结):你们任何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力量都不能买走我这里的玩具,必须有同伴的帮助。请你们先和自己小组的队友拥抱一下。同时,我们后来遇到的比较大的数字,是依靠所有同伴的力量才找到这么多方法的。今天的游戏不仅需要本组队员的合作,也需要所有同伴的力量。所以也请你们和今天的对手拥抱一下。
2.拍卖游戏
(1)准备材料:数字骰子(5~10),物品骰子(印有六件剩余玩具);象征玩具的卡牌六种,每种相同的若干张;按铃;两盒人民币币,分别为5个“1元”、5个“2元”。
(2)幼儿在桌子两边面对面而坐,中间一侧放玩具卡牌,人民币盒置于各人面前,按铃摆放在两人中间。
(3)两人互相商量,一人拿数字骰子、一人拿物品骰子,共同发出口令将自己的骰子投到按铃两侧。
(4)迅速观察骰子上的数字,例如,数字骰子上显示“6”、物品骰子上显示“玩具卡车”,则说明只要一方先凑出6元,就可以得到“玩具卡车”卡牌。
(5)确定答案后迅速按下按铃。没有按铃或后按铃的一方检查对方所拿出的代币是否符合凑数要求。
(6)检查确认后,最先按铃的一方获得一张玩具卡牌。最先获得4种不同玩具卡的为胜利方。
四、活动延伸:
1.将本节活动延伸至区域活动中继续开展。
2不断更新物品调整价格,加强各活动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3.逐步投放10元以上的商品,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增加游戏的挑战性。
活动总结
活动开始时,教师通过环境的创设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学习过程。教师没有直接把每一件物品都标上价格而是让孩子根据物品的大小、质地贴上相对应的价格标签。在钱币的运用上教师没有把10元、5元、2元、1元钱发给孩子而让幼儿自主去取,既照顾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使幼儿能够情绪愉快地参与活动。
活动中让孩子在观察、摆放、思考、调整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符号生活化、游戏化。这说明教师确实做到了心中有孩子,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将当前的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兴趣点有机结合。此外,多种方式的凑数游戏体现了教师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引发了幼儿与材料的有效互动。尤其是两件10元以上玩具的投放,引发了新的认知冲突,促进了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不断进步。在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整合了社会及语言领域的多个教育目标。
整个活动中教师将角色游戏与幼儿的学习自然融合,使幼儿自始至终都贯穿在游戏性的操作过程中。游戏情景的创设使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的意义及趣味性。教师对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有正确地认识,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数学,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数学。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23
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24
大班科学活动:滚动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25
设计意图:
有现实生活中,轮子的应用非常广泛,它给人类带来了很的好处,幼儿经常看到,用到轮子,但他们从来不思考为什么在这些地力一装上轮于,有什么用?这主要是现今的孩子缺乏发现力和主动尝试的精神。为了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滚动的轮子》这节课,采用比较一猜想、预测一动手操作一交流这一流程,让幼儿亲身从事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来获得感性认识。
活动要求:
1、区分能滚与不能滚的物体,比较其异同,知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轮子能向两面滚动。
2、通过尝试活动,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诙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圆球,瓶子,轮子娃娃各一个;一辆没有轮子的汽车。
2、收集各种小纸盒、积木、球、饮料瓶,轮子状的物品及各种玩具车。
3、准备三条l2米左右长的路。
活动过程:
一、什么会滚,什么不会滚?
1、出示两辆车(一辆有轮子,一辆没有轮子)通过比较,知道轮子可以滚动。
①教师以小象笨笨的口吻引出课题。
师:“我是小象笨笨,城里的朋友给我送来了一辆汽车,可是我不知道怎样让车动起来,谁能助我?”
②出示没轮子的汽车,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不会动?
③教师给汽车装上方形的`轮子,让幼儿观察,为什么汽车还是不会动。
幼:(方的东西不能浪,圆的东西能滚。)
④通过比较,让幼儿知道什么才述?(连续着向前旋转叫做“滚”)
2、自由玩纸盒、积木;轮子等物,引导幼儿将物品分成“会滚”与“不会滚”两堆。
师:我有一堆东西,可是我不知道哪些东西会滚,哪些东西不会滚,你们去试一试,然后把不会滚的放到(滚)这个框里,把会滚的放到(滚)那个框中。(幼儿动手操作)
二、比较球体,瓶子状的物体,轮子滚动的方向有何不同。
l、出示三种不同形状的“娃娃”,请小朋友试着猜一猜谁“滚”的本领最。
①(在吵闹声中)分别出示这M种“娃娃”,请幼儿说一说它们是谁?
②请幼儿猜一猜谁的本领?
师:原来,它们都说自己滚的本领最,那你们猜一猜,到底谁的本领?
2、通过尝试,发现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轮子、瓶子等物体只能向两面滚动。
三、玩车子
1、联想,在生活中你们还看到什么地方装了轮子,有什么用?
2、以比赛的形式让幼儿在光滑的。松软的、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玩车,比较其不同。(三辆车必须是一样的)
①请幼儿摸一摸这三条路有什么不同?
②出示三辆一样的车,请幼儿各自选择一条认为汽车在上面开得最快的路,在后面站好,从中各选取一位小赛车手进行比赛。(时间允许可交换进行赛车,这样效果更明显)
③、请幼儿说一说哪条道上的车开得最快,为什么?
3、“车轮旅行记”,在车轮上涂上颜色,在白纸上滚过,观察车轮的不同印迹。
①教师示范,讲解,幼儿动手操作。
②教师小结。
四、听“开汽车”的音乐,进“森林”。
教师以笨笨的口吻说:“今天,我学到了许多有关轮于滚动的知识,我想请你们到我的家去作客,你们愿意吗?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26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27
活动来源:
大班数学活动中,有认识圆柱体和球体的教学活动,我请幼儿从家里带一些形似圆柱体、球体的东西,幼儿带来了薯片筒、方便面筒、纸杯、茶叶筒、皮球等物品。课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放在地上滚来滚去地玩儿,还有些幼儿互相比赛,有的说:“看,我的茶叶筒滚得比你的纸杯快!”有的说:“我的这个还会转圈圈呢!”大家玩得兴高采烈。《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一日活动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活动中随机生成,顺应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基于这一理论指导,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有趣的滚动。
设计意图:
既然幼儿对“滚动”有很大的兴趣,那我就设置情境让幼儿尽情地玩一玩滚动游戏,满足幼儿好奇、爱玩的天性。这些滚动游戏中,也蕴涵着许多科学现象,幼儿通过玩中观察、玩中发现、发现后尝试记录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物体滚动路线与其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自主构建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样做可以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球的滚动教案03-21
滚动的球教案02-27
大班科学教案教案11-15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5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17
科学教案大班实用02-28
大班科学教案11-15
大班科学教案桥教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