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1 10:45:0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区分并积累形近字,练习写好6个字。

  2。阅读成语故事“千里送鹅毛”,搜集并交流与民间俗语有关的故事。

  3。仿例续写“海浪花变成的镜子”。

  4。讨论(针对迪罗达贝里的做法展开谈论)。

  教学重点

  1。重点:仿例续写。

  2。难点:讨论(见第12课的.第3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民间俗语有关的故事。

  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自读这两组词语。

  2。交流:你发现了带点字有什么特点?

  3。说一说:怎样区分这些同音字和形近字。

  4。你能用带点的字组词吗?

  5。积累。

  二、词语故事。

  1。自读故事,要求读准读通。

  2。同桌互读互评。

  3。补充俗语“千里送鹅毛”。

  4。默读故事想一想:为什么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5。交流,结合句子回答。

  6。讨论“千里送鹅毛”比喻什么?

  7。交流你以前搜集的俗语故事。

  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8。选择“小小故事大王”。

  9。读一读这些俗语。

  第二课时

  一、阅读欣赏《全世界儿童围成圈儿》。

  1。自读诗歌。

  2。同桌互读互评。

  3。赛读。

  4。质疑解难(如:“……在经线和纬线上尽情地跳舞”什么意思?)。

  5。练习背诵。

  6。自主摘抄词语,补充“词语库”。

  二、写字板

  1。出示要写的字。

  2。认读并组词。

  3。指导写上下结构的字。

  4。学生练写。

  5。指导写左右结构的字。

  a。观察四个字结构特点。

  b。指导写“袜、解”。

  c。学生练写。

  6。评议。

  第三课时

  一、仿例续写

  a。改例句。

  b。续说。

  在这片海浪花变成明镜中,我发现自己。

  二、续编《海浪花变成的镜子》。

  想象海浪花如果又一次来到海滩上成为一面镜子后会有哪些奇遇?

  要求:

  a。想象海浪花是怎样来到海滩上的?

  b。谁又会来到镜子前,会发生哪些趣事?

  c。海浪花回到大海了吗?怎么回去的?

  ①自己单独准备。

  ②组织交流,再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

  ③评议,评出最佳创意奖。

  第四课时

  教学要求:

  怎么说就怎么写,注意将海浪花变成镜子后的奇遇写具体、写生动。

  一、讨论写作思路。

  二、布置习作要求。

  三、学生练笔、教师个别指导。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伊琳娜对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感到奇怪。她动手做实验,发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启发学生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这是为什么?两个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讲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在妈妈的启发下动手做做看。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第三部分讲第二天伊琳娜去问朗志万。朗志万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渎课文,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意思。

  2.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的道理。

  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一条金鱼。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同学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思考吗?你动手做了吗?(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几个小朋友对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就有不同的做法。那么,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什么问题?后面发生了什么事呢?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鳞()

  哄()

  骗()

  2.理解词语。

  哄骗: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漫:水过满,向外流。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里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四、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2.你觉得朗志万的问题提得怎么样?表现在哪儿?

  (问题提得很奇怪。表现在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意思是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

  3.分组思考讨论:小朋友的回答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

  (一个小朋友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另一个小朋友回答。)

  二、指导阅读第四至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四至五自然段,思考:伊琳娜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2.伊琳娜为什么觉得他们都没说对?

  (金鱼身上有鳞,水就不会漫出来和金鱼把水喝下去了:都不合乎逻辑。)

  3.做实验,体会伊琳娜看到实验结果后会怎么想?

  (实验结果水明明是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科学家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还是妈妈的话正确,不能光想,要动手做做看)

  三、指导阅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六至七自然段,画出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体会其中的意思。

  2.体会伊琳娜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您作为一名科学家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您本来就知道放进条金鱼后,水也会漫出来,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哄骗我们小朋友。)

  (2)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

  采取学生自己练读、评读的形式完成。

  3.体会朗志万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什么?

  (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而且还要动手做一做。)

  (2)指导读出语气。

  4.分角色配合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四、小结。

  1.读后,你从伊琳娜动手做实验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2.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组内陈述观点和理论、集体汇报。)

  课内练习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问题()地微笑

  二。按要求积累词语。

  例:越想越生气

  越

  越

  越

  越

  越

  越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伊琳娜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2.安娜自言自语地说小壁虎跑到哪里去了呢她正在发愁忽然听见莎莎大叫起来妈妈床单上有一只花壁虎快来看呀。

  四、按要求摘录书上的句子。

  回到家里,伊琳娜动手做实验。她。哎呀,不一样,水三二。

  五、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 )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 )地笑了。

  1.在括号中写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2.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朗志万的话是什么意思?

  3.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说说你的理由。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之间口语交际能力。

  2、要求学生能完整、通顺地向同学讲述自己最爱听的故事。并富有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完整、通顺地向同学讲述自己最爱听的故事。并富有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1、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你们一定是在故事中长大的吧!你爱听哪方面的故事呢?

  2、这里有几个小朋友在讲故事呢,听听他们在讲些什么吧!

  3、指导看图,指名读对话。

  4、你爱听那方面的故事?你的同学爱听哪方面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二、范讲故事:

  1、老师这里有一个故事,那在老师讲故事之间,你们想给老师提什么要求呢?

  (A、声音响亮 B通顺完整 C、有感情)

  2、听完故事、交流自己听了故事的感受。

  3、同学们,你最喜欢的故事是什么?

  4、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与同桌互讲感兴趣的故事,并交流其感受。

  讲的同学力求江得生动,能吸引同桌,让他爱听。

  听的同学要听得认真,能谈出自己听后的感受。

  5、四人小组把故事讲给大家听,相互交流。

  6、上台讲故事,全班交流。

  7、评出”故事大王“,发给小红花。

  三、巩固练习、活化知识:

  回家后,打听自己的父母爱听什么故事,并把自己喜爱的故事讲述给他们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思路: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通过指导预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通过第1课时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生字新词。通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习,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文。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7.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师: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一点要求,上课要认真听讲,大胆发言,能不能做到?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首先来复习以前学过的字母:z、c、s、h、i、a、e、u、o

  师:声母要读得轻短些,韵母要读得重些。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再一起来认识4位新朋友。

  二、新授:

  (一)学习四个声母

  1、学习声母zh

  出示图1

  师:图上画的是谁?正在干什么?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生:妈妈正在织毛衣。

  师:妈妈为我们织毛衣辛不辛苦?那我们能为妈妈做些什么?

  生1:我帮妈妈洗碗。

  生2:我帮妈妈捶背。

  师: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把“织毛衣”的“织”读得轻些、短些就是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位新朋友zh。那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样子的?

  生1:zh比z多了个h

  生2:zh的z像小马扎,h像妈妈的椅子。

  师:你能为zh编一首儿歌吗?

  生:zhzhzh小马扎,小椅子。

  2、学习声母ch

  师:看,星期天小明和小刺猬正在家里干什么?

  生:他们在家里吃苹果。

  师:你们爱吃苹果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苹果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把“吃苹果”的“吃”读得轻些、短些就是第二个声母ch,那你是怎样记住它的?你能为他编一首儿歌吗?

  生:chchch,小刺猬,小椅子。

  3、学习声母sh

  师:谁坐在椅子上看书?把“老师”的“师”读得轻些、短些就是第三位新朋友sh 。那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样子的?你能为它编一首儿歌吗?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生:shshsh小狮子,小椅子。

  4、学习声母r

  师:你能向同学提问题吗?

  生:太阳底下是什么?

  师:就让日头和禾苗来帮助我们学习声母r

  师:把“日头”的'“日”读得轻些、短些就是r,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样子的?你能编一首儿歌吗?

  生:rrr像禾苗

  小结:现在我们认识了四位新朋友,老师随便指哪一个,如果你会读就站起来大声读。

  (二)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师:认识了新朋友可别忘了老朋友。出示“i”,问:它是谁?“i”想和“zh、ch、sh、r”交朋友,当“zh、ch、sh、r”碰到“i”的时候就变成了整体认读音节,注意读整体认读音节的时候不要去拼读,要整体去读,并且要读得比声母长些、响些。当“ch”和“i”相遇的时候也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谁到黑板上来写这个整体认读音节?你能领读吗?“sh、r”和“i”相遇时也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谁来写一写,我们来个男生和女生比赛,看谁写得好,读得标准。

  (三)学习拼读

  “e”也想和“zh、ch、sh、r”交朋友,会拼的同桌两人拼试试,加上声调会读吗?会用带声调的音节组词吗?我们来个开火车组词比赛好吗?组的时候不重复,每人说一个词,看哪一行的火车开的长?选一个词说一句话。“a、u”也想和四位小伙伴交朋友,可以小组内拼,也可以下去找你的好朋友拼。“u-o”看到这些单韵母都去和四位小伙伴交朋友,他们也急急忙忙地赶来了,组成了三拼音节,同桌两人互相试着拼读。

  三、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找朋友,拿声母卡片的同学赶紧去找你的韵母朋友,两人成为朋友后赶紧拼一拼,其他同学是他们的啦啦队员,为他们呐喊助威。

  四、学写声母

  由于zh、ch、sh、r里的字母单独成为声母时,我们已经会写了,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写,其余同学是评论员,看他写得好不好。“r”由老师来写,两笔写成的,一笔竖,二笔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当我们学会了拼音,拼音就帮了我们很大的忙。出示带音节的句子:我爱学拼音,我爱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

  通过默读——散读——朗读等形式的读,思考科学技术改变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利弊问题

  说明文知识积累目标:

  了解说明文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

  你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什么问题困扰着市民?你对此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提交一份报告:就如何解决市民生活中问题谈谈自己想法/合理化的建议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了解掌握基本概念

  五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三种文体:

  1、记叙文

  2、说明文

  3、议论文

  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说明的对象是指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巨伞下的城市》:巨伞 or. 城市?

  2、说明对象的特征:

  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巨伞——巨大(举世罕见)

  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它的“巨大”?

  (1)擎天 (2)3600万平方米

  (3)67米、60根 (4)350万美元

  二、说明顺序

  1、逻辑顺序: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

  2、时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说明事物

  (介绍变化过程)

  3、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方位顺序说明事物

  (形状、构造)

  一个重要且无聊的提示:

  一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若既不是时间顺序,又不是空间顺序,那它一定是属于逻辑顺序要不然,这就是篇失败的说明文然而,考试中(理论上)不会出现这种失败的说明文

  《巨伞下的城市》条例清晰,是按顺序进行说明的

  《巨伞下的城市》各段分别说明了什么?

  “巨伞”的存在

  “巨伞”的地点

  “巨伞”的'样子

  “巨伞”的作用

  “巨伞”的利弊功过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详细、明了

  2、列数字:具体、准确

  如:《巨伞下的城市》第2、3、4节

  3、作比较:突出特征

  如:《巨伞下的城市》第5节

  巨伞的“利”和“弊”:

  利(1)小城寒冬腊月,温暖如春,居民不受气候剧变之苦

  (2)邻里街坊相处比以前要亲切和睦

  (3)家家户户省下了不少的取暖费用

  (4)小城成为闻名全球的观光胜地

  弊(1)天长日久,对人的肌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的也影响

  (2)整个建伞的过程费用高达350万元

  4、分类别:层次分明,避免重复

  5、打比方:生动、形象

  《巨伞下的城市》第3节的最后一句

  6、下定义:明确概念

  7、制图表:直观清晰

  如:《统筹方法》

  四、说明的语言

  说明文要求准确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都要求准确无误地反映说明对象的客观真实情况

  课堂练习:

  1.“删除”类

  “只要不是整天连阴,太阳能收集器便可发挥聚热功能……”中“只要不是整天连阴”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不能这指出了具体的天气条件,删除则变成无论天气怎样,太阳能收集器都可以发挥聚热的功能

  [答题思路]

  <判断:能> <存在时的作用><删除后的句意变化>

  2.“替换”类

  “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与欣赏的态度”中的“多数”可否换成“全部”?为什么?

  答:不能“多数”表示很多人抱这样的态度,改为“全部”则意为所有人都赞成,这与事实不符

  [答题思路]

  <判断:不能> <比较两者区别><与事实不符>

  五、口语交际的训练:

  你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什么问题困扰着市民?

  你对此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

  六、作业:提交一份报告:就如何解决市民生活中问题谈谈自己想法/合理化的建议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心急发焚”、“霎时间”造句。

  4、观察夏天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唾和织女星,将观察到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观察夏天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唾和织女星,将观察到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

  2、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么样了?(问题导入)

  二、初读指导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词的认读。

  2、朗读课文。

  3、说说每一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第一段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牛郎织女的“日子过得挺美满的”?

  ①师生讨论。

  ②教师板书。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4、思考本段的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五、讲读第二段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①衰老的牛又讲话,老牛讲了什么?

  ②老牛讲话时的'神态怎样?

  2、小组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老牛讲的话。

  4、老牛死了,牛郎织女的性情怎样?

  5、小结。

  善解人意的老牛离开了牛郎,分手前还留下了“把我的皮肃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的话语,也给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打下了伏笔。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的习题2。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讲读课文第三段

  1、牛郎和织女过着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候也发愁,她愁什么呢?

  2、王母娘娘知道了织女下嫁人间后怎样?

  3、读课文3-5节,画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①王母娘娘更是气得……

  ②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

  ③王母娘娘狠狠一推……

  ④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

  4、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5、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王母娘娘的句子。

  6、默读3-5节,画出描写织女与牛郎的句子。

  ①朗读“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体会织女不愿离开人间、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感。

  ②“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牛郎的“心急如焚”?

  7、有感情地朗读第3-5节。

  8、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①知道下落,发誓抓回

  ②闯人家里,抓走织女

  ③心急如焚,携子追赶

  9、让学生根据上述三个标题说说这断课文的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四段

  1、指名读第6、7节,思考这两段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①隔河相望,化作星辰。

  ②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2、牛郎和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七他们在鹊桥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三、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按照“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的顺序复述课文。

  四、作业

  1、用下列词语造句。

  心急如焚——

  霎时间——

  2、观察夏天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唾和织女星,将观察到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作为课题。

  2、生读课题。师: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过渡: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解疑

  (一)讲读第一、二自然段

  1、师: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从中找出四个原因。

  2、学生讨论交流:(投影逐条出示)

  (1)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2)时光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4)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4、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离家已有两年了,恰逢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可王维独自一人,感到孤单、寂寞,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二)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请听录音朗读。

  1、讨论交流。

  2、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两句句子)

  4、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句来说说。

  5、师:诗人王维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句话来表达呢?请读第四自然段。

  6、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指导感情朗读。

  7、师: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范读引出全诗。

  8、配上插图,指导看图,朗读古诗。

  9、结合前面的课文内容请同学说说全诗的意思。先同桌练说,再交流。

  10、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可以站起来读。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王维的其他古诗,准备下节课参加古诗朗诵大赛。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5-30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学教案范文02-16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30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6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11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22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0-01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0-07

小学语文教案11-11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