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6篇(合集)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重点
①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②能用多种方法论证地球是个球体。
难点
现在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利用络或书刊收集世界各国古代人类关于地球形状传说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器材:收集相关图片、资料;篮球、直尺、铅笔;相关投影片;地球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茫茫的宇宙浩瀚无际,它不断的吸引着我们人类去探索,你知道人类目前了解的宇宙中生命物质只存在于哪个星球吗?
(板书)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提问)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吗?
(学生交流)介绍、展示自己资料。
()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
1.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耸的山脉,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龟背上,乌龟则骑在一只盘踞的眼镜蛇身上(书中有插图,可让学生自己看图叙述)。
2.埃及人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星星则从天上垂下,太阳乘着一艘小船,顺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3.人则认为天像一只圆圆的大锅盖,盖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形成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后来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
(提问)在今天看来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在古人却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迷,你认为古人只能观察到“天圆地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问)请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够看到地球的全貌?你能进一步出观察巨大物体形态特征的方法吗?
(提问)人类是直到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到地球照片后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吗?
(提问)那你知道人类都通过观察哪些现象,完成哪些活动开始逐渐认识地球是个球体的吗,你能提出一些证据吗?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
1.两千五百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他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月食时,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圆的。
3.在哥伦布之后,过了二十多年,麦哲伦率领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他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再绕过南美洲南端,越过太平洋,他的船队终于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创举,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实验验证)学生利用老师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人们观察到“在海边看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杆顶最后消失,观驶向岸边的船只,先看到桅杆顶,后看到船身”这一现象能说明地球是弯曲的。
(承转)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认知过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观察:观察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描述地球的面貌。
(承转)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个球体,可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又有了新发现。
(学生观察)“地球大小”的图片,说出地球赤道半径、极半径的长度,描述地球形状。
(练习)计算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二者的差值,体会“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说法的含义。
(学生观察)“精确测量的地球”图片
(介绍)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且经过更精密的测量发现地球也不是一个规则的椭球体,北半球稍微细长一些,南半球稍微短粗一点,夸张的说,有点像“梨”,称为“梨形体”,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和计算精度的提高,人们对地球形状将会有更新的认识。
()现代测量显示,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是陆地面积的50多倍,它为我们了广阔的`空间。在太阳系中论大小地球排列老五,与太阳比,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地球与太阳比起来又显得十分渺小,在宇宙中就更是沧海一粟了,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学生计算一人日行4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天?多少年?
(板书)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学生讨论)你认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什么意义?
老师可做适当的引导(以下内容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不必涉及过多、过深):
绘制精度较高的地图,首先就要详细而准确地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研究地球气候、植被、生物等资源的分布规律,探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成因都离不开对地球形状的研究。
进行雷达探测、火箭、卫星的发射,无线电通讯的转播等人类活动时都不能忽视地球形状对其的影响。(见上图)
研究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时,离不开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能正确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并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的需求。
教案点评:
教会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设计实验验证等多种方法了解前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过程,感受人类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使学生从小就有敢于质疑的勇气,这比教给学生现在人们认识的地球是什么形状更重要;而对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出:“现在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利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知识的有用性。
科学教案 篇2
一、鼓励同学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同学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同学来说有的内容同学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同学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同学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同学感到教师与同学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绩感体面地坐下。
二、引导同学会问。 同学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同学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同学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同学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同学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同学的质疑能力。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同学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应鼓励同学多通过实验去发现,他们在判断吸水性还用到了挤、甩的方法来比较,如把相同纸、木材、塑料、金属都通过挤,能发现纸轻轻一挤就能挤出,再将剩下的3种资料都通过甩,通过观察被甩出的水量能发现木材中被甩出得最多,而塑料与金属通过我们目前现有的`方法与观察工具无法比较谁的吸水量大,只能将两者都归类于吸水性最弱。
3、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同学只要拿到了实验资料,就会想尽一切方法去进行观察,他们在观察白纸时,不只用肉眼观察,还通过放大镜,还比较了干的纸与被水浸湿的纸的区别,分别用了自身的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特点。书本上是先讲了古代造纸术,再由同学来造一张纸,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不能先让同学来动手做,让同学在动手中来发现问题,再回过头来结合古代造纸术,看看两者之间的联系。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2、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重点:
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
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纸可以做成书本,木头可以加工成桌椅,金属可以制造成轮船……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常见材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从生活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学质疑。
1、出示自学提示:
(1)识别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区别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些常见物品(P42)分别是由哪几种材料做成的?分别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选用这种材料?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质疑,确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和还想进一步知道的问题。教师提出教学目标。 (点评: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常见材料可以怎样分类?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讨论研究:身边的一些物品(以球鞋为例)分别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点评: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交流汇报。
1、全班汇报:常见材料的分类、分类标准及相互关系。
2、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天然材料做成的?哪些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做成的?
3、全班汇报:球鞋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4、选择一件由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说说分别是什么材料?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
(点评:关注了课堂的生成,注重了学生的充分展示,有效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五、点拨总结。
1、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点拨:根据材料的来源将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一件物品由多种材料做成,是因为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点评:让学生课堂总结,巩固了课堂所学。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明晰地掌握。)
六、拓展延伸。
1、谈话:除了一些常见材料 外,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新型材料。你们了解哪些新型材料?(学生交流)
2、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资料供学生阅读、研究。
3、提问:关于材料,你还能提出哪些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点评:通过有效拓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整课教学案,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能有效指导教学。)
板书设计:
1、常见材料天然材料
按材料的来源分类
人造材料
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
科学教案 篇4
重点
主要星座、恒星的位置和形状
难点
北极星指示正北方向的缘由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关于著名星座的传说
教学器材:星空图
教学课件:无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同学们,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
(学生回答)
(教师)每颗星星的亮度是不同的,人们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星星,全天大约有6000颗,由于南北半球、空气质量、人眼视力等原因,我们每天晚上在夜空中能够观察到的星星数目还要小很多。即便如此,我们在夜晚也很难将星空中的星星数清楚。
古代人为了明确星星的位置,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星空连接成各种图案,并赋予它们神话的形象,这就是星座。
(展示)教师展示一个星座的实际星图和星座想象图。
(简要讲解)教师介绍古代巴比伦人的十二星座,并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星座的名称只是人类的想象。教师提及古希腊人的四十八星座和的二十八星宿。
现在,国际上将星空划分为88个区域,命名成88个星座。在北半球的人们,只能看到北天的星座;在南半球的人们,只能看到南天的星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的北天、南天星空图,回答第1题和第2题,并描述那些星座的形状。
(教师讲解)这些明亮的星星都是恒星,每个星座包括了许多恒星,而我们经常说的北极星、织女星等都是单一的恒星,它们是星座中的一颗恒星。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第2题的恒星都属于哪个星座。
(简要讲解)教师讲解北斗七星、大熊座、北极星的关系。请同学们观察北天星图,明确北极星的位置。
(教师提问)在夜晚观察星空,北极星应该处于天空中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北极星为什么会指示正北方向呢?
(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的观察2,教师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利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没有望远镜的同学可以肉眼观察当地、当时的大熊座方位。教师提问:北斗七星的斗柄在不同的季节为什么会指向不同的方向?
(同学讨论)(下节课教师讲述)。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当堂完成教材的练习1、2。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在于空间想象和星座的形状。学生需要在头脑中形成三维空间的宇宙印象,以及记住一些重要星座的形状,并能够在夜空中独立寻找出这些星座。由于生活中预测命运的“十二星座”的影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即好奇,又有偏见。因此,教学设计以先从星座的产生导入,澄清一些知识点,然后将空间的概念和形状的概念渗透到教学中,重点是夜空中的主要恒星和主要星座的位置或形状。星空的季节变化在本节结尾处点出,为下节课做准备。
科学教案 篇5
学情分析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有关空气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认识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膨胀、重量减轻、会上升的性质,同时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热气球上升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要以提出问题开始,能对问题设计研究过程,并对结果进行评议,体验成功的喜乐和探究的乐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尊重事实的良好品质。
3、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教学重点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气球、手绢、塑料袋、自制小纸蛇。
教师准备:有关热气球的课件、有关的实验材料:酒精灯、蜡烛、香、火柴、支架、手绢、气球、塑料袋、自制小纸蛇、记录表等。
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做个慧眼辨真假的小游戏,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第一幅图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直冲云霄;第二幅图点燃的香烟飘出的烟指向地面;第三幅图馒头蒸熟了,第四幅里的水壶里的水开了;第五幅热气球点火升空的录像)从而导入新课。
1从刚才播放的课件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2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冒出的烟和气都往上走。)
3看热气球升空的录象。
4五彩缤纷的热气球飞上了天空,关于热气球的秘密有许多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板书课题)
5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热气球的秘密"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提出问题:
1要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制作一个热气球,如何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2热气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热气球为什么能飞到飞到空中去?
4热气球升到空中后又是怎么样降落下来的?
从这些现象中提出问题是?这一活动的指向是列举一些物体能上升的实列,一再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己的问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想,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一、猜想与假设。
1提出要求:要研究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做一个“热气球”。
2小组讨论:如何来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3学生汇报,小组间讨论交流。
4学生试验,教师指导。
5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
6师生。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2、通过学生的回答;: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气球上升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这就是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教师板书:
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变轻、会上升。
三:1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和应用有许多,你都知道哪些?
2其实热空气会上升这一原理在古代就被人们
发现并加以利用了。观看录象。(播放孔明灯升空的录像)
3从古到今人们都会利用热空气做事,请同学们也来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作一个热空气驱动玩具,并为他起个好听的名字。
4学生制作热空气驱动玩具。(风车/马灯/走马灯/纸蛇/降落伞等)
5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换意见和想法: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试验,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1:用手放在点燃的蜡烛的上方,感觉下有没有向上的热气。
生2:可以放一个塑料袋在蜡烛的上方,让塑料袋的口朝下,有过塑料袋鼓起来后会上升,就说明热空气可以让塑料袋升到空中,这个和热气球差不多。
生3:蜡烛的火焰要离塑料袋远一些,这样就不会烧坏塑料袋。
小组试验时分工明确,还要做好实验记录。
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各小组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几点,(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热空气会上升。
厨房的抽油烟机、炒菜产生的热量、洗完后晾的衣服、孔明灯
认识实验材料是探究实验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让学生安全有效的去实验。学生进行猜想假设,纸蛇和塑料的在蜡烛的上面会是什么现象?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分组试验。
学习课本中关于热气球的资料卡
下移到拓展延伸,作为课下作业
三拓展延伸 应用创新
这节课,大家研究的很认真,通过研究,我们不仅充分感受到了热空气,还知道了,热空气上升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结合今天你对热气球上升秘密的研究和发现,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热气球,并能设计出更好的热气球驱动玩具。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下课铃不再作为课堂学习的终点,而成为学生后继学习的一个起点,继续翱翔于更广阔的学习天空。
板书设计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热空气上升的秘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现象,通过学生的观察引出课题,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假设讨论,从而进行分组试验的出结论,教师进行。最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并能够对现象进行解释。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以及活动整体构思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过程与方法 :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用电灯、声光控灯、各种壁灯、地灯、荧光壁纸、白墙、手电筒、蜡烛、太阳能、玻璃天窗、打开窗户等等很多方法使那里亮起来。但是没有从活动的整体上进行构思,确保设计质量意识。
教学过程
(1)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
教材中的'科学日记一方面作为提出问题的材料,要激发学生产生回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篇日记也是学生科学日记的样张,教学中,应对学生渗透关注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思索的教育。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采光问题。
生活中采光不足的现象很多,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经历。教材通过人物语言暗示这里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录,为后面的研究作内容上的铺垫。
(3)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动员参加采光设计邀请赛。
积累了一系列的关于采光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开展一次采光设计邀请赛。
比赛规则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商量决定。
(4)制定研究计划
计划考虑得越周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研究载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
然后引导各小组必须明确研究的目的,清楚自己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明白下一步即将去做什么。
课后反思
考虑到学生独立研究能力是有限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探究学习任务。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按研究内容分,也可以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适当调节。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科学教案07-31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经典]10-06
(经典)科学教案10-09
[精选]科学教案10-09
[优秀]科学教案10-28
科学教案(实用)07-21
实用的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