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八年级语文《新闻》教案

时间:2023-11-06 11:37:5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新闻》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新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新闻》教案

八年级语文《新闻》教案1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主席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

  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主席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八年级语文《新闻》教案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新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意识,提升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了解采访和选择新闻的基本知识。

  3、进行采访实践。

  二、重难点(课时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采访和选择新闻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进行采访实践。

  三、教学过程

  (资料链接)(平板推送课前预习)

  1、新闻采访基本概念把握:

  新闻采访记者

  2、普利策奖(PulitzerPrize)

  (课堂合作学习)

  主问题一:怎样选择新闻?

  1、选择新闻的标准是怎样?

  选择新闻的标准就是新闻价值。必须是新发生的事实或新发现的事实:这个事实必须带有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

  2、如何进行新闻采访写作?

  (1)熟悉实际情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但是,寻找新闻却不能一开始就把眼睛盯在新的事实上,而必须首先熟悉旧的事实,熟悉了实际情况,就等于在脑子里画出了一条清晰的地平线。

  (2)要时刻处于采访状态。

  (3)要求记者具有新闻敏感。

  主问题二:如何获得采访线索?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苗头或信号。有了新闻线索,有编辑部获得,然后指定记者去采访。但大多数新闻线索却要靠记者去扑捉。

  1、耳朵和眼睛的功力。

  2、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

  3、切身体验或身边消息传闻等。

  主问题三: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采访的理解,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各组相互补充。)

  参考:

  1、对采访的题目的基本情况要了解。

  2、相关的资料准备:资料准备的内容非常广阔,不仅要有科技知识,还有各行各业的知识以及复杂的社会生活意识。

  3、研究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只能作为提供他人或事实材料的消息来源,另一类本身就是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

  4、问题准备:记者提出的问题,最好在采访准备好时就设计好,特别是初当记者的,应在本子上记上几个、十几个最重要的问题,做到心中有底。

  5、物质准备:照片,相关数据等资料。

  6、发稿准备。

  (课堂活动)

  1、小记者分组模拟采访

  教师提出参考主题(例如采访最近考试成绩优异的同学,采访食堂或小卖部工作人员,采访班上参加体训的同学等),学生分组进行模拟采访。

  2、自我总结模拟采访。

八年级语文《新闻》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⑵ 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⑶ 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⑷ 掌握新闻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⑵ 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和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掌握战争的主题。

  2、掌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掌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局部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掌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局部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和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掌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示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澎湃,是新闻作品中车载斗量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教师板书文题。

  二、背景资料简介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某某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某某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需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某某派,解放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某某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某某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某某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身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局部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发明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三、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内容

  1、教师播放选自“中央电视台新闻30′”中的一则新闻录音,要求学生用“我听说……”的句式说出自身所听的内容。

  2、选几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教师顺势点明听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3、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片断。

  ⑴教师用新华社播音员的口吻朗读这篇新闻稿,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初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和词义。

  多媒体显示:

  1、读音:

  负隅(yú)顽抗撰(zhuàn)写区域(yù)

  芜(wú)湖歼(jiān)灭要塞(sài)

  溃(kuì)退荻(dí)港 

  2、释义:

  负隅顽抗(角落)

  悍然拒绝(蛮横的样子)

  锐不可当(抵挡)

  业已(已经)

  ⑵ 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掌握新闻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新闻》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教案02-01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03-09

八年级语文教案 :台阶01-08

八年级语文教案《背影》06-09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5

八年级新闻写作范文09-06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29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05-18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教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