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中考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7 18:41:4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语文教案

中考语文教案1

  第一讲: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

  一、中考记叙文考点分解: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4.区别认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阅读小说,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记叙文基本知识: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

  1。顺叙

  2。倒叙:a。结局—时间先后顺序

  b。后发生的事—由“倒”转“顺”,一路往下写。(造成悬念,强调)

  3。插叙:有无过渡

  作用:a。衬托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b。丰富情节

  c。深化主题

  记叙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

  4。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5。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表达方式:

  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还包括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场所;目的是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

  说明:所用材料是客观世界中的各类事物以及事理;目的是使读者明了这些事物的特征(包括性质、状态、功能等)。

  议论:所用材料是作者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见解;目的是使读者相信作者观点的正确。

  抒情:所用材料是作者的感情;目的是使读者产生共呜。

  描写:

  1。正面描写:

  a。语言描写;

  b。行动(动作)描写;

  c。外貌描写(肖像、神态、衣着);

  d。心理描写;

  e。神态描写;

  f。细节描写:同整个作品相对而言,这些细枝末节富有典型意义和极强的感染力

  2。侧面描写:

  ①环境(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A。自然环境:a。衬托人物的心情;

  b。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

  c。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社会环境:显示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②用他人的反应

  ③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词语理解:

  1。联系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4。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含义

  层次段落: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写作特色:

  1。从文章的选材看

  2。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

  3。从文章结构布局看

  4。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

  中心思想: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沦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记叙文做题技巧:

  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

  局部研读:

  ——抓住关键词语

  ——抓住中心句子

  ——体会修辞效果

  答题表述技巧:

  概括题——(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指代题——①前一句话或某些词语②文章的中心句

  作用(效果)——①内容方面:深化……;突出……;使更加……;点明……;交待了……阐明了……。

  ②形式方面:照应;过渡;结构;趣味;使读者;典型;表达。

  理解题——尽量从文章中找到重点词句、关键词句等

  三、记叙文阅读解题思路:

  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阅读理解题目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二)阅读文章

  这是阅读理解的主要步骤。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2)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2)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

  (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三)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

  为什么要说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呢?根据同学们临场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做的题却把分丢了,例如:题上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上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这都是因为不注意审题所致。

  (四)按题目要求回头有重点再看原文

  第一次读原文是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了题目后再读就比较主动,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渎,很快能找到答案。

  (五)答题

  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四、[例题举析]:

  爱好者P49《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五、[过关训练]:

  1、爱好者P50《选择》

  2、爱好者P52《河西走廊的月亮》

  3、爱好者P53《生命如四季》

  第二讲: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指导

  一、说明文中考考点分析:

  1、将涉及说明文基本常识。

  2、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不排除课内。

  3、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注意飞船、卫星等方面的知识。

  4、题型仍是客观题占主导地位。

  5、考题以信息筛选的准确性为重点,兼顾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二、了解说明文特点:

  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晋祠》,说明“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统筹方法》,科学的说明了"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的本质特征。

  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的对象。

  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如《晋祠》一文是典型示例。

  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

  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四、理清说明顺序:

  三大顺序: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语。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五、领会“九大”说明方法:

  1、举例子

  2、分类别: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字

  4、作比较:事物或事理作比较

  5、下定义

  6、打比方

  7、画图表: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统计表等。

  8、作诠释: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A: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B: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准确性注意三方面:

  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

  七、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1、答题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又如《中国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

  2、热点:信息筛选题的做法:

  目标: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

  牢记答题顺口溜:

  粗读原文通大意,细读题干做标记,查读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1)粗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2)细读题干很重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命题点所在的位置、考查的内容、选择答案的标准

  (3)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4)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

  注意几种常见的干扰形式:

  以偏概全;绝对表述;张冠李戴;正反颠倒;盲目引申

  3、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4、如何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

  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5、如何进行语言分析题?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6、说明文阅读单项选择题: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7、说明文的结构:

  “总(概说)一分(具体)”式

  “总(概说)一分(具体)一总(概说)”式

  “分(具体)一总(概说)”式

  并列式

  递进式

  八、[例题举析]:

  爱好者P68《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九、[过关训练]:

  1、爱好者P70《二维条形码》

  2、爱好者P71惊叹的细胞》

  3、爱好者P72《中国文化的真正象征——都江堰》

  第三讲: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指导

  一、考点透视:

  1、感知文章的论题和论点。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

  3、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

  5、分析论点和论据间的关系,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结构方面的特点。

  6、领会和分析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7、按要求对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见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二、议论文基本知识:

  1、感知文章的论题和论点。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

  3、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5、分析论点和论据间的关系,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结构方面的特点。

  6、领会和分析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7、按要求对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见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

  1、概念: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2、特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3、位置:

  文章的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的开头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文章的中间《想和做》“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文章的结尾《哨子》“我认为……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4、出现方式:

  原文句子

  自己概括

  5、与论题的区别:

  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要论述的问题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如《谈骨气》一文的论题是“骨气”,

  而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论据

  1、概念: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2、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史实或统计数字

  要求:真实、有代表性、和观点要统一

  类型:具体的事例和概括的事例

  3、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论证

  1、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2、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二)基本结构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性词语。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

  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总论——分论——总论

  总论——分论

  分论——总论

  驳论文的结构形式:摆靶子——揭实质——论危害——作结论

  (三)语言

  语言的准确性严密的逻辑性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反驳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三、议论文阅读指导:

  一通读全文,掌握议论类型

  二理清思路,把握中心论点

  三剖析结构,分出文章层次

  四分析论据,如何论证论点

  五赏析语言,借鉴写作手法

  四、[例题举析]:

  爱好者P61《成功》

  五、[过关训练]:

  1、爱好者P62《学会拒绝》

  2、爱好者P62《读书人是幸福人》

  3、爱好者P63《钱中书为什么不能做达芬奇》

  第四讲:单元过关检测

  试题来源:县资料

  测试形式:闭卷,教师监督,学生独立完成

  试题评讲:教师点评,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中考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文学地位

  2.掌握名著的人物形象特征和名著的主题思想

  3.初步领悟欣赏名著的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人物形象和三绝的性格

  教学难点:

  了解名著的主题思想以及名著的启示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辅助点拨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开场,打开“滚滚长江东逝水”幻灯片开始,导入内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由明代杨慎作词,当代艺术家杨洪基演唱这首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带着我们走进“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二.名著的影响:

  放幻灯片成语和熟语,以及歇后语,让学生说出人名和歇后语的下句。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三.名著的形成

  看课本2-5段,依据幻灯片,理清名著形成的过程

  四.名著的内容和主题

  让生浏览课本高度归纳名著内容的情节,依据幻灯片,掌握情节,老师课堂补充名著的三大部分。特别指出,名著主要内容是以蜀国为主,依此引出主题。

  探究:名著从桃园三结义写起,到孔明病逝,后文只有5个回合,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是要表现怎样的主题?

  明确:拥刘反曹是因为刘备出生正统,仁义(打出关于主题幻灯片)

  作者是要表现忠义思想,仁政思想

  五.鉴赏任务形象

  1.了解三绝是谁

  2.鉴赏曹操

  打出有关曹操的幻灯片,让学生说说曹操,评价曹操。让学生说出曹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老师归纳:曹操多疑但是爱才,奸诈然而有雄才大略。

  (打出幻灯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欣赏关羽

  打出有关关羽的幻灯片,根据关羽的故事,让学生讲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以此总结关羽的.性格

  老师归纳:桃园三结义,华容道可见他的义;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可见他的勇但是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可见他的骄傲,狂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交流

  1、了解诸葛亮

  打出有关诸葛亮的幻灯片,老师读出对联,学生齐读《蜀相》。让学生积累有关诸葛亮的诗词。

  2、合作探究:

  (讨论并概括诸葛亮的故事。借此概括诸葛亮的智和忠)

  3、说说还有哪些鲜活形象

  还有勇猛的张飞一身是胆的赵云意气风发的周瑜圆滑睿智有心计的司马懿

  三、赏析精彩场面

  1.与三有关的情节

  (打出幻灯片)

  2.精彩的战争场面

  (打出幻灯片)

  四、名著的启示

  合作探究:读三国的启示

  老师点拨:可以从诸葛亮的角度,曹操的角度归纳。

  (打出幻灯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五、拓展延伸:

  1、你认为在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再读《三国》有必要吗?(由学生自由发言,观点正确即可)

  2、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的需求相应的物质化了。当你因成绩提高了而向父母提要求的时候,你会向父母索要什麽东西?会不会要书呢?

  (给出名人名言,倡导读书)随着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三国演义》已经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个大洲。作为一名中国学子你定想了解更多的三国知识,对吗?那就赶快投入到读书行列中来吧!

  六、总结反思: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特色,塑造人物形象,描写战争等几个方面,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这几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部分学生已经通过电视和教材-对人物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但这种了解是模糊的,片面的。所以,此次“导读”用意还在于让学生充分、全面地认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古典小说的丰富营养,从而找到打开阅读古典小说之门的钥匙。

  如果说,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在解决“为什麽”读的问题,那麽后面的环节就是在解答“怎麽”读的困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要让他们懂得阅读名著还有古为今用的实用价值。

  成也罢,败也好。都随这滚滚的长江水烟消云散。但是不变的是他们那不朽的生命价值凝聚的历史的天空中。

  (放歌曲《历史的天空》结束本节课。)

中考语文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情感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情感方面失分的原因。

  3。掌握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情感方面失分的原因。

  2、掌握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周易》上说修辞立其诚,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白居易说感人先者,莫先乎情。这些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写作要表达

  真情实感,并把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创意加分的重要依据。

  上述这些要求及规定,在各地中考作文评分准则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今天进行第五个专题训练——情感。

  二、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分析自己在情感的表达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感情平淡乏味。原因是表达方式单一,常是一叙到底,没有恰当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⑵、感情虚假失真。由于阅历少,对所经之事又感受不深,难以写出真情实感,为文造情。⑶、感情夸饰失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有强烈的情感体验,但没有掌握一定的抒情技巧,而出现了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感情夸饰失度、抒情矫揉造作等情况,从而消弱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⑷、感情消极低沉。主要是因为受新事物、

  新观念的影响,对反面事物大唱赞歌,或以偏概全,一味揭示事物的阴暗面。

  三、引导学生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1、学生结合优秀作文分析其方法。

  考题回放: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如花,芳香四溢。

  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小花,灿烂一片心地,增添一份温暖,你生命的芳香就会沁人

  心脾。

  一声关切的问候,一句温馨的祝福,一次跌倒后的搀扶,一次碰撞后的微笑当这一切在你的心田荡漾着涟漪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温情关爱的芳香。

  当你凝视那些普通的生命,你会发现他们的生命正静悄悄地开放,把芳香留给了世界。

  当你追想那些远去的生命,你会发现虽然斯人已逝,芳香依旧弥散。

  让我们感悟芬芳的人生,绽放生命的花朵,追求生命的方向。

  请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所写内容必须在所写话题范围之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⑷题目自拟。⑸不少于600字。⑹要有自己的体验、感悟,不得抄袭。⑺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⑻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满分例文

  暗香。 爱香

  小A曾经对我说:你身上有股特别的香气。

  我不明白,哪里有。

  直到有一天,当我换下演出服,重新穿上自家衣服,我才似乎明白——暗香何处来。

  清晨,阳光犹如流水般洒在里院子里,伴着熟悉的流水声轻轻流淌,在微甜的空气里回旋漾。

  我推开熟悉的锈铁门,随着吱的一声,在阳光的斜射下,奶奶的背影映入眼帘。又是一股熟悉的味道,暗香涌动。我疑惑,是洗衣粉的味道?是奶奶的味道?还是都有。我走进了。

  像往常一样,奶奶弯着腰坐在古老的木盆前,将手浸在水中不断地上下搓动。

  哗,哗,哗随着那赋予了节奏般的击水声,香气越来越浓,一群白色的泡泡也淘气地露了脸儿,有的得意地升上天去,有几个呆头呆脑的摇摇摆摆地撞到了木盆的边上,有一群牵着手,笑盈盈地落地,大多数却涌上了奶奶的手,爱怜地赐给了奶奶犹如天使般的吻奶奶的手在泡泡和水中若隐若现,她的手不像母亲的手修长而又年轻,也不像父亲的手刚强有力,她有她的韵味,像铁树开花那样有着岁月的芳香。

  奶奶的手不断搓揉着衣服,似乎有什么贮进了衣服里。一瞬间,我真的什么都了解了,奶奶是将充满着爱的香气,贮进了洗衣水中,长留于想什么呢?昨天的衣服干了,在沙发上,快把睡衣换下。奶奶催我换衣服拿起沙发上的白衬衫,暗香再次翩跹,犹如沁人的提神药,流入鼻中,那是洗衣机转不出来的,是洗衣店熨不出来的,是别人搓不出来的。

  奶奶用她的生命全心全意地爱着我们,爱意融入了衣服中,围绕在我的身边,滋润了我的心田,芬芳了我的生命。

  真庆幸能及早闻出来,那爱的暗香。

  满分解秘

  满分点:⑴层层蓄势,步步渲染。文章开头,作者从衣服的香味写起,通过探询香味的来源,进而体悟到奶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从全文看,探询香源的过程,也就是作者发现真爱、感受真情的过程,文中流露出的浓浓的爱意,让人感动不已。⑵实写虚写,相得益彰。文章以 暗香。 爱香为题,意韵深厚,情味悠长。其中,暗香是指衣服的香味,是实写;爱香是指奶奶对自己的关爱,这种无私的爱,让作者深受感动,让作者仿佛闻到浓郁的爱香,这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为揭示人物的品质,抒发真挚感情作了很好的铺垫。文中由实入虚,转接自然,既有效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也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借鉴点:

  ⑴、细节描写,真情毕现。奶奶洗衣的细节,艺术诠释了爱的暗香。作者移情于物,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泡泡的情态、动作。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到芳香馥郁,情意真切。⑵悬念设置,曲径通幽。写作中,作者还注意通过我不明白、我似乎才明白、我疑惑等悬念的设置,使文章犹如通幽曲径,展现迷人的.风采,有效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也有助于文章抒发强烈的感情。

  2、教师引导理解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⑴写真实的情感。真实重要指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违背生活的规

  律。只有倾注了真情,文章才有实感。

  ⑵写真切的感受。真切,是指感情的表达要具体、深切而自然。真切的感受,来自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的交流互动。只有对生活的种种感受了然于胸,动人的真情才能在我们的笔端涌动。

  ⑶抒真挚的感情。真挚是指感情的表达力求深刻、诚挚而又妥帖。感情的书法既要符合生

  活的真,更要符合人性的善,进而显现感情的美。

  ⑷求感人的效果。感人,是指感情的抒发浓烈而又富有感染力,能有效地激起读者的共鸣,为读者营造一个动人的艺术境界。要获得感人的效果,须采用有效的抒情手段。既可直接抒

  情,也可间接抒情。

  四、引导学生分析病例文,掌握提升要诀。

  1。展示学生习作《窗外》,学生分析其失误点,并运用提升要诀的某种方法,修改习作。

  2。引导学生修改(略)。

  3、总结:提升作文情感的秘诀:⑴突出词语的感情色彩。⑵发挥表达的传情功能。可运用议论、抒情直接抒发感情;采用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抒发感情有直接的功效;而记叙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要表达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⑶凸显局势的表情特性。从语气、语调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式各有所长,能充分展示不同的情感。再加上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倒装句和特殊句时时点缀,关键语句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⑷突出修辞的寓情特色。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仅使文章生动形象,尤其能

  有效地帮助我们表达情意,抒写感受。

  五、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

  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长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利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利是善良。

  请以善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点拨:善是一个老话题,要获得读者青睐,就得要老中出新:一是挖掘老话题中的新含义,揭示时代赋予善的崭新内涵。二是进行形式手法上的新包装。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写出文章的真感情。⑴描绘生活,表达真实感受。写作要结合自身实际,把感受写具体,就能收到良好的抒情效果。⑵情景交融,打造感人境界。

  六、学生自改。

  七、教师点评。

  八、总结:写作方法固然重要,但要写出真实真切,真实感人的文章,一定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作。因为独特的情感来源于独特的经历和真心的感受,来自于对独特经历和真心感受的提炼。希望大家面对生活微笑,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它们流淌在你们的心间,绘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中考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考卷做系统分析,帮助学生对试卷结构、得分情况有深度了解。 2、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分析错题错因,订正并理解考题。

  3、方法与过程:结合高考考纲要求,指导各题型分析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积累、古诗文鉴赏、文学类文本分析。 难点:文言文阅读。

  三、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对于本次期中考试的总结及展望

  S点评 T总结:

  语文学习没有常胜将军,一马当先不必沾沾自喜,马失前蹄也不必妄自菲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次期中考卷。

  (二)分析试卷

  T:Ppt展示数据统计表

  S/T:从数据中分析出什么?

  T:160分值中,得分率低于60%的题目基本集中在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诗歌鉴

  赏及文学类文本中,得分率最高的是名句默写题。从这份简单的数据分析中,我们清晰看出我们同学们并不缺乏学习的毅力,而是缺乏丰厚的文学积淀和理解鉴赏诗文的能力。所谓厚积薄发,我们来从语言文字运用题入手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

  S:自主订正1-5小题,揣度做题方法 T:请同学来分析,重点分析1、5两题 1、字音

  剑戟: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压轴(ppt):《辞海》“压轴是戏曲术语。指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 召唤:广播操《时代的召唤》

  2、成语

  T:高考考纲对成语题的要求是表达运用E级,即理解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S:“应运而生”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犯罪行为”不是“顺应时代出现的”,故用在此处不合适。

  T:注意避免张冠李戴,望文生义。成语题可以从哪几方面来分析呢? S:情感色彩、使用对象(豆蔻年华)

  3、4、文言词汇

  T:这两题重点考查了课内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里大家掌握的不错,我们简单看一下。

  S:术业有专攻:研究学习;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把??制成 ..

  T:同学们还记得沈复在《童趣》中写道:“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吗?

  “以??为”是一个固定句式,把??作为。

  5、特殊句式

  T:分析考纲:本题考查的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进行考查。这一题大部分同学都错选了A项,A项和B项的区别主要在第几句的划分上呢?

  S:(5),请一生分析(3)、(5)、(9)项

  T:(5)不仅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还是被动句。 S:翻译第(5)句:李蟠不被当时的时俗所拘束。 T:技巧:直接判断法、排除法、最佳选项法等

  6、仿写句子

  T:分析考纲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都主要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例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ppt展示考生答案)

  S:请学生分析其中错误:句式不一致

  T:展示学生正确答案,请学生分析注意要点。

  S分析 T小结

  注意要点:“三一致”原则——句式、修辞、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

  T:从试卷分析上看,很多同学对文言文阅读是谈虎色变,高考考纲对大家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而“人物传记”这一体材在高考中始终占主要地位。本次考试题目节选自《宋史郭浩传》,为2012年全国高考大纲卷。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S:郭浩

  T:郭浩是什么人?S:宋朝将领

  T:(ppt展示)人物传记的特点:(小诗记忆)

  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

  7、实词含义(理解B)

  T:本题重点考查的是重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大家在阅读文章时就应当在文中圈出这些字词。请同学分析这一题。

  S:逐一解读。分析方法。 已:学不可以已

  8、筛选信息(分析综合C)

  T: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对于这一题大家需要抓住题干中的哪个关键词?

  S齐:“金人”

  T:请一位同学分析这一题,总结方法。 9、信息概括(分析综合C)

  T:文言文信息概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请同学分析,总结方法。

  S分析

  T:分析这一题时,大家是否从中得到了很多有效信息呢?我教给大家一个做人物传记题的小技巧,拿到题目可以先读一下信息概括题,可能其中会包含错误信息,但是却能够初知大意和部分翻译,有效降低阅读难度。同时做信息概括题时,一定要注意细节分析,比方时间点上的变动等。古语云:小心使得万年船,放在此处也十分契合。

  10、翻译句子(理解B)

  T:(分析考纲,ppt)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3分)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3分)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齐)

  S:找关键词分析,总结方法和注意点。 T:抓住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补充:人物传记答题技巧:

  技巧解读一:关键先看概括题。初知大意,部分翻译,降低难度。技巧解读二:回头读文一两遍。人、时、地、事理清楚。

  技巧解读三:词句找出要划线。联系语境进行理解。技巧解读四:实词语境很重要。

  技巧解读五:翻译看准重点词,句意通畅高分见。

  (五)诗歌鉴赏

  T:相较于文言散文的写作,古代文人墨客诗词歌赋的创作也可谓蔚为大观。而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除了领略诗词的美感外,更重要的是掌握鉴赏这些作品形象和技巧的能力,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这一题得分率只有40.7%,总体偏低。在高考大纲中,对此项的考查集中在唐诗宋词方面。一起来分析宋代诗人谢枋得的这首《庆全庵桃花》。

  T/S:五步(引导学生一起说出):诗题、作者、主体、注释、问题 S齐读

  T:介绍诗题、作者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深意?

  T:有几问?回答几点?S:2

  S:请同学分析首句。《桃花源记》 (2)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T:什么题型? S:炼字

  T:几步?S:解释含义、联系文本、点明手法、分析情感 S/T:请同学回答总结。

  T:诗歌最后一定会落实到情感上。

  (3)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T:桃花是全诗的意象,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内容结构上来分析,也可以从手法上来解读。(常见意象:月、柳、红豆等)

  S分析 T点拨

  (六)练练身手(T:ppt) 1、翻译句子

  (1)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2)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2、意象分析

  例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找出诗句中的意象并分析。

中考语文教案5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内容”方面的具体要求。

  2.掌握让“内容充实”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3.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内容空洞”的原因。

  4.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

  1. 掌握让“内容充实”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2. 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难点

  1. 掌握让“内容充实”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内容空洞”的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经过“切题”和“中心”两个专题的训练,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从“中心”的训练来看,同学们的立意正确、新颖,但从总体来看,大话连篇,内容空洞,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训练的专题--“内容”。内容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

  前面我们已训练了两项,今天就训练“内容”的第三项--内容。

  二. 引导学生明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内容”的具体要求。

  新课标为中学生设定的总体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体明确”即是对作文的具体要求。在阶段性目标也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有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些要求体现在中考中就是作文评分标准,此项得分点所占的比例相当大,仅以安徽

  为例:内容30分,表达25分。这说明“内容”极其重要,我们决不可忽视。

  中考作文的评分,对“内容”大体可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无内容。实际上我们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三个等级。这是我们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希望大家一定要闯过这一关。

  三、学生将自己收集起来的内容不充实的习作,对照“失分会诊”,分析造成内容空洞的原因。

  (这一点学生比较清楚,教师只做一下点拨就行了。)

  不同的文体,其内容的失分形式不同,这里这种分析两种文体:

  记叙文(包括童话、寓言、故事新编):只是简单的叙事,没有具体的过程。叙事没有中心,故事不完整。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交代清楚故事的要素。有的同学在一篇文章中写了好几件事,但每件事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文章自然无法充实起来。

  议论文(包括议论性的.散文):空谈口号,说大话,没有具体的典型势力和精确的理论依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记忆的材料太少,肚子里没“货”,只好空谈了。这种情况在我们同学中最为典型。希望大家多阅读,多积累,才能使自己的材料不断丰富起来。

  一、对照例文掌握使内容充实的方法。

  1、小组学习 。

  2、 教师引导。

  招式一:联想、想象,丰富内容。写作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片段示例:人生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个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上面的文章运用了布鲁诺为真理而献身这个素材,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描写之后,布鲁诺

  的形象生动起来了,内容显得具体而充实。

  招式二:叠加同类。这种方法适用于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一个材料总是单薄的,所

  所以我们不防把同类的几个材料叠加在一起,形成集团效应,内容就自然充实起来。

  片段示例:君不见,李白不齿阿谀奉承之徒,抬头挺胸夺门而出,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面带微笑挺胸游于山水之间:君不见,文天祥不要高官厚禄,抬头挺胸作正气歌,引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挺胸走向刑场:君不见,司马迁受宫刑挺胸而成“无韵之离骚”,吉鸿昌面对敌人的枪口慷慨就义……他们的骨气,他们的坚定,响彻云霄,万古长青。

  上面文段,作者以学会挺胸为中心,联想到李白、文天祥、司马迁、吉鸿昌四个具有同样品质的任务。这些同类的事例集中起来就有了巨大的说理效果,文章的内容就显得更充实。

  二、结合满分作文,掌握“内容”的“提升要诀”。

  1, 自学,掌握“内容”的“提升要诀”。

  写记叙文记住两点:一是写好一件事,记好一个人。要写出时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开端、结局尽量简洁,发展、高潮施以重墨。二是要突出描写,用描写来充实内容。

  写议论文也应记住两点:一是有充足的论据;二是学会剖析论证

  2,小组对照优秀作文,剖析成功的秘诀。(议论文略)

  考题回放( 重庆中考作文题 )

  一粒种种顶开岩石,破土而出,表现的是坚韧不屈、生机勃勃的力量;一位老师投来关怀的一瞥,是激励你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力量。力量有时是一句话,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它给你带来无穷的勇气;力量有时是一本书,当你困惑彷徨是,它会拨开你心灵的迷雾;力量也可以是长辈的一次批评,妈妈的一个电话,父亲的一根白发,同桌的一张卡片,邻居的一声问候……

  请以“力量”为话题,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⑵600字左右。⑶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⑷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满分例文: 家庭的温馨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我们这些扬帆出海的小船最好的归宿;家,是一把大大的伞,有风有雨为我遮为我挡;家,也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谣,是印在我心中最美的音符。--题记

  我的家没有万贯的资财,也没有舒适的小车和豪华的别墅。有的知识爸爸那发自肺腑的谆谆教悔;有的只是妈妈那无休止的阵阵唠叨;有的只是我们兄妹三人爽朗的笑声和那股始终洋溢着爱的温馨。

  父爱

  父亲从不把他的爱表露在外,但我却从言语中感受到了那分深沉的爱。每次打电话回家,父亲总是三言两语,之后便成了我和母亲的“畅谈”。但正是有了父亲这几声短暂的问候,我的心中才多了些幸福和温暖,也让我懂得了更多做人的道理。考试成绩的不如意让我坠入了痛苦的深渊,我在电话这头号啕大哭,父亲在那头耐心地安慰我,让我把痛苦和挫折化作奋进的力量。每天放下电话,我的心情总是倍感轻松,我觉得,天更蓝了,树更绿了,阳光也更加温暖了……

  母爱

  母亲的爱岁不像父亲的爱那样发人深省,也不像老师的爱那样令人铭记于心,但它有着更闪光的一面。天冷时,是她在耳边不停地嘘寒问暖;生病时,是她寸步不离地守侯在我的身旁;夜深了,是她一次又一次地把踢落的被子重新帮我盖好……一路走来,我无时无刻不是在母亲的细心呵护下度过的。在我远离家乡的这些日子,不知牵走了母亲多少泪水!初次出门在外,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彼此之间极少有沟通的语言,我畏缩了,害怕了。这时,是母亲一句句地鼓励我,让我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会了勇敢与坚强。母亲啊,您为儿子付出的太多太多,您的爱,要我何以为报?

  儿女情

  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真挚的笑脸,无疑不是儿女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父母将所有的憧憬与希望都寄托在儿女的身上,我绝不能让父母失望,我一定要以优异的成绩老报答父母的爱,让最美丽的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

  是这些爱,将父母和我紧紧地连在一起;是这温馨,让家成了游子心中的天堂。这里,父母用温暖的手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为他们的行动给父母带来一丝慰藉。这一首首的爱的乐章奏出了家庭的温馨,你感受到了吗?

  满分秘诀。

  满分点:本文内容充实,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中心。采用来题记和小标题的形式,这些小亮点在考场作文中具有引人注目的作用。三个小标题各自独立,但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很好地表现了“家庭的温馨”这个主题。素材选择“以小见大”,文章、看似平淡,无大是大非,无曲折的故事情节,都是小作者对真实生活的深入挖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独特性。

  七、指导学生写作。家庭的温馨

  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记忆,没有重量。它却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记忆没有体积。它却既可以让人敞开襟怀去拥抱整个世界,又可以使人的心眼狭隘得并蒂难容。记忆没有色彩。它却既可以使人的心灵苍白,幽暗,又可以让人的内心世界绚丽、辉煌。记忆没有标价。它却既可以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又可以使另一个人的灵魂贬值到零点以下。

  请以“记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八、自改,然后教师点评。

  九、总结:经过本次训练,同学们的作文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原来不善于运用想象和描写的同学,这次能运用各种描写的方法将文章写地具体生动。但有的同学语言还比较贫乏,希望大家多阅读,多积累,更上一层楼。

中考语文教案6

  复习目标:1、明确问题知识。

  2、熟练掌握解题技巧。

  复习重点难点:说明方法的准确辨析及作用的解答,语言的分析,

  知识拓展要和生活紧密联系

  复习流程:

  (一)学生用十分钟的时间完成2009年河北省中考说明文阅读题。

  (二)学生根据答案分析自己的失分点。

  (三)教师根据试题引导分析

  (四)学生对说明文知识进行归类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五)学生模拟训练。(教师精选习题)

  (六)教师根据个别学生答题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

  用心爱心专心

  复习反思: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爱心专心

中考语文教案7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此文转自淘.教。案网()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中考语文教案8

  一、考点阐释

  “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这些名句名篇,或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了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了事物的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炼,涵义深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

  二、热点透视

  名言名句“名”的.界定的三条基本原则:

  1.朝代:侧重于先秦和唐宋

  2.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

  3.内容: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1)思想性:能体现高远的人生境界或高尚的道德情操。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教育性:能概括生活的一般道理或为人处世事的方法等。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审美性:描绘景物凝练传神,意境深邃。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可根据以上三条原则,精编一套“名言名句汇编”,下发给每一个同学,突出复习重点。在编写时还要注意四点:数量适中(一般在1000条左右)、校对无误、出处清楚、编排有序。

  三、攻关对策

  (1)强化两条措施,提高识记效果。

  对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学生必须熟记。为了提高识记效果,可采取如下的两条措施: ①分块切割,化整为零。

  先将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按朝代或文体顺序切割成大的条块。然后规定每天掌握3~5条。这样既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也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了化整为零的目的。

  ②定期检查,强化落实。

  自查:老师在印发“名言名句汇编”的同时,可配发一套同步的填空练习,让学生每天自记、自测、自查。

  抽查:课前一分钟,老师可随机抽三四名同学对句或板演,每天督查。

  考查:每次阶段性考试,都要设计4-5个名言名句填空题进行考查,并对测试中暴露出来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集中纠错和个别指点。

  (2)实五个环节,确保书写准确。

  (1)领悟含义。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老师尤应适当点拨。

  (2)圈点强记。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

  (3)边诵边写。学生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字;老师在检查时,不仅要抽人背诵,而且还要抽人板演或默写,以防止“口是手非”。

  (4)规范书写。学生在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5)看清要求。中考名言名句填空要求都是“任选三句”,考生在答题时可以全答,而且阅卷时也以答对的句数计分。有的填空要求改为“只选三句”,考生只能选答三句,否则,阅卷时以前三句中答对的句数计分。所以考生答题时一定首先看清填写要求。

  四、对应训练

  1、《双基优化训练》P7-12。

  2、《福建省中考总复习指导》P11-16。

  3、本校印发的相应提纲。

中考语文教案9

  教学重点

  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修改病句的方法,提高修改病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常见病句类型的辨析及修改。

  教学方法

  归纳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

  1、出示复习提示,教师简介。

  复习提示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辨析和修改病句是衡量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初中生备考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无论是纵观近几年中考,还是通览各地区中考试卷,修改病句已成为必考考点。对我们考生来说,一方面要能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2、复习目标

  (1)、能准确判定句子有无语病。

  (2)、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

  (3)、能对病句进行恰当的修改。

  二、学习新课

  1、归纳中考常见病句类型(多媒体展示)

  (一)搭配不当;

  (二)成分残缺;

  (三)语序不当;

  (四)表意不明;

  (五)不合逻辑;

  (六)结构混乱。

  结合实例理解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

  (一)搭配不当

  1、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2、他参加了这届运动会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生涯。

  (二)成分残缺

  1、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

  2、他出生在农民家庭里,从小就养成爱劳动。

  (三)语序不当

  1、全校学生认真讨论和学习了《中学生守则》的内容。

  2、你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今后希望你们要继续努力,不断前进。

  (四)表意不明

  1、王明发现张华正在和他的同学探讨问题。(指代不明)

  2、我要炒肉丝。(有歧义)

  修改:我要自己炒肉丝吃。(我要一碟炒肉丝。)

  (五)不合逻辑

  1、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

  2、考试能否取得优良成绩,决定于平时的努力学习。

  3、在假期里,我读了小说、文学作品和诗歌等。

  4、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5、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六)结构混乱

  1、反动派宣扬唯心论,是出于他们的反动本性所决定的。

  2、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华裔作者之手。

  2、修改病句要遵守的原则

  病句修改以改通顺、改准确,不作语言润色,不改变句子原意为原则。

  3、辨别修改病句的方法、步骤

  一读、二提、三改、四查

  一读:借助语感找出病句,往往别扭的地方就是有语病的。

  二提:提取主干,从而辨析句子是否有错误(抓主要动词)。

  三改:增(即增加缺少的成分)、删(删去多余的部分)、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

  四查:进行复查(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

  4、特别注意

  1、“有无”“能否”“优劣”“好坏”“成败”含有两方面,不能呼应就出错。

  2、容易的重复词语

  “目的是为了”“约……左右”“更加变本加厉”“让它任其自然”“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从心里发自肺腑”“显得相形见绌”“一气呵成地写就”“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一个刻骨铭心的难忘的教训”

  5、聚焦中考

  近年来,我市的中考试题大都涉及病句(语段)的辨析和修改。一般以直接给出病句修改、选择题或语言运用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修改下列病句:

  1、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创新精神,都会障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2、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3、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

  4、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5、近视眼发生的几率很高,我们应该在平时养成用眼卫生。

  6、能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1、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全班同学和团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言。

  B、一只狗在一只麻雀看来该是多么大的怪物啊!

  C、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扬州市歌《茉莉花》具有鲜艳的地方色彩。

  B、英法帝国主义联军烧毁并洗劫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C、人非圣贤,就是圣贤,也难免犯错误。

  D、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2、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小而言之,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

  ③大而言之,读书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④让书香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生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

  第xx句,修改意见:。

  第xx句,修改意见:。

  ②将“提升自我“与“增长知识”位置对调④删去“和生活”

  三、课堂小结

  1、常见病句类型

  2、病句的修改原则3、修改病句的方法、步骤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中考通》P16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追忆

中考语文教案10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沙埔中学林可兴

  教学目的:把握小说的有关知识以及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如何灵活运用阅读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两类文章的阅读:一是以获取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科普文阅读;一是以鉴赏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阅读。近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中小说阅读的考查尚未考过,但考查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要重视。

  二、小说知识的梳理

  (一)、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二)、小说考点的梳理

  1、把握故事情节。

  概括情节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其中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要注意思考的方向。

  ①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析人物形象。

  (1)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理解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一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如何解答呢?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2)、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精妙技巧的捕捉。

  (1)、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它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2)、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三、练习《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

  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个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探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例l、在第①段中,“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

  例2、小说题为“病人”有什么深刻含义?

  例3、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在电梯中重点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例4、对于这篇小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第②段中,“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的推测并非闲笔,作者借此表现了她典雅的气质。

  B.第③段“起风了??转身走进了大楼。”在文中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

  C.小说巧妙地把情节场景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窥斑见豹,从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了“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

  D.“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与“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前后呼应,意在突出“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落。

  E.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照应“她的行为不太正常”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比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中考语文教案11

  《敬业与乐业》

  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理解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及二者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3. 初步学习“摆事实”( 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4. 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

  5. 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提升思想素养。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有业----敬业----乐业),把握论证方法。

  2.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三. 教学准备:

  1. 搜集有关梁启超的有关资料,以供课上交流。

  2. 教学录音及设备。

  3. 小黑板(出示字词与课内思考练习题)。

  四. 教学安排:

  五. 教法与学法:

  1. 朗读法。

  2. 品悟法。

  六.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刚刚结束了第一次月考。面对着自己的成绩,面对着自己与那些成绩比自己高的同学,你是否有反思一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呢?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呢?

  七十多年前,我国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张。尽管时隔大半世纪,但他所提的这种主张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板书课题)

  (二) 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 检查预习情况:(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释义(并注意写法):

  ① 征引:引用。

  ② 佝偻gōulóu

  ③ 骈进pián

  ④ 亵渎(xièdú):轻慢,不庄重。

  ⑤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点也不分心。 (骛wù)

  ⑥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⑦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⑧ 不二法门: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⑨ 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⑩ 强聒不舍: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聒guō)

  (四) 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1. 播放教学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 从题目上来看,本文谈论的是一个关于什么的问题?

  (对职业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2) 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在文中划出能明确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读一读,好好揣摩。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

  (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五) 课时小结:

  1. 本节课主要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2. 初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见解。

中考语文教案12

  《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题】:

  星星变奏曲

  江河

  二、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_”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_”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_”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五、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中考语文教案13

  第一章 走进温州

  第一节 东瓯名城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温州的历史、概况

  2.初步感受作为温州人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1.设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问:“温州”这个名字的由来?

  (学生自由猜测发言,教师引导学习本节内容)

  2.了解温州历史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建制沿革”部分内容

  问:阅读本段内容后,你有何感受?

  (学生踊跃发言,只要合理,教师都予以肯定)

  问:结合你对温州历史的了解,谈谈你心中的温州历史?

  (学生回忆、交流、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时温州的版图(图1-1)

  问:请在地图上找到我们梧田的大概位置?

  (3)回忆生活中有哪些古建筑能说明温州的历史?

  (学生广泛讨论后,师生交流)

  3.了解现代温州

  (1)比较两副地图(图1-1、1-4)

  问:谈谈两副地图中,温州区域的变化怎样?

  (学生仔细比较、讨论)

  问:画出现代温州的界线,看看其呈什么形状?

  问:在现代版温州地图上找出你的'家乡在哪里,与哪些县(市、区)相邻?

  (2)教师引导学生阅览“天下温州人”内容,探究温州人均耕地情况

  (学生完成书上探究活动表格)

  问:结合书上表格,请分析人均耕地面积对温州人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4.感受温州人的精神风貌

  (1)学生阅读图1-5 海外温州人分布图、图1-6温州商会全国分布图

  问:为什么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

  问:谈谈在你的身边,有温籍华人或华侨在海外创业对家乡贡献的事吗?

  5.课后探究

  了解现代温州主要建筑

  第二节 瓯越山川

  教学目标

  1. 了解温州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

  2. 了解温州丰富的地方物产资源。

  教学过程

  1. 由阅读温州地势图导入

  问:请同学们结合温州地势图,找出温州主要的山脉、江河、海湾及海港?

  (师生交流)

  2. 了解温州的主要地形

  (1)学生阅读“多山地形”内容

  问:温州的主要地势是怎样的?

  (学生结合书本提供的资料回答)

  问:你能说出你家乡的地形名称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 了解温州的水域情况

  (1)采用抢答方式

  问:温州市三大河是什么?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温州的海域主要是什么?温州有哪四大渔场?

  (学生结合书上内容和自身掌握的温州常识回答)

  (2)东海油气、渔场对温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什么作用?

  4. 了解温州的气候和物产

  (1)了解温州气候特点

  (学生阅读了解)

  (2)了解温州物产情况

  问:温州的主要有哪些农作物?你最喜欢哪一种?

  5. 课后实践

  制作山水温州美景作品

中考语文教案14

  一、考点分析

  《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在中考考试中,查考汉字,主要是为了准确区分常见的同音字,能够辨析简单的形似字,能够理解常见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和意义,同时要要求同学们书写汉字笔画清楚,字形正确、规范。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汉字考查一般放在语音考查的后面,或者与语音题结合在一起,试题分值往往二到四分。有的采用选择的形式,有的采用让同学们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形式。考查的内容都是在教材中出现,常用常见又易错的词语。此外,同学们还应该了解汉字构造,掌握常见字的笔顺、笔画、辨析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熟练使用汉语工具书,学会部首和音序检字法。

  对于汉字的考查,不局限于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在阅读题中,也常常考查同学们对于汉字的理解。

  二、备考指南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以教材为基础,逐课进行汉字的积累。把每一课中出现的重点字词都罗列出来。对于多音多义字,应该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辨析汉字的准确读音和意义。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辨析他们的区别。

  (一)纠正、防止错别字的方法

  1.分辨形旁,注意字音。如贝多和财物有关,亻多和 人有关,饣多和饮食有关;纟多和丝、棉、麻有关,氵多和水有关;衤多 和衣服有关;月多和身体有关。

  2.看清声旁,分辨同音字,如沧不要写成沦,经常不要写成经长。

  3.分辨形似字意义,如菅和管;分辨同音字意义,如抱负与报复。

  4.记住少数带多数。辶和廴,从廴的字只有三个:廷、建、延,其余均从辶。

  5.不随意简化

  (二)笔画和笔顺

  在书写汉字时,从落笔到抬笔,就是一笔或叫一画,这些点或画就叫笔画。

  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勾、折、提。每一种笔画有一种或几种变形写法。

  写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叫笔顺。常见的笔顺规则有以下八种:

  先左后右,如认、助、则、仁等;

  先上后下,如王、旦、恩、梦等;

  先横后竖,如十、干、主、井等;

  先撇后捺,如人、文、令、义等;

  从外到内,如同、月、闻、风等;

  先进后关,如园、田、因、国等;

  先中间,后两边,如小、水、办、少等;

  先里头,后旁包,如断、画、函等。

  学习掌握汉字笔画和笔顺规则,有助于我们正确查检字典、词典,指导书写,还能使写出的字体工整美观,提高书写速度。

  (三)形声字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表示字义的部分叫形旁,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

  形旁和声旁结合方式主要有六种。

  左形右声:偏 铜 冻 征 硝 城

  右形左声:攻 劲 削 瓢 故 雌

  上形下声:管 霜 爸 芳 崖 界

  下形上声:慈 斧 贡 忿 凳 膏

  外形内声:固 病 阀 园 裹 衷

  内形外声:闻 问 闷 辩

  (四)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

  有些字形体相近,不细心分辨就容易写错、用错。例如,未来的未和末梢的末,区别仅仅在起笔两横的长短,意思却完全不同。

  正确书写和运用形似字,主要靠认真。把字形认准,字义弄懂,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还要在积累词汇的同时,分辨形似字。

  有些字读音相同,这类字叫同音字,例如,唤换涣焕都读huàn,壁和璧都读bì。还有些字读音相近,如浊(zhuó)和烛(zhú)。分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从字义入手,并且记住经常和什么字组成词使用。

  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的字叫多音多义字。分辨这类字也要从字义入手,记住读这个音时表示什么意思,读另一个音又表示什么意思。例如:薄,用在薄板中读báo,表示厚度;用在薄弱中读bó,表示单薄、弱;用在薄荷中读bò,是一种植物的名称。

  (五)

  1.音序检字法

  如果知道某个字的`读音,想查这个字的意义,就可以使用音序检字法。

  例如查津字的意义。知道津读jīn,按这个音节的声母j去查汉语拼音音节索引,知道属于jīn的音节的字在哪一页,然后再找到这一页,就查到津字了。

  2.部首检字法

  如果不知道某一个字的读音,就可以使用部首检字法。例如查津字,首先确定要查的这个字属于氵部,然后从部首目录中找到氵部在检字表中的哪一页,再从检字表查出津字在字典的哪一页。注意:在检字表中查津字的笔画,只查除去部首部分的笔画,即只查聿的笔画--6笔。

  3.常用符号的意义

  一个字因意义不同而有几个音的,就在各个注音前用(一)(二)(三)等标明。一个字不止一个意义的,就用①②③等表示有几个意义。

  注解中的引、喻、转、连等符号,引表示由原意引申出来的意义,喻表示由比喻形成的意义,转表示由原义转化而成的意义,连表示本字可以和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列起来构成大致同义的词。

  (六)正确识记汉字的字形,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汉字的字形要靠日积月累,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都要做有心人,遇到不认识的或拿不准的字,一定不要随便放过,要勤,积累多了,出错也就少了。

  (2)要将汉字的字形与它的音和义结合起来识记,这样比死记硬背掌握要轻松得多,记得也要牢固。

  第一,要了解汉字的基本特点。音形义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从三者的对应关系入手,根据现代汉字的字音和字义,正确识别它的字形。

  第二, 要了解现代汉字的结构特点,现代汉字据85%以上是形声字,一般来说,声旁表音,形旁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形旁加以辨别。

  第三, 要了解错别字产生的原因:①音同或音近造成错误。②形近造成错误。③音近形近造成误读。④不明成语典故造成错误。

  第四, 要掌握识别错别字的方法,了解了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就可以通过读音,字形及其意义去识别了。

  近几年中考的语音、汉字题,更多地着眼于实际运用,更加贴近生活。如在具体语境中给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改正错别字。材料多取材于报刊、杂志,在实践中考查学生语音、汉字的语言知识。

  三、附录《容易写错的字》(详见《成功中考》第10-12页)

  四、中考模拟练习(参见《成功中考》第8-10页)

中考语文教案15

  一、复习要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初中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考点分析

  同学们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应该能够正确认读3500个左右常用字的字音。同学们应该了解《汉语拼音方案》,掌握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语拼音的音节。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语音考查一般放在试卷的最前面,往往是第一个题,试题分值往往在二到四分。有采用选择的形式,有采用让同学们注音的形式。以双音节词或者成语为考查重点。考查的往往是一些多音字、容易误读的以及生活中常用常见字的读音。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也常常会在阅读题中考查汉字的读音,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语境来确定多音字和重点字的读音。

  备考指南

  语文教学大纲已经给我们作了明确的要求,同学们应该以教材为基础,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字音。同时要了解一些有关注音的常识。语音复习,重在扎实的复习。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音理解下面的内容。

  1、掌握好声母和韵母

  声母21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韵母21个:(单韵母7个) a o e i u ü er

  (复韵母6个) ai ei ao ou ie üe

  (鼻韵母8个) an en in ün ang eng ing ong

  2、四声的准确标定与标调位置

  声调五声:-(一声)、'(二声)、ˇ (三声)、`(四声)和轻声。

  标调识记口诀:有ɑ不放过,无ɑ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

  隔声符号运用: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 用()隔开,如皮袄(píǎo)。

  3、拼写注意事项

  拼写规则要领:i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y,如衣(yi)。u行的韵母,前面无声母时, 把u写成w,如乌(wu)。ü行的韵母,前面无声母时,应加y,ü上两点省略,如雨(yu);ü 行韵母跟j、q、x相拼,省略ü上两点,如居(ju)、去(qu)、需(xu),与n、l相拼,两点不 能省略,如女(nü)、吕(lü)。

  大写和连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每句话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汉字拼写时,要按词连写,词与词之间要分开写。

  韵母儿写成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例如:儿童拼作ér tóng,花儿拼作huār。

  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gui(归),lun(论)。

  b p m f w只能和o拼,不能和uo拼。如:波只能拼写成bo,不能拼写成buo,我只能拼写成wo不能拼写成wuo。

  4、 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目的是为了避免误读。

  误读的原因主要有:

  ①多音字误读。常用字中二三百个多音字,要了解这类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②形声字误读。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

  ③形近字的误读。

  5、要应对语音这一关,就要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

  (1)注意平时的积累。要立足平时,立足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阅读的每一篇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没有把握读准的字,要勤查词典。日积月累,误读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2)定期检查巩固。为了防止遗忘,对一些易混淆的字音,尤其要引起重视。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也可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检查共同提高。

  (3)提高复习实效。字不离词,字音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词语环境。要把字音、字义和词语的运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二、中考典例

  1、下列加红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脂肪(zhī) 干涸(hé) 心旷神怡(yí)

  B.魁梧(wú) 酝酿(niàng) 杳无音信(yǎo)

  C.湖泊(bó) 和谐(xié) 彼竭我盈(jié)

  D.褴褛(lǚ) 违背(wéi) 大声疾呼(jí)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常见多音的读音。C项中的湖泊中的泊应该读pō。

  2、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B )

  A.铿锵(qāng) 挪动(nuó) 不无裨益(bì)

  B.琴弦(xián) 褴褛(lǚ) 载歌载舞(zài)

  C.兑换(duì) 处理(chù) 哄堂大笑(hōng)

  D.摇曳(yè) 别墅(shù) 大事渲染(xuān)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了汉语拼音的规则、常见字(包括多音字)的读音。A项中锵的注音qāng,本身就不符合汉语语音拼写规则。C项中的处为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三声。就处来说,同学们应该能够辨析它在什么情况下读三声,什么情况下读四声。D项中的大事渲染中的`渲应该读四声。

  3、给下面加红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惟妙惟肖_____ xiào ____ (2)参天耸立____ sǒng __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常用字的读音。肖本身是多音字。即读xiào,也可以读xiāo,同学们要能够辨析这种常用多音字的读音。耸作为常用字,有一些同学往往误读为ěr。

  4、下列加红字的注音都正确的是(B)

  A. 绽放(zhàn) 对称(chèng) 潜滋暗长(qián)

  B. 斟酌(zhēn) 袭击(xí) 深恶痛疾(wù)

  C. 模样(mó) 教诲(huì) 不屑置辩(xiè)

  D. 提防(tí) 赔偿(cháng) 人迹罕至(hǎn)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常见多音字的读音。A项中的对称的称是多音字,应该读chèn。C项中的模样中的模应该读mú。D项中的提防的提是多音字,在这儿应该读dī。

  5、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红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填汉字。

  (1)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嗟__ jiē__

  (2)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 贮__ zhù___

  解析:这两个字,都是生活中常见,但是同学们易错的。嗟容易读成chā。贮容易读成chǔ。

  6、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

  A.浅尝辄止 谪守巴陵 B.不辍劳作 缀满繁星

  C.瞠目结舌 堂而皇之 D.杞人忧天 挤眉弄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同音字的读音。A项中的两个字都读zhé, B项辍读chuò,缀读zhuì,C项瞠读chēng,堂读táng,D项杞读qǐ,挤读jǐ。

  三、附录:《重点汉字的读音》、《常见多音多义字辨析》、《常见容易读错的成语》(详见《成功中考》第4-7页)

  四、模拟练习:(参见《成功中考》第2-3页)

【中考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诚信的中考语文作文06-05

中考语文复习方案01-03

中考满分语文作文11-05

中考语文作文素材12-20

语文中考作文感恩07-20

中考语文感谢信07-25

中考语文满分作文11-06

中考语文感谢信07-24

中考语文满分作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