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教案

时间:2023-11-08 07:30:5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数学选修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选修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数学选修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教案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了解在柱坐标系、球坐标系中刻画空间中点的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标:

  了解柱坐标、球坐标与直角坐标之间的变换公式。

  德育目标:

  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与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空间点的位置的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利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数学应用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模式:

  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我们用三个数据来确定卫星的位置,即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经度、纬度。

  问题:如何在空间里确定点的位置?有哪些方法?

  学生回顾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_科_网]

  极坐标的意义以及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原理

  二、讲解新课:

  1、球坐标系

  设P是空间任意一点,在oxy平面的射影为Q,连接OP,记|OP|=,OP与OZ轴正向所夹的角为,P在oxy平面的射影为Q,Ox轴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Q时所转过的最小正角为,点P的位置可以用有序数组表示,我们把建立上述对应关系的坐标系叫球坐标系(或空间极坐标系)

  有序数组叫做点P的球坐标,其中≥0,0≤≤,0≤<2。

  空间点P的直角坐标与球坐标之间的变换关系为:

  2、柱坐标系

  设P是空间任意一点,在oxy平面的'射影为Q,用(ρ,θ)(ρ≥0,0≤θ<2π)表示点在

  平面oxy上的极坐标,点P的位置可用有序数组(ρ,θ,Z)表示把建立上述对应关系的坐标系叫做柱坐标系

  有序数组(ρ,θ,Z)叫点P的柱坐标,其中ρ≥0,0≤θ<2π,z∈R

  空间点P的直角坐标(x,y,z)与柱坐标(ρ,θ,Z)之间的变换关系为:

  3、数学应用

  例1建立适当的球坐标系,表示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顶点.

  变式训练

  建立适当的柱坐标系,表示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顶点.

  例2.将点M的球坐标化为直角坐标.

  变式训练

  1.将点M的直角坐标化为球坐标.

  2.将点M的柱坐标化为直角坐标.

  3.在直角坐标系中点>0)的球坐标是什么?

  例3.球坐标满足方程r=3的点所构成的图形是什么?并将此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

  变式训练

  标满足方程=2的点所构成的图形是什么?

  例4.已知点M的柱坐标为点N的球坐标为求线段MN的长度.

  思考:

  在球坐标系中,集合表示的图形的体积为多少?

  三、巩固与练习

  四、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球坐标系的作用与规则;

  2.柱坐标系的作用与规则。

  五、课后作业:教材P15页12,13,14,15,16

  六、课后反思:本节内容与平面直角坐标和极坐标结合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但以后少用,可能会遗忘很快。需要定期调回学生的记忆。

高中数学选修教案2

  第四课时:圆锥曲线参数方程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来确定最值,解决有关点的轨迹问题

  过程与方法:选择适当的参数方程求最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参数方程求最值。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参数式来求解最值问题

  三、教学模式:讲练结合,探析归纳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参数简明地表示曲线上任一点坐标将解析几何中以计算问题化为三角问题,从而运用三角性质及变换公式帮助求解诸如最值,参数取值范围等问题。

  (二)、讲解新课:

  例1、双曲线的两焦点坐标是。

  答案:(0,-4),(0,4)。学生练习。

  例2、方程(t为参数)的图形是双曲线右支。

  学生练习,教师准对问题讲评。反思归纳:判断曲线形状的方法。

  例3、设P是椭圆在第一象限部分的弧AB上的一点,求使四边形OAPB的面积最大的点P的坐标。

  分析:本题所求的最值可以有几个转化方向,即转化为求的最大值或者求点P到AB的最大距离,或者求四边形OAPB的最大值。

  学生练习,教师准对问题讲评。【=时四边形OAPB的最大值=6,此时点P为(3,2)。】

  (三)、巩固训练

  1、直线与圆相切,那么直线的倾斜角为(A)

  A.或B.或C.或D.或

  2、椭圆()与轴正向交于点A,若这个椭圆上存在点P,使OP⊥AP,(O为原点),求离心率的范围。

  3、抛物线的内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在原点,其重心恰是抛物线的焦点,求内接三角形的周长。

  4、设P为等轴双曲线上的`一点,,为两个焦点,证明

  5、求直线与圆的交点坐标。

  解:把直线的参数方程代入圆的方程,得(1+t)2+(1-t)2=4,得t=±1,分别代入直线方程,得交点为(0,2)和(2,0)。

  (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利用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来确定最值,解决有关点的轨迹问题,选择适当的参数方程正确使用参数式来求解最值问题,要求理解和掌握求解方法。

  (四)、作业:

  练习:在抛物线的顶点,引两互相垂直的两条弦OA,OB,求顶点O在AB上射影H的轨迹方程。

  五、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选修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函数的和(或差)的导数法则,学会用法则求一些函数的导数;

  2.理解两个函数的积的导数法则,学会用法则求乘积形式的函数的导数;

  3.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法则求函数的导数.

  教学重点:

  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的推导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

  (1)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默写)

  (2)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 .

  (3)由定义求导数的基本步骤(三步法).

  2.探究活动.

  例1 求的导数.

  思考 已知,怎样求呢?

  二、建构数学

  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求导法则:

  三、数学运用

  练习 课本P22练习1~5题.

  点评:正确运用函数的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

  四、拓展探究

  点评 求导数前的变形,目的.在于简化运算;如遇求多个积的导数,可以逐层分组进行;求导数后应对结果进行整理化简.

  五、回顾小结

  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求导法则.

  六、课外作业

  1.见课本P26习题1.2第1,2,5~7题.

  2.补充:已知点P(-1,1),点Q(2,4)是曲线y=x2上的两点,求与直线PQ平行的曲线y=x2的切线方程.

高中数学选修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用与椭圆对比的方法分析并掌握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等几何性质;

  2、掌握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概念和证明;

  3、明确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b、c的几何意义;

  4、能根据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确定双曲线的方程, 并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教学难点: 双曲线的渐近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椭圆的几何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二、课堂新授:

  1、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方法, 研究双曲线

  的几何性质。

  (1) 范 围: 双曲线在不等式x≤—a与x≥a所表示的区域内。

  (2) 对称性: 双曲线关于每个坐标轴和原点都是对称的。 这时, 坐标轴是双曲线的对称轴, 原点是双曲线的对称中心。 双曲线的对称中心叫做双曲线的中心。

  (3) 顶 点: 双曲线和它的对称轴有两个交点, 它们叫做双曲线的顶点。

  顶点坐标A1 (—a, 0), A2 (a, 0)

  ① 线段A1A2叫做双曲线的实轴, 它的长等于2a, a叫做双曲线的实半轴长。

  ② 双曲线与y轴没有交点, 取点B1 (0,—b)、 B2 (0, b), 线段B1B2叫做双曲线的虚轴, 它的长等于2b, b叫做双曲线的虚半轴长。

  (4) 离心率: 双曲线的焦距与实轴长的比e = , 叫做双曲线的离心率。

  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1, +∞)。

  2、 双曲线的渐近线

  (1) 观察: 经过A2、A1作y轴的平行线x = ±a, 经过B2、B1作x轴的平行线y = ±b, 四条直线围成一个矩形。 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的方程是y =±x, 观察可知: 双曲线的各支向外延伸时, 与这两条直线逐渐接近。

  (2) 证明: 取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内的部分进行证明。 这一部分的方程可写为

高中数学选修教案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教学重难点

  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则条件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这时B是A的必然结果,则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如果A既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又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则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同时B也是A成立的充要条件。

  (二)充要条件的判断

  1若成立则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2.若且BA,则A是B成立的'充分且不必要条件,B是A成立必要且非充分条件。

  3.若成立则A、B互为充要条件。

  证明A是B的充要条件,分两步:

  (1)充分性:把A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B;

  (2)必要性:把B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A。

  二、范例选讲

  例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在△ABC中,p:A>B q:BC>AC;

  (2)对于实数x、y,p:x+y≠8 q:x≠2或y≠6;

  (3)在△ABC中,p:SinA>SinB q:tanA>tanB;

  (4)已知x、y∈R,p:(x-1)2+(y-2)2=0 q:(x-1)(y-2)=0

  解:(1)p是q的充要条件(2)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4)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练习1(变式1)设f(x)=x2-4x(x∈R),则f(x)>0的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是( C )

  A、x<0 B、x<0或x>4 C、│x-1│>1 D、│x-2│>3

  例2.填空题

  (3)若A是B的充分条件,B是C的充要条件,D是C的必要条件,则A是D的条件.

  答案:(1)充分条件(2)充要、必要不充分(3)A=> B <=> C=> D故填充分。

  练习2(变式2)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则命题丁是命题甲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例4.(证明充要条件)设x、y∈R,求证:|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

  证明:先证必要性:即|x+y|=|x|+∣y∣成立则xy≥0,

  由|x+y|=|x|+∣y∣及x、y∈R得(x+y)2=(|x|+∣y∣)2即|xy|=xy,∴ xy≥0;

  再证充分性即:xy≥0则|x+y|=|x|+∣y∣

  若xy≥0即xy>0或xy=0

  下面分类证明

  (Ⅰ)若x>0,y>0则|x+y|=x+y=|x|+∣y∣

  (Ⅱ)若x<0,y<0则|x+y|=(-x)+(-y)=|x|+∣y∣

  (Ⅲ)若xy=0,不妨设x=0则|x+y|=∣y∣=|x|+∣y∣

  综上所述: |x+y|=|x|+∣y∣

  ∴|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

  例5.已知抛物线y=-x2+mx-1点A(3,0) B(0,3),求抛物线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要条件.

  解:线段AB:y=-x+3(0≤x≤3)-----------(1)

  抛物线: y=-x2+mx-1---------------(2)

  (1)代入(2)得:x2-(1+m)x+4=0--------(3)

  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等价于方程(3)在[0,3]上有两个不同的解.

高中数学选修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通过建立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

  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复数是否也能用点来表示呢?

  二、学生活动

  问题1 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样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呢?

  问题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与以原点O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吗?

  问题3 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上与这个实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长度,那么相应的,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问题4 复数可以用复平面的向量来表示,那么,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减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两个复数差的模有什么几何意义?

  三、建构数学

  1.复数的几何意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复数a+bi的实部a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其中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3.因为复平面上的点Z(a,b)与以原点O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复数z=a+bi,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6.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差的模就是复平面内与这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量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数学应用

  例1 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4,2+i,-i,-1+3i,3-2i.

  练习 课本P123练习第3,4题(口答).

  思考

  1.复平面内,表示一对共轭虚数的两个点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果复平面内表示两个虚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满足什么关系?

  3.“a=0”是“复数a+bi(a,b∈R)是纯虚数”的__________条件.

  4.“a=0”是“复数a+bi(a,b∈R)所对应的点在虚轴上”的_____条件.

  例2 已知复数z=(m2+m-6)+(m2+m-2)i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求实数m允许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复数z1=3+4i,z2=-1+5i,试比较它们模的大小.

  思考 任意两个复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吗?

  例4 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1)│z│=2;(2)2<│z│<3.

  变式:课本P124习题3.3第6题.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选修教案7

  学习目标

  1、能利用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2、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3、体会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归纳推理是由到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到的推理。

  合情推理的结论。

  复习2:演绎推理是由到的推理。

  演绎推理的结论。

  复习3:归纳推理是由到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到的推理。

  合情推理的结论。

  复习4:演绎推理是由到的推理。

  演绎推理的结论。

  二、新课导学

  ※典型例题

  由以上两式成立,推广到一般结论,写出你的推论。

  变式:已知:

  通过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请你写出一般性的命题,并给出的证明。

  例2在中,若,则,则在立体几何中,给出四面体性质的猜想。

  变式:命题“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等于常数,”对正四面体是否有类似的结论?

  例3: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前n项和为,有如下性质:

  (1),

  (2)若,

  则,

  类比上述性质,在等比数列中,写出类似的性质。

  例4判断下面的推理是否正确,并用符号表示其中蕴含的推理规则:已知是5的倍数,可知或者m+1是5的倍数,或者5m+1是5的倍数;因为5m+1不是5的倍数,所以m+1是5的`倍数。

  ※动手试试

  练1。若数列的通项公式,记,试通过计算的值,推测出

  练2。代数中有乘法公式。:

  再以乘法运算继续求:

  …………

  观察上述结果,你能做出什么猜想?

  练3。若三角形内切圆半径为r,三边长为a,b,c,则三角形的面积,根据类比思想,若四面体内切球半径为R,四个面的面积为,则四面体的体积V= 。

  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

  1、合情推理;结论不一定正确。

  2、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前提和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正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由数列,猜想该数列的第n项可能是()。

  A、B。 C。 D。

  2。下面四个在平面内成立的结论

  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②一条直线如果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则必与另一条相交

  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④一条直线如果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必与另一条相交

  在空间中也成立的为()。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

  3、在数列中,已知,试归纳推理出。

  4、用演绎推理证明函数是增函数时的大前提是()。

  A、增函数的定义B。函数满足增函数的定义

  C、若,则D。若,则

  5、设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有且仅有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任意三条直线不过同一点。若用表示这n条直线交点的个数,则= ;当n>4时,=(用含n的数学表达式表示)。

  课后作业

  1、判别下列推理是否正确:

  (1)如果不买彩票,那么就不能中奖。因为你买了彩票,所以你一定中奖、

  (2)因为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所以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则此四边形是正方形。

  (3)因为,所以

  2、证明函数在上是减函数。

  3、数列满足,先计算数列的前4项,再归纳猜想。

  4、求证: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相交直线,那么此直线垂直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所在的平面。

高中数学选修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直线参数方程的条件及参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直线的几何条件,写出直线的参数方程及参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曲线参数方程的定义及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写出圆方程的标准式和对应的参数方程。

  圆参数方程 (为参数)

  (2)圆参数方程为: (为参数)

  2.写出椭圆参数方程.

  3.复习方向向量的概念.提出问题:已知直线的一个点和倾斜角,如何表示直线的参数方程?

  (二)、讲解新课:

  1、问题的提出: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是,并且经过点P(2,3),如何描述直线L上任意点的位置呢?

  如果已知直线L经过两个

  定点Q(1,1),P(4,3),

  那么又如何描述直线L上任意点的

  位置呢?

  2、教师引导学生推导直线的参数方程:

  (1)过定点倾斜角为的直线的

  参数方程

  (为参数)

  【辨析直线的参数方程】:设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参数t的几何意义是指从点P到点M的位移,可以用有向线段数量来表示。带符号.

  (2)、经过两个定点Q,P(其中)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

  。其中点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这里参数的几何意义与参数方程(1)中的.t显然不同,它所反映的是动点M分有向线段的数量比。当时,M为内分点;当且时,M为外分点;当时,点M与Q重合。

  (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应用,强化理解。

  1、例题:

  学生练习,教师准对问题讲评。反思归纳:1、求直线参数方程的方法;2、利用直线参数方程求交点。

  2、巩固导练:

  补充:1、直线与圆相切,那么直线的倾斜角为(A)

  A.或 B.或 C.或 D.或

  2、(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若直线与直线(为参数)垂直,则 .

  解:直线化为普通方程是,

  该直线的斜率为,

  直线(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是,

  该直线的斜率为,

  则由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得, 。

  (四)、小结:(1)直线参数方程求法;(2)直线参数方程的特点;(3)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的几何性质,注意参数的意义。

  (五)、作业:

  补充:设直线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直线的方程为y=3x+4则与的距离为_______

  【考点定位】本小题考查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基础题。

  解析:由题直线的普通方程为,故它与与的距离为。

  五、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选修教案9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第三章第3小节,主要内容是利用平面区域体现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借助图解法解决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解问题;运用线性规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本小节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例,它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特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小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不等式(组)及其应用、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之上,学生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有所了解。但从数学知识上看学生对于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的知识接触尚少,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于图解法还缺少认识,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时日,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归纳为主要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多媒体为重要工具,激发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新知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相应解;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化归能力、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态与价值: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用图解法解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探究,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究,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探究。

  六、教学基本流程

  第一课时,利用生动的情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概念,并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引出埋下伏笔。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类讨论,大胆猜想,细心求证,得出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从而突破本小节的第一个难点;通过例1、例2的讨论与求解引导学生归纳出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具体解答步骤(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第二课时,重现引例,在学生的回顾、探讨中解决引例中的可用方案问题,并由此归纳总结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理清数据关系(列表)→设立决策变量→建立数学关系式→画出平面区域。让学生对例3、例4进行分析与讨论进一步完善这一过程,突破本小节的第二个难点。

  第三课时,设计情景,借助前两个课时所学,设立决策变量,画出平面区域并引出新的问题,从中引出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并让学生思考探究,利用特殊值进行猜测,找到方案;再引导学生对目标函数进行变形转化,利用直线的图象对上述问题进行几何探究,把最值问题转化为截距问题,通过几何方法对引例做出完美的解答;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总结出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基本步骤。通过例5的展示让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感受图解法。最后再现情景1,并对之作出完美的解答。

  第四课时,给出新的引例,让学生体会到线性规划问题的普遍性。让学生讨论分析,对引例给出解答,并综合前三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连缀成线,总结出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性问题的一般解答步骤,通过例6,例7的分析与展示进一步完善这一过程。总结线性规划的应用性问题的几种类型,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到优化理论,更好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特点。

【高中数学选修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教案11-08

高中数学平面向量教案12-02

高中数学教案15篇12-31

高中数学教案(15篇)01-25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范文01-11

高中数学 四种命题 教案12-29

音乐选修课心得05-04

高中数学 不等式的性质一 教案12-28

高中数学教师教育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