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品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征的象征意义。
(3)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感悟长城的威武壮观,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坚强意志、民族经的敬佩和赞叹,锻炼学生的顽强的意志。
重难点、关键
感悟长城的象征意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长城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诗词,导入新课
1.教师将文中第一自然段以诗歌的方式出现,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2.教师指名反馈:读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祖国幅员辽阔、祖国山河壮丽、祖国物产丰富……)
3.教师导: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地大物博,这首诗带我们到了哪些地方?(指名反馈: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鄂尔多斯戈壁、塔克拉玛干的沙滩、黄河故道、长江堤岸、长城)
4.教师:在这么多景色壮丽的地方,令作者魂牵梦绕的是——(学生齐答“长城)。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教师板书课题)
(以诗歌的形式将文中的段落作为序,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等特点,然后笔锋一转,自然地导入本课的重点——长城)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教师出示自渎提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读准、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认真阅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情感。
4.讨论:长城象征着什么?
(尊重阅读课文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
三、集体反馈、突破重难点
(一)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2、教师进行必要地再强调。
3、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一起读一读。
(二)品读句子,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
1、指名反馈文中直接描写长城的句子
我站立在宽阔的长城上,极目远眺: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城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宛如横卧在华夏大地的灰色巨龙。那高大的烽火台,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
1、指名反馈。这段语句中,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巨龙、勇士、巨人,这样形
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以及磅礴的气势)
2、教师出示长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加深感受,激发学生对长城的赞叹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三)展示资料,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
1、教师导:站在长城上,赛外呼啸着的风、城墙上的古战场遗迹、让作者的脑海中浮现出长城的机理以及悲壮的历史来,你们搜集了哪些有关长城的历史故事来。
2、学生自由地展示。
3、教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四)结合课文,探讨长城的象征意义。
1、教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讨论,你们觉得长城象征着什么呢?(学生反馈小组讨论的结果)
2、指导引导学生从下面的语句中去感悟。
“那时候,我极想知道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爸爸总是对我说:‘去长城吧,站在长城上就会知道了!’我懵懂的'童年,长城唤起了我对我们民族、我们祖先、我们伟大祖国河山一种庄严神圣的情感。”
“是的,多么难忘啊,我体会到了父亲那句话的含义,而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也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
“它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吗!”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民顽强不屈、雄伟气魄的象征)
3.教师。
四、课堂
1、教师出示句子:“啊!长城!伟大的长城!你永远在我心中!”
2、全班一起读一读这些语句。
3、指名说说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4、教师:同学们,长城雄伟壮观,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民坚强不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奋发图强,维护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0*长城在我心中
长
雄伟壮观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城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能仔细观察教师走进教师后所做的一系列动作,能连贯,具体生动地描写教师地动作,并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通过本次练习,巩固并提高描写动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仔细观察。
2、运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动作,同时能结合观察所得展开合理的联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动作小品,摄像师。
【教学过程】
一、 学会观察
1、 师生问好后,教师做一系列动作。(如:准备写课题,却发现粉笔不翼而飞,于是在黑板粉笔槽、讲台上、学生课桌里急切地寻找,最后在讲台下找到粉笔,写上课题粉笔飞了。)
2、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宋老师刚才都做了哪些动作吗?这些动作我又是怎么做的呢(预设:只能说出几个比较突出的动作)
3、 师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有趣的事,只是我们平时不注意观察罢了。
4、 摄像机回放刚才的动作,生仔细观察,并按顺序将动作列出。
5、 课堂交流:在这些个动作中,你对哪几个印象比较深?请具体说说。
二、 学会表述
1、 将一连串动作连成一段话。
*你能将这些个动作练成一段通顺具体的话吗?(学生准备,点名个别学生演示)
教师随机点评,渗透进:用上恰当的连词,将有些动作合理兼并。
2、 生动笔操练,要求给片断起个题目,教师巡视,
3、 抽样评讲。
(1) 选文一,以教师评讲为主(点评时围绕动作素描的要求进行。)
(2) 学生听后,自行修改片段。
(3) 选文二,以学生点评为主。
4、 小结:课上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看清动作,用准动词,加上适当联想)
三、 实践运用
A、回家后,仔细观察父母刚回家时的一系列动作,尝试为他们写一幅素描,然后读与父母听,请他们进行点评。
B、看动画片,写片断。
设计意图:
学生在习作中常常表现出描写人物的动作简单无趣,很生动的事到了他们的笔下往往变得枯燥乏味。其实这都是不会观察,不注意观察造成的。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中就提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本课习作辅导落脚于扎实有效,即通过创设常见的情境,通过学生实实在在的`练习,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因此本课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找粉笔。当时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观察的状态,当然不可能有多少发现。接着借助媒体回放,学生有意识地再次观察了老师的动作,有了不少新发现,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到教师做了什么,还注意到教师是怎么做的,更尝试着从教师的一些体态语言揣测心理活动,这样一来,原本单调的动作一下子丰满起来,在描写动作的同时,还在练习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教学目标】
通过亲身参与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同学的举动,并尝试进行表述。通过本次练习,巩固并提高描写动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仔细观察。
2、运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动作,同时能结合观察所得展开合理的联想。
3、能抓住游戏中的关键人物或关键环节,进行描写,体现游戏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爱做的游戏种类,从中选择合适的引入课堂。
【教学过程】
一、游戏实践
[设计意图:将游戏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观察同学、观察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习作素材。]
1、 导入:同学们,大家一定爱做游戏吧?平时你们都爱做哪些游戏呢?
2、 提出游戏中的注意事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游戏之前,老师请大家注意三件事:
1)、注意安全;
2)注意观察身边同学在游戏中的表现;
3)注意体会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不同感受。
3、 明确游戏内容及要求:
1) 游戏名称老鹰捉小鸡
2) 请学生简述游戏规则。
3) 引导学生分组,分配任务。
4、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穿插期间巡视或参与游戏活动。
二、谈话引导选择习作内容及重点,梳理习作思路。
5、 大家玩得开心吗?
6、 在游戏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谁?为什么?
7、 在游戏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环节是什么,为什么?
上述两个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回忆游戏场面,在学生的交流反馈过程中,教师有机地围绕下列目标进行引导:
1) 通过反馈,与学生一同回忆游戏三方在攻守之间的不同动作,并尝试用准确的动词进行表述。
2) 通过反馈,引导学生不仅能说出游戏三方的不同动作,还要能回忆出当时是怎么做这些动作的,并能用恰当的语句进行描述,使得语言更加具体生动。
3) 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内心变化,并尝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变化。
上述三点中,1、2为重点引导内容,3为对习作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的特别提醒。
8、 如果老师要请你写写刚才的这个游戏,你打算怎么写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想要体现游戏的快乐,你认为哪个内容可以多写几句的?
引导学生理出习作的思路,分出思路来。
三、佳作欣赏。
1、 教师出示范文,按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
2、 我们可以从这篇习作中学到些什么?
借助范文,更加直观的引导学生明确:
1) 习作的答题思路
2) 本次习作素材的详略安排
四、学生当场完成习作
五、讲评习作
1、 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 以学生习作中比较典型的习作进行讲评。
3、 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设计者:xx小学 宋珺)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教学目标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
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⑴ 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⑵ 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⑶ 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⑴ 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⑵ 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⑶ 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把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⑴ 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⑵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⑶ 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⑷ 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⑸ 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三、教时安排:二教时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作品
1、石钟山简介(由学生读课后注解,教师展示相关图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风水声如钟;石声如钟;山形如钟)。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四、整体把握课文;学生分别朗读、回答问题,师生共析;总结课文。
分析课文结构
请生齐读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
第二部分(2.3):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4):释疑
1、本文总体思路:质疑前人——夜游察疑——结论释疑;
2、逐段分析:
第一段主要问题设计(见课后习题一1):作者主要针对两种说法质疑,他的态度和理由是什么?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第二段主要问题设计(见课后习题一2):作者夜游石钟山重点描写了哪些对象?有什么作用,对月夜绝壁下的情景描写与下段哪一句照应?你对作者的这种作法作何看待(详见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三段主要问题设计(见课后习题一3):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得知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郦、李二人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
第二课时
一、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四)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三)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长乐王回深父
分析赏读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5、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6、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7、“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8、.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附:板书设计
(议论)质疑前人————提出问题
↓↓↓
(记叙)夜游察疑————解决问题
↓↓↓
(议论)结论释疑————抒发感想
五.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石钟山记》教案)
今日话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一个历史疑案
2、在我们江西的湖口,鄱阳湖入长江的地方,有山名叫石钟山,山的面积并不大,还不足1平方公里,绝对高度也只有70米上下,就说是交通方便,风景幽美,也不至于成为人们纷纷前往的旅游胜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声名鹊起,名满天下的呢?其实这与它的名字有关。
石钟山的名字到底因何而得,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北魏的郦道元以为山的下部临水处有许多缝隙和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的高度时,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此山就会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而唐代的李渤却认为山上的石头在被敲打时会发出声音,那便是此山得名的原因。后一种说法涉及到溶洞地区的一些地理知识,大家在初中时学过化学,因为碳酸盐的沉淀形成一些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这些岩石被敲打时是会发出清越的声音的,所以,有很多人也相信这一观点。让我们先来熟悉下这些内容。
查找课文内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在苏东坡的文章中是怎么样叙述的?
学生找到: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得双石于潭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那么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先看看苏东坡的说法吧。
3、苏东坡的疑问
针对郦道元的说法,苏东坡质疑的是什么?
学生找到课文:“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针对李渤的观点,苏东坡又提出了什么疑问?
学生找到课文: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看来,我们还真得找到一些有力的证据,然后才能发表见解。还是让我们与苏东坡一起去做一次实地考察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一次偶然的机会
苏东坡毕竟不是学地质的,他来到石钟山只不过是路过。请大家找出是什么时候,因什么事情而到了石钟山。
学生找到课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5、苏东坡的观点
A、此山得名还是与声音有关
第一种声音:学生找出为“噌吰如钟鼓不绝”,且指出其发声位置为山下。
第二种声音:学生找到“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且指出其声音发自两山之间挡在中流的大石中。
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难点,那就是石钟山的地理不好理解。在此处,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石钟山分为上钟山和下钟山,上钟山在南边,滨临鄱阳湖,面积为0。34平方公里,下钟山在北边,滨临长江,面积为0。2平方公里。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两山之间湖水涌入长江或者江水灌入湖中。一般情况,夏季是江水灌入湖中,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冰雪溶化,长江水位猛长,下游无法排泻汹涌的江水,所以大量倒灌入湖中。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来分析苏东坡当时游山正好是水位高涨之时,所以风与水相吞吐发出洪亮的声音,是完全实际的情况。而且,夏季水急且汹涌,江水灌入湖中,则必定使两山之间的大石发出巨响,这分别就是“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
B、命名与声音有关,也与史料有关
先让学生找出两种声音与什么发出的声音有关,学生应该找到“汝识之乎?……古之人不余欺也。”
这里涉及到《国语》与《左传》的一些记载。问题是山的命名与“钟”字有关,“钟”在古代就是乐器,代表例子有编钟。那么,此山的名字当是取山之发音如乐器之美妙。
6、苏东坡夜泊绝壁之下的情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找出阴森恐怖的景物描写,学生当能找到“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就说明到绝壁之下是要胆量和勇气的,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说明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
7、苏东坡的感慨
正因为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苏东坡感慨良多。无论是鱼工水师还是士大夫,或者像郦道元一样的学者,要弄清山的得名的原因都是不大可能的,而这其中,最为根本的条件还是要亲自考察,所以,苏东坡不无得意之色,因自己夜泊绝壁之下而得意,也因为得意而“叹郦元这简,而笑李渤之陋”。而他的调查为他自己赢得了评说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心理自信,所以,我们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附言:苏东坡的不足
苏东坡自己能够实地考察这是好事,值得我们学习,可是,他不该自以为是,理更不该嘲笑别人,他哪里知道,他的观点也未必就是绝对正确的。事实上,石钟山的得名还与它的形状有关,历来就有两派观点,即“主声派”和“主形派”,而后者认为枯水季节山下有洞,可以容纳数百人,深不可尽,都是事实,山如覆钟,所以,这也是得名的原因。
9、总结:本课的讲解突出了思想、思路、语言和相关知识,希望各位学生课后反复诵读。
10、作业,学生准备,下一节课讨论。
语文教案 篇5
高中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复习
第一单元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du?(踱)步niǎo(袅)娜mí(弥)望yuàn(媛)女ǐ)鱼服小人所腓(f?i)四牡(mmǔ)业业
D、不遑(huáng)启处忧心孔疚(jiù)自我徂(cú)尔于(yú)嗟鸠兮
1、C(偕xié;B渐jiān;D疚jiù于xū)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夙兴夜寐,靡有朝矣。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四牡翼翼,象弭鱼服。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B(A夙,夜,名词作状语C象,鱼,名词作状语D雨,名词用为动词)
3、各句的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形容词,快乐。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动词,访问,探问。
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载:动词,承载。
D、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腓:动词,遮蔽。
3、C(载连词?又?)
4、对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以见复关以尔车来,以我贿迁(2)二三其德吾其还也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4、D(以:连词,表目的;介词,把。其:他,代词;表祈使、商婉的副词)
5、比较下边句子加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5、C(从另一个角度考查实词意义和用法)
6、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⑥
6、A(根据课文注释,辨别通假字)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篇。编排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通常把这三个部分叫做风、雅、颂_。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做赋、比、兴。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通常称为?诗经六义?。
8
9A.第一段写的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求婚经过:氓诚恳求婚,“我”热情相送。
B.从第一段看,古代青年男女恋爱是讲究媒妁之言的,没有媒人恋爱是非法的。
C、第四段写的是婚后“我”遭遗弃的情况:氓家庭贫寒,遭受水灾,“我”被遗弃。
D.第四段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方式,由桑叶变黄引起并比喻氓的变心。
9.C(第四段用桑树、淇水起兴,写弃妇婚后多年忍受贫苦生活,没有什么差错,而男人却改变了主意。)
《离骚》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谣?)离(sāo)í)岌可危B、方(yuán)?)眉朝(suì)而夕替
C、攘(rǎng)诟兰皋(gāo)相(xiàng)道D、溘(ka)死芰(jī)荷鸷(zhì)鸟
1、D(?芰荷?的?芰?应为?jì?)
2、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DA、“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
D、
3、对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3、D
A、背(喻准绳)以追曲兮。(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压抑)志兮,忍(忍受)(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4、“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溜应识九歌心”这幅对联说的是4、C
A、贾谊B、诸葛亮C、屈原D、文天祥
5、填空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
(4)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余情其信芳。
(5)________________,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
(6)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其代表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离骚》全诗主要以主人公“余”的________构成。它采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手法。
(9).“离骚”,按东汉班固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10).《楚辞》是由__________(朝代)代__________(姓名)所辑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后人仿写的作品,因这些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名为“楚辞”。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我后悔选道路没有看对,久久地伫立着我想返回。
②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到朝庭去做官受到责难,回江湖重整我旧时衣衫。
③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佩带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我那神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
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是雄鹰是凡鸟不能同群,都这样自古代直到如今。
⑥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7、作者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即后悔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想要返回去。作者是真悔吗?这一节在行文中起什么作用?
7、?悔相道之不察兮?具有假设意味,并不是真悔,而是作者的反省:是否当初没有看清道路,应该返回去呢?这一节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8、承着前面反省的思路,作者开始从哪些方面来检查自己?结果如何?
8、作者从进退、制衣、佩饰三个方面检查、反省。通过自省,作者愈加坚持自己的崇高品质,坚定自己的追求:?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9、“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9、喻指诗人高洁的德行。
10、反省之后,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
《孔雀东南飞》
1、下列加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1、A)
A、公姥(mǔ)簿(b?)禄相伶俜(píng)
B、葳蕤(wēiruí)玳瑁(dàimào)王当(dāng)
C、钱帛(b?)便(biài)言多令才否(pǐ)极泰来
D、摧藏(zàng)虽与府吏要(yāo)敷衍塞(sa)责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终老不复取。B、箱帘六七十。C、谓言无誓违。D、府吏见丁宁。
E、奄奄黄昏后。F、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2、F(A、?取?通?娶?B、?帘?通?奁?C、?誓?通?愆?D、?丁宁?通?叮咛?E、?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3、下列句中没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3、A)
A、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D、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4、从题首的注音与释义中,选择恰当的将序码填入相关的例句括号中。
相注音:A.xiāngB.xiàng
释义:A.观察、审察B.命相C.辅助D.古代官职名E.互相F.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①儿已薄禄相(音B义B),幸复得此妇②操虽托名汉相(音_B__义_D__),其实汉贼也③誓不相(音A_义F)隔卿,且暂还家去④枝枝相(音A义E_)覆盖,叶叶相(音A义E)交通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音B义C_)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音A_义E)师⑦朱文子相(音B义C)三君,妾不衣帛⑧胜不敢复相(音B义A)士
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并指出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①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自由自在②虽与府君要古义:约今义:需要
③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人家④适得府君书古义:刚才今义:适合
⑤却与小姑别古义:回头今义:转折词⑥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再三叮嘱
⑦好自相扶将古义:服侍⑧何意出此言古义:料想今义:心意
⑨举手长劳劳古义:怅惘若失⑩奄奄黄昏后古义:暗沉沉的'今义:气息将绝
6、阅读“新妇谓府吏??吾独向黄泉。”两段文字,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①感君区区怀。区区:真挚的情意②何乃太区区。区区:愚拙
③区区小事。区区:不重要④区区之众。区区:很少⑤区区与诸君。区区:自称的谦辞
(2)①君既若见录。见:我②信而见疑。见:被
③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显现?④真知灼见。见:见识,见解
⑤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见:会面,见面
7、“新妇谓府吏??吾独向黄泉。”两段文字中都用了“磐石”和“蒲苇”作比喻,分别说说刘兰芝和焦仲卿使用这两个比喻的真正意义和说此话时的心情。
7、刘兰芝:表现两人对爱情忠贞不贰的决心和庄严的保证,心里强烈期盼焦仲卿和自己一样。焦仲卿:表现自己对爱情始终不渝的思想和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斥责刘兰芝变心的痛苦、气愤、焦急。
8、上面第一诗段刘兰芝说完比喻以后,又说了“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几句,说说这几句诗的含义和作用。
8、表现刘兄粗暴无情、独断专行的性格,预示了刘兰芝在婚姻问题上将会有巨大的不幸,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
9、填空
(1)《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它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一种托物起兴的手法。旨在渲染一种笼罩全诗的缠绵悱恻的氛围;结尾部分(“两家求合葬??”)采用_浪漫主义_手法,表达了人们的_理想和愿望_;中间部分是诗的主体,记叙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抨击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
《诗三首》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子衿(jīn)呦呦(āo)越陌(m?)度阡(qiān)
B、鼓瑟(sa)参差(chī)飞猱(r?u)高堤(dī)
C、剽(piào)悍荫(yìn)庇羁(jī)鸟墟(xū)里
D、哺(bǔ)育掇(duō)暧暧(ài)守拙(zhuō)
1、D(A项?呦?读yōuB项?猱?读náoC项?剽?读piāo)
2、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文言句式的一句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狗吠深巷中。C、鸡鸣桑树巅。D、不厌高,海不厌深。
2、D(A、宾语前臵句B、状语后臵句C、状语后臵句)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几何!几何:怎么样。B、采之欲遗谁?遗:遗留。
C、忧伤以终老。终老:度过晚年,甚至去世。D、何以解忧?何以:为什么。
3、C(A项应解释为?多少?,B项应解释为?赠送?,D项应解释为?凭什么?)
4、下列五幅对联分别写出了五个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4、C)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4)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孤傲,青莲居士谪仙人。
(5)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A、谢灵运欧阳修杜甫辛弃疾诸葛亮B、欧阳修范仲淹白居易李白陈寿
C、范仲淹欧阳修杜甫李白诸葛亮D、范仲淹谢灵运白居易杜甫陈寿
5、补写名句
(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选择同音中的字。
2、认识11个生字,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部首查字典的方法。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怎样用部首查字典?
二、查字典游戏。
1、丁丁告诉我们说:他现在又会了一种选字的方法,他知道“鱼lín”的lín是“鳞”。用部首查字法查到“鳞”,看共有多少个lín,你知道他是怎么从那么多lín中选出来的吗?(学生说)
2、读词语“邻居、树林、临时、淋浴”。
3、谁能试着用“磷、琳、嶙、粼、霖”这些字组一个词,并说说你为什么组这个词。
4、查字典,验证。
翻开字典,来验证一下你组的词对不对?
5、学yǒng。
(1)读词语“永远、歌咏、游泳、勇敢”这些词语中得y ng都读三声。小组之内互相说说为什么在这个词中是这个字?
(2)从下面的yǒng中选一下“奔yǒng”yǒng应该是哪个字?并说说为什么?查字典验证。
三、学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这些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描红。
3、在练习本上带拼音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认识音节表。
3、认识电脑键盘,为学习输入汉字打基础。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出示生字,各种方式读。
2、用生字组词。
二、认大写字母。
1、咱们在英语中就已经认识了大写字母,谁来说说大写和小写有什么区别?
2、出示各种大写字母检查学生的认识。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大写字母,同位互相检查。
三、学唱字母歌。
1、放课件,学生学唱并练习背诵。
2、学生唱给同位听一听。
四、在键盘上认一认大写字母。
1、同学们,咱们在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学会了输入字,谁说一说在输字时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同学们在键盘上边背字母表,边找一下。可以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五、认识音节表。
1、打开字典,看字典,从字典中找出大写字母。有一个同学告诉咱们:在字典中大写字母指的是音节的第一个字母。找一找这里的大写字母与字母表中的字母有什么不同之处?
2、仔细观察字典中的音节表,看每组有什么相同之处?
3、找找声母是zh、ch、sh的音节,看你发现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帮助独立识字,学会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两种查字典的'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大写字母表及音节表。
1、同位互相检查背诵字母表。
2、谈一谈在观察音节表时有什么收获?
二、学习音序查字法。
1、上节课咱们认识了音节表,知道了音节表中的许多知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会用了没有?仔细观察45页的四幅图,学着书上的样子自己查一查聊天的聊是哪一个,然后写下来,看谁查的最快。
2、交流查的对不对。
三、练习巩固音序查字法。
1、出示课件。
w n惜宛挽晚婉碗惋
d 抗底抵氐诋砥
2、先猜一猜是哪一个字,并说说为什么?
3、用音序查字法验证。
四、查一查,填一填。
1、老师这有一个同学写的小作文,他在写作文时遇到了几个不会写的字,你能帮帮他吗?
2、学生自主查字典。
3、全班交流。
五、选择查字法。
咱们学会了两种查字典的方法,小组讨论一下,遇到什么样的字,用部首查字法?遇到什么样的字,用音序查字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29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10-07
语文青花教案10-07
语文《秋水》教案10-07
语文老王教案10-07
语文《天鹅》教案10-07
语文《称赞》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