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例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②③④⑤⑥⑦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 “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3个,积累词语7个,听写句子1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理解“我”对待宝镜的态度。
4、通过学习,能懂得不劳而获是不可取的,成绩和财富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劳动而获得。
教学重点读好“我”和老婆婆的对话,读出“我”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能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理解“我”对待宝镜的态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启发谈话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两件神奇的宝贝,一个是点金盒,另一个是宝镜。如果你想知道这两件宝贝有多神奇,就快快打开书本,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宝镜》
揭题、读题
二、整体感知、读文识字: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自学生字。
(2)想想两件神奇宝贝的作用。
2、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
(2)说说哪些生字是表示动作的?做动作,记生字
(3)重点指导“摔、砸”的读音和笔顺、
(4)读词语:揭开、抢、抚摸、摔、砸
(5)再自读课文,结合下列填空题说说两件神奇宝贝的作用。
可以,有了它,你将。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点金盒、宝镜这两件宝贝是多么神奇啊!面对这两件稀世珍宝,课文中的“我”是什么态度?
(1)认真读文,用“”划出相关语句,想想“我”为什么会这样说,这么做?
(2)小组交流讨论,并对课文内容质疑。
2、交流出示重点语句,师点拨归纳并指导朗读。
(1)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谢谢你,我可不要这样的钱。”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样的钱”是不劳而获得来的钱,交流为什么这样的钱不能要。)
(2)“这样的成绩是假的,我才不要呢!”
(联系上下理解“这样的成绩”是不真实的成绩,交流为什么这样的成绩不能要。)
(3)我一听,立刻说:“我要,我要!”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态度突然转变的原因。)
(4)我拿起宝镜,轻轻地抚摸了一阵,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将它砸得“粉碎”。
(联系上下文理解:宝镜毕竟是稀世珍宝,所以“我拿起宝镜,轻轻地抚摸一阵”;但宝镜的存在只会祸害它的主人,所以“我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将它砸得粉碎。”)
3、针对学生质疑,组织答疑
四.拓展迁移、感悟道理
1.朗读全文
2.听写句子:
这样的成绩是假的,我才不要呢!
3.师总结:
尽管这两件神奇宝贝神奇无比,可是不劳而获的财富、虚假的成绩是不能要的,成绩和财富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劳动而获得。
你还知道哪些神奇宝贝的故事?你认为这宝贝是真的宝贝吗?与伙伴交流
教学效果反馈
我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了语言训练,上课伊始,让学生在整体朗读课文后,用“老婆婆怎么样”、“我怎么样”来简单说说课文中的故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后又让学生把板书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学生在选用正确地连接词后就能把文章的大致内容说清楚,因为学生心中有了“扶手”,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所以回答有了方向,学生举手人数大大增加。
文中出现了“点金盒”和“宝镜”两样宝物,它们的神奇之处,学生一读就懂,但是把读得懂的内容重新放进一句句式中,这就培养了学生重新堆砌词藻的能力。(什么)能(干什么),有了它,你会(怎么样),在练说中,有些学生开始说出的句子可能不太通顺,或只能说出只言片语,于是我随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再去读、去思、去表达,学生们越说越明白,越说越精彩,既理解了文本的难点,又提高了说的水平。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威风凛凛 精妙绝伦 瑰丽 记录 银弦 艺术殿堂 衰落 敦煌 佛像 惟妙惟肖 描摹 遨游 帛画
(2)释词。
惟妙惟肖 精妙绝伦 瑰丽 描摹 引人注目 举世闻名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三)给课文分段。
1.提问:
(1)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2)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3)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四)指导写字。
壁画
藏经洞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好方法。有益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逐渐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理清思路,就是理清文章的脉络,亦就是一般所说的语脉。
2、培养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要点。概括要点包括:文章内容的概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领会等。
3、学习、领会寓情于景、借助自然景物抒写对世事人生感悟的能力。《冬天之美》清丽流畅、委婉亲切,诗情画意中透示出高尚的人生志趣。
【难点和重点】
1、如何理清思路,是学习这两篇散文的难点之一。
叶圣陶先生就很重视“思路教学”。他认为,“一番话一篇文章,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只有迅速、准确地摸清文章的思路,才能驾驭整篇文章,进而迅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要点、领会文章的主旨。一般说来,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思路特征。所以,从文体这个角度切入,有助干更好地理清文章的思路。两篇课文,都是寓情于景的散文,作者心境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不断变化并逐步升华。《冬天之美》作者的心境则是由厌恶虚荣到向往朴实、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感到其中所包含的生命的乐趣。
2、概括要点。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概括要点就具备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理清思路是过程,概括要点就是结果。概括要点分为两个主要内容:①对文章内容的概括。②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冬天之美》两个自然段,重心在第2段。写乡村冬天之美。
文章的主旨:《冬天之美》向往朴实、和谐、自然的田园生活,从中感受到真正的人生乐趣。
【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一、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问题设计:
①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②整理出作者的感情线索。
二、概括要点。
通过解决问题①启发学生整理出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在完成l、2的基础上,处理本篇课文的难点:把握主旨。
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散文寓情于景的特点。作者的写作主旨,有的是通过景物的色调来暗示的,有的是通过感情的宣泄直抒胸臆的,有的是由议论抒情句直接告诉读者的,而有的则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一番归纳概括乃至提炼。
《冬天之美》可以利用该文的主旨句进行归纳概括。“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即是点明全篇主旨的语句。
附录:
《世间最美的坟墓》练习题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a)→(b)→(c)→(d)(e)(f)(g)→(h)
2、“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2分)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3、“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4、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5、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①
②
6、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3分)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7、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2分)
答:
8、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
答:。
练习答案:
1、B(3分)2、C(2分)3、B(3分)4、A(3分)
5、(2分)
①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②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一朵花留作纪念。
答对一句得1分,句子不完整不给分,摘录时中间用省略号删节也算对。
6、BDEI(3分)答对两个得1分,三个得2分,全对得3分
7、(2分)朴素
8、(2分)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由写作日期可知)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好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
2.向学生讲述怎样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得清楚,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让学生认识积累一些歇后语,激发学生积累歇后语的兴趣。
4.让学生体会我国对联语言的奇妙和人物敏捷的才思,感悟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5.给学生自由的习作空间和更宽泛的习作内容,并进行习作兴趣的激发和习作方法的指导。
二、教学时间
四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互相都读过什么书,再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与本年级要求阅读的课外书结合起来,《爱的教育》《格林童话》等)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介绍书的主要内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和读书后的感想;欣赏书中有趣的插图、精彩的片段;讲述与书有关的趣话、故事。(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介绍整本书介绍书的部分,不拘一格)
3.多向交流,听的人提出问题,介绍者回答补充。教师相机评价,关注语言的流畅性条理性,即评即改,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二)我的发现
1.以《普罗米修斯》一文为例,让学生弄懂抓课文主要内容最常用的方法——弄清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步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学过的课文或片段在抓准上下功夫,语言要求不一定简练,精练。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多种方法,允许学生用行之有效的、适合自己需要的方法,并给予鼓励推广。
(三)日积月累
1.熟读歇后语,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形象传神的作用。
2.请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遇到过歇后语,教师出示几句歇后语,鼓励学生积累歇后语,尽力背诵歇后语。
3.书上前三句比较容易理解,后三句都包含着典故。教师相机讲述《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的由来》《周瑜打黄盖》的典故。
(四)趣味语文
1.放手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对仗的工整,“趣”在哪里,“巧”在何处。(第一个故事中对联巧妙之处在于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第二个故事中对联巧妙地将“一百四十一”这个数字隐含在一些典故和非数字的文字中,因此称这副对联是绝妙的“数字对联”)
2.“扇”是个多音字,注意区别。注音、组词、练读。
第三、四课时
(五)习作
1.充分交流,开拓思路,激发兴趣。习作前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想写什么,互相启发,打开思路。
2.指导习作,不拘一格,强调清楚。习作时确定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后,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把内容写清楚。
3.全班交流,欣赏评价,讨论修改。进一步打开思路,全班评价,以欣赏为主,发现别人的精彩之处进行点评。另选一篇缺点明显的习作,讨论怎样修改。引导、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进行语文天地中的阅读短文练习。
2、进行用形声字组词和词语搭配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独立阅读短文。
教学过程 :
一、照样子写一写。
校 郊 较 胶
妈
迷
该
教学过程 :
1、出示第一排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请同学们练习说一说下面的3排字。
3、小组合作学习:练习用这些字组词。
二、连一连。
凉爽的 家
遮雨的 手
明亮的 光
温暖的 风
整齐的 伞
教学过程 :
1、出示这些词语,请同学们小声音地读一读。
2、在书上连线,微型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
3、集体讨论。
三、读一读:塘鹅妈妈。
教学过程 :
1、自由读这一篇短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合作学习:
(1)解决不认识的字。
(2)分角色练习朗读短文。
3、齐读短文,思考:为什么塘鹅妈妈开始不笑,后来却笑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进行语文天地中的'口语交际练习:夸夸我们的妈妈。
2、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八节为妈妈做点事。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过程 :
一、口语交际:夸夸我们的妈妈。
教学过程 :
1、出示图片,说一说这些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
(1)在小组内夸夸自己的妈妈。
(2)选代表在班内交流。
3、集体交流,听的同学做评委,及时评价。
二、实践活动:三八节为妈妈做点事。
教学过程 :
1、出示图片,读一读,这些小朋友在三八节时都为妈妈做了什么?
2、讨论:三八节快到了,我想为妈妈做点什么。
3、把自己要为妈妈做的事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4、把自己的作品在班里交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29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蜘蛛教案10-07
语文庄子教案10-07
语文《荷花》教案10-07
语文青花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