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9 09:28:2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通用)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5篇(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按句式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再连成一段话写下来。

  2、情感目标: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爱劳动的品质

  3、发展目标: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及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导语: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有一个谜语让大家猜,大家要认真听,动脑想,看谁先猜出来。

  1、老师读谜语:我有两个好朋友,你有他有大家有。会写字,能画画;会扫地,能洗碗。样样事情都会做,猜猜看,它是谁?

  2、学生说谜底,老师板题“一双手”。

  二、句式辅助,训练说话。

  过渡:人人都有一双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一双手”。

  1、练习用“我有一双(怎样)的手”的句式说话。(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说,师板书:能干等)

  2、练习用“我用自己的双手(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①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的歌声中,同学们开始动手做事,他们有的系红领巾,有的整理书包,有的削铅笔,有的.擦桌椅,有的捡纸,有的拼图,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②指定一小组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把刚才的事情说一说。

  ③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说一说平时还做过哪些事情。

  3、练习用“长大以后,我要当,用”的句式说话。

  过渡:小朋友们从小就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活儿学着做,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长大以后,你们的手还想做什么呢?下面,请你们看几幅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用双手在干什么?

  ①老师逐一出示图片,学生看图思考。

  ②指名回答

  过渡:说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句式互相说一说,将来你的手要干什么?

  ③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④指名回答

  ⑤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大家都有美好的理想。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篚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从分到合,由说到写。

  1、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把三句话连成一段写下来。

  四、信息反馈,检查效果。

  1、学生读小习作,大家评议。

  2、四人小组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节奏韵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现代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抒发赞 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化石所展现出的一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3,讨论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恐龙、始祖鸟、鱼等),并解说(化石的.概念及其作用),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听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并掌握以下字词:奇幻、裹藏、葱茏、卓越、骸骨、潜行、躯壳、档案、猛犸、悄然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集体朗读。(2)老师点评,师范朗读。学生再读。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并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景象。 层次划分:1、2节(总领);3--6节(主体);7节(总结) (板书)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还运用排比、设问、比喻等。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5个“你”字,其中4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再读课文,思考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描绘一下画面。 明确:诗歌的第6节就是都是一组画面。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挑战思维极限,科学地猜想人类可能会进化成什么。 明确:学生自由发挥,言之合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抒情诗,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 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一词两遍,并注音。

  2、课后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所以我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概括内容: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梗概。

  (2)用几个词来概括的故事情节。

  二、精读感悟:

  (一)自由读课文(1-5)自然段。画出:“我”感情变化的句子。

  1.体会丢表时作者的内心感受。

  (1)自读。

  (2)指名读。

  (3)指。

  (4)齐读。

  (5)结合课文内容填空:我丢失的不只是()也不只是()而是()。

  2.体会找到手表时,我感情的变化。

  (1)自读大屏幕中的句子。

  (2)用成语概括这句话。

  (3)谁还能用其他的词语来概括“我”此刻的心情?

  (4)面对黑大哥远去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6-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第二次相遇时,“我”感情变化的句子。

  1.感受作者和黑人大哥的第二次相遇的情景。

  (1)自读。

  (2)感悟。

  (3)再读。

  (4)句式转换。

  2.体会作者受罚时的感情。

  A.学习第10自然段

  (1)自读

  (2)老师范读。

  (3)指名学生谈感受。

  (4)理解:“我”的`困惑、黑人大哥的遗憾分别是因为什么?

  (5)老师:公德和规则的含义。

  (6)读“这是公德,这是规则!”

  (7)齐读第10自然段。

  B.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抓住关键词,体会课文内容。

  (4)质疑: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5)读: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6)齐读老奶奶的话。

  (三)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理解词语:翻然醒悟。

  2.自读、说说:“我”悟到了什么?

  3.齐读。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黑人大哥用迂回的方式,让作者彻底的明白了公德的重要和校规的严格!他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

  四、回归全文,理解升华

  板书设计

  8、出色的老师

  黑人学生

  公德

  (遵守维护)

  丢表------------得表---------------受罚

  我:翻然醒悟

  伤心-------------高兴-----------------困惑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合歌会的特色。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描写方法。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

  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难点: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学法导航】

  一、预习自测

  1.云南知多少: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迤西( )譬喻( )糯米( )蹲踞( )忌讳( )酬和( )铁箍( )熹微( )

  请在下面写一遍、力求工整、规范、美观:

  (2)理解下列词语

  酬和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别开生面

  若无其事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3)认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几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吗?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为大家提供了初二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诵读文章,共同研讨批注精美片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感受民歌之美,感受民间文化气息。发现生活中的美,迸发对民歌、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

  学习过程:

  欣赏一段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新课。

  (小常识)了解云南的歌会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云南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占了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了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男女传情时会唱歌,结婚时会唱歌,丧葬时会唱歌,甚至有的民族打官司的时候也用歌唱的形式,而高明的.歌手会得到人们的特别尊重。

  一、我预习、我快乐

  1、沈从文的情况我已了解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的故乡,凤凰县也因他成为有名的旅游胜地。

  2、生字词的情况我已掌握

  音与形(加点字注音):

  蹲踞(jù)酬和(chóu)熹微(xī)譬喻(pì)淳朴(chún)即物起兴(xìng)凤哕(huì)

  义:即物起兴: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写作.或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龙吟凤哕:声音委婉动听,抑扬顿挫。

  二、我阅读、我感悟

  1、感受歌会:请先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用四字短语回答最好)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2、赛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从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服饰美、才智美、文化美等方面回答)

  三、我探究、我自信

  拿起笔,让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的表面去感受云南歌会的无穷魅力。读一读,品一品,批注,小组内交流。

  1、在“山路漫歌”部分重点写出了什么样优美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美景衬好歌

  2、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描写了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后明确: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山野对歌,描写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

  三、研读赏析

  1.说说《云南的歌会》中你最喜欢的场景?谈谈你的理由。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哪一种?为什么?

  A.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B.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3.作者为什么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4.“金满斗会”给人的感受如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四、拓展迁移

  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2.你能用一段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和感受吗?

  五、课后练笔

  收集我们当地的民风民俗,或者是你了解的中国的民俗,节日,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话题或者是以中国的风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语文教案 篇5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研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2、背诵课文

  五、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六、教后反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古诗教案05-27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庄子教案10-07

语文《秋水》教案10-07

语文《天鹅》教案10-07

语文《称赞》教案10-07

语文称赞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