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课题:七年级(下)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二、教学对象分析:戏曲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我国传统戏曲还不是很了解,通过此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活动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理解戏曲中的脸谱,行当等含义,并通过学戏,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四、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还有很多关于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认识戏曲大舞台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二)戏曲知识知多少:检验知识的收集,整理,有学生来主持。
(三)考考你:检验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掌握。
(四)出谋划策:
(五)作业
(六)全班齐唱“唱脸谱”。
六、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困难
媒体设计
对戏曲的系统认识
利用幻灯片展示戏曲知识及配合学生表演的戏曲影视
课堂气氛的活跃
七、课程实施
(一)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认识戏曲大舞台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师: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主义,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分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贵,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板书:戏曲大舞台)
(二)戏曲知识知多少:检验知识的收集,整理,有学生来主持。
1、介绍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2、介绍戏曲的行当:生、旦、净、丑。由屏幕展示其画面,学生介绍。
3、主要戏曲剧种简介:
昆剧:介绍其形成及特点。
京剧:
A、京剧的形成及特点。
B、京剧旦角流派。
C、自制脸谱欣赏。
D、模仿秀:“斗智”选段,“红灯记”选段,学生点评。
黄梅戏:
A、黄梅戏的特点。
B、模仿秀“女驸马”选段,“天仙配”选段。
豫剧:
A、豫剧的特点。
B、模仿秀“花木兰”选段。
(三)考考你:检验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掌握。
1、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戏曲剧是什么?(中国戏曲)
2、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3、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4、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5、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6、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7、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手法(手,眼,身,法,步)
8、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没有实物的表演:虚拟)
9、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黄梅戏)
10、京剧“四大名旦”是(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四)出谋划策:刚才我们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也欣赏了戏曲的名段,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它博大的内涵,悠长的韵味,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同学们面对此现象,你们开动脑筋,谈一谈,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
(五)作业
1、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2、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趣的经历,把它写下来。
(六)全班齐唱“唱脸谱”。
语文教案 篇2
语海拾贝中包含四部分内容:读一读,记一记;读一读,写一写;金钥匙和语文故事。读写是为了积累更多的词语,金钥匙则教给学生读写的小窍门,让学生写景时把自己的感受与想象写出来,语文故事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自主阅读选择的是叶圣陶的名篇《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选编本文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语文生活指导学生写关于春天景物的文章,或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或是说一说自己观察的所见所闻,然后通过习作实践,巩固所学的语文技能,将其应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
【教学目标】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体会金钥匙中的写作方法,练习把对景物的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3.通过阅读欣赏短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4.学写写景为主的习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教学建议】
在学习金钥匙时,学会写作小技巧后,教师可选择一个对象,启发学生加以想象,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说一说,相互交流。
学习语文故事时,让学生通读全文,练习改写古诗,如指导学生把古诗改成小剧本。
自主阅读的教学应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入手。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从而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接着,直奔课文的.主体——描写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的部分,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作者在这三处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并从作者的体验和生动描绘中,归纳出它们的不同特点。
本课是名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做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在进行语文生活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景物,可以拍下来,然后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介绍出来。在介绍时可让学生把自己观察的景物先介绍给同组同学听,交流评议,互相取长补短。
【补充资料】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儿一点儿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形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自己校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吵闹声音,体会大声说话是不文明的行为。
2.寻找校园里的噪声,提出解决方法,学会控制在校园里的说话声音。
3.感受公共场所安静环境给人带来的愉悦,嘈杂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不悦。
教学重点
1.通过回顾自己校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吵闹声音,体会大声说话是不文明的行为。
2.寻找校园里的噪声,提出解决方法,学会控制在校园里的说话声音。
教学难点
感受公共场所安静环境给人带来的愉悦,嘈杂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不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
1.聆听体会
(1)拉铃了,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教室吵闹的声音】
这样的教室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我们班级里有没有这样的现象?请你说一说我们班级里让你讨厌的声音
学生回答之后,师【播放校园里同学们尖叫的声音】:下课啦,校园里的声音可真大呀!
老师在讲课,还伴随着什么声音?【播放其他小朋友讲话的声音】
你们还听见过校园里哪些吵闹的声音?
2.讨论探究
(1)对比,师:小朋友们,我播放的.这些声音,好多都是你们自己的声音,好多都来自教室哟。
【视频播放:安静的教室、有序音量合适的讨论场景】你喜欢哪一种环境?小组里讨论讨论
(2)四人小组讨论
讨论要求:小组长负责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每个小朋友用小组成员听得见的声音发言即可;说出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说出这些嘈杂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各小组准备好上台进行全班交流。
(3)小组全班交流
怎样使全班交流每个小朋友都能听清楚呢?学生回答后,师展示学生自己定的规则:全班小
朋友在其他小组展示回答的时候都不能发出声音。有不同意见必须举手,发言小组的同学请你补充才能起立回答。
3.小结:通过前面的聆听声音,和刚才的讨论,小朋友们觉得我们在校园里说话声音应该怎么样?
师:是啊,只有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小点儿声,才能让我们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才能学得更好。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
学生回答
四人小组讨论
生回答
创设情景,诱发感情。
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通过讨论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的时候怎样做才能将噪声降到最小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感受如何做到“小点儿声”
合作探究
学校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小点儿声?怎样才能做到小点儿声呢?老师想聘请小朋友们当小小“调音师”,看看谁有好办法把我们自己的声音根据环境需要调一调? 学生发挥想象寻找更多更好得方法。 让学生初步感知公共场所要小声不影响他人
交流展示 指名小朋友回答:图书室(不说话,轻步走);课堂上(说话要举手);老师讲课、同学发扬
(不抢话,仔细听)等 小组代表展示 学会控制在校园里的说话声音
评价补偿
1、学生评价
2、小结
老师觉得,课间在教室里说话要小声一点,不然会影响别人休息,也会影响班级的纪律,噪声还会影响健康。让我们都来做文明学生。
小组代表发言后其他组代表评价 加深印象,内化
拓展延神
小朋友,今天的课结束后,在课间、在走廊你能做到小点儿声吗?让我们一首歌曲中结束今天得课吧。[播放歌曲] 听歌,升华 引导践行
板书设计
12.我们小点儿声
声音太大影响他人
噪声影响健康
做文明小学生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乡下人家自然、和谐、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美,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乡下人家自然、和谐、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美,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2、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带感情读一自然段。
2、填空:
虽然( )但是( )
二、研读品味,感受乡下生活的美
1、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2、合作学习,感受美:
同学一起学习,细细品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相关的段落,美美的读一读。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抓住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感悟乡下人家富有情趣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生活,体会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手法,感受生动的语言美。
4、知道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美。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课文主旨:
⑴ 齐读这一自然段。
⑵ 讨论探究:“独特”、“迷人”是什么意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它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这么生动的语言,这样优美的画卷,你能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四、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房前花屋后竹《春》
鸡————大踏步走自然和谐
别有风趣鸭————见人不惊奇趣迷人
吃晚饭————搬到门前(夏)
纺织娘————催人入梦(秋)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知识目标:
生字词、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闰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能力目标: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创新目标:
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1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听录音,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
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阴晦 萧索 聚族而居 无端 家境 素 如许 潮汛 苏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辗转 恣睢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并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四、自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
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
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
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五、作业 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师生研讨
1、组织教学,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篇小说的情节其实看这个题目就知道,它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板书)
“我”的阅读──以填空“这是一篇(关于)__________的小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课下阅读情况。
2、讨论题:
⑴ “我”已经有多少年没回过故乡了?
20多年。
⑵ 那么,眼前的故乡还是二十年前的'故乡吗?
不是。
⑶ 眼前的故乡什么样呢?
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⑷ 二十年前的故乡又是什么样?
美丽的,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
⑸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至少有两个故乡,20年前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20多年间,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变化的仅仅是故乡吗?还有没有别的?
⑹ 师生讨论:故乡的人物、环境、经济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⑺ 请同学们解答老师的疑问:我们都知道,理论上讲,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实际上,故乡的发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说是历史的倒退,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⑻ 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为什么不在美丽的故乡上下功夫,而要为读者描写这样一个破败、萧条的故乡呢?鲁迅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揭示这一点,他越含蓄,留给读者的空间就越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二、教师小结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故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故乡
故乡 在故乡====》变
离故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4个字。把词语读正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翠鸟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鸟,像孔雀、黄鹂、画眉等,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鸟。
(课件出示翠鸟图片),这是翠鸟又名“钓鱼郎”。
教师板书课题,注意“翠”字上边和“羽”相近,但是没有“钩”。你对翠鸟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翠鸟的。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你都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内容)
2、指名交流汇报。(翠鸟的外形、活动及对翠鸟的喜爱)
(二)再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字词,组内自学并交流。
2、集体汇报。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式读、齐读。交流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的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课文读得是否流利。)
(4)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练习朗读。
(5)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同学之间做简单地评价。
(三)默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
1、默读课文。
2、提出不懂得问题。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感受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及杰出的音乐才能的能力。
重点:
感受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及杰出的音乐才能。
难点:
感受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及杰出的音乐才能。
关键:
熟练朗读
课时:
3课时
教具:
录音机、多媒体
学具:
生字卡片
相关知识点:
杨科的简介
教学突破点:
随文识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音乐渲染、激趣导入:
1、 这里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
2、 你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3、 小扬科是个有音乐才华的孩子,想认识他吗?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画出本课生字。
3、 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 集中学习本课生字:
1、 牧、论、呜、野、蚊、躺、切、都是形声字。
2、 奏是会意字()
3、 教师范写。
四、 练习:
1、 为下面的字扩词:牧、切、野、奏
2、 读下面的词语:
牧童、无论、野果、蚊子、躺在、奏乐、呜呜、马
鬃、笃笃
五、 小结:
板书设计:
小音乐家杨科
牧、论、呜、野、蚊、躺、切、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你们喜欢音乐吗?喜欢什么音乐?
2、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小音乐家。
二、 分析课文:
1、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音乐家是谁?他几岁了?长什么样了?
(2) 交待描写人物特征的方法,并能口头表达。
2、 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说说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扬科喜欢音乐)从哪句话中看出来了?
(2)归纳出“地”的用法如:
青蛙呱呱地叫、啄木鸟笃笃地啄、甲虫嗡嗡地叫等
3、 学习第四——六自然段:
(1)体会小扬科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2)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说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三、 练习:
创设一个雨景场面,让学生用上哗哗、轰轰隆隆、呼呼、啪啪等象声词说几句话。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小音乐家杨科
年龄、样子、爱好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2、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教师引读关键词如下:田野里------果园里------凡是------他都------他都觉------堆草料的时候------傍晚------青蛙------啄木鸟------甲虫------杨科躺在河边------
1、教师板书关键词,学生看关键词尝试背诵。
二、找一找,看图画,到课文中找句子。
第一幅图对应为:有时候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杨科躺在河边静静的听着。
第二幅图对应句子为:可是他还一天到晚拉着------
请学生谈一谈这两幅图的.共同点:都能表现出杨科酷爱音乐,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
请学生也试着来读一读。(现在你就是小音乐家杨科,你那么陶醉,那么喜欢听这些声音,你来读一读吧!)
三、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读一读,做一做。
1、请学生读一读,学一学这些声音。
2、请学生根据每幅图说一句话,并且用上书中给的象声词。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动作表现这些声音。
五、练习。
1、创设一个雨景场面,让学生用上哗哗、等象声词
说几句话。
2、根据课文的学习请你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杨科是 。
杨科是 。
杨科是 。
作业
把课文第三段背诵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环保教案10-08
语文《荷花》教案10-07
语文《阳光》教案10-07
语文青花教案10-07
语文《天鹅》教案10-07
语文称赞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