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时间:2024-06-10 16:29:17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1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本文扩展阅读:长方体(又称矩体)是底面为长方形的直四棱柱(或上、下底面为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其由六个面组成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能有两个面(可能四个面是长方形,也可能是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与长方形的比较,了解形与体的异同

  2.探索与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8个角,12条边,知道正方体是最特殊的长方体。

  3.学习有效点数的多种方法。

  二、活动准备

  1.记录单,不同长方体盒子三个,各种长方体小盒子每个幼儿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已有经验导入,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师:(出示长方形)这是什么形状?它有什么特征?

  2.根据幼儿的回答记录

  师: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面?

  (二)初步感知长方体

  3.出示长方体,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异同

  师:带来一个新朋友,它和长方形有什么不一样?(厚薄)他们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有面,有边,有角)

  (三)仔细观察,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4.提出启发性问题,幼儿自由猜测

  师:它有几个面呢?

  5.幼儿使用长方体盒子自由探索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小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它有几个面呢?请你们数一数。(提醒幼儿数的过程中既不重复数,又不漏数)

  6. 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讨论,找出有效的数面的方法,数出面的个数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数给大家看?有没有人用不一样的方法数的'?数一数。(记录)

  7.探索面的形状,发现特殊的长方体

  师: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是不是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一起来看一看。有没有其他形状?(请幼儿观察自己的盒子)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讲述,教师总结)有两个面的是正方形也是长方体,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的也是长方体,不过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正方体。

  8探索长方体的边和角

  师:长方体除了有面还有什么?那有几个角几条边呢?数一数。(幼儿探索并交流,教师记录,引导幼儿使用有效的点数的方法)

  (四)总结交流

  9.师幼一同小结,梳理所得经验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它有(6个面,12条边,8个角),有的面是长方形,有的面是正方形,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也叫(正方体)。我们今天观察的小盒子是(长方体),建筑工地的积木有长方体的吗?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长方体的呢,以后你们可以找一找然后和你的好朋友分享。

  四、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中,环节处理较清晰,符合数学活动的基本流程。我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清楚准确,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影响了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乐趣。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幼儿已经有了一些长方体的具体经验,这需要教师加以利用和引导,让幼儿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这也是科学领域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地。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3

  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辨认这些图形。

  2、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初步的、形象的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两个学生一个相对面颜色相同的长方体(相对面可拆下),一个学生两个小正方体,板书的小黑板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小朋友带来的物体都放在桌面上(四人一小组)

  你们的桌面上有许多的物体,请小朋友动手动脑把它们分一分,想想哪些物体应该放在一块,为什么?(音乐停就停手)

  提问各别小组: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哪?(因为一部分是长方体,一部分是正方体)

  小朋友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贴出板书。

  二、新授

  1、认识长方体

  1)自主探知

  认识图形是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遇上的内容,你们想学好它吗?好,就让我们先来认识长方体吧。

  师手拿长方体实物教具,问:看到长方体,你们想学获得些什么有关它的知识哪?(几个面,每个面什么样,各个面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是长方体,长方体是不是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大家提得真不错,今天老师教你们一种学习方法,让你不仅能回答出同学们的问题,还能获得有关长方体更多的知识,你们想学吗?

  课件出示:摸一摸、数一数、看一看、比一比

  师:

  摸,就是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摸摸看有什么感觉。

  看,就是看长方体各个面是什么样的

  比,就是比各个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请同学们把这四个任务读一读。

  比完后再请同学们举一举你周围有长方体的例子。

  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

  师巡视,参与一些小组活动。

  在比时,老师适当提示把它的六个面拆下来对比。

  请小组代表发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点?

  摸:面是平的

  数:6个面(问:你们小组是怎么数的?)

  板书:6个面

  看:每个面都是长长的方方的或长方形

  比:学生可能说颜色相同的面一样大,老师引导黄色的是长方体的哪两面,红色的呢,绿色的呢?也可能说上下,左右,前后一样大。

  课件演示并说明:上与下对着,左与右对着,前与后对着,这样对着的面叫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怎么样?(一样大)

  板书:相对的面一样大

  说:我们小组想到了————是长方体。

  请三个小组代表分别汇报。

  2)师出示

  问:是不是所有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哪?看老师拿着的这个长方体,仔细看它是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

  可见长方体分两种,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另一种是四个面是长方形,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你们事来的长方体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例子吗,找出来给组员看看。

  3)课件演示,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什么?

  这个长方体可神奇了,他会变,仔细看,它怎么变

  长方体变得这么长还是?

  长方体变得这么宽还是?

  长方体变得这么高还是?

  同学们在自己的努力和组员的`帮助下,不仅认识了长方体,还学会了认识图形的本领,你们还能通过摸、数、看、比还认识正方体吗?板书:正方体

  请同学们拿出正方体,小组开始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问:在比的过程中,你们小组是怎么比的?(用两个正方体比,画一个面比,折一个面比,剪一个面比。)

  电脑演示6个面重合。

  板书:(正方体实物)

  6个面

  每个面完全一样

  :正方体的特点。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结合板书说明相同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平的,不同点是长方体只有相对面相同,而正方体每个面都相同。)

  三、练习。

  1、书上“做一做”

  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会辨认了,如果把它们画在图上,你们会辨认吗?我这有道题。请一位同学把题目读一遍。(投影)并请行做完的学生把书拿到投影仪上反馈。

  2、拼一拼

  ,教师手上有二个小正方体,我把它们拼在一起,成了?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用劲个和4个正方体能拼出长方体?师巡视,选取摆得好的在屏幕上投影展示。(有两种情况,并说明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

  下面,请你们用8个小正方体拼一个大正方体,你们会吗,试试看。

  二、猜一猜物体的形状。

  老师有个百宝箱,里面装着一些东西,看,你猜,老师手里拿着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猜错的同学别灰心,还有机会,看,这回老师手里拿个什么形状?这回呢?

  出示一个

  问:为什么都猜错了?

  可见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看几个面?

  五,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都学到了哪些东西?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可以集中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并填完表格。

  学生做第3题,根据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和每组对面的形状,分辨出6个不同的面的编号。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6个面的长、宽来做成面积相等的.纸片,然后组成一个长方体来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6个面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

  教师根据课本第4题中的长方体插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制作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三册第2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能够辨认和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认和区别。

  教具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例1、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位置平面图幻灯片,幻灯机,录音机。

  3.长方形、正方形拼组成的机器人及长方体、正方体拼组成的机器人。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机器人于黑板。

  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有学问了,不信呀,跟着教师来看看。大家看机器人的手、脚和脖子,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谁能说说长方形有哪些特点?

  师:再看看机器人装满学问的肚子和脑袋又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谁也来说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评析:通过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

  1.初步认识长方体。

  ①师:这个机器人不仅很有学问,还很神奇。你们看,老师把它的手和脚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按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将机器人的手和脚拼成一个长方体。)

  师:大家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东西的形状也是这样的?

  指名列举。

  师:对了,像书、盒子、砖头以及老师手中的模型这样的形状,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体。

  出示例1上半部分幻灯,并板书:长方体。

  ②师:(触摸桌面)大家看这是课桌的一面,我们的长方体也有这样的面。请大家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跟老师摸一摸。

  带领学生摸长方体的上面。

  师:我们刚刚摸过的地方是这个长方体的上面,大家再摸摸看,除了上面,长方体还有哪些面?谁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说,让大家更容易记住。

  指名回答,板书:上下、前后、左右

  师:一共是几个面?板书:6个面。

  师:原来长方体有上下、前后、左右一共6个面。

  指名摸、数长方体的6个面。

  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板书:长方形

  师(演示):这是上面,和它相对的应该是一一(下面),前面相对的是一一(后面),左面相对的是--(右面)。我们就把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叫做相对的面。

  板书:相对的面

  师:相对的面大小怎样呢?

  依次取下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进行重叠比较,得出结论:相对的面一样大。(板书:一样大)

  ③出示一个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按顺序数出6个面。让学生观察它的每一个面,与第一个长方体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

  师:像这样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剩下的四个面是长方形的图形也是长方体。

  板书:有的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④小结:今天机器人带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我们知道了长方体有6个面,而且相对的面一样大。不过,有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剩下的四个面是长方形。

  2.初步认识正方体。

  ①出示正方体。

  师:机器人还要介绍一个新朋友给大家认识,它就是正方体。

  板书:正方体

  请同桌互相讨论: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取下黑板上机器人。指名回答,板书:6个面 正方体

  请一位学生按顺序摸、数正方体的6个面。

  ②取下6个面,重叠演示6个面的大小一样,板书:一样大

  ③小结: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而且它们一样大。

  ④让学生列举出形状是正方体的物体。

  出示例1下半部分幻灯。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图。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具体的东西。如果把它们画在黑板上、本子上,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请在家打开书第23页看例1。

  让学生通过幻灯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其它位置的平面图。

  4.总结:这节课,机器人带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怎样来区别这两种图形呢?我们先要看看它是否有6个面,如果6个面都是长方形,或者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是长方形,那么它就是长方体。如果6个面全部都是正方形,它就是正方体。

  [评析:直观形象初步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三、辨认拼组游戏

  ①教师出示一个图形,如果它是长方体,学生就举起桌上的长方体;如果是正方体,就举起正方体。

  ②教师把辨认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成一个机器人。

  师:黑板上的机器人哪去了?原来它看见小朋友学习得那么愉快,就穿上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做成的衣服,跑到我们的课堂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机器人说,只要大家肯动脑筋、多观察,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评析:通过游戏,让学生能够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培养学生多,思考、多观察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第23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2.练习七第1-5题,集体订正。

  [评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概念多,内容较为枯燥,为了让低年级学生能愉快地投入学习,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摸、数、说等教学活动,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不仅理解、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培养了能力,并发展了空间观念。

  在课末学生学习情绪比较低落的阶段,创设了拼合机器人的游戏,使学生在愉快中懂得了判断长(正)方体不能只看它的一个面,必须观察到所有的面。从而把这节课推向高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6

  教学目标

  (一)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教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面积单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厘米。(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1分米3。)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再请学生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2)教师:(指黑板板书)这些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问题改写成如下形式:(板书)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板书:

  因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个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写成算式:3400厘米3=( )分米3

  96厘米3=( )分米3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学生试算,讨论后,归纳并板书:

  因为1000分米3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分米3,就有几个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题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再小结并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3)*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学生口答后

  再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师: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请学生直接说出列式和结果。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书面练习:(请4位同学写投影片,集体订正)课本P38做一做和补充题。

  出示例5:(投影)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老师巡视中可抽选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学去板书。集体订正时由同学自己确定哪种算法较好。

  (三)巩固反馈

  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投影片)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出示下面的实物.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

  老师明确: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现在看到的这些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叫做立体图形.

  教师提问:在低年级时我们曾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引入:这一单元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先学习对长方体的认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一)认识长方体的面.

  1、教师演示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面,并让学生摸一摸.

  2、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

  3、提问:6个面中有没有不都是长方形的情况呢?

  (板书: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提问:长方体的6个面还有什么特征呢?(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5、总结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二)认识长方体的棱.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棱.

  2、让学生把直尺放在棱上,发现直尺平平的.说明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

  3、提问: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引导学生把棱分成三组,也可用同一颜色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标出来.数出每组各有4条棱,有3组,一共有12条棱.(板书:有12条棱)

  4、让学生量一量每组中棱的长度,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板书: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5、总结特征: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副标题#e#

  (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三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顶点.

  2、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板书:有8个顶点)

  (四)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五)认识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分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3条棱,3条棱的长度不相等.)

  3、教师小结:由于有三组互相平行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我们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指导学生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可让学生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分别说出长、宽、高,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六)教学识图,发展空间观念.

  1、让学生把长方体学具放在课桌左上角,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启发提问:怎样用图表示出来呢?可同时板书画图.

  说明:虚线表示看不见的三条棱,并让学生指出长、宽、高,教师板书.

  三、反馈练习.

  1、按照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再量一量它的长、宽、高.

  2、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3、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4、说出右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①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②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③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④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在长方体的6个面中只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吗?如果其它的面也是正方形,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9

  设计说明

  长方体的认识既是学习长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复习铺垫,关注新旧知识的衔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并能识别长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开阔。不仅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整个设计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年级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本设计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充分相信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长方体纸盒

  学生准备 不同的长方体模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由平面图形引出立体图形。

  (1)课件出示一组平面图形。

  师:说出这些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

  生答后,师指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

  (2)课件演示由平面图形得到立体图形的过程:用4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

  师指着长方体问:这还是长方形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2.在讲桌上放一些物体,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师:它们和平面图形一样吗?(不一样)

  师: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其中,铅笔盒、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出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设计意图: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使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矛盾的焦点上迅速展开,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①利用长方体纸盒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借助长方体纸盒,边指边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围成长方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长方体的面;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长方体的棱;长方体三条棱的交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②同桌互动: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一个同学指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另一个同学说出其名称。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①通过操作和演示,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

  师:要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就要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探究。请同学们拿着长方体,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引导学生按照方位有序地数)

  生:长方体有6个面。(板书:6个)

  师: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生讨论)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2个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好,现在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那么这6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请看屏幕。[课件出示用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活动框架,再用纸糊上6个面(用三种颜色涂6个面)]演示时,将相对的面取下叠放在一起。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通过操作和演示,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和观察,我们知道了长方体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长方体棱的特征要根据棱的条数和长短去探究。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有序地数出12条棱。(板书:12条)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概括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平行且相等,这些棱共分三组。(板书:相对的棱的长度平行且相等)

  注:没有课件的教师可用实物操作演示,把用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活动框架一一拆开进行演示。(铁丝分别用三种颜色)

  长方体, 教学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10

  一、操作引疑:

  师:土豆块是不是长方体?同学们,你们已预习过课本,现在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个长方体。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平的,叫做“面”。

  师:②再切一刀呢?

  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师:③再切一刀呢?

  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最像。

  二、研究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

  学习小组合作研究:

  出示的研究题1-----3题,并把研究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研究题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集体交流:

  师:你是怎样数“面”、“棱”的?哪种数法比较好?

  生:

  面:前后、左右、上下(2+2+2或2×3)

  棱:有三组不同方向“棱”(4+4+4或4×3)

  师:观察本组同学的长方体土豆块,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特殊情况吗?

  生:我们小组土豆块,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最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体验有序思考的优点。

  研究题2:

  你觉得长方体的棱和面还有什么特征?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填入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

  师:请每个小组把研究结果汇报,或有什么问题要质疑?

  生1:我们小组发现相对的两个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

  生2:请问你们小组是怎样知道?

  生3:我们小组是动手量相邻两条边知道的。

  生4:我们小组是动手算出它的`面积知道的。

  生5:我们小组是动手剪开比一比知道的。

  师:每个小组都能想出好办法,如果老师想做这个(实物演示)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少长的铁丝?大家有什么方法来解决吗?

  生6:只要量出一个顶点引出三条不同的方向棱的长度。再乘以4,就得铁丝长。

  生7:量出红颜色棱的长度,再乘以4;接着量蓝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最后量黄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把三次积加起来就是铁丝长。

  研究题3: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长方体?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我们小组研究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是一样。

  生2:我们小组研究发现正方体每条棱长都相等这点与长方体不同。

  生3:我们小组归纳出:把正方体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所以它是一种特殊长方体。

  三、实践应用:

  1、请同学们用橡皮泥和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棒(出示数据),请小组成员先交流,商量需要哪种长度的小棒,各多少根?再派成员上来领取。

  小组同学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漂亮!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小组刚才用了几根小棒?使用小棒拼成框架什么特别的要求?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

  2、你们能像教师这样,给长方体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再比较它们每个面的异同。

  小组同学操作、汇报、交流。

  [评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给我的启发和反思是: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11

  目标:

  1、初步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在操作活动中,努力学会独立完成任务。

  过程:

  一、出示礼盒(复习正方体)

  1、在这个盒子里装着一些小宝贝,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

  2、瞧,这些宝贝对小朋友对说: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3、正方体有几个面?

  4、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5、这些正方形都一样吗?

  二、出示长方体

  1、嘘,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在这些正方体中,还藏着一个小宝贝呢,你知道它藏在哪吗?请你来找一找。

  2、它是谁呀?(一块糕)

  3、它和正方体一样吗?它是什么形状的?

  4、原来它是长方体,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请小朋友来数一数。

  5、教师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

  6、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它们都一样大吗?

  7、小结:这个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它们不一样大,有的大,有的小。

  三、出示特殊的长方体

  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的?

  小结:有的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中2个面是正方形的。

  四、寻找长方体中哪2个面是相等的',请幼儿每人一个长方体观察。

  师总结:长方体中相对应的2个面是一样大的:上下、前后、左右。

  五、回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形的。

  六、出示教师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请幼儿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七、幼儿操作:给正方体涂上红颜色,给长方体涂上绿颜色。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1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辨认长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四、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五、教学过程

  1.分类、操作、引出新知

  (1)教师出示一幅图:你能将它们根据一定标准分类吗?

  (2)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排球、土豆等都占据一定空间把它们称为立体图形。

  请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呢?

  (3)拿出一块橡皮,横切一刀,露出一个面,让学生触摸,并说说感觉,教师明确这部分叫面。再切一刀,再让学生触摸两面相交的线,说出感觉,明确这在立体图形中叫做棱。什么叫棱?

  将橡皮的一个面扣放在桌面上,与两个面垂直再切一刀,触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说出感受,明确它叫顶点。什么叫顶点?

  (4)找实物指出它的长、宽、高。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那么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量一量、比——比后,完成表格。

  (提示: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习用具独立探究、自主发现面、棱、顶点的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

  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提示: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③独立填写“我的发现”一表。

  面

  棱长

  顶点

  (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除了各部分的数量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

  a.按棱的长度可分为3组,每组内4条棱平等且长度相等;

  b.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3条,长度不一定相等;

  c.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d.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

  e.面的特殊情况。

  完成做一做,反馈订正。

  小结。

  五、课堂练习

  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计算棱长总和。

  综合练习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长方体的三条棱长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 )

  (3)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形体一定是长方形。 ( )

  (4)长方形纸是长方形不是长方体。 ( )

  (5)有6个面,且6个面都是长方形,它一定是长方体。 ( )

  实践与应用

  (1)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高是7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2)用一根168厘米的铁丝,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教具,长20厘米,宽12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用一根长100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9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后,还剩多少厘米?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学生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学生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一部分?然后打开书20页,看看你摸到的部分在长方体中叫什么?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放下书,看老师的演示,边看边用手摸摸长方体学具,感觉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师: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这几部分各有什么特征?(出示学习提纲):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面积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有几条棱?每组相对的棱长度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纲自由选择方法合作学习21页内容。看看你用了哪些方法,都学会了什么?(研讨)

  师:谁能把你们的学习结果汇报一下。

  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有,出示)哪是相对的面?有几组?(指实物回答)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剪子把相对的面剪下来比较。(师电脑演示“相对面相等”)

  师:说说棱的特点。

  生:长方体有12条棱。

  师:可以分成几组?

  生: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1:用尺子量的。

  生2:(出示:长方体棱的框架)如果相对棱不相等,这个长方体就会变形了。

  师:噢,你用的是反证法来说明。

  生:老师我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4组,每组有3条,就是从一个顶点引出的3条棱。

  师:这种分法也是正确的,而且很独特。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演示“顶点”)

  1、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刚才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这也就是说过长方体的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什么?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

  2、认识长方体直观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拿出长方体学具,将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观察: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生:(1个、2个、3个)都是长方形的。

  生:不对,从我这里看,它的`左面和上面就是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师边说边作图,并强调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3、自学正方体

  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出示自学提纲):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边观察边自学22页。(汇报、板书)

  4、比较二者的异同

  师:同学们观察学具看板书,谁能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叙述,师用两种色笔分别圈画。)通过以上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正方体都具有,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不一定全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师演示集合图)

  三、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与图形,归纳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分析了二者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做做练习,检验自己是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明确的认识。

  四、巩固应用(电脑出示)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14

  【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先明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等知识,自然地由实物图抽象出直观图。在介绍棱和顶点的概念后,引导研究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接着研究面和棱的特征。教材力图沟通棱、顶点和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注重用“直观实证”的方式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而对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定义所描述的层次。这也就限制了这一内容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已经积累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认识。如何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深层次构建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学习“体”的困难往往在于缺少从面到体过渡的桥梁,从点、线、面到体的认识发展需要充分地在“体”上寻找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这是空间观念建立的关键。

  【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有条理地数出了长方体有──

  生(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我们的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

  (学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诉我:这有什么“为什么”?事实就是这样嘛!)

  师:没问题?我先来说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形有4条边,这些边就是长方体的(棱)。那长方体就应该有6×4=24条棱,可为什么只有12条棱呢?

  (学生仔细打量眼前的长方体模型,积极探索着答案。)

  生:(跑到黑板前指着直观图)就拿这条棱来说,它既是上面的一条边,又是前面的一条边。所以,在计算时,同一条棱算了两次。其他的棱也是这样。

  师:那应该怎样算呢?

  生(齐):6×4÷2=12条棱。

  师:你现在也能提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吗?

  生1:长方体的6个面,每个面上有4个顶点,能算出24个顶点,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

  师:问得好!你有答案吗?

  生1:我有答案,但想让其他同学回答。

  生2:(指着直观图上的一个顶点)这个顶点既是上面的一个顶点,又是前面的一个顶点,还是右面的一个顶点。也就是说这个顶点计算时被算了3次。其他顶点也一样。所以应该用6×4÷3=8个顶点。

  师:真是太好了!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能不能由棱的条数推算出顶点的个数、面的个数?

  生2:由顶点的个数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个数和棱的条数?

  师:真会提问题!同学们有兴趣研究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并汇报了两个问题。)

  师:观察一下这6道算式,在利用面、棱、顶点之间关系推算时,有什么规律?

  生1:都先算出了24。这是为什么?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陆续举起手。)

  生2:这儿的24表示的是24条边(棱)或者24个顶点。因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6个长方形一共有24条边、24个顶点。

  生3:推算时,就要先算出24条边或24个顶点,再看看与要求的面、棱、顶点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出最后的结果。

  师:老师也没想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弄清楚了这么多“为什么”。

  ……

  师:同学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了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棱的特征?

  生:通过重叠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两个长方形完全一样,也就是它们的长和宽分别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反过来呢?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相对面的长和宽分别是两组相对的棱,长和宽分别相等的长方形完全相同。

  师:真厉害!看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不仅可以通过操作来发现,更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来发现。

  【教学反思】

  一、数学学习是经验的,也是推理的

  新课程注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如今的课堂上不乏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但很少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有人说,推理是中学的事。其实不然,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如果忽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重视学生在具体、丰富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从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展开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小学几何常被称为“经验几何”,这并不意味着几何教学无须承担发展推理能力的重任。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平面图形的知识经验,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使学生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没有任何障碍。因此,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诉求。实践表明:从学生熟悉的面(长方形)的数量和特征出发,联系面围成体的活动经验,对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及棱的`特征展开验证性推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其中有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进行的推测,也有依据已有的某个事实,按照逻辑和运算进行的推理。形式化结果的解释也蕴含着丰富的推理,由面到棱和由棱到面的特征推断让我们看到了证明的雏形。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空间观念是具象的,也是关系的

  一般认为,小学阶段几何图形教学承载的空间观念目标主要是能进行实物和图形间转换。这种空间观念是相对“具象的”。实践表明:要实现实物与图形间的转换,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建立准确的模型。这就要求,对图形的认识不能停留于直观建构,而要适度抽象为头脑中的模型,这种模型的稳固形成依赖于对图形基本元素关系的理性思辨。否则,学生头脑中的模型依然是模糊的,不能随时顺利提取和准确利用。引导六年级的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长方体的基本元素——面、棱、顶点之间关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种关系的找寻以棱和顶点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各自数量之间的关系、面和棱的特征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师引导学生以长方体的模型和直观图为依托,首先考量面的个数与棱的条数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这一概念的认识;接着由面的个数到顶点的个数的推算则从面的角度揭示了顶点的形成;后来又逆向地从棱到顶点、棱到面、顶点到棱、顶点到面等角度全方位、深刻揭示了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四条棱围成了一个面,一条棱的两个端点就是两个顶点,一个长方形四个角的顶点就长方体的顶点等。教者还引导学生从面的特征推理出棱的特征、从棱的特征推理出面的特征,这也深刻揭示着面和棱之间的密切联系,沟通了面与体的内在联系。这些元素关系的建立极大地明晰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长方体模型,为后面学习长(正)方体展开图、长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提供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三、课堂思考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和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课堂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但个体思维的成果也需要与同伴的交流和碰撞。这其中,教师是促进个体思维深入、群体思维共享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个体思维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开或难以实现转换时,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便成为重要的源头。正如学生面对由对面、棱、顶点的“是多少”向“为什么”的思考跃进时,教师示范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将思维聚焦于利用关系推算数量,从而搭建起一个对原有信息整理分类、分析关系的思维桥梁。这也激活了学生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方向,学生的思维随着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不断展开,个体思维的丰富成果不断被演化和推广。在由此及彼的类比处,教师适时的点拨:“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再次打开学生的思路,促进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深入。在研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时,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追问“有什么规律”,再次引发群体思维的风暴。而后,学生群体水到渠成地“证明”棱的特征、面的特征,更展现出思维的无限潜力。这么丰富的思辨成果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群体的思维才能不断地展现。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15

  教学内容:沪教版数学第三册P69-70。

  教材分析:《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是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从教材来看,“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所以教材在一年级时已经使学生从直观上初步认识了一些物体的形状,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从学生方面来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还不高,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能动手搭长方体框架。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合作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归纳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教学难点:

  1、长方体的12条棱不都相等。

  2、搭长方体框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小球,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 入

  1、出示长方体模型:生举例生活中 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2、揭示课题 师:关于长方体有许许多多的奥秘,你们 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索长方体的一些奥秘。(板书:长方体的初步认识)

  二、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小组合作,仔细看一看,用手摸一摸,说一说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是怎样的? (生回答)

  1)认识面

  ①电脑演示

  ②思考:

  a、长方体有几个面?

  b、长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c、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③生回答

  ④小结

  2)认识棱

  ①电脑演示

  ②思考:

  a、长方体有几条棱?

  b、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c、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生回答

  ④小结

  3)认识顶点

  ①电脑演示

  ②思考:

  a、一个顶点与几条棱连在一起?

  b、一个长方体有几 个顶点?

  ③生回答

  ④小结

  4)小结长方体的特征:一个 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 顶点。

  三、搭一搭

  1、准备工作:搭一个长方体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小棒应怎样选择?(生回答)

  2、动手搭一搭。

  3、师生交流。

  出示:有8条棱相等的长方体框架,观察比较,有何异同?(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空

  2、判断

  (1)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

  (2)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 )

  (3)长方体的12条棱都不相等。 ( )

  3、动脑筋:要搭一个完整的长方体框架,还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五、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件演示回顾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06-10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模板09-29

关于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教案10-07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03-25

认识长方体的教案设计10-07

认识长方体数学教案10-10

《长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10-07

大班《认识长方体》教案(精选11篇)04-15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长方体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