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驿路梨花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驿路梨花》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驿路梨花》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驿路梨花》教案1
教学重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人方法。
2、作者巧妙的构思。
3、雷锋精神影响。
预习要求: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给下列字注音。
撵驿路陡峭.竹篾简陋悠闲恍惚修葺
教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2、板书课题:《驿路梨花》
解释:驿路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学生快速地阅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按照他们出场的顺序列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哪些是直接写,哪些是间接写?
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人物事情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3、指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
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精神。
4、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哪种安排材料的顺序比较好?
按时间顺序复述: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
疏导:注意课文的注释1
解释驿路,驿站
解释题意
板书:
总结并明确:
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都在雷锋精神的影响下默默地为人民服务,他们都是茅屋的主人。
明确:
疏导:
一开始就知道茅屋的主人的好还是最后知道茅屋主人好?
课文顺序复述: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总结第一课时:
思路,基本内容,雷锋精神就像盛开的梨花,绽放在祖国的边疆,
布置课后作业:
1、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明确:倒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文章的安排材料的顺序;文章的主题;直接写和间接写……
二、讨论一下一些问题:
1、文章为了吸引读者设置了悬念,找出文中的悬念?
总结,明确:
两次想知道茅屋的主人,三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几次写道梨花?哪一次是实写,哪一次是虚写?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赞美雷锋精神,衬托人物心灵的美好。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小茅屋的?茅屋的设施反映了茅屋主人怎样的品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4、讨论以诗句结尾的好处。
明确:点名中心,赞美雷锋精神。
集体订正
疏导:
1、查字典,了解什么是悬念?
2、老师举例说明悬念。
3、指导学生口头作文,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
指导:讨论课后练习二的第3题。
指导:讨论课后练习二的第一题。
三、总结全文,讨论课后思考题。
《驿路梨花》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yi蔑miè陋lòu撵niǎn麂jǐ葺qì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l)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振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日暮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一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起动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
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l)“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哦”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l)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
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
“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名字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
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又生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思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沏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间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结束全篇)。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
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深化主题)。
5、引导学生分析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
伏结构形式回环递进突出主题)。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8、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作用。
《驿路梨花》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2、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写作的顺序,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习。通过拓展,让学生语言表达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感知课文内容,划分部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3.为建设和照料驿路山间草屋,梨花、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以及解放军同志做了哪些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二个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
第二次误会: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哪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1.小结: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良好社会风貌。
2.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1)趣味讨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你能说说古代诗人吟咏梨花的诗句吗?
《驿路梨花》教案4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人方法。
2、作者巧妙的构思。
3、雷锋精神影响。
预习要求:
1、阅读课文理清xx的思路。
2、给下列字注音。
撵驿路陡峭.竹篾简陋悠闲恍惚修葺教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驿路梨花》解释:驿路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xx的写作思路。
三,学生快速地阅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按照他们出场的顺序列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哪些是直接写,哪些是间接写?
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人物事情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3、指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xx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精神。
4、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哪种安排材料的顺序比较好?按时间顺序复述: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疏导:注意课文的注释1
解释驿路,驿站
解释题意
板书:
总结并明确:
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都在雷锋精神的影响下默默地为人民服务,他们都是茅屋的主人。明确:
疏导:
一开始就知道茅屋的主人的好还是最后知道茅屋主人好?课文顺序复述: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总结第一课时:
思路,基本内容,雷锋精神就像盛开的梨花,绽放在祖国的边疆,布置课后作业:
1、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2、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xx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明确:倒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xx的安排材料的顺序;xx的主题;直接写和间接写……
二、讨论一下一些问题:
1、xx为了吸引读者设置了悬念,找出文中的悬念?总结,明确:
两次想知道茅屋的主人,三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xx几次写道梨花?哪一次是实写,哪一次是虚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赞美雷锋精神,衬托人物心灵的美好。
3、xx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小茅屋的?茅屋的设施反映了茅屋主人怎样的品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4、讨论以诗句结尾的好处。
明确:点名中心,赞美雷锋精神。集体订正
疏导:
1、了解什么是悬念?
2、老师举例说明悬念。
3、指导学生口头作文,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指导:讨论课后练习二的第3题。指导:讨论课后练习二的第一题。
三、总结全文,讨论课后思考题。
《驿路梨花》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
教学重点:
目的1
教学难点:
目的2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兴趣学习
古诗三分钟学习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注音
解释
听写
三、课文学习
(一)解题
1、看注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题目是一个什么词组?作者写的重心在哪一个词上?
3、找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4、这篇文章真的是写自然界那开满枝头、洁白美丽的梨花吗?
5、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按照小说的写作特点,如果哈尼梨花是本文写的主人公的话,那她出场了吗?
6、实际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可不可以称为梨花呢?
7、要解开这个谜,看来需要弄清楚文章究竟在写什么?
(二)阅读,熟悉课文,配合朗读
1、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2、请大家以小屋为线索划分归纳文章段落
3、全文写作以什么为序
4、全文是否用了其它的写作顺序
5、哪些段落是插叙
(三)分层学习
1、学生朗读,复述“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2、小说又是怎样开头的?回忆原来我们学过的小说是否有同样的开头法?你认为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
3、景是静止不动的,但人有感情,我们可以赋予它生命,你认为作者彭荆风是否把这景写活了,何以见得?
4、“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是一个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四、作业
我们从预习中知道,有一个叫梨花的姑娘出嫁前照顾小屋,我们假设,如果这个梨花姑娘回娘家特意来照顾小屋,在第二天早晨与我们相遇了,这篇文章的情节又将怎样发展呢?请从第27自然段末尾开始用自己的想法续写完,300字以上。
第二课时
一、字词复习
二、课文学习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让我们也随着老余的电筒去看一看。读课文。
(一)第12自然段的学习
1、阅读、词组
2、房子的主人是谁呢?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猜测,不敢肯定。
(二)瑶族老人给我们讲了谁是房子的主人?
1、分角色朗读
2、梦中的梨花——虚写梨花
主人真的是梨花吗?
(三)房子真正的主人是谁?
1、阅读
2、找到了真正的主人吗?
(四)讨论
这房子的真正主人是谁?
建造、照顾房子的人。解放军——梨花姑娘——小姑娘——瑶族老人——我们——……
问:现在让我们再倒过来看题目,题目中的梨花究竟有哪些含义?
1、自然界的梨花
2、哈尼姑娘梨花
3、用美丽梨花象征的雷锋精神
花美、人美、雷锋精神更美
象这种运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文章你学过吗?请举例。(《小橘灯》)
问:那么“驿路梨花处处开”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
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五)学习对小屋的描写
找出——朗读——评议
(六)课后练习一
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
三、课后练习
四、自由讨论
五、作业
《驿路梨花》教案6
一、导入新课:
《爱莲说》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来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青松》诗中诗人用傲霜斗雪的松来作为坚强、高洁的象征,假如我们要赋予梨花、不娇媚、不繁艳、洁白如雪的梨花一种象征意义,该是什么呢?学习了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也许我们会找到一种答案。
二、品味课文:
(一)想象梨林之“美”
1、文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副美丽的景、物、人,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发现文章的美点,以“这里的——美,你看(想)——”的句式描述出来。
2、梨林风光真是美不胜收,在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自由品读,发言。
小结: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谢谢你们,美的发现者。梨林美在环境清幽、美在姑娘漂亮、美在主任热情周到、美在过路人见的相互关爱。
(二)理解茅屋之“爱”
1、在这梨花掩映丛中的小茅屋,它虽是孤单的,却给过路人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快乐。文中哪些人得到了这种方便?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
2、他们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遇着小茅屋?小茅屋条件如何?他们感受如何?
3、屋虽简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不给人一种“到家了”的温馨感觉。他们享受了方便,是否一走了之,不再回头?他们是如何做的?
他们这样做很是辛苦、劳累,但他们高兴吗?
报恩是幸福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小结:茅屋虽小,但它充满了爱,享受过它的方便的人,都尽力为它做点什么。
(三)评读文章之“新”
1、让这么多的人一一受惠,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在判断小茅屋的主人上,“我”和老余曾出现过几次误会?是她(梨花妹妹)?是他(瑶族老人?)都不是。
2、那我们来看都是谁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
解放军建茅屋、梨花和梨花妹妹照料、瑶族老人送米、我们修葺茅屋。
3、解放军为何建茅屋?梨花和妹妹为何这样做?瑶族老人威吓?我们又为何这样做?
其实他们都是向雷锋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连环套,每个环节间都有一种因果关系。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看,本文是先写果后写因,还是先写因后写果?
4、而从文章内容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可见本文是顺叙中套倒叙。一次误会激起一层浪花,作者就一次次设置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点:悬念迭起构思新。
B、驿路梨花标题新
文章标题是“驿路梨花”,稳重几次写到梨花,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判断举重梨花的含义。
这驿路梨花是边境盛开的洁白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花似人,人似花,标题与主题,梨花的自然美与心灵美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C、雷锋精神立意新
雷锋精神是无数作品反映的.陈旧的话题,要想写好,必须出“新”。本文突出之处就在于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些闪闪发光的相对独立的事件上,而是抓住了事例间十几年没有中断的本质上。雷锋精神激励了解放军,解放军的行为又感染了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行为又应县风格了后来一系列的人。尤其是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处处”远远超过了字面的含义。既然梨花象征了雷锋精神,,那么“驿路梨花处处开”可换成一句什么话呢?
雷锋精神大发扬。
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雷锋精神大发扬呢?
可见,雷锋精神不断传递,不断发扬,在时间中穿行,在空间中辐射,引得“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是“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大发扬”。这就是本文的第三个特点:雷锋精神立意新。
小结:学习本文悟三新:悬念迭起构思新,驿路梨花标题新,雷锋精神立意新。
三、拓展探讨: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你怎么看?
我还曾经看到一副漫画:一个人在水中挣扎,喊着“救命”,岸边一人在悠闲地吐着烟卷,身边的牌子上写着“救人100元”。漫画的题目是“见钱勇为”。对这样的事件如何看待?
小结:小姑娘开起驿站本无可厚非,见钱救人就会为人们所不耻。我们也从每体上尖刀了一些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故事。鲁迅曾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有了影戏哦内却不被重视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虽然显示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雷锋精神之花在新时期仍娇艳的开放在中华大地上,一批批青年志愿者走进了敬老院,活跃在了环保第一线,一批批青年志愿者响应党中央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号召,把青春献给了西部。
《驿路梨花》教案7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有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的名字 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问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是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5.引导学生分析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8.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
驿 路 梨 花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说出屋主名字 似解悬念
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
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
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驿路梨花》教案8
教学目的:
通过学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可贵,发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人。
教学重点:
体会写景的作用,记叙与抒情相结合,插叙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生活中不能没有花朵,人世间不能没有真情。我相信同学们见过最美的花朵,也体验过最美的心灵。今天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起去欣赏那一片美丽的梨树林,去感悟那一群美好的心灵。请翻开课文《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
二、请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
②这篇课文写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故事?(哀牢山)作者是样描写山景的?(由近及远)写出了山的那些特点?(高、大、多、险峻)
无限风光在险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望远,妙不可言。风光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为要赶路,我们却无暇去领略,正当我们焦急忧虑的时候,我和老余发现了什么?(梨花)那我和老余高不高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为什么要高兴?(有梨花就有人家)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让我们一起读写梨花的段落,体会其意境。
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构建这样一幅图画:我们正在蜿蜒的山路中夜行,一弯新月挂在空中,洁白的梨花在微风中摇曳,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还有几只不知名的山鸟在轻轻的叫着。同学们感觉怎样?用一个字概括为(美)。
④家给予我们温馨的感觉,但简陋的小茅屋能否给我和老余这种感觉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讨论指出。
⑤作者围绕小茅屋写了哪些人?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因找主人发生了几次误会?这些误会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a.瑶族老人是主人吗?他来做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用书本一句作回答)。
b.哈尼族姑娘美吗?课文是怎样写?
c.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是谁讲出来的?我们把这种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姑娘叙述线索,插入与之有关的叙述,补充交待有关情况的记叙方法称为插叙。除这外,文中还在什么地方用了插叙的方法?(明确:瑶族老人打猎的回忆)
d.我和老余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e.人人都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但他们每个人都为小茅屋的存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就是说没有他们的努力,也就没有小茅屋的存在。因此他们又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哪些人是正面描写?哪些人是侧面描写?
三、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句。思考:梨花除了指人指花,还是一种什么精神的象征?(雷锋精神)
四、请同学们带着美的情感,再读全文,找出反复出现的抒情句。
五、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值得回忆,有很多的人值得我们去怀念,请大家用心回忆一下,给我们讲一讲那些难忘的令人心动的往事。老师先荐文《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胶片)让学生感悟。
附板书
小屋小屋主人
附选文1
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
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自然是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可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市场上卖的枕头不适合,母亲决定自己动手做。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母亲就一把把地挑来挑去,感觉适中才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妈妈的这只花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就像是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沙地上,看满天繁星,吸清新空气,舒畅极了,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就会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自然是我又歪了脖子,母亲又有心事。
没办法,只好托人从外地带回了一大包绿豆壳,母亲用它缝制了一只新枕头。这只枕头可比棉花好多了,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音,像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因此止住脚步,我当然睡得格外得香。后来才知道,这些绿豆壳花了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或许是因为太喜欢这绿豆枕了,我做作业都会捧着它。终于有一天枕布破了,看到满枕的绿豆壳飘然落地,我的眼泪也一下子落了来:这可是父母第二次为我做的枕头啊!
上初中了,离家那天,母亲塞给我一只新枕头,新枕头溢着一股股药香,沁人心脾。母亲说,这是父亲特地上南通买的。在学校的每一天,枕着药枕,听枕中药材的窸窣声,那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又找到了家的感觉。每一次闭上眼睛,就像是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满是温馨。
……
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变化的枕头里面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
选文2
父爱如山
那是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正躺在长沙湘雅医院的病床上闭目养神,大妹晓雪从家里打来电话和我聊天。
聊毕,她突然告诉我:"哥,如果不是今天医院的确诊结果排除了癌症的可能性,老爸只怕会急疯的。"
我感到莫名其妙,问道:"怎么回事?不就是胸膜炎吗,怎么扯到癌症上面去了?你可别吓唬我!"
"谁吓唬你!你在中医院住院时,医生见你胸腔里的积液是血性的,就已经开始怀疑肺癌的可能了,所以才建议你转院治疗的。"
"那我怎么一点也不知道呢?"
"傻瓜,谁敢告诉你啊!你要是知道了,即使没癌也会急出癌症来。不过说老实话,这些天可把我们全家人给吓死了,成天都提心吊胆的。特别是老爸,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他如此失魂落魄的样子!"
我急忙问:"老爸怎么啦?"
晓雪告诉我:"这一个多星期来,老爸几乎每时每刻都绷紧着一张脸,饭也吃不进,觉也睡不好,到处为你寻医问药,连自己的腰病又犯了也顾不上。有一次,他打的`去办事,竟把包给掉在车里忘记拿了,身份证、记者证和钱包全都丢了。特别是去给你办转院手续的那天,医保办的领导开始总也不肯签字,说什么胸膜炎在市里治得好,没必要去长沙,你猜怎么着?老爸当时都急得哭起来了,边哭边哀求说'如果张家界能治好,医院会要求我们转院吗?请你一定帮我这个忙,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儿子啊!'我从来没有见老爸哭过,也从来没有见他求过人,见到老爸这个样子,我也忍不住了……"
不知不觉,我的眼睛湿润了,热泪盈眶而下。通完电话后,我躺在病床上静静回想二十几年来父亲育我、教我、爱我、佑我的一幕幕,总感觉到有一股无比温暖的力量涌入我的心怀,顽强而持久地驻扎其间,令我顿时忘却了因胸腔积液压迫肺不张而造成呼吸困难的极度痛苦。我就这样静静地回想着、回想着,突然武陵源绝景"采药老人"的形象跃入我的脑海。于是,一会儿"采药老人"幻化成我的父亲,一会儿我的父亲又幻化成"采药老人",到后来,我就分不清谁是我的父亲,谁是"采药老人"了。
是夜,我写了生平唯一一首没有第二稿的诗作—《题"采药老人"—致父亲》。诗云:
在您回头的一刹那
如山的父爱
蔼蔼地
涌入我的胸怀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良药
可以医解儿的病灾
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力量
能够将我夺走不待您采药归来
父亲,请小心坎坷崎岖的山路
别又把您的腰身闪坏
父亲,请小心草丛中雌伏的蛇蟒
还有那些饥饿的虎、豹、狼、豺……
《驿路梨花》教案9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
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简释标题,简介作者。见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三、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目标1)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分层次。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解答。
(备学生)分段分层不必拘泥于统一答案,只要讲得有道理就行。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研读l8自然段。
1.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圈点有关词语,并作好点评。)
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目标2)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梁山的险峻。
3.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什么景象?
明确:梨花美景。
4、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再谈第1-8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这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今天所学的字词。(A)
2.预习课文未学的内容。(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题材不新,但文章写得巧妙。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通过速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
八、教学后记: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3分钟)
1.听写上节课学过的字词,检查上节所学字词的掌握情况。
2.提问:文章在开头部分描写哀牢山的环境有何作用?(指名回答)
三、学习新课。(目标1、目标2实施过程)
1.学生默读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①小屋是什么样子?从小屋的陈设可以反映出茅屋主人的什么特点?
边分析边板书:
草顶竹蔑泥墙
漆黑没灯没人声
门从外扣白木门板黑炭字请进
火塘灰冷竹床简陋
装满水的大竹筒
墙上有几行粗大的字……
2、教师讲解:文章从外到内写了小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接着文中又用温暖喷香滚热软软写出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和对小屋主人的感激。刚才所有的疲劳、饥饿、焦急、烦躁都烟消云散了,这些都是小屋主人的.功劳。那么,小屋的主人是谁呢?
3.快速阅读13-27自然段。
我们猜测小屋的主人可能是守山护林的老人,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一位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来了,他手提明火枪,肩扛一袋米。我和老余都认为他就是茅屋的主人。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他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
提问:这些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些加点的词语表达了我们对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
提问: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吗?他来干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
明确:瑶族老人不是小屋主人。因为小屋主人在老人打猎又累又饿之时为他提供了帮助,所以老人送米来报答小屋主人,同时也给过路人提供方便。
一次的误会激起了小小的浪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提问: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瑶族老人从赶马人口中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听到这里,我自然深受感动,情积于胸,自然要发之于外,那么,文中是怎样抒写这种感受的呢?
有感情地齐谈第27段。
提问:这样描写梨花美景有何作用?
明确:用梦境中的梨花美景来赞美梨花姑娘的人美心更美。
3.我们和瑶族老人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感激。
提问:我们正劳动时,遇到了谁?她是小茅屋的主人吗?
指名朗读28----36自然段。
明确:一群活泼可爱的哈尼小姑娘。
(年纪)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寥寥数语便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天真、活泼、美丽。
提问:我们和瑶族老人见到她后,产生了怎样的误会?
明确:都认为她是小屋的真正主人。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面前,深深弯下腰行了个大礼,这些描写表现了瑶族老人对小屋主人的深深感激和敬意。
但是哈尼小姑娘也不是小屋的主人,通过小姑娘的介绍,我们才了解原来是解放军战士修建了小屋(插叙盖房原因),解放军走后,哈尼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经常来照料小茅屋,小姑娘在姐姐出嫁后接手照管这小茅屋。直到这里,关于小茅屋主人是谁的所有疑团都一解开了,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见课后练习题二)
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这正是文章所要赞美的。
4.齐读第37自然段。
思考:文章结尾再写梨花美景,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结尾再写梨花是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引用诗句结尾,照应题目,深化主题,喻意深刻。它喻指雷锋精神不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而且雷锋精神之花将开遍祖国大地,常开不败。
(备学生)以上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在纸上,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抽查或指名回答。
四、课堂讨论: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现在也被人们提倡。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备学生)见仁见智,让学生畅所欲言。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立意深刻,构思巧妙,巧设悬念增加文章的波澜。
2.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解放军和梨花始终没有出场,但通过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从侧面表现出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目标3)
3.标题巧妙,富有诗意。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这节课所学的字词。(A)
2.熟读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B)
3、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人物片段。(C)
七、说课精要: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抓住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悬念,顺藤摸瓜,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
《驿路梨花》教案10
(一)教学建议
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解读文本,以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手法和主题思想为重点。
2.课前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理清主要人物和主要时间。
3.教师要注重思维方法的指导和点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板书标题、作者)
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
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点】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要点】
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②表格
人物事件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③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则是通过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提示】联系原文分析。
四、课时作业
1.将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3遍。
【参考答案】略
2.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引入新课
阅读小说,自然要重视情节、人物、环境等三个要素,也要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本节课的主要就是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叙述手法。
二、问题探讨(一):主题思想分析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要点】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具体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美好情景,歌颂了助人为乐的精神。
1.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梨花”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2.结尾的.抒情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3.本文所写的各个人物,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品质: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4.环境描写,(梨花)烘托或(偏远荒僻)反衬了“雷锋精神”的高尚。
5.“雷锋精神”的深厚内涵:不只是乐于助人或舍己为人,更重要的是:①见义勇为(行正义,行大义);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③一种纯朴善良的民风。
三、问题探讨(二):叙述手法分析
小说中,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课文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要点】①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②课文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其叙述顺序是:“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③好处:本文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
【提示】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能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补叙也叫追叙,是补充交代,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课时作业
1.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
【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
2.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分析,有例证;不少于300字。
【参考答案】略
《驿路梨花》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雷锋精神。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yì) 蔑(miè) 陋(lòu) 撵(niǎn) 麂(jǐ)
葺(qì)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的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1)本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振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 日暮 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的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 天晚 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一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起动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的主人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热情 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下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
“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名字 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怎样的梦境?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的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口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 结束全篇)。小说怎样结束全篇?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5.引导学生分析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的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写小屋的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8.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1.进一步体会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作用。
2.完成《》学生用书作业部分。
《驿路梨花》教案12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速读练习,练习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分析理解课文。
2、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
录音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发、质疑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简释标题、简介作者。
二、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8—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三、研读1—8自然段,听录音朗读。
1、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远及近,突出了山的高、大、多,忖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3、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电,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什么景象?
(梨花美景)
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4、再读第1—8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了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驿路梨花》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关于梨花的诗句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东坡)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2、雷锋精神
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着(zháo)急露(lù)宿喷(pèn)香菌(jùn)子
麂(jǐ)子撵(niǎn)走修葺(qì)花丛(cóng)
晶莹(yíng)避(bì)风驿(yì)路立即(jí)
竹篾(miè)火塘(táng)打扰(rǎo)香气四溢(yì)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四、速读故事,初步感受梨花美景
1、思考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3、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点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五、略读课文,深入探究梨花精神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深入探究驿路梨花的含义。
略读方法指导: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点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2、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些描写使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点拨:“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如何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做好事的时间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尽力补上,方便,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一群姑娘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屋 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5、说一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6、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点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写法
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
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作用: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是什么记叙顺序?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点拨: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上个月几年前十多年前
课文描写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我们”路过这里住宿,瑶族老人送大米,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总结: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3、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点拨:“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七、联系实际,发扬梨花精神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点拨: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有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九、布置作业
1、运用本文设置悬念、误会的手法写一件事。
2、课外背诵有关梨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这是谁的房子?(悬念)
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误会)梨花
主人家到底是谁?(悬念)雷锋精神
哈尼小姑娘是主人。(误会)
解放军为什么要盖小茅屋?(悬念)
【《驿路梨花》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驿路梨花10-07
《驿路梨花》教学方案10-07
梨花的梨花散文09-30
梨花四月看梨花09-30
梨花头10-05
梨花的作文04-27
梨花的花语10-01
梨花之约看梨花随笔(精选32篇)05-29
赏梨花作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