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你是人间四月天》教案

时间:2024-09-20 09:41:45 美云 教案 我要投稿

《你是人间四月天》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你是人间四月天》教案(通用7篇)

  《你是人间四月天》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2.难点: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本诗,积累字词,搜索有关简介林徽因生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

  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新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板书)

  (二)资料链接简介作者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背景链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对此,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三)预习反馈积累字词

  (1)字音

  娉婷(pīngtínɡ)鲜妍(xiān yán)?冠冕(guān miǎn)

  呢喃(ní nán)?轻灵(qīng líng)?柔嫩(róu nèn)

  (2)词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柔嫩】指质地柔和鲜嫩。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呢喃】拟声词,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播放朗读视频)

  1.《你是人间四月天》通常理解为是林徽因写给她儿子的一篇精美的诗歌,要诵读得优美、深情,充满爱和希望。

  2.第一遍朗读基调为深沉;第二遍朗读基调为喜悦。

  3.节奏划分。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二)请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三)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感情

  全诗中,作者把“你”比作了哪些物象。

  明确: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访芽的绿一树一树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

  三、精读品味深入文本

  1、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有什么作用。

  明确:副标题提示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即诗人对生命的赞颂。整首诗就如笼罩在一轮炽热的爱的光环之中。

  2、诗歌以什么为喻。

  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明确:以“四月天”为喻;特点:轻灵、软、娉婷、鲜妍、天真、庄严、柔嫩,等等。

  3、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哪些特点。

  明确:“你”光艳多变、轻柔妩媚、娉婷鲜妍却又天真庄严、充满生机、令人期待。

  4、本诗使用了一种我们不常用的表达方式,叫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明确:句法偏离。句法偏离是指违背常规的表达方式,这其中有句法结构的`倒装、前置和混乱。

  句法偏离比常规句法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有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起到强调作用,能更好地表达文意。

  四、深层探究领悟感情

  1.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明确:本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重复,首尾照应,有一种循环往复之感。

  第一行中诗人直接提出“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个主题,但“我说”二字表明诗人的态度是含蓄而矜持的,通过中间一系列的比喻论证,最后诗人非常直接而肯定地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重复强调,再次表明主题。

  2.第三节的描述了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描述。

  明确:第三节的描述让人觉得“你”仿佛是一个带着花冠的婷婷少女,姿态婀娜,在四月的万花丛里翩翩起舞,那种娉婷轻盈之美给人以无限遐想。

  “你”不仅有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有庄严肃穆的一面。“夜夜的月圆”有一种庄严且朦胧的感觉。

  3.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说说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第四节中,“鹅黄”与“绿”两种明亮的颜色放到了一起,给读者提供了视觉转化和想象的空间。

  “雪悄然融化”与“嫩芽静静绽放”的情景浮现眼前。

  4、本诗出现了十一个“你”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整首诗用了十一个“你”字,处处洋溢着诗人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你像;新鲜初防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一连串的比喻,既是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也是诗人真情的流露。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5、诗歌为什么用第二人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明确:诗人以第二人称的手法,用美丽的春景来比喻心中的“你”,通过对春天的点染和描摹,表达了对心中的“你”永不老去的爱。用第二人称“你”更易直接倾诉内心的情感,把心中的形象置于眼前,面对面倾诉心中的爱意,亲切感人,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6。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用“四月天”,这一温馨美好洋溢生机的意象,轻灵欢快的节奏,书写着对生命的赞歌,抒发了诗人内心满满的爱意、温暖和对新生事物的希望。

  7、作品艺术特色

  1、意象丰富,借物抒情,意境优美。

  2、动静结合,风光自然,内容纯净。

  2、修饰清新,韵律优美,形式纯熟。

  五、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六、总结归纳延伸拓展

  1.课堂小结

  林徽因,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传奇女子,以其优雅娴熟的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四月天的美丽画卷,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情感流露,有着道不尽的真情礼赞,诉不完的绵绵爱怜,让我们尽情领略了爱的无限美丽。

  2.拓展延伸

  读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觉得很美,简析它的美在何处。

  明确:三个方面: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3、课后读林徽因的另一首抒情诗《莲灯》,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板书设计

  你?春天的光艳——灵变是?

  人?夕阳的黄昏——轻软?爱——绘画美间的?艳丽的百花——美好?暖——建筑美?一句爱的赞颂

  四月?雪后的鹅黄——新生?希望——音乐美天?

  花开满树——燕栖梁间

  九、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新格律诗,该诗充分体现了新诗创作的“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本着以人为本、对学生发展负责的精神,今后要深入研究学情,依据学情,更加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增强教学针对性,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效益最大化,促进学生的最大最快发展。

  《你是人间四月天》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2、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三、教学难点:

  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和写作手法?

  四、教学准备:

  林徽因的资料介绍、幻灯片、视频

  五、教学方法:

  “定向——自读——答疑——小结”四步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案设计安排表

  时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1、大家知道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是谁吗?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根据课外知识,回答问题

  1、活跃气氛

  2、带入课堂教学内容

  二、人物介绍

  1、传奇女子林徽因的生平简介

  2、徐志摩及其人生的简介

  3、梁思成的简介

  4、陆小曼的简介

  5、金岳霖的`简介

  注意做笔记

  1、拓宽教学知识

  2、利于诗歌的讲解

  时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说明

  第二课时

  一、进入诗歌的学习

  1、播放幻灯片,教师朗诵诗歌

  2、学生齐读诗歌

  3、用超链接播放诗歌朗诵《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学生齐读

  1、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2、了解诗歌的内容

  二、赏析诗歌

  1、简介诗歌的写作背景

  2、讲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分析诗歌所运用的意象和蕴含

  4、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1、做笔记

  2自由回答问题

  (1)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2)诗歌运用的哪些意象,有什么韵味感

  (3)这首诗歌用了什么手法

  (4)诗歌写作有什么技巧

  1、这首诗歌所写所表达的意思

  2、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技巧

  三、小结诗歌

  1、小结《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小结写作诗歌的写作方法

  3、加深记忆,复习所学习的内容

  四、附带讲解徐志摩的《偶然》

  1、写作背景

  2、诗歌表达的内涵和主题拓宽知识

  五、作业

  1、背诵《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写一首诗歌

  复习写作技巧和方法

  《你是人间四月天》教案 3

  教材解读: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的经典诗作,与其他几首诗相比,作品将内容与形式、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可以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这首诗将心中的爱以一幅幅四月天丰美的画面作比,节奏明快,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诗的开篇呼应,重复中有变化,诗情回旋而流转,毫无滞涩之感。联系林徽因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会更加明确这首诗艳丽的画面背后,有着理性而丰富的情感表达,语言雅致,有着一种古典与现代融合的高贵气息。

  诗中女性的细腻与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使得林徽因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也独具风格。而诗中的建筑美是其诗形的重要表现,是传统格律诗所不具备的。学习这首诗,要注重对诗歌的阅读体验,通过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意蕴和人文内涵。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捕捉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品味修辞的妙用,感受诗歌的韵律,领略诗歌和悦流畅的音乐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多重意象的捕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抒发的独特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2.诵读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3.讲授法:对诗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领学生分析诗歌。

  4.点拨法: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拓宽思路。

  学法:

  1.朗读法: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钥匙,通过朗读,感受这首诗中喜悦的跳动和浓浓的爱意,感受这首诗的音美、形美、意美。

  2.合作探究法:借助合作探究,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对这首词意境的全面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林徽因的资料介绍、幻灯片、视频、图片及文字材料等。

  学生:搜集有关林徽因的生平资料,了解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林徽因及新月派诗歌的相关资料。

  2.感受诗歌的韵律,理解诗歌的含义,捕捉诗歌的意象。

  3.体会作者倾注于诗中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设计一: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与文学泰斗金岳霖的情谊被赞为人与人关系最真最美最崇高的境界。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家。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板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设计二:在徐志摩的笔端,林徽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liù),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在沈从文眼中,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在费正清(美国人,历史学家、汉学家)的心中,林徽因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冰心也为她所折服,赞叹道“她很美丽,很有才气”“皑如山上雪,皎若云中月”,她以轻盈柔美的笔调创作诗歌,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便如霞光万丈投影于你我心间,带领读者走进明媚春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感受她笔下明净澄澈的四月天。(板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解题,介绍新月派。(多媒体出示)

  人间的四月天,是一年之中最美的日子,既温暖又充满希望,给人以无限憧憬。(教师讲解)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新月派”特点:

  (1)“理性节制情感”,把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即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使情感表现得含蓄。

  (2)诗歌中的叙事成分增加。

  (3)具有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追求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3.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侯人,建筑学家、文学家、诗人。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4.背景资料。(多媒体出示)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孩子)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5.新词。(多媒体出示)

  娉婷(pīng):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yán):鲜艳

  冠冕(guānmiǎn):这里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鹅黄:像小鹅绒毛那样的黄色;嫩黄。

  呢喃(nínán):形容燕子的叫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多角度地促使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作家作品、作品体裁、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加以掌握,为进一步理解内容和探究本文的写法特点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指导朗读。

  课件播放周涛朗诵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现在请大家认真地听朗诵,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深情,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勾画下来。

  提问:同学们,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林徽因笔下的“四月天”。你们有没有谁愿意在大家面前朗诵一下呢?(学生朗诵后,教师可做适当纠正,重点在停顿上给学生示范。)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朗读这首诗时应注意哪些内容。

  [示例]

  (1)朗读时“爱”的主题要充分体现出来,优美、深情、充满希望。

  (2)语速偏慢,语气捎带温柔但是又不柔弱。

  (3)情感方面,注意把握形容词的语气。

  再听一遍录音,注意停顿与重音。

  2.整体感知。

  提问:读了这首诗歌,你头脑中产生了哪些画面?

  教师总结:全诗从不同角度写“人间的四月天”,正是为了全面表现爱之深,情之切,意之密。难怪她去世后,有人给她写的挽联是这样的:“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在中国,四月是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进一步增进对朗读方法的掌握,再辅以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感受这首诗蕴藏的丰富情感,了解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一)审视诗歌标题,探究写作对象

  提问:不少人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对“徐林恋”念念不忘,也有不少人认为,“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对儿子梁从诫的爱,你认为哪种说法合理?说明理由。

  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均可给予认可,既然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今天仍众说纷纭,我们就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感受诗中“爱”的情怀。

  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有些人认为这首诗是写给徐志摩的,认为这是首情诗。这首诗写于1934年,是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后的第三年,而这首诗中一点哀伤的成分都没有,全是喜悦。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生于1932年10月,写这首诗时,她儿子不到两岁。“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纯净平和的喜悦中,生命和希望在生长在涌动。这太符合一个母亲对自己一岁多的儿子的那种情怀了。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将温柔的母爱溢满了人间。

  (二)理解修辞,品味意蕴

  1.介绍通感。

  (1)(多媒体展示)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化抽象为具体。例如:你多情的目光,仿佛丝绸一般滑过我的脸庞。

  创造一种优美的意境,启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感情波澜、得到美的享受。例如:默听一夜花开。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了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2)提问:下面几个句子,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分别说说它们都把什么感官沟通起来。

  ①他说的话听起来像蜜糖一样甜!

  ②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③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④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明确:①以味觉写听觉②以味觉、触觉写视觉③以听觉写味觉④以视觉写听觉

  2.介绍意象。

  (1)(多媒体展示)像和平鸽、月亮这样的能够唤起人们情感共鸣的事物叫做“意象”。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是带有诗人感情的具体事物。

  意:主观情感自然意象:柳、菊、落日、月

  象:客观事物人文意象:折柳、登高、策马、饮酒

  (2)提问: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典型意象吗?

  鸿雁、朝阳等。

  (3)提问:是否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中的意象?

  不是,如用麻雀代表和平,在太阳下饮酒。

  意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约定俗成的事物。

  (4)不光是在美术作品中,在诗歌创作中这种象征手法也被大量运用,诗歌中的“意象”也是很常见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多媒体出示)

  看一看下列四句诗句中共同的意象是什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品味诗歌意蕴。

  提问:认真品读这首诗,分别概括这首诗的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概括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每个小节中的重点词句。

  (1)第一节,笑声勾勒画面。

  教师引导品读:“点亮”突出了“点”这个动作、“春的光艳”显示了“春”的灿烂和妖娆。“你”的笑声“点亮”周围的“风”,随即笔锋一转,由“轻灵”的听觉导向画面的“光艳”,在通感中,“交舞着变”的是春天的景象。这一组文字,由对人的怀想引向声音,又借助声音引向春光,“交舞着变”构成了一个轻盈、鲜活、灵动的画面。

  (2)第二节,黄昏晕染早春。

  教师引导品读:诗人把镜头转向了黄昏,飘渺、空灵、纯净的“云烟”,让黄昏不再孤寂凄冷,而变得温暖微醺。柔软的“风”、闪烁的“星子”和点洒的“细雨”,这些柔美的意象,给人一种湿润的感觉、早春的感觉。诗的意象就像一幅画,在鹅黄的飘扬中晕染了蔚蓝的底色,轻柔得仿佛不见。

  (3)第三节,圆月构筑美满。

  教师引导品读:“轻”和“娉婷”两个词构成了特殊的意象,“轻”是春风的轻抚;“娉婷”是随风招摇的舞,描绘你的轻盈和美好。你戴着“鲜妍百花的冠冕”而来,正是人比花俏,花衬人娇的写照。“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天真”和“庄严”既矛盾又和谐,天真却不失庄严,勾勒出一个鲜活灵动的形象,对立融合之间构成了诗意的张力,与“月圆”承接,又构筑出美好圆满的意境。

  (4)第四节,暖色点亮诗情。

  教师引导品读:四月,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林徽因笔下的四月,是“雪化后”的“鹅黄”,是“初放芽”的“绿”,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暖色调晕染的画面与纯净的白莲相互映衬,又与前面章节所勾勒的画面交相辉映,点亮风的笑声、柔风的舞动、雨滴的点洒、花开的声音,声画结合,热闹却不杂乱,纷繁却不喧嚣,诗情在文字间流转。

  (5)第五节,希望温暖春天。

  教师引导品读:诗的结尾与开头相互呼应,抒发了作者对“你”深情而绵长的“爱”。花是静态的,“一树一树”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燕是动态的,低语的“呢喃”更显示其柔美温顺的特质。动与静的照映下,“爱”“暖”和“希望”绽放在春天的柔光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鹅黄、嫩绿为笔,写下春日几多景,满贮着春意;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星子、细雨为裳,舞出心中无限情,满藏着深情;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花开、呢喃为曲,谱就人间倾心恋,满盛着眷恋。

  【设计意图】

  介绍通感及意象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对内容的概括及对诗中重点词句的赏析,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中语言的美感。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小结答案:

  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如“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写出了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在花瓣上的美好景象。又如“新鲜初放芽的绿”“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写出了百花润泽鲜艳、婀娜多姿,夜里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的明媚景象。

  《你是人间四月天》教案 4

  课时目标:

  1.品味修辞手法的妙用,体会这首诗写景、抒情的特点。

  2.体会并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领略了林徽因至美的语言。她写爱,用“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可谓匠心独运,极具创造性。人们对爱情、亲情、快乐和梦想的所有一切感悟尽在这四月天中。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这首诗可以说是新诗“三美”原则的完美体现。

  2.赏析

  写作中,写景贵在情景交融,分析一下这首诗中的景和情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总结:

  全诗以温馨舒缓的笔调细细地描绘一幅四月天的风景,诗里犹如飘散着一种淡淡花香般末春与初夏之间的韵律,很暖很舒服。

  首先是景,四月的时令里,黄昏时分星子悄悄密集,周遭景色里有轻风、有细雨、有百花、还有云烟。细雨花前,风动云烟,花开千树,梁燕微喃。这般美景本是天成,经作者的刻画来得更真切,好似马上就要跃出纸面。

  其次是情,灵动与轻盈的风景融入一春的烂漫与幸福。春风一夜花唱响,自由迷恋爱飞翔。有些飘逸,同时也是温情四溢。字里行间诠释着爱与希望,点点滴滴闪烁着春的光芒。

  【设计意图】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加深对本文写法的理解,进而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写作能力。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提问:这首诗是用哪种人称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人称,与“你”对话。在呢喃、在絮语中吟唱出作者对“你”的情感。“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赞颂,引出对“你”的描绘,“笑响点亮了四面风”“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将四月天里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图景:带着百花的冠冕而来,笑声点亮四面风,是轻柔的,是温暖的,是摇曳的,带来希望。

  2.提问:本诗可谓是运用了多重比喻绘“你”的形象,具体说说诗中都把“你”比喻成了什么。

  “你”如“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变化万千,是或喜或嗔的形象写照;“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温暖娇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动描绘;“你”还是“爱、暖、希望”,浓烈真挚,是满载情谊的真情描摹。

  3.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交代了“通感”是本诗修辞上的一大特色,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再分析一下“通感”的运用有何作用。

  运用通感,传递爱意。在林徽因的笔下,爱变成具体可感的事物,它是视觉上“一树一树的花开”,它是听觉上燕子在房梁间的“呢喃”,它还是触觉上微风吹拂而过的“柔软”。诗人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表现出爱之深、情之切、意之密。“人间的四月天”是诗人构筑的爱的空间、暖的住所、希望的栖居地。

  【设计意图】品味本诗修辞上的妙处,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学诗、写诗奠定基础,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说说整首诗除了内容纯净和语言优美之外,还有哪些其他艺术特色。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以小组方式呈现探究结果:

  示例:

  1.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运用“四面风”“云烟”“星子”“细雨点”等意象来表达诗人对“你”的喜爱之情。

  2.动中有静的描写方式。例如诗句“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将一幅生动的春风灵舞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还有风烟星雨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花开燕语图等,都为读者展现了动中有静、情景交融的美妙场景。

  3.摇曳多姿的修辞手法。“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清新婉丽的意象通过比喻、排比的手法一一呈现,伴以音乐般的明快节奏,朗朗上口,易于吟诵。

  4.层层深入的结构形式。从“早天的云烟”“点洒的细雨”“雪化后那片鹅黄”到“初放芽的绿”,诗人的情感通过各种意象层层推进,于末尾发出了“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高呼,把情感推向极致,并与诗的开头相呼应。

  【设计意图】这首诗堪称经典之作,初中生在理解上可能有点困难,本阶段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品味语言,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一、基础题

  1.从押韵的角度,指出这首诗运用最多的韵脚是什么,都有哪些字是押韵的?这首诗在押韵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写作中都运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都描写了哪些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段阅读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节选)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4.诗中都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句式优美,配合着整齐的韵律,读起来错落有致,渗透着一种和谐之美,试从诗中找出一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尝试以“人间四月天”为主题,写一首现代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小结答案:

  1.示例:“an”韵,如“天”“变”“烟”“软”“闪”等。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2.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鲜妍、鹅黄、绿、白莲”,让读者有温暖的心理感受,带给人们一种温润的美感。

  3.画面和声音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鹅黄和白莲之间有人们笑的声音、风舞动的声音、雨滴洒落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和阳光一起浮动的流水的声音、树儿花开的声音以及那春天最不可缺的燕子的声音,在洁白温暖的画面上,这些声音喧闹起来,给人一种欢快、快乐的感觉。

  4.“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柔嫩喜悦”“花开”“燕在梁间呢喃”,表现了诗人四月天里内心的喜悦及对未来的希望。

  5.示例:“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

  6.示例:

  四月的梦

  四月的月亮偷走我的声音,

  歌声把我引到窗棂。

  垂柳摇曳的身姿,

  在睡莲的缝隙间倒出你的影。

  我想轻呼你的名,

  鱼儿摆摆手,

  搅碎一池灿烂的星,

  装点了初夏的梦境。

  板书设计: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笑声勾勒画面

  黄昏晕染早春

  圆月构筑美满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爱”

  暖色点亮诗情

  希望温暖春天

  教学反思: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将内容与形式巧妙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对韵律的追求和谐地串联。可以说这是一首能够反复吟诵、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但作为九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理解,需要教师有耐心地细致引导。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首诗的主题“爱”,告诉学生全诗从不同角度写“人间的四月天”,正是为了全面表现爱之深,情之切,意之密。反思整堂课的教学,对于这首诗写作特色的讲解不是很成功,如果在讲解之前,教师先出示讲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实例作辅助理解,最后再深入理解,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你是人间四月天》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富有情意的意象。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本诗歌的朗读资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独白下面的文字,让学生收听,融入本诗写作的意境。(出示课件1)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同学们猜猜她是谁?

  她就是一代才女林徽因。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好友众多,林徽因的一生可为充满了真善美,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来领略一下这份美好!

  教师板书课题: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出示课件2)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是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出示课件4)

  林徽因(1904—1955),文学家,建筑学家。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代表作有《莲灯》《九十九度》等。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开拓者。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诗内容做准备。(出示课件5)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据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回忆,这首诗是作者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3)知识链接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新月派及新月诗。(出示课件6、7)

  新月派源于新月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社1923年以来以聚餐会形式形成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林徽因、闻一多等。1925年由徐志摩编辑《晨报副刊》,增辟《诗镌》《剧刊》,提倡现代格律诗和国剧运动。1927年春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前期偏重于发表新诗,讲究格律,形成一种文学流派,被称为“新月派”。

  新月派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后来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明确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为新格律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

  (2)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9)

  教师指导:“鲜妍”与“鲜艳”的区别,相同点都有“美丽”的意思;不同点,“鲜妍”指鲜艳美丽,侧重指光彩。“鲜艳”指鲜明而美丽,侧重指色彩。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题目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10)

  教师提示:对于文章的题目的理解,我们一般可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去理解。

  预设1:诗题即是比喻,直接说“你是”,而不说“你像”,肯定之情、赞美之意溢于言表。

  预设2:将“你”比作“四月天”,充满生机与希望,就像四月天一样美好,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2、听播放的音频,然后反复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出示课件11、12)

  教师提示:

  朗读指导:

  (1)停顿要得当;

  (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

  (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4)注意重读的词语;

  (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学生边读边标出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3、有感情地再读诗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描绘了哪几幅图画?(出示课件13)

  教师:同学们根据刚才听读了诗歌的朗读,现在请你们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一下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同学们抢答。

  学生1抢答:春光风舞图。

  学生2抢答:风烟星雨图。

  学生3抢答:月夜花开图。

  学生4抢答:雪后新绿图。

  学生5抢答:花开燕语图。

  步骤二:朗读诗歌,精读细研

  (一)学习第一节

  1、下面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4)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师生讨论,分析归纳。

  预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笑响拟人化,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将“你”的轻灵、活泼,“我”的欢快、喜悦写得形象生动。

  2、“点亮”一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妙处?(出示课件14)

  教师点拨: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一定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学生回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笑声的清亮与悦耳,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欣喜。

  (二)学习第二节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一节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15)

  教师:同学们一起深情地朗读下面诗句,然后分析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学生回答:诗人将“你”比喻成“四月早天里的云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的轻盈自在,无拘无束,充满了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由衷地喜悦之情。

  4、“闪”字用在这里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出示课件15)

  教师提示:词语表达效果,一定要结合诗歌语境来分析。

  预设:将静态的“星子”在朦胧的“云烟”中若隐若现的情形写得具体可感,突出了“星子”的动态感,形象生动。

  (三)学习第三节

  5、“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这句话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6)

  教师:同学们朗读下面的诗句,然后去分析上面的问题,不能离开诗境去分析。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教师提示:读完这几句诗,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诗句的句式、用词方面去分析回答。

  学生甲回答:这句话是倒装句。应为“你是那轻,那娉婷,鲜妍”。

  学生乙回答:突出了“你”“轻”“娉婷”的特点,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

  (四)学习第四节

  6、这一诗节中运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写“你”?读后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出示课件17)

  教师:同学们,运用恰当的语调、情感去朗读下面的诗句,如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预设:运用“鹅黄”“绿”“白”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写“你”,它们都是明亮的暖色,给人温润的美感,让人感到温暖、生机与希望。

  (五)学习第五节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下面的诗句,分析回答下面的两题。(出示课件18)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7、如何理解“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教师提示:本题是理解诗句含义,我们一定要结合诗的语境来分析。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预设:直接表明“我”对“你”满怀希望,这爱的呼唤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8、如何理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的?

  学生回答:“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诗的开篇遥相呼应,更加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对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9、自读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每一节分别赞美了什么?(出示课件19)

  教师:同学们自主归纳本题,然后抢答。

  学生1抢答:第1节:赞美“你”的轻灵、光艳。

  学生2抢答:第2节:赞美“你”的柔和、恬静。

  学生3抢答:第3节:赞美“你”的鲜妍、庄严。

  学生4抢答:第4节:赞美“你”的新鲜柔嫩。

  学生5抢答:第5节:赞美“你”的爱,暖和希望。

  步骤三: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请反复朗读诗歌,试析第1—4节的结构特点。(出示课件20)

  教师:同学们,回答本题时,我们要认真去分析、看看每一节诗,再从全体上去对比一下,回答。

  预设1:本诗第1—4节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形成复沓、对称的乐章;

  预设2:将心中的爱以一幅幅四月天丰美的画面作比,节奏明快;

  预设3:排比的句式将画面连接,情感如水面涟漪层层叠叠,荡漾起伏。

  2、本诗中,“你”字反复出现,你能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出示课件21)

  教师提示:我们应该从人称作用方面去分析,人称的不同或转换,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学生回答:本诗中“你”字反复出现十二次,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

  教师补充:“你”字的每一次出现,歌颂四月天,不仅是在向“你”倾诉,是一种形式美感与内容美感的深层次结合。

  3、小组讨论: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结合诗句分析。(出示课件22)

  教师:把学生分为6至8个小组讨论,最后每组选出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各组答案,最后指正。

  教师指正:诗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在花前,百花鲜艳、婀娜,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的,芽是嫩绿的,莲是洁白的,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

  四、课堂小结

  1、这首诗歌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同学们概括这首诗歌的主题。(出示课件23)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这首抒情诗中,诗人使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极力抒写“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表达了对爱的热烈歌颂。

  2、分析明晰本诗写法,体会写作特色。(出示课件25、26)

  (教师讲解,学生记录)

  预设1:意境清新,画面优美。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诗意的画面映入我们的眼帘,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自然地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美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预设2:结构匀称,富有建筑美感。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审美心理,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

  五、诗歌深读,学后感悟

  教师:同学们,我们深度阅读了这首诗,你们感觉本诗作者林徽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出示课件24)

  师生归纳:林徽因,一个才貌双全、诗情洋溢、倾国倾城的民国奇女子,她是一位建筑学家、文学家。她风姿优美,才情动人,宛如清水中的一朵白莲。她何尝不是“人间的四月天”。

  六、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28、29、30、31、32)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七、课外延伸,拓展探究

  1、阅读林徽因的《那一晚》,按照回答后面的问题。(出示课件33、34、35)

  2、阅读沙鸥的《新月》,按照回答后面的问题。(出示课件36、37)

  阅读点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诗人将新月比喻成船,虽浅显但却真挚,它使我们想起那首儿歌“弯弯的月儿像只船”,让人倍感亲切。这句也是全诗的引子,后面依此展开想象。“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身处异地他乡的诗人只能借助这叶扁舟,踏上回乡(思乡)之路。“花香,夜香。故乡正是春天”,这里诗人化虚为实,将对故乡的赞美用“春天”“花香”“夜香”等形象来寄托,给人以多感官的体验和美的享受;“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仿佛故乡的亲人也在做着同样的梦,在欢迎着游子的归来,从而表现诗人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向往之情。在这首短诗中,诗人将对故乡的眷念和向往之情表达得淋漓酣畅,丰富的想象力让诗人的思绪插上腾飞的翅膀;两个“你”指的是故乡,在诗中的作用是使表达真切,诗人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意境,读了这首诗,我们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低吟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酸楚。

  八、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38)

  1、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查阅更多关于林徽因的资料。

  2、读一读林徽因的其他作品。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27)

  【教学反思】

  这首诗有着美的意象、美的灵魂。但是因诗意朦胧,再加上诗人离我们太久远,所以教读这首诗,从诗人和背景入手,先让学生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的背景,再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的情感,这样就简单多了。不足之处在于对新格律诗的理解有限,因此学生不能很好地体会本诗的艺术魅力。

  【课后预习】

  1、利用工具书疏通第6课《我看》的重点生字词音形义,扫清学习本课的障碍。

  2、《我看》一诗的前两节以“我看”领起,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我看》这几节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你”指的是什么?

  《你是人间四月天》教案 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通过原诗与改写诗歌停连、重音、关键词、换行的对比品析,感受诗歌情感意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重点)

  2.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读题目,说说自己心中的“四月天”。

  2.诗歌重点写“你”还是“四月天”?从诗歌中找出依据。

  3.要表达心中所爱用“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不是更直接更热烈,为什么诗人却选择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来抒发“爱”的情感?这一句又出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说说你的看法。(诗意诗眼)

  二、课堂活动:我读我比

  看看展示的诗歌与原文哪儿不一样?比一比哪个更能写出“四月天”的美。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声点燃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换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柔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烁,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艳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一环节主要进行重点词句“点亮”与“点燃”,“交舞”与“交换”,“柔”“闪”与“柔软”“闪烁”,“细雨点洒在花前”与“细雨点,洒在花前”等词语、断句的比较,换行的品析,重音与节奏的感受。所有的活动在朗读的基础上开展。

  (通过停连、节奏、重音、换词比较等方法进行朗读活动,品析诗歌意蕴,读出“四月天”之美妙绝伦。)

  三、课堂活动:我悟我说

  1.由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回归题目,挖掘诗歌内涵。

  因为爱“你”,“你”人间的“四月天”。用心中之美景写心中所爱。

  2.“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品析主旨句。

  有爱就有温暖,就有希望,未来如此,生活亦如此。

  四、课堂活动:我心我写

  仿写“你是……”

  五、课堂活动:我情我抒

  师生合作完成配乐朗诵。

  六、作业

  荐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摘抄感受最深的语句,写写自己的体会。

  《你是人间四月天》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2、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诵读,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课堂导入】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很多人认识她,是因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这些光芒耀眼的名字。

  【作者简介】林徽因在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

  【创作背景】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徐志摩罹难,是为了赶赴林徽因举办的演讲会,而当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得昏倒在地上,还委托丈夫去出事地点捡了一块飞机残片,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情深至斯,令人无限叹惋,因此不少人在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坚信这首诗是为徐志摩而作。另一说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标题解读】

  “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不少人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对“徐林恋”念念不忘,仍然记得徐志摩《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以及林徽因悼念徐的《别丢掉》中那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流着,有那回音。”故而,人们借用“四月天”来指代两人未能圆满的爱恋。

  总而言之,不论为什么写作,这都是一首“爱”的颂歌。

  【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miǎn)呢喃(ní)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呢喃:本课形容燕子的叫声。

  【整体感知】

  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1、诗中的“你”指代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指代“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突出了“你”娇柔、温和、静雅的特点。

  2、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意境?

  明确:意象:四月天、风、云烟、星子、细雨、花、月圆、新芽、白莲、燕。

  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4、请同学们再品读诗歌,仔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明确:这首发表在1934年《学文》上的作品,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对儿子降临人世的喜悦和对儿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诗是一首表达母爱的亲子之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表达了对儿子的无比喜爱和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5、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6、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

  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

  情感之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是母爱也好,爱情也好,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7、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结合诗句分析。

  【交流点拨】

  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

  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花瓣;百花润泽鲜艳、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这些景和物都给人一种温馨柔媚的感觉。

  【创作技法】

  第二人称,与“你”对话。在呢喃、在絮语中吟唱出作者对“你”的情感。“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赞颂,引出对“你”的描绘,“笑声点亮了四面风”“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将四月天里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图景:带着百花的冠冕而来,笑声点亮四面风,是轻柔的,是温暖的,是摇曳的,带来希望。

  多重比喻,具体了“你”形象。“你”如“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变化万千,是或喜或嗔的形态写照;“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温暖娇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动描绘;“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青翠欲滴,是生机活力的特质刻画;“你”还是“爱、暖、希望”,浓烈真挚,是满载情谊的真情描摹。

  捕捉意象,动静结合。本诗意象瑰丽多姿:“四月天”“云烟”“鲜妍百花”“白莲”“燕”,意象与意象的串联,编织成暖春图。朦胧的“云烟”、“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呈现出一种轻柔飘逸的动态之美;“夜夜的月圆”、“期待中”的“白莲”,又是一种静谧宁和的静态之美。动静结合之中,抒发了爱的真谛。

  【结束语】

  这首诗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把“你”比作“四月天”,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对“你”的爱既温柔,又绵软,读来如微风拂面,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

  【拓展延伸】

  作为新月诗派的重要人物,林徽因以其轻灵温婉的笔触留下不少经典诗作,而新月诗派中另一位诗人——卞之琳,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篇章。请同学们品读卞之琳《断章》,比较这两位诗人各自的诗歌特点。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交流】

  徐志摩《再别康桥》,卞之琳《半岛》等。“新月派”诗歌提倡新格律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你是人间四月天》教案】相关文章: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02-16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语录03-14

你是人间四月天作文02-26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文05-31

你是人间四月天作文15篇05-31

散文你是我最美的人间四月天10-26

人间四月天作文04-16

人间最美四月天10-05

人间四月读书天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