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1 10:19:0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优选[7篇]

语文教案 篇1

  通过学习《an en in un ün》,使同学们认识拼读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节。

  教学内容:

  复韵母 an en in un ün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拼读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节。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拼读声母与an、en、in、un、ün组成的音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家的意义。

  教学重点:

  拼读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节。

  教学难点:

  前鼻韵母 un、ün、整体认读音节yuan、yun的正确认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秋高气爽,森林里传来一阵欢笑声、喝彩声……原来森林里正在开运动会呢!我们也去看看吧!

  2.仔细观察图,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了运动会?它们进行了哪些比赛项目?

  3.小动物们也邀请我们来参加运动会,找一找它们身边的前鼻韵母,你们赶快行动吧!

  二、学习前鼻韵母an、en、in

  1.看图感知“an”的发音

  2.学习“an”的音和形。

  观察“an”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a和n组成了an。“n”在这里不是声母,它表示鼻尾音“n”。

  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练习。

  拼读g—ān—gān。

  3.en、in的学习方法与an类似。

  三、书写前鼻韵母an、en、in

  1.观察三个鼻韵母,说说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字母要写紧凑,学生观察。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议。

  四、练读an、en、in的.四声

  1.四声的小帽子应该带在哪里呀?(出示an、en、in的四声)

  2.学生练读、指名读,打乱顺序读,开火车读。

  五、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和yin。

  1.出示海豚顶球图,图上画的球是什么形状呀?

  2.把“圆”的第二声变成第四声,让学生试试。

  3.指名读,教师示范、纠正。

  4.师讲:yuan这个整体认读音节较长,要整体记忆。

  5.采用多种形式读,巩固读音。

  6.yin的学法和yuan类似。说明:in不能独立成音节,要想给汉字注音怎么办?

  7.练读yuan和yin的四声,玩听词语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

  六、认读音节词。

  1.出示音节词tán qín zǎo chén yuán quān qīu yǐn。

  2.指导学生读好tán qín zǎo chén yuán quān qīu yǐn等音节。

  3.同座同学相互读。

  4.指名读。

  七、认字,巩固前鼻韵母的学习。

  1.出示图,让学生自己看图读拼音认字,小组交流、检查。

  2.指名读,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

  八、拓展活动

  做卡片,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g—ān—gān。g—án—gán。

  g—ǎn—gǎn。g—àn—gàn。

语文教案 篇2

  语文教案-放弃射门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足球吗?能和大家谈谈自己喜欢的球星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足球有关的课文“放弃射门”(板书课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二)初读课文

  1.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理解生词(或联系上下文),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点名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精妙绝伦:精致巧妙的程度,没有谁可以比得上。文中指精彩的射门无人比得上。“伦”,同类、同等。

  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束(多指文章)。文中指福勒带球突破的动作流畅自如。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文中用于描写福勒主罚点球时的态度。因为福勒认为不该得到这个点球,只是敷衍应付罢了。

  竭尽全力: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不言而喻:喻,明白。不用说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微乎其微:微,小。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一瞬间:转眼之间,形容时间极短。

  辉煌:光辉灿烂。

  抑制:压下去,控制。

  震撼:震动,摇撼。

  经典:指传统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平庸:平常;很普通。

  3.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足球场上激烈的比赛场面,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运动员福勒却放弃了射门,观众深受感动的事。

  (三)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1.自由读文,记录下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并归纳所提出的问题。

  (1)足球运动员福勒是在什么情况下跌倒的?

  (2)福勒为什么在那种情况下请求裁判收回处罚而且放弃射门?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4)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上节课归纳出来的问题。

  2.从福勒高尚的体育道德和风范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一)出示上节课共同归纳的问题,自学探讨,小组交流

  (二)全班交流

  1.在什么情况下,运动员福勒跌倒了?

  对方守门员西曼在明知自己如果扑到福勒的身上,自己必然受伤,还可能被罚点球的情况下,还是像疯了一样,不顾一切扑出球门,福勒怕踢中西曼,所以才在已完成百分之九十的破门动作只差最后一击时,福勒将脚收回。由于出脚太猛,又收得太疾,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在地。

  2.在这种情况下,福勒为什么请求裁判收回处罚并且放弃射门呢?

  福勒看到对方西曼没有出危险,自己感到很欣慰,他心中考虑的是足球比赛的全局,而不是个人的是否辉煌。所以,此时,他请求裁判撤回对西曼的惩罚而漫不经心地完成了自己得到的这个点球。

  你认为福勒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从而体会到福勒的体育道德。)

  师过渡:是啊!和我们大家想的一样,全场观众对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其中包括支持福勒对手的观众。

  3.出示文中最后一句话,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对福勒做法的高度赞扬。赞扬他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风格;赞扬他崇高的人性美;赞扬他的纯洁与无私;同时,也是对人们的一种希望,一种教育

  4.自由读前两段,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谈感受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或收获?

  2.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对福勒,对球迷,对同学们)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积累你喜欢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26 放弃射门

  高尚的体育风范

  保持足球运动的团结性

  (人性美)

  教案点评: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从而设身处地地去感悟文中重点句段的含义,再通过互相交流,加深理解,最后通过感情朗读反馈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悟程度,从而感染自己,感染每一位同学。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来感受文中包含的'人性美。通过教师自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设身处地地去领会,去感悟,去交流,去表达。

  探究活动

  一、认真读一读由北京市青少年研究所调查后撰写的《北京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一文,讨论:

  1.如果你遇到这些问题,你会如何处理?

  2.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二、结合本班情况和我们身边的实际,也搞一个类似的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再展开讨论,制定出遵守社会公德的有效措施。还可以将活动扩展到全校的范围,向全校少先队员提出相关的倡仪。

  北京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

  您身边有人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吗?有人乘车不排队吗?这些社会公德问题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在北京正积极申奥的今天,北京人特别是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好坏,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在刚刚结束的一项针对北京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的青少年觉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在他们中间并不少见,这个调查让我们走近了北京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真实现状。

  现状一:不太卫生的公共卫生

  调查中,当问及“您对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的看法”时,19.1%的青少年认为这种现象“很普遍”,还有近四成(38.5%)的人认为这种现象是“普遍”的,而回答“很少”的比例仅有17.6%。在回答“当看到有人乱扔果皮纸屑时,您会怎么做?”时,近四成(35.9%)的人会非常主动地“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但是选择站出来“上前制止”的比例仅为12.1%,而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高达44.3%,选择“扔个果皮算什么”的也占到6.8%,后两项之和高达51.1%,也就是说在面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破坏公共卫生的行为,更多的人采取的是置之不理的态度,至多是自己不去破坏,榜样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面对这种不良行为,更需要的是勇敢的制止。

  现在的时髦青少年除了服饰前卫外,嘴里嚼着口香糖似乎也是一大特点,但是对嚼剩下的口香糖残渣的处理,却成了令人头疼的事情。据报道整修过的天安门广场就曾经被小小的口香糖残渣弄得很狼狈。因此在调查中,我们问到“修整一新的天安门广场已粘有许多口香糖残渣,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超过七成(74.4%)的人肯定这种行为是“不文明行为”,但仍有不少人(25.6%)对此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中9.4%的人说这是“习惯成自然”,还有9.0%的人说“我也干过,不吐咋办,也不能吞下去”,另外8.6%的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垃圾箱太难找”。爱嚼口香糖是个人自由,但把嚼过的口香糖用纸包好投进垃圾箱,只是举手之劳,从这里也可以折射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和修养。

  现状二:不太有秩序的公共秩序

  青少年是否遵守公共秩序,更多地反映在他们平时是否遵守学校中的公共纪律。在调查中,我们让被调查的青少年回答“在食堂买饭是否排队”,“公共场所是否大声喧哗”,“上课是否迟到早退”。结果,10个人中就有4个回答“在食堂买饭不排队”的现象普遍存在;超过一半(54.2%)的人认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现象也不少见,还有38.3%的人认为“上课迟到早退”也是常事。

  我们把调查视野从校园转到校外,让被调查的青少年回答“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您是否会主动让座?”,两成人(19.9%)选择了“假装没看见”,“别人不让,我也不让”;在回答“您外出遇到红灯时,将怎样做?”时,18.8%的人选择了“经常闯红灯”,“警察在时遵守交通法规,警察不在时不遵守”;在回答“每年到自行车纳税时,您会如何做?”时,竟有近三成的人(28.6%)选择了“能躲就躲”,“从不纳税”,“从别人车上揭下税标,贴到自己车上”等。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他的《论公德》中就曾指出:“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但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看来,这个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现状三:不太被爱惜的公共财产

  曾几何时,校园中的“课桌文化”成了一道风景,不少学生在这里抒发情怀,发表见解,甚至有人把这些文字收集起来,说这里蕴藏了无尽的灵感。本次调查中,当问到:“您对课桌上乱涂乱画的看法”时,高达60.1%的人认为“很普遍”和“普遍”。

  “长流水”和“长明灯”的现象也经常被青少年视而不见。在回答“您对宿舍中长流水、长明灯的看法”时,高达40.3%的人认为“很普遍”和“普遍”。另外,在回答“当您借到一本被污损的图书时,您的反应如何”时,24.7%的人认为“公家的书就是这样”和“没什么,自己也曾这样做过”。

  其实,爱护桌椅,节约用水的道理一点不难理解,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令人痛心的事情发生呢?难道只因为这些东西姓“公”吗?

  众所周知,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成长主要受社会环境和成人的影响。调查中我们问到:“您认为决定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时,62.8%的青少年选择了“社会环境”,38.2%的人选择了“家庭陶冶”,27.1%选择了“学校教育”,15.8%选择了“成人表率”,11.2%的人选择了“舆论导向”,9.4%选择了“影视作品”。可见,绝大多数青少年认为社会环境、家长、教师等成人在他们公德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和表率作用。但是,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一些成人品行不端,这些将会对青少年良好公德的形成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六亿神州尽尧舜”只是一个美好愿望,多数人还是凡夫俗子。可以相信,惟有未来社会的代表———青少年自觉养成社会公德意识,遵循社会公德规范,我们社会道德的风貌才会有极大改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也才会随之提高。

  调查背景说明:本次调查是由北京市青少年研究所,于20xx年5月至9月,在北京一些大、中学校共发放问卷1800份,同时辅以个别访谈、实地观察、资料收集等方法进行的。在发放的1800份问卷中,回收有效问卷1782份,有效率为99%。其中,男性占54.2%,女性占45.8%;中学生占55%,大学生占45%;党员占2.4%,团员占72.2%,少先队员占13.0%,群众占11.7%。

语文教案 篇3

  家庭生活是平凡的,然而正是在这平凡之中蕴涵着深深的爱。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事情的经过。第一部分(1-3)麦克的准备。通过麦克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麦克的家境、父亲的辛劳以及小麦克的懂事和善良。第二部分(4—文章结尾)写麦克完成心愿。先写麦克挤奶前的紧张、激动的心理;完成心愿后写他的紧张与期待,父亲的惊喜、感动与幸福。寥寥数语,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

  全篇通过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简洁的对话,细微的动作,使父子情深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共鸣。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在生活小事中所蕴含的父子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父子之间的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关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份礼物,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学情简析:文章文字浅显、易懂。相信学生只要用心读就一定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礼物”导入新课

  1、课前我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份礼物,准备了吗?

  (学生拿出礼物)

  你准备把礼物送给谁?为什么送给他?

  2、“新年快到了,小麦克为自己的父亲送上了一份什么样的礼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新年礼物》(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教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准确、通顺、读流利感受父子真情。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攒、挪”的读音。

  (2)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①借助词典理解:思忖、井井有条、呜咽。

  ②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怦怦直跳、吱吱嘎嘎。

  3、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评价,纠正字音。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在小组内分析记忆字形,给生字组词。

  2、注意“殊、呜、彼、套”容易写错。

  3、指导书写,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作业

  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并能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感受父子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新年礼物》,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课文,看一看麦克送给父亲的是一份怎样的新年礼物?

  二、品读课文,感受真情,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麦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注意抓住麦克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来体会。

  2、在小组内交流读后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

  (1)2、3段麦克的心理描写——麦克是一个善良、懂事、爱父亲的孩子。

  (2)4段,麦克的心理和动作,抓住“二十次醒来”划火柴看表,激动、摸索着下楼,悄悄打开“来体会麦克当时的激动、紧张的心情。

  (3)第5段挤奶的过程看出麦克的动作麻利、熟练,平时经常帮父亲干活。

  (4)6、7段等待父亲时心理描写:用手按着,怦怦直跳的胸脯。“竖起耳朵听”急切的期待着——内心充满幸福。

  4、作者在刻画麦克这个人物时非常注重他的心理描写。

  课件出示

  (1)或许是第二十次醒来了,每一次他都划根火柴,看一眼那只古老的钟,一点半、两点半……

  (2)时间一分一秒地挪动着——五分钟、十分钟……他急切的期待着。

  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麦克当事的心情怎样了?

  你能把他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怎样读更好?

  >

  练习朗读,体会麦克的激动、紧张、急切、兴奋的心情。

  5、刚才我们感受到了麦克在送给父亲礼物时的心情,那么父亲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

  (1)第一段,对麦克的心理描写“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辞辛苦的工作,他是多么爱我呀!……不过他知道父亲是不喜欢多花钱的。可以看出父亲勤劳、节俭、爱孩子。

  (2)第八段“父亲笑着,一种带着呜咽的笑”。父亲会想些什么?

  (3)最后一段,父亲的手臂紧紧的搂着他。麦克又会想些什么?

  三、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体会麦克的心情。

  2、从课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人与人之间送礼物是友爱的表现,礼轻情意重,礼物的意义不在于价钱的多少,而在于付出了真情,传递了爱和友谊。现在,你决定送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给你父母、长辈或是朋友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在生活中,你有过像麦克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自己当时的心情。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知识点: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能力点: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周密的特点;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本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本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

  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拱桥、陡坡、和谐、饮涧、匀称、桥墩、郦道元

  2.解释词义和字义:惟妙惟肖、和谐、匀称、古朴、巧妙绝伦

  以上两项可利用多媒体出示小或利用投影显示。

  3.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短语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2)“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请问:桥有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标准。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材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三、点拨阅读

  (一)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这一点,我们在初一学《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时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用三分钟时间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事物,读时要用笔在课本上标注。

  教师归纳。板书:

  石拱桥:(1-2)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中国石拱桥:当代发展(10)

  1.石拱桥的特点。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可组织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点明,视时间而定)

  —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方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教师归纳。板书: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居领先地位。根据:(一)“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二)“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表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除此之处,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分布广,有的宏大,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教师归纳。板书: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说明了它的坚固及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

  第5段桥的长、宽数据,表明它惊人的雄伟。接着指出它设计科学,技术巧妙,这是从总体上介绍赵州桥杰出的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它的科学与巧妙。同学们应注意,每个方面都不只介绍了特点,而且说明了这样设计施工的原理。这正是说明文的特点:就事物及其道理做解说。

  ①一个“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当时世界之最的大拱,怎么保证交通便利?

  —赵州桥的设计者打破常规,将桥洞做成弓形,桥面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可以说的确巧妙。

  ②这样一座大桥,又是独拱桥,用石材多,对两岸桥基压力会很大,怎么办?

  —汛期河水暴涨,会对桥身猛烈冲击,怎么办?设计者创造性设计,拱上加拱,不但一举两得,而且收到了美观的奇效,不愧巧妙绝伦。

  ③桥如此长,如此宽,怎样保证它的坚固?怎样便于施工?

  —设计者匠心独运,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弧形桥洞,真是制造奇特。

  ④除了结构奇巧之外,赵州桥的形式也匀称美观,同四周的景色配合和谐,艺术价值也是不朽的。

  值得注意的,还有:作者前引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构造奇特,后引张鷟的话说明桥的形式美观,最后点明赵州桥是以李春为代表的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先总后分再总,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四、课堂小结

  赵州桥独具的特点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赵州桥是位于洨河上的独拱石桥,接下来,文章又举出了永定河上的多拱石桥卢沟桥,这就印证了中国石拱桥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思考: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关系?

  2.完成练习一、二(其中卢沟桥的一部分作为预习,先不填入表格,但要在课文上标注。)

  3.预习、思考三、四、五。

语文教案 篇5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十三课,一起读课题。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和老师一起写课题。上节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老人很勤奋。

  生:他很有毅力。

  生:他很坚强。

  生:他很自信。

  师:这些印象是怎么得来的?

  生:读书。

  师:对,读书得来的。

  师:老师没想到他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天游峰。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天游峰的一节,用书上的话回答。

  生:在第二节。

  师:“像——”读读,你们觉得天游峰怎么样?

  生:险、高。(板书:险)

  师:张老师这么高的山是不敢爬的,上次上黄山,不敢上。这句话怎么读?

  指名读。

  师:为什么好不得意?

  生:觉得自己的勇敢,因为我爬上了。

  师:其实这一节描写的是什么?

  生:生活环境。(板书:环境)

  师:这是一写人的文章,既然是写人的,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出场。

  师:什么叫出场?你们看过戏吗?

  生:要有前奏、敲锣打鼓。

  师:读第三节,看看他是怎么出场的?

  生读。

  师:很有意思啊,他怎么写的。

  生:他是借助扫路人的'声音写出他的出场。

  师:为了老人的出场,他用声音来铺垫,这使我想起了一首诗:“恰似―――烟波浩渺――”。

  继续读,老人怎么样的?

  生读。

  师:作者怎么描写老人的。

  生:(读)从是外貌上来描写的。

  师:读后觉得老人怎么样?

  生:很清贫。

  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很质朴、褐色的衣服。

  师:我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与一般的扫路人一样啊。第二次写扫路人在哪里?

  找。

  生:第八节。

  师:纠正读音:“削”。与第一次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第二次写得清楚,面色黝黑。

  师:我奇怪了,第一次时间早,第二次晚,天色越来越黑,却写得越来越清楚,为什么?

  去读第4-7自然段。

  生:作者第一次只是简略地看一看,第二次老人把他领进了自己的屋里,为他沏了杯茶,他们成为知己了。

  师:一杯茶就贿赂他了?再默读思考。

  (生默读)

  生:他一开始简略地看一下他穿什么衣服,第二次写仔细地看了。

  师:为什么要仔细地打量?

  生:那层层叠叠地路,却扫上扫下,我很佩服他。

  师:那山高不高

  生:高。

  师:游客爬上去都感到气喘吁吁、半途而返。

  师:读一读第六节。

  生读。

  师:从第六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老人很乐观,他却说“不累,不累”,说明他爬习惯了。

  师:难道他真的不累吗?

  生:不是。

  师:看看他怎么说的?

  生: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说明什么?

  生:他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他――(引读: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他把扫路当成了一种享受。

  想想第三节,他扫地时“哗――哗――”一般人很累。节奏很快。把扫路当成了什么?

  生:一种乐趣。

  师:对作者来说是什么?

  生:一种启发。

  师:想读吗?

  生:想。

  指名读。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师:有没有谁出老人对工作的热爱?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想听我读吗?

  师:听老师读,哦,不,看着老师读。

  师范读。(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生:自主练习朗读。

  师:谁愿意读。我找个瘦点的同学。

  生:我读我读。

  (指名读)

  师:如果你是老人,你为什么感到不累呢?

  生:我把扫路当成看风景。

  (生鼓掌)

  再指名读。

  师:我正在看他对我笑?把工作当成享受。很腼腆。为什么天不黑的情况下,我能看出大致的容貌,天越来越黑,却把老人看得更清楚了。

  生:他一是一般的人,这么累的工作却很喜欢。因此,感动了作者,才仔细地打量他。否则是表现式的,轮廓式的。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了扫路人?找一找看一看,这些文字里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默读。

  生:(读第十节。)

  师:是啊,我能舍得走吗?

  生:不舍得。

  师:这节你感受到老人怎样?

  生:老人很热爱祖国。看祖国的山山水水。

  生:扫路人热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走。

  师:老人说,他早该退休了。却舍不得走,(引读――)这是哪儿的?

  生:天游峰。

  生:老人很喜欢天游峰。

  生:他很热爱大自然。

  生:他喜欢天游峰的每一个地方。

  师:(再次引读第十节)我能舍得走吗?这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老人太热爱这里了,你能读出来吗?我们换种方式。来跟我比一比。我普通话考了九十多分,播音员的水平,你们能比过我吗?

  生:能!

  师:比过我的方法是什么?孩子们,好好读吧。

  师:推荐两个最好的跟我比。

  生:我推荐我自己。

  师:为她的自信而鼓掌。

  (女生读。男生读)

  师:我读前喜欢咳嗽两声(扮老人相,呵呵)。读。三人谁读得好?

  生:老师。

  师:还有哪里写老人?

  生:我读最后一节。(生读)

  师:三十年后,老人多大了?

  生:一百岁。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觉到老人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特别健康。

  师:神仙,老神仙。

  生:自信。

  师:能把这种自信读出来吗?

  (指名读)

  师:“朗声大笑”怎么笑?(生笑)把老人的大笑读出来。

  师:老人是怎样的人?

  生: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的人。

  生:是个勤劳的人。

  生:他是个自信的人。

  师:他要活到一百岁。这节课,我们也和游客们一样,游兴未尽。

语文教案 篇6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文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设计理念: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口头表达和写作相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揣摩诗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文,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2、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3、师生共同准备秋天的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过后,城市开始换上了它秋天的行装,金黄成了它的主色调。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叠翠流金,爱它的落叶缤纷,爱它的菊香满园,也爱它的天高气爽……但是相信你们所体味到的秋天只是城市中的秋天,乡村中独有的秋天是另一个世界,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乡村的秋之风采。

  二、听读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初步感受诗中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相信大家都会被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深深打动。那么诗中描绘了哪些美景呢?

  3、你们所描绘的景色又分别组成了三组画卷,谁能给三节诗起出漂亮而整齐的名字?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教师板书)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感受课文中秋天的美好,同时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4、师:通过你们的总结,相信在你们的脑海中已经组合成了三副美丽的画卷,现在就请你们闭上眼睛再次感悟秋天的美好吧。师再次配乐朗诵。

  三、初读课文

  1、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2、学生齐读诗文。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3、指名朗读。

  师:学诗歌的关键是朗读,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读的时候注意语调、语速。

  指名朗读。

  师:要把握好诗文的语调,掌握好语速关键是要把握诗文中孕育的思想感情,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小组合作: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

  5、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四、研读课文:

  1、师:诗文语句优美生动,引发人们的想象,产生了独有的意境,这是因为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并且启动了听觉、视觉、味觉等多中感官,请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明确:伐木声丁丁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让人满口生香,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一层意思说,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设计说明】品秋,旨在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化理解,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2、师:在对诗文的进一步理解下,让我们再齐读诗文,读时注意重音。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都明确了读时应重点突出的字,但却千篇一律的把音读得很重。重读不是一定要把音读重,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轻或扬或缓或急,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朗读,并品味诗句的读法。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下诗文,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诵读建议:

  伐木声丁丁飘出幽谷——为了突出幽谷的深、静,“飘”可以读出拖音;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稻香”展示丰收的图景,要重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表明秋天舍不得离开农家,说明农家丰收了。“栖息”要重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安适的神态,“轻轻”要读出这种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写出渔民捕鱼时欢快的情景,可读的欢快一点。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写出了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都是秋天,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要重读,且“眼里”要轻读,表明诗歌将结束。

  【设计说明】诵秋,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习朗读的技巧;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文,品味优美的语言以及独有的语境。

  3、师:请大家再次齐读诗文,可以背诵的同学,请背诵诗文。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六、教师小结

  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以及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的运用下,原来秋天可以变的这么惬意,悠闲,可以变的这么富有诗意,更可以编织进这么多美丽的情怀和美丽的梦想。同学们,生活在城市中的你们呢?对城市的秋天有没有独到的见解呢?

  七、作业

  写一篇作文《岛城的秋天》。提示:可以运用拟人等多种手法,充分展开联想,写自己熟悉的、热爱的别于书本的美丽秋天;或选取诗文中一个诗节或几句话,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作。

  【设计说明】从课本中得到启发,由课内到课外,发挥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表达兴趣,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要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名言,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了解章回小说。 4、了解民间传统传唱艺术,热爱民间健康的艺术式样。教学重点难点:要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教学准备:找到一本章回小说

  教学流程: 1、基础练习 A写出下列词语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的快。第二组同学自己独立完成 B读两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C仿写句子。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喜怒哀乐的一种心情。

  二、日积月累 1、自读自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3、说说自己对这三个名人了解。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名言。互相学习看谁一口气背的多

  三、知识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短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这篇征文与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小说?这叫什么什么小说。这样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四:开心一刻自读这段快板,说说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样的快板。你喜欢吗?为什么?读出这段快板有感觉与韵味,你会读吗?用课件补充民间传唱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古诗教案05-27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精选]语文教案09-29

(精选)语文教案11-25

语文教案(经典)11-16

语文教案(经典)02-26

语文教案【经典】12-30

经典语文教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