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初中优秀教案语文八下答案

时间:2023-04-01 09:28:0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优秀教案语文八下答案

  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

初中优秀教案语文八下答案

  初中优秀教案语文八下答案1

  【设计创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色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

  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

  所以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音乐《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

  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

  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

  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板书课题,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畦 敛 髓 罕 蜕 鼎 拗

  辨析读音(要求掌握):确凿 攒成 长妈妈 系一条长绳 宿儒

  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葚 蛉 蝥 珊瑚 窦 厥 倜傥 叵 盔

  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确凿 轻捷 鉴赏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

  3、听配乐课文朗诵,思考:一个……的童年,并阐述理由。

  有趣、乐……

  (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

  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三、质疑问难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

  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正因为童年是如此有趣、快乐,作者才对这段经历产生依恋之情,请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体会其当时心情。

  (过渡段)

  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练习一、3)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交流解决。

  三、体验反思

  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作用。

  二、研读赏析

  1、学生阅读第二段,思考: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作者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何这么描写?

  (详略、顺序、感觉器官、多角度)

  教师小结:第一部分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

  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再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佳句妙词。

  2、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

  一是写人的动作,二是写鸟雀的动作,三是写竹筛的动作)

  3、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先生态度如何?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

  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4、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

  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初中优秀教案语文八下答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寂寥摇缀隶怆

  5.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

  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3.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初中优秀教案语文八下答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2-20

初中优秀语文教案:生命的意义10-07

初中语文《三峡》优秀教案10-11

八下语文总复习课件满井游记10-01

初中语文《木兰诗》优秀教案(精选10篇)12-05

八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6-15

八下物理复习10-05

初中语文《鸟的天堂》优秀教学教案设计10-08

八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推荐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