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音乐走进语文的教学教案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它有声、有韵、有调,三者串连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的,只是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无法再现了。但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肯定地说:音乐与语文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必行,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学会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为此,在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歌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新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有关的乐曲或歌曲,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能创设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入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如我在教学《失街亭》(高中第四册第11课)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以唱代讲
有位理论家曾经这样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播放或清唱一首能与课文内容高度匹配的歌曲,常常能把老师怎么也讲不清的、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给学生。
例如,在《杜鹃枝上杜鹃啼》(高中第一册第四课)这篇课文中,作者两次写到波兰民歌《小杜鹃》。文章第一段这样写:“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文章最后一段又写道:“西方人似乎爱听杜鹃声,所以波兰有《小杜鹃》歌。”在教学本课时,学生自读后就提出来:作者连《小杜鹃》的歌词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料定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并据此认为“西方人似乎爱听杜鹃声”呢?这岂不是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告诉学生,作者不知道歌词,而我却有幸知道。因为我小时候爱唱歌跳舞,唱过这支民歌,如今还大致能记得歌词。学生兴趣来了,一致要求我唱。于是我边回忆边小声地唱起来:“小杜鹃叫‘咕咕’,少年把新娘找。看他鼻孔朝天,一个也找不着。咕咕,咕咕¨¨¨”那欢快的旋律与歌词,打动了学生,歌还未唱完,同学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我问同学们:“这支民歌是哀切的?还是欢愉的?”“欢愉之声!”同学们齐声回答。真想不到,一支歌唱活了整堂课。
三、以乐带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积累”“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光大纲推荐的篇目就够多了,古诗文篇目中古文20篇,诗词曲50篇,更何况要求学生背诵的还有许多现代诗文。学生背诵任务可谓重矣,要想让学生轻而易举全背可谓难矣。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本人在教学中注意适当地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以唱代教,以唱入感,以唱带背。如本人在教学《虞美人》(高中第三册第12课)时,我在简单地介绍完作者、作品及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就直接放录音教唱同题歌曲,让学生在舒缓、哀怨的歌曲中感受南唐后主李煜奔腾汹涌、滔滔滚滚的无穷哀愁,感受其深切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恨。通过音乐这个中介,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词的意境。结果,歌唱熟了,词能背了,意境领会了,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配乐朗读
配乐朗读是现今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例如教《我与地坛》(高中语文第二册第11课),在教师范读第一部分“我与地坛”时,我便选取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配音,乐曲凄婉流畅,跌宕回肠,表达了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压抑悲怆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向命运挑战的倔强性格。这琴弦声,是和着血和泪,从作者的心中流淌出来的。它是盲艺人阿炳灵魂深入的哀痛与呼唤,是他对命运的抗争与反抗,是一位饱受生活的磨难,阅尽世态悲凉的音乐家对生活的无限感慨的真情流露。而我们的作者史铁生,又何尝不是“历尽沧桑”“彻悟生死”呢?文作者与曲作者的身世经历何等相似,情感又何其相通!
课文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字里行间蕴含着一个伟大母亲对自己孩子浓浓的关爱与呵护,在教学本段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地感受母爱,领悟亲情。布置学生朗读时,我随机播放了《世上只妈妈好》这首乐曲,悠扬、真挚、深情的乐曲深深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当读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时,他们早已泪流满面,甚而啜泣不已。他们在诵读课文的同时,终于找到了那份多年来想倾吐而无法说明白的情感。
就这样,通过配乐朗读,通过文字与乐曲的双重刺激,学生怎么能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又怎能领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呢?
五、以曲引写
音乐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能发挥如此效应,同样,在作文教学中也有良好效果。大家都说“作文难,构思尤难。”但本人在作文教学中发现,通过播放乐曲再写作文却常常可以化难为易。因为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极易展开想象,把乐句转化为语句。前不久,我们就曾进行了先听曲然后作文的试验,一曲过后,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提笔疾书,效果相当不错。
总之,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优美的音乐翅膀,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只要能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要能平添语文的无穷魅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让音乐走进语文的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音乐教学教案11-09
走进音乐世界作文03-09
《走进安徒生童话》教学教案10-08
音乐教案教学反思01-27
音乐教学活动教案01-23
大班音乐教学教案01-19
小班音乐教学教案01-16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11-09
音乐教学教案【热门】01-12
音乐教学教案【推荐】01-12